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值分布与基础知识_第1页
分值分布与基础知识_第2页
分值分布与基础知识_第3页
分值分布与基础知识_第4页
分值分布与基础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助理人力资源师三级精讲班第1讲讲义概要一、概要(一)考核特点1、此类考核是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类别,属于国家就业准入制度下的入职前培训性质,与就业后的专业水平考核(职称)不同,与国家学历教育也不同;2、此类考核名称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属于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性培训,不是“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师”,也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细项(如薪酬管理师、企业培训师等)职业;3、此类考核管理,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管理;4、此类考核等级共四级,现在为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命题特点1、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理解与掌握,不出偏题和难题;2、符合我国的现状乃至今后发展的趋势,以及特点和目前整体的发展水

2、平。二、考试形式及考试流程(一)考试形式1、考核形式:现均为闭卷考试;2、考场种类:分为两场考试:第一场为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第二场为专业能力,各100分满分,各60分及格;3、考试题型:第一场为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均为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第二场为专业能力为简答题、计算题、综合题(含方案设计题、案例题、图表分析题);4、考卷形式:第一场为“卷册一: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第二场为“卷册二:专业能力”;5、考卷分值:“卷册一:职业道德、理论知识” 100分满分,60分及格,第二场为“卷册二:专业能力” 100分满分,60分及格;(二)考试内容:1、依据标准:国

3、家职业标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5月第二版);2、主要内容:第一场为“卷册一: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涉及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求,第二场为“卷册二:专业能力”涉及专业能力要求,参考内容:常用法律手册;3、专业内容: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六大模块。各章节考点所占比例见下表(1)理论知识部分:基础知识内容总体分值比重各章分值比重(选择题目数)第一章劳动经济学20%4第二章劳动法4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4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4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4小计20相关知识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80%13.3第二章招聘与配置13

4、.3第三章培训与开发13.3第四章绩效管理13.3第五章薪酬管理13.3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13.3小计802)专业能力部分:(分数)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100%1020第二章招聘与配置1020第三章培训与开发20第四章绩效管理1020第五章薪酬管理20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1020小计100(3)= (1)+ (2)项 目三级 理论专业()1、人力资源规划1515301666 2、招聘与配置152035 1944 3、培训与开发151530 1666 4、绩效管理101525 1388 5、薪酬管理1020301666 6、劳动关系管理151530 1666 合 计 80100180100 (三)考

5、试流程考试时间:理论知识 08:30-10:00 专业能力 10:30-12:30 三、答题技巧题型分析及各单元在总体上所占分值比重(一)第一场为“卷册一: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中:职业道德25道题,基础知识20道题,专业知识100道题;(二)第二场为“卷册二:“专业能力”分值比重分布如下:三级2007.52007.112008.52008.11国家标准比重规划方案设计22分计算15分简答10分简答10分15分招聘计算20分案例分析20分简答10分案例分析20分20分培训案例分析18分方案设计20分方案设计20分案例分析20分15分绩效简答12分简答10分方案设计15分简答5案例分析20分15分

6、薪酬简答13分案例分析20分计算20分计算20分20分劳关案例分析15分简答15分案例分析20分简答10分15分四、复习依据1. 国家职业标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2007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 2007年2月第一版2. 职业道德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7年11月第一版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 2007年2月第二版4.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 2007年2月

7、第二版5.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常用法律手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 2007年2月第二版主要用书:“3、4”五、全书基本内容框架六、课程安排(一)各章讲解的结构安排1.教材结构 2.鉴定点要求 3.考情分 4.内容讲解(1)内容三层级:章、节、单元(2)形式三组合:【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本单元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二)两套模拟试题章教材结构 基础知识部分考情说明 一考情说明1基础知识部分属于第一场考试中的一部分内容,其题型数量比重为:2. 基础知识部分培训依据:(1)国家职业标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2007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

8、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 2007年2月第一版;(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 2007年2月第二版。3. 基础知识部分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基础知识内容总体分值比重各章分值比重(选择题目数)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三级20%/二级10%4/2第二章劳动法4/2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4/2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4/2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4/2小计20/10考情分析1. 此部分为专业基础知识,就考试来说,对于专业部分的理解具有间接的基础性帮助,就实践来讲,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性认识的提升会有直接的帮助;2. 此部分在第一场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为

