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1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习题集锦一、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封国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D.都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2、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镇)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二城。”又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 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 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王教训,封王拱卫中央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 D汉初
2、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3.下列各项制度,属于汉朝在秦朝基础上沿用并发展的是A.刺史制、封国制 B.三省制、封国制C.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D.一省制、刺史制4.阅读下面的一幅历史地图。此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B.汉初的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形势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D.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5(2004全国)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6(2002广东)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到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A.汉高祖 B.汉
3、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7、西汉时的刺史代表中央行使 A、监察权 B、行政权 C、军权 D、财权8、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其目的是 A确立“天下一家”的格局 B巩固皇权,稳定天下C消灭异姓诸王和功臣 D效法西周,广建封国9、晁错的削藩策与主父偃建议实行的“推恩令” 在关于削减封国实力的论述方面 A方式不同 B目的不同 C本质不同 D完全相同 10、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剥夺王国的封地 B.推恩令 C.夺取王侯的爵位 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11汉武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是A.
4、设立中朝 B.设立外朝C.广招贤才 D.扩大御史大夫权限12.西汉“七国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是A.地方势力的强大 B.中央削夺王国的封地B.开国功臣的反叛 D.诸侯争夺王位13.下列关于封国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 B.侯国直属朝廷C.封国起了拱卫中央的作用 D.封国的出现削弱了中央集权14、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 A、汉武帝贪财暴虐 B、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 C、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15.刘邦封同姓王以保刘家天下,但后来却发生了七国之乱,这说
5、明 A.分封制不合时宜B.铲除异姓王失策C.七国势力过大D.中央放松对封国的控制1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管理17、“三公九卿”机构的职能在汉武帝时期演变成为 A、决策机构 B、执行机构C、审议机构 D、监察机构18、汉光武帝改革中央政治制度,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是 A、外朝 B、丞相府C、御史大夫府 D、尚书台19、刘邦建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表现在 A中央机构设置上 B地方制度上 C皇帝权力上 D根本目的上20、西汉时期,
6、刘邦为巩固其统治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C.分封制 D.行省制21、“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A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B尚书被中书取代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22、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 监察地方诸侯王和官员 B. 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 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 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23、西汉末年与东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 A由封国、郡县并存演变为郡县制 B由州、郡、,
7、县三级制演变为郡县两级制C由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D由郡县制演变为州县制24、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A、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B、决策中枢的转移C、相权加强,皇权削弱D、三公九卿制度被废除25秦朝实行郡县制而不分封诸侯王,汉朝逐步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目的都是A加强各地的经济交往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D发展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26历史记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与之对应的历史史实是A秦始皇实际上并未任命太尉B汉武帝逐步设立起“中朝”机构C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尚书台的权力D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27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
8、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A壮大皇族力量 B保证列侯利益 C加强中央集权 D笼络王侯人心二、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8、公元757年,杜甫身陷长安,国事家愁涌上心头,挥笔写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造成“国破”的直接原因是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五代十国混战D、陈桥兵变29.“安史之乱”、和“七国之乱”发生的相同原因是A.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B.封建统治腐朽C.内地兵力空虚 D.皇帝不问政事30.唐代藩镇的特点不包括A.自己任免电视剧吏,管辖州县 B.自行掌握本地税收C.军事上有强悍的武装 D.控制着中央与地方的多级政权31.五代十国时期,与五代几乎
9、同时存在的十个割据政权中,处在北方山西的是A.北周 B.后周 C.北魏 D.北汉32.后周世宗改革其最主要的历史作用是A.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B.使后周的军队战斗力提高C.统一了黄河以北地区 D.为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33、下列哪一史实不是地方势力膨胀的表现 A.七国之乱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外戚宦官专权 6、外戚和宦官能够掌握中央政权的根源是 A.皇帝年幼 B.官僚腐败 C.皇权专制 D.地方割据34、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C.反
