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安康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技术设计书航测a_第1页
数字安康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技术设计书航测a_第2页
数字安康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技术设计书航测a_第3页
数字安康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技术设计书航测a_第4页
数字安康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技术设计书航测a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项目承担:长安大学设计:军主要设计人:姜刚设计审核意见:设 计 审 核 人:2013 年 5 月 26 日批准:安康市城乡建设局审批意见:审 批 人:2013 年月日目录一、概述61.1 概述61.1.1 项目概述61.1.2 项目名称61.1.3 测区概况61.1.4 测区地形类别和类别的划分71.1.5 主要任务71.2 已有资料情况及分析利用81.2.1测量成果81.2.2 图件成果81.3 项目技术依据9和高程基准101.4 采用的坐1.5 主要技术要求101.5.1测量的要求101.5.2 地形图的要求111.5.3 DEM 的要求121.5

2、.4 DOM 的要求13二、总体技术方案132.1 技术路线13测量 平面测量142.2.2 高程测量202.2.3 GPS 高程拟合计算242.3 航空摄影262.3.1 航空摄影工艺流程262.3.2 主要技术指标和执行的技术标准262.3.3 飞行质量要求262.3.4 影像质量要求272.3.5 航空摄影时间的选择272.3.6 航空摄影设计272.3.7 航空摄影成果292.4 1:500 地形图测绘292.4.1 1:500 地形图外数字化测量302.4.2 1:5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31点测量3 像片 空中三角测量362.4.

3、2.3 航内立体判绘. 3 地形图测绘的内容表示及取舍40 外业调绘补调和检测5 1:500 航测地形图编辑662.5 1:2000 地形图缩编692.5.1 1:2000 地形图各要素缩编方法692.5.2 1:2000 地形图的整饰722.5.3 数据检查732.5.4 图幅接边732.6 1:1000 DEM 制作762.6.1 1:1000 DEM 制作技术流程762.6.2 1:1000DEM 主要技术指标762.6.3 提取DEM 要素772.6.4 DEM 矢量数据编辑782.6.5 GeoTIN 构三角网792.6.6 DEM 精度

4、评定802.6.7 DEM 数据转换802.6.8 DEM 质量. 802.7 1:1000 DOM 制作812.7.1 总则812.7.2 工艺流程822.7.31:1000DOM 主要技术指标822.7.4 DOM 制作832.7.5 DOM 的质量检查84三、项目组织管理863.1 项目组织863.2 项目管理职责873.2.1 职责划分873.2.2 项目主要责任线性表873.3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表883.4 仪器设备投入计划893.5 技术力量、劳动力计划90四、质量方案924.1、组织保障924.2、技术保障924.3、建立质量保证体系934.4 各级检查比例94质量评价944.5

5、 项目五、提交成果975.1 文字资料975.2测量975.3 地形图测绘98六、附件99附件 A:测量99附件 A1:四等GPS 展开图99附件 A2:三等水准路线图99附件 A3:四等 GPS 点点之记100附件 A4:E 级GPS 点(导线点)点之记101附件 A5: 标石埋设样图104附件 A6:GPS 野外观测表106附件 B:地形图测绘108附件 B1:图幅结合表108附件 B2:地形图检测表109附件 B3:地形图勘丈检查统计表111一、概 述1.1 概述1.1.1 项目概述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工作精神,2012 年 02 月 8

6、 日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发201233 号文同意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立项建设,并将安康市纳入测绘地理信息局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推广城市。“数字安康”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安康市整体管理水平,对于增强安康市科学决策、应急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城市信息共建共享和全市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1.2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项目内容包括:1500 航空摄影测量,11000 DEM、DOM 数据生产,12000 地形图整合生产。1.1.3 测区概况安康市位于陕西省最南部,我国版图中部,属秦岭、巴山山地,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汉江由

7、西向东横贯中部,河谷盆地居中,“两山夹一川”的自然地貌。安康市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位、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地处西安、武汉、重庆三大区的几何中心。安康市城区地理位置为东经 108°5210"109°0640",北纬 32°3730"32°4610",市内绿树成荫、花草遍地,是一座环境优美的园林城市。测绘工作范围为安康市建设区,约 52 平方公里。测区路网发达,交通方便。周边地形为低山丘陵,中间为河川洼地。1.1.4 测区地形类别和类别的划分1) 测区地形按地面坡度划分为平地和丘陵地,局部为山地。2) 根据测绘工