9、20%(三级),10%(二级);3. 此部分历年真题中,有许多相重的考点;4. 此部分二级与三级的考题比较也有许多相重的考点;5. 此部分历年考点较为集中,就复习的命中几率来说,比专业部分选择题的命中率高出很多(即为学习效率的优选部分);6. 此部分只有选择题,无其他类型题(切记)。章序章名与人力资源的相关程度(重要到次要)学习难度(较难到较易)第一章劳动经济学22第二章劳动法33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44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51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15助理人力资源师三级精讲班第51讲讲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教材第35页)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

10、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2008.5考试-3级单选题)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经济运行过程中影响互惠交换的主要障碍有三类: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2008.11考试-2级3级多选题)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却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但是两种研究方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练习题1. 下列哪些不是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属性( )A相对的稀缺性B绝对的属性C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11、D效用最大化答案:D解析:辨别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属性与市场运作的主体的区别,准确把握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属性三点内容。参见:教程P12. 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 )A供给方B需求方C中介方D合作方答案:A解析:辨别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与企业的供需关系,企业为需求方,居民户为供给方。参见:教程P23.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两种( )A实证研究方法B调查研究方法C规范研究方法D理论研究方法答案:A、C解析:准确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范围界限和学术用语。参见:教程P34. 实证研究方法重点是研究是( )。A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B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C现象本身“不是什么”的问题D

12、现象“不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答案:A解析:准确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两个研究方法的范围界限。参见:教程P2-3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 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教材第57页)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公式: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100%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定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

13、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2007年5月考试单选题)Es=(S/S)/( W/W)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即Es=0。供给无弹性,即Es。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1。单位供给弹性,即Es1。供给富有弹性,即Es1。供给缺乏弹性研究者们提出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一级劳动力为男性成年人,二级劳动力为中年妇女)。助理人力资源师三级精讲班第52讲讲义劳动力需求 二劳动力需求(教材第79页)劳动力需求的理论是关于生产的理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14、的比值。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存在反向关系,故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值为负值。根据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不同取值,可将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5类:需求无弹性,即:Ed0;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单位需求弹性,即:Ed1;需求富有弹性,即:Ed1;需求缺乏弹性,即:Ed1。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P911)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四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教材第1113页)(1)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2007年5月考试多选题二级)(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2007年5月考试多选题二级)

15、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这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在理论上所具有的第一个意义。 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充分就业。经济社会在均衡时,实现了充分就业。(3)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是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教材第1314页)1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教材第13页)(1)人口规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2)人口年龄结构。(2007年5月考试多选题三级)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

16、变化。在劳动超龄组人口比重一定的情况下,其内部年龄构成不同,劳动力供给也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3)人口城乡结构。人口城乡结构及其变动,对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2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一般情况表明,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3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

17、 练习题1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 )。AES>1 BES<1 CES>2 DES<0答案:B解析:准确理解劳动力供给弹性类型,此种属于供给缺乏弹性类。参见:教程P62对于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 )。AEd>0 BEd<2 CEd>1 DEd<1答案:C解析:准确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类型,此种属于需求富有弹性类。参见:教程P93劳动力供给弹性是( )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2007年5月考试题)A劳动力需求量 B劳动力需求增长量C劳动力供给量 D劳动力供给

18、增长量答案:C解析:准确理解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涵义,注意括号后的“变动”两字,以后出题有可能答案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参见:教程P64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有( )。(2007年11月考试题)A充分就业B同质劳动力获同样工资 C体现工资差异D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E增大工资总额答案:ABD解析:准确理解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的范围界限,注意教程此文的下边“当劳动力供给曲线或劳动力需求曲线一方或双方都发生移位时,均衡工资水平不同,其充分就业量也是不同的”。参见:教程P13 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教材第1415页

19、)(1)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2)均衡价格论只是运用供求理论说明局部均衡价格的形成,而非价值理论。一般情况表明,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3)所谓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二工资形式(教材第1517页)1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1)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2007.5考试题二级单选题)(2)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3) 生产要素分为4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反映