10、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 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35、唐代藩镇的特点不包括 A.节度使主要来自郡守和安史降将B.管辖州县,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C.职位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D.军事上有强悍的武装36、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秦始皇建立郡县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玄宗设置军镇 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A、 B、 C、 D、37西汉王国问题与唐朝藩镇割据同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统一与分裂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封建军阀之间的矛盾A B C D 38五代十国时期,皇帝要调动一个实力较大的地方将领,事先总是调兵遣将防备其反抗,如临大敌。这反映出A.地方将领会发动兵变 B皇权
11、专制制度已趋没落C地方将领反对封建专制 D皇权与割据势力矛盾尖锐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39、西汉初和北宋初都面临制度上的问题是 A地方与中央争权 B郡县与封国并存 C皇权与相权矛盾 D内朝与外朝并存40、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直接原因是 A.陈桥兵变的教训 B.藩镇割据的教训C.辽国的军事威胁 D.统一天下的需要41、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该诗讲的是下列哪一位皇帝? A、秦始皇B、汉高祖C、宋太祖D、明太祖4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A.极力加强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C.削弱将帅权力 D.削弱地方势力43、宋太祖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A权、兵、人 B
12、权、钱、兵 C权、兵 D权、钱44、北宋初年禁军布防的原则是 A.先北后南B.内外相制 C.强干弱枝 D.兵将分离45、为削弱唐末以来的藩镇的权力,北宋采取的措施是州郡直属中央设通判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控制地方财政A. B. C. D.46.(2004全国)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A派文臣做知州B各州设通判C设立转运使D设立布政使47.(2001上海)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
13、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48(2000全国)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49. 王彦超及诸藩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据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引自宋史纪事本末)太祖之“意”是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50.宋太祖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主要策略是A.以三衙分割宰相的军权 B.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C.以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 D.设置转运
14、使分割宰相的财权51.宋太祖时,禁军的统领机构是A.三衙 B.枢密使 C.宰相 D.州郡长官52.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兵权是为了A.加强军事力量 B.抵抗少数民族进攻C.防止军事割据 D.完成全国统一53.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北宋规定A.中央向各州郡派驻刺史 B.实行一省制C.在州郡长官之上设通判 D.派文官出任州郡长官54、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 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央B、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C、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55.北宋制钱谷,对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15、 B.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经济基础C.避免了地方官吏的贪污 D.使北宋政府有足够的财政同辽等议和56.北宋出现“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而证明了()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政府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C.兵越多战斗力越强 D.政府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57、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 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58、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 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A. B. C. D、59、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
16、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60、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者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是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主要原因是某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 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A、 B、 C、D、61北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渭为永济知县。周到任时,符彦卿虽心中不满,但也无可奈何。符彦卿“无可奈何”的原因主要是A周渭身为高官,身份特殊B节度使的权位在知县之下C地方权力分离,无隶属关系D地方行政长官掌握地方将领任免权四、非选择
17、题 6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诸侯王丧材料二:(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史记·吴王濞列传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佊人人喜得所愿,以上德放,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汉书·主父偃请回答:(1)材料一、二认为汉初分封诸侯国的原因是什么
18、?这一局面的出现使西汉地方行政体制与秦相比出现什么变化?后来为何又要解决王国问题?(2)材料二、三所提出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在实施的手段上和产生的结果有何不同?(3)有人说七男这乱根本上是因为“削藩”而造成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4)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根本上说明了什么?解析(1)根据两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西汉初分封诸侯国的原因及危害。从中比较与秦的区别。(2)根据课本知识比较汉景帝和汉武解决王国问题的不同措施。(3)要认识到七国之乱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力量壮大。(4)紧扣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1)“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实行郡国并行。使诸侯