8、程类别细则规定,测区的类别为类。1.1.5 主要任务1) 在安康市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布设四等 GPS 点 20 个,其余区域布设30个,共布设 50 个四等GPS 点;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布设一级导线点不少于 440个,其余区域布设一级导线点或 E 级 GPS 点不少于 150 个。2) 测绘安康市 107 平方公里内 1:500 地形图,对城市建成区 55 平方公里重点区域进行 1:500外数字化测量,包括 38 平方公里地名、地址数据采集;其余 52 平方公里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图,精度应满足 1:500 航测规范的要求。3) 编绘安康市 190 平方公里 1:2000 地形图。对 5 平方

9、公里无图区采用航测方法进行 12000 测图,其余 185 平方公里范围,利用已有成果(1:1000航测地形图 73 平方公里,1:2000 航测地形图 65 平方公里及 107 平方公里1:500 实测、航测地形图)进行缩编整合完成。4) 对 52 平方公里建设区范围 1:500 航测测图区域实施 1:500 航摄,对 55 平方公里建成区范围实施 1:1000 航摄并进行野外像控点测量和内业空三加密,生产 107 平方公里 1:2000DEM(数字高程模型)和 DOM(数字正射影像)数据。1.2 已有资料情况及分析利用1.2.1测量成果1) 平面点成果(补充)2) 高程点成果(补充)3)

10、已有点成果的利用(补充)1.2.2 图件成果1) 1:1000、1:2000 地形图成果安康市现有 1:1000 航测地形图 73 平方公里、1:2000 航测地形图 65 平方公里。上述地形图时间较早,所在区域地形地物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使用前首先要对其进行修测和补测。此地形图可做为 1:2000 地形图缩编和编绘的基础底图。2) 1:10000 地形图成果安康市现有的 1:10000 数字地形图可作项目测区范围划分、基础控制网布设和技术设计的基础底图及参考。1.3 项目技术依据(1)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以下简称规范)(2)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

11、范(GB/T 6962-2005);(3)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79302008);(4)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79312008);(5)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 15967-2008);(6)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式第一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简称图式);(7)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 73-2010);(8)全球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

12、;(9)1:500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6962;(1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23-2006;(1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高程模型CH9008.2;(1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9008.3;(13)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规定GB/T24356-2009;(14)数字测绘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 18316-2008);(15)数字高程模型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1026-2012;(16)数字正射影像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1026-201

13、2;(17) 经批准的项目技术设计书;(18) 其他技术要求。1.4 采用的坐和高程基准1.4.1 坐平面坐标系采用 1980 西安坐标系。1.4.2 高程系统高程系统采用 1985高程基准。1.5 主要技术要求1.5.1测量的要求本项目首级测量采用在原城市二、三等 GPS 测量基础上加密四等 GPS网,四等 GPS 网相邻点距为 24km。一级导线点在二、三、四等 GPS 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采用光电测距导线测量或 GPS 测量。四等(D 级)GPS 网,城区内一级导线点的高程采用四等水准测量,其余区域采用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或 GPS 高程拟合。四等(D 级)GPS 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中

14、误差不大于±5cm,一级网中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5cm;四等水准网中最弱点的高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20mm。1.5.2 地形图的要求1)基本等高距:l 1:500 地形图的等高距为 1 米。l 1:2000 地形图的等高距为 2 米。基本等高距同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上保持一致,不绘制间曲线。2)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1:500 地形图按 50cm×50cm 正方形分幅,图号按 X 在前、Y 在后,中间加图上 5mm 长的横线;坐标值以公里为,1:500 图廓点坐标取 2 位小数。1:2000 比例尺地形图按 50cm×50cm 正方形分幅

15、,图号按 X 在前、Y 在后,中间加图上 5mm 长的横线,坐标值以公里为,图廓点坐标取至整公里数。3)1:500、1:2000 比例尺地形图的精度1:500、1:2000 比例尺地形图应满足以下平面精度:图上mm注:森林隐蔽地区按上述要求放宽 50%高程精度:城市区高程注记点高误差不得大于±0.15m。其它地区地形图的高程精度应以等高线插求点的高误差来衡量。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误差应满足下表:m注:隐蔽及坡度大于 40°等地区上述精度放宽 50。1:500、1:2000 比例地形图高程注记点的密度,平均每格 815 点。地区分类平地丘陵地山地高误差(等高距)1