20、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4)所谓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到3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福利支付方式: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 练习题1. 下列哪些工资的说法是对的()。A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 B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C工资是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D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答案:ABCD解析:从各角度理解工资的多种涵义。参见:教程P14-172. 实际工资( )A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B价格指数÷货币工资C货币工资*价格指数D价格指数

21、+货币工资答案:A解析:准确把握实际工资的涵义。参见:教程P163. 生产要素分为4类:( )。A土地B劳动C资本D企业家才能答案:ABCD解析:准确把握生产要素类别范围,这是基本问题。参见:教程P15 助理人力资源师三级精讲班第53讲讲义就业与失业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教材第1820页)(1)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2) 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或者更准确地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即(2007年5月、11月考试多选题三级)设:均衡国民收入为Y,消费为C,储蓄为S,投资为I,则有:YCSCI。】二失业及其类

22、型(教材第20页)主要有以下失业类型:(2007年11月考试单选题三级)1摩擦性失业(2008年5月考试多选题二级)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经常的动态性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2007年5月考试单选题三级)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失业。其基本特征是失业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在数量上是平衡的。它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2技术性失业(2008年5月考试多选题二级)这类失业是效率提高的必然结果。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

23、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3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在全部正常失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助理人力资源师三级精讲班第54讲讲义劳动法的体系第二章 劳动法 主要内容第一节 劳动法的体系(共21次考题:2007.5/2007.11/2008.5/2008.11)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共3次考题:2007.11/2008.11) 主要考点1. 劳动法的原则(教材第2832页)2. 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教材第34页)3. 劳动法的体系(教材第3639页)4. 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教材第3942页) 内容精讲第一节 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法的概念与原则(教材第28页) 此处为广义的劳动法概念二劳动法的原则(教材第2832

24、页)1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征(2007、2008年5月助、师单选题)(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而不是调整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特定事项或劳动关系当事人某一特定行为的具体规定。基本原则的内容在明确性程度上显然低于劳动关系的具体规定,但是基本原则所覆盖的事实状态远远地大于具体规定。(2008年5月助多选题)(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着高度的稳定性。(4)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对各项劳动法律制度均具有约束力。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教材第29页)(2007年5、11月助、师单、多

25、选题)(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劳动权绝不是仅仅包括工作权一项权利,而是包括与劳动相关的一组权利,劳动权亦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5月助多选题)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地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等方面。(2007年5、11月师多选题)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就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008年5月师单选题)(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政府、工会、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2008年11月

26、助多选题)(3)物质帮助权原则。要点:(1)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性质,是劳动立法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特点:指导性、纲领性;特殊性;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权威性。(3) 劳动权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4) 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5) 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地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等方面。(6) 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其他方面,工会享有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和

27、咨询权等。(7) 社会保险的基本属性就是它的强制性。 劳动法律渊源 三劳动法律渊源(教材第3236页)1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教材第33页)(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2)劳动法律。(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4)劳动规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成为劳动规章。(2008年5月助单选题)(5)地方性劳动法规。(6)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7)正式解释。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2007年5月助多选题,2007年11月助、师单选题)2其他一些市场经济国家还有的类别其他一些市场经济国家,除上述与我国劳动法律渊源相类似的形式以外,还有以下类

28、别:(1)雇佣规则(内部劳动规则)。(2)劳动(雇用)合同。是雇员与雇主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2007年11月考试助单选题)(3)集体合同。(4)习惯法。(5)法官法或判例法。要点:(1) 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是我国劳动法的首要渊源。我国宪法全面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原则。(2) 劳动法律是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其主要内容分为劳动关系法与劳动标准法。(3) 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四劳动法的体系(教材第3639页)(2008年11月考试助多选题)(1)

29、促进就业法律制度(2)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3) 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为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2008年11月考试助、师单选题)(4) 职业培训制度(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详见教材表2-1。 助理人力资源师三级精讲班第55讲讲义练习题 第一节练习题1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是( )。A反映劳动法律部门的特点 B作为指导性的法律规范C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 D指导劳动法的实施E有助于理解、解释劳动法答案: CDE解析:全面准确理解劳动法基本原则的