19、势力膨胀,严重影响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2)前者采取强制剥夺的办法;后者主张渐进的缓和的办法。前者使矛盾迅速激化,引发七国之乱;后者达到了削弱王国,使之无力对抗中央的目的。(3)不正确。七国之乱是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斗争,是王国问题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削藩”还是“推恩”,都触及诸侯王的利益,必定引其反抗。王国问题解决的主要条件,一是景帝的举措得当,二是汉武帝统治时的强盛。如果没有上述举措,单靠“推恩”是不会奏效的。(4)强大的中央集权和得当的施政,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63.列举汉、唐、宋统治者关于地方管理的措施及效果,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解析本题审题难度不大,关键是根据题
20、意组织答案。要注意针对题目限定的角度。最重要的是通过解答本题,形成汉、唐、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观点。“措施及效果”主要列举相关史实,“启发”应结合史实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答案(1)措施及效果: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后来王国势力膨胀,汉景帝至汉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后期,实行刺史制,加强对诸侯和地方高官的监察,东汉末年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唐朝中后期,地方军镇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增长,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为了削弱藩行政权力,政府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废除了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郡的制度,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设转运使,负责
21、将一路各州县的财赋运输到中央。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2)启发: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藩镇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过度地削弱地方权力,容易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人浮于事,难以对付地方实行有效地治理,分化事权也容易导致官僚机构庞大等问题的出现。64、阅读下列材料: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类请回答:(1) 北宋吸取五代藩镇的教训,怎样尽夺藩镇之权的?(2)朱熹关于北宋败亡
22、原因的观点你同意吗?查一查有关资料,说说你的观点。答案:收精兵。撤销殿前都点检,将禁军统领机构改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合称“三衙”;在中央设枢密院;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原则部署兵力。削实权。削弱、剥夺宰相、州郡长官和武夫悍将的权力。规定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任州郡长官。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2)同意说:宋初的各种措施虽然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的目的,但是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这些都是宋败亡的原因。不同意说:宋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封建
23、政府的腐败以及严重的社会危机。6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日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异,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请回答:(1)赵普是如何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原因的?赵匡胤据此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具体内容按教材整理)(
24、2)朱熹的评价是否正确?你的看法如何?基本正确。他指出加强中央集权虽然消除了五代十国的分裂,但过分削弱地方又造成州郡困弱的局面。北宋的集权措施是必要的,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过分的集权也使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军费开支猛增,军队战斗力削弱,留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66、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思路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采取和的平方式加强中央集权。异: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宋太祖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在地方上汉武帝削弱王国实力,宋朝收地方精兵、财权、行政权。6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乾德元年(963年)春正月,初以文臣知州事。夏四月,诏设通判于诸州,凡军民之政皆统治之,事得专达,与长吏均礼。大州或置二员。又令节镇所领支郡皆直隶京师,得自奏事,不属诸藩,于是节度使主权始轻。材料二 三年(965年)三月,初置诸路转运使。赵普乞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悉送汴都,无得占留。材料三 (965年)八月,选诸道兵入补禁卫。复立更戍法,分遣禁旅戍守边城,使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佚。自是将不得专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骄惰,皆赵普之谋也。以上均引自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请回答:(1)材料一规定的措施是针对谁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的措施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何作用?(3)材料三的措施解决了什么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广西上思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辅警考试题带答案分析
- 中医护理结合查房
- 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护理查房
- 2025年安徽省泾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辅警考试题带答案分析
- 强化训练自考专业(行政管理)真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时事政治试题库及答案(共550题)
- 市场调查与预测说课课件
- 工艺美术运动介绍
- 工程领域案例课件
- 疫情跨区域政策解读课件
- JG/T 337-2011混凝土结构防护用渗透型涂料
- 工程招标代理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边坡工程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全书整套课件幻灯片(最新)
- DB32∕T 1332-2009 宽体金线蛭养殖技术规程
-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下闸蓄水验收建设管理工作报告
- 五十铃、丰田全球化研究
-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ppt课件
- 智能魔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模板】
- 印刷包装企业组织机构及职能分配图
- 信息化项目预算明细表
- 有创血压监测的操作流程评分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