30、作用。参见:教程P292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 )。(2007.5师考题)A保障报酬权 B保障物质帮助权C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 D保障休息休假权答案: C解析:辨析原则中的最重要一条,在于P31“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就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参见:教程P303( )是劳动权的核心。(2007.11师考题)A择业权和劳动报酬权 B就业权和择业权C休息休假和劳动保护权 D劳动保护权和职业培训权答案: B解析:对于就业权和择业权的准确把握,及其与其他问题的区别。参见:教程P304劳动权保障具体体现为( )。(2007.5师考题)A基本保护 B平等就业权 C全面保护D自由择业权E优先保护答案: ACE解析

31、:注意劳动权保障具体体现与劳动权核心的区别。参见:教程P305. 所谓( )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利、法定权利和约定权益。A基本保护 B优先保护 C全面保护 D部分保护答案: C解析:注意对劳动权保障具体体现内涵的理解。参见:教程P306下列属于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是( )。A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 B平等协商的权利 C集体协商权D共同决定权 E知情权答案: ABCDE解析:对于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全面理解。参见:教程P317( )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A劳动法律 B宪法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D劳动规章答案: C解析:区别与宪法的首要渊源作用、劳动法律是劳动法

32、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及其劳动规章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不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参见:教程P338( )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A劳动法的体系 B劳动法的渊源C劳动法的原则 D劳动法的内容答案: A解析:是各项制度构成的体系,不是依据、准则和具体内容。参见:教程P369根据解释主题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行政解释D任意解释 E合同解释答案: ABC解析:对于3点的准确掌握。参见:教程P3410下列属于劳动法构成体系的有( )。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B劳动标准制度C职业培训制度 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E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答案: ABCDE解析:对于劳动法构

33、成体系的完整理解。参见:教程P3711( )不具有法律效力。(2007.11)A立法解释 B任意解释C司法解释 D行政解释答案: B解析:对于正式解释范畴的把握。参见:教程P34 劳动法律关系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教材第3942页)(与旧版书同)1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2007年5月助、师单选题,2007年11月考试单选题)。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有二:其一,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其二,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

34、法律规范。劳动关系经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和保护后,即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雇主和雇员双方有明确的权利义务。这种受到国家法律规范、调整和保护的雇主与雇员之间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劳动关系即为劳动法律关系,它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2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教材第4041页)(2008年11月助、师单选题)(1)劳动合同关系。(2007年11月助单选题)劳动合同关系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其他劳动法律关系的存在与运行是以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为目的。通常所说的劳动法律关系一般为劳动合同关系。(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要点:(1)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

35、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2)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有二:其一,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其二,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3)通常所说的劳动法律关系一般为劳动合同关系。(4)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材第4244页)(与旧版书同)(1)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雇主与雇员。(2)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3)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

36、、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事物。三劳动法律事实(教材第44页)(1)劳动法律行为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转移的)。(2)劳动法律事件例如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或其他现象(不转移的)。 练习题1.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 )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2007年5月助、师单选题,2007年11月考试单选题)。A劳动者与用人单位B雇员与雇主C劳动者与劳动者D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答案: AB解析:对于劳动法律关系所指的准确把握。参见:教程P392. 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有( ).(2008年11月助、师单选题)(2007年11月助单选

37、题) A劳动合同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民事劳务关系答案: ABC解析:注意劳动服务法律关系与民事劳务关系的区别,劳动服务法律关系是实现劳动关系运行及其存在的出发点和归宿,民事劳务关系不是,性质也不同。参见:教程P40-413.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是()。A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雇主与雇员B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C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D劳动法律关系的依据是指劳动法规答案: ABC解析:对于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范畴的把握,不包括“劳动法律关系的依据是指劳动法规”。助理人力资源师三级精讲班第56讲讲义主要内

38、容 第三章 现代企业管理 主要内容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共12次考题:2007.5/2007.112008.5/2008.11)第二节 企业计划与决策(共3次考题:2007.5/2007.112008.5)第三节 市场营销(共11次考题:2007.5/2007.112008.5/2008.11)主要考点企业战略环境分析(教材第4550页)企业资源状况分析(教材第50页)差异化战略(教材第57页)战略控制的基本要素。(教材第61页)风险型决策方法。(教材第68页)PDCA循环法。(教材第71页)目标管理的含义与特点。(教材第72页)市场分析(教材第7480页)营销控制(教材第83页) 包装策略(

39、教材第86页)定价策略(教材第90页)最佳分销渠道的选择(教材第94页)促销策略(教材第95页) 内容精讲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教材第4550页)(1) 企业战略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3者之间的动态平衡。(2007年11月助、师多选题)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的特征。(2) 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五种力量:(教材第4748页)(2008年5月助多选题) 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 潜在竞争对手的分析。 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的分析。 顾客力量的分析。顾客力量的分析是企业特定经营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企业产品消费群体、顾客购买动机分析等,有时还要分析顾

40、客消费承受能力。(2008年11月助/师多选题) 供应商力量的分析。(3) 经济环境。(教材第49页)经济体制、经济形势、经济结构、经济政策。二企业分析(教材第5054页)(1) 资源分析必须辨明企业现有的资源状况与竞争对手的资源状况的区别,更主要的是着眼于对企业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进行分析。(2) 在分析企业能力时,效率和效果是两个主要的标准。效果是关键性的衡量指标。(3) SWOT分析法为企业提供了4种可供选择的战略:增长型战略(SO)、扭转型战略(WO)、防御型战略(WT)和多种经营型战略(ST)。【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包括企业资源状况分析、企业利用其资源的能力分析以及竞争优势分析。企业资源状

41、况分析(教材第50页)企业资源分析。(2007年11月师单选题)资源分析必须辨明企业现有的资源状况与竞争对手的资源状况的区别,更主要的是着眼于对企业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进行分析。企业资源优势具有相对性和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竞争环境. (2007年11月师单选题)资源优势是企业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所拥有的或者拟建立的特殊资源,这种资源是竞争对手所没有的,具有稀缺、难以模仿和被替代的特点,并能够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企业能力分析的方法(教材第51页)(1)纵向分析。(2)横向分析。(3)财务分析。】企业的战略选择 企业的战略选择(教材第5460页)【一般竞争战略。(教材第57页)竞争战略是企业总

42、体战略的核心内容。一般竞争战略有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重点战略。1低成本战略2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企业力求在本行业建立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品质,从而得到超过一般报酬水平的战略。(1)实施差异化的途径。(教材第57页) 使用具有独特性能的原材料和其他投入要素。 开展技术开发活动。 严格的生产作业活动。 特别的营销活动。 扩大经营范围。(2)差异化战略的制定原则。(教材第57页)(2007年5月助、师单、多选题) 效益原则(即独特性成本)。 适当原则。 有效原则。独特性的重点应放在顾客特别注意的性能、功能和其他方面上,并有显著改善和提高。3重点战略(教材第58页)它不是取得全面的竞争优势,而是

43、某一竞争范围的优势。】重点:(1)实施差异化的途径。 使用具有独特性能的原材料和其他投入要素。 开展技术开发活动。 严格的生产作业活动。 特别的营销活动。 扩大经营范围。(2) 差异化战略的制定原则。 效益原则。即独特性成本。 适当原则。 有效原则。独特性的重点应放在顾客特别注意的性能、功能和其他方面上,并有显著改善和提高。(3) 企业实施横向发展战略可以通过购买竞争对手的控股权以及整体收购的方式实现。(4) 企业的总体战略有进入战略、发展战略、稳定战略和撤退战略。(5) 纵向发展战略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三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教材第6062页)(1) 战略控制的基本

44、要素。(教材第61页)战略评价标准、实际成效、绩效评价。战略评价标准是指预定战略目标或标准,是战略控制的依据。(2008年5月师单选题)(2) 战略控制的方法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2008年11月助、师单、多选题)(3) 一般战略控制标准有两类:成效标准、废弃标准。 练习题1企业战略的实质是实现( )之间的动态平衡。(2007年11月考题) A外部环境 B内部环境 C企业实力D战略目标 E长期发展答案:ACD解析:关键是对于企业战略的实质的准确理解,内部环境包括在企业实力里,长期发展包括在战略目标。参见: P452( )企业资源优势具有( )的特点,企业要不断投入以保持和创新其优

45、势。(2007.11)A绝对性和时间性 B相对性和时间性C绝对性和暂时性 D相对性和持续性答案:B解析:理解内涵,企业资源是针对于竞争对手的,是时间阶段的不同。参见: P503在SWOT分析图中,位于第象限的企业应采取( )战略。A扭转型 B增长型 C防御型 D多种经营型答案:A解析:区别于其它象限的战略。参见: P534企业的总体战略有( )。A进入战略 B发展战略C稳定战略 D撤退战略E购并战略答案:ABCD解析:购并战略是进入战略里边的战略。参见: P545在一般竞争战略中,( )是选择行业内一部分或某一些细分市场作为其目标市场和竞争的领域。A低成本战略 B差异化战略C重点战略 D稳定战

46、略答案:C解析:明确重点战略的含义,同时应该特别关注差异化战略。参见: P58助理人力资源师三级精讲班第57讲讲义企业计划与决策 第二节 企业计划与决策一科学决策的要求与方法(教材第6370页)【风险型决策方法。(教材第68页)对于风险型决策,有收益矩阵、决策树、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应用最广泛的是前两种。(1)收益矩阵(2)决策树决策树的分析程序如下:(2007年5月师单选题)第一步,绘制树形图;第二步,计算期望值;第三步,剪枝决策。(3)敏感性分析】重点:(1)风险型决策有:收益矩阵、决策树、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应用最广泛的是前两种。(2)决策树的分析程序如下: 绘制树形图。 计算期望值。 剪枝

47、决策。(3)健全的科学决策程序分为:确定决策目标、探索可行方案、选优决策3个阶段。(4)确定型决策方法: 量本利分析法。 线性规划法。 微分法。企业经营计划 二企业经营计划(教材第7074页)【1编制经营计划的方法(教材第71页)(1)滚动计划法。(2)PDCA循环法。(教材第71页)(2007年11月助单选题)PDCA循环法就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4个阶段的顺序,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工作方法。(3)综合平衡法。(教材第72页)2企业经营计划的目标管理(20032004年6月、20052006年5月考试多、单选题)(1)目标管

48、理的含义与特点。特点:(2008年5月师多选题)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要求有完整的目标体系。 更富于参与性。 强调自我控制。 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2)企业目标管理的实施。(教材第73页) 经营目标体系的建立(建立合理有效的目标体系或目标网络是企业完成计划任务的关键)。 经营目标的实施。 经营目标的控制。】重点:(1) PDCA循环法,就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4个阶段的顺序,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工作方法。(2) 目标管理的特点: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要求有完整的目标体系。 更富于参与性。 强调自我控制。

49、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 练习题1. 风险型决策应用最广泛的是有( )A收益矩阵B决策树C敏感性分析D确定型决策答案:AB解析:熟悉实际应用广泛的方法。参见: P682.决策树的分析程序包括剪枝决策计算期望值绘制树形图。排序正确的是( )。(2007.5)ABCD答案:B解析:准确把握程序。参见: P683. 企业目标管理的实施包括( )。(教材第73页)A 经营目标体系的建立B经营目标的实施C经营目标的控制D. 经营目标的过程答案:ABC解析:准确理解实施的内容。参见: P734. PDCA循环法,就是按照( )4个阶段A计划B执行C检查D处理答案:ABCD解析:全面把握PDCA循环法阶段

50、内容。参见: P71 助理人力资源师三级精讲班第58讲讲义市场营销第三节 市场营销一市场分析(教材第7480页)(1) 卖方构成行业,买方构成市场。(2) 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分类:按交换对象不同: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市场等;按买方的类型:消费者市场、组织市场;按活动范围和区域:世界市场、全国市场、地区市场等(2008年11月助多选题)消费者市场是指所有为了个人消费而购买物品或服务的个人或家庭所构成的市场。(2008年5月助单选题)(3) 购买决策过程:在复杂的购买行为中,购买者的购买决策过程由引起需要、收集信息、评价方案、决定购买和买后行为5个阶段构成。(4) 组织市场中,产业市场最具代表性,是最多样化和最庞大的组织市场,是市场营销分析主要对象。影响产业购买者购买的决定 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人际因素、个人因素(2008年5月助单选题)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二市场营销管理过程(教材第8084页)(1) 消费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