16、/31/22/31地区分类点位中误差地物点间距中误差区、平地、丘陵地±0.5±0.4旧街坊内部和山地高山地±0.75± DEM 的要求A、DEM 格网点相对于附近野外点的高误差按下表执行:DEM 格网点高误差:m密林等隐蔽地区高DEM 内插点的高误差按表 11 数据 1.5 倍计。误差按表 11 数据 1.2 倍计。B、数字高程模型(DEM)成果格网间距为 2 米。采用 ArcInfogrid 文件格式,最终成果以标准图幅内图廓线外扩 2 个格网点范围为C、几何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数据。I、规则格网点的高程精度应符合 A 的规定;II、特

17、征点的精度应与相应的规格格网点的高程精度一致;III、相邻单元的 DEM 数据应平滑衔接。D、DEM数据的边界线标识符应正确无误。边界线必须为封闭多边形。一个DEM数据集,只有一个外边界线,但可以有多个内边界线,不同的内边界线可以相邻,但不得相交。E、静止水域内的DEM格网点高程应一致,水域的DEM格网点高程应成梯度下降,关系合理。F、完整性应符合以下要求:I、除内边界线范围内格网点数据可能存在中断外,单元内不得存在数据漏洞;II、相邻单元之间不得出现漏洞,DEM数据应覆盖整个区域范围,接边范围的数据应有一定的重叠。地形类别基本等高距高误差平地10.75丘陵地11.05山地

18、 DOM 的要求A、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成果地面分辨率为0.2米,采用非压缩TIFF文件格式(带*.tfw文件),以标准图幅内图廓线外扩10像素范围为存储,真彩色。DOM整饰文件格式为DWG (AutoCad 2004)数据。B、DOM数据精度要求按下表执行:mDOM 平面位置中误差及接差影像纹理较差以及特殊地区(如树林等)覆盖区可放宽 0.5倍,规定两倍中误差为限差。C、1:2000正射影像图上地物点相对于外业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影像图上±0.6mm,地面分辨率为0.2m;影像应层次丰富、清晰易读、色彩均匀、反差适中;融合后的影像色彩应接近真实自然,色彩均衡,无明显偏色和拼

19、接痕迹。二、总体技术方案2.1 技术路线像控点测量图根点测量基础测量地形类别平面中误差图幅接差平地0.62 像元丘陵地0.62 像元山地0.82 像元补测调绘实测高程注记2.2测量2.2.1 平面测量 四等及 E 级 GPS网的布设与选埋在测区已有的二、三等GPS 点的基础上,遵循由高级到低级,由整体到局部的布网原则,拟布设四等及 E 级 GPS 网。测区拟布设四等 GPS 点 50 个,E 级导线点或 GPS 点 590 个点。成果资料归档检查、验收1:1000 地形图1:2000 地形图缩编内、外业检查图形编辑制作 DOM航测线划图初编碎部点测量、绘草图点制作 DEM立体空中

20、三角测量航空摄影新布 GPS 网应用原 GPS 点进行联网测量,组成 GPS 网。新布 GPS 点应与测区内部及周边原有 GPS 网点组网进行整体平差,对新布设的 GPS 点与其连接的原有 GPS 点基线边长检测。四等 GPS 网布设情况详见本设计附件中网布设图。在二、三、四等 GPS 点的基础上依据地形条件布设 E 级 GPS 网或导线网。考虑到二、三等点密度及分布状况,四等 GPS 网与二、三等点联测时边长可适当放宽至 6km;四等及 E 级 GPS 网采用连接,布设应满足下表要求:一级光电测距导线的闭合或附合长度不应大于 3.6km,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起算点的长度不应大于相应长度

21、的 0.7 倍。测角中误差皆不得大于 5,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应大于 1/14000。一级光电测距导线和 E 级 GPS 布设为附合导线、结点网或多边形锁网。一般在主要道路、居民地及街道布设一级光电测距导线,在开阔宽畅的道路可布设 E 级GPS 点。四等及 E 级 GPS 点的选埋主要考虑利于长期保存,便于发展,点位选埋在土质坚实的地方或坚固稳定的物顶面上;GPS 点的选埋同满足 GPS对点位的要求,各等级点在选埋充分利用已有的标石(符合要求的);GPS 点一般应保证有两个通视方向,时至少要保证有一个通视方向。四等及 E 级 GPS 点应埋设相应规格的标石(见本设计附件 A 中标石埋设图),等

22、级边长(km)仪器精度最弱边长相对中误差环或符合线路平均最长最短固定误差(mm)比例误差(pmm)四等GPS261.01051/4500010一级导线GPS0.51.00.21051/2000010光电测距0.3相邻边比不宜超过 1:3经纬仪:J2 测距仪:级1/14000-水泥地面及硬质地面可埋设钢钉标志(20 ×15 ),钢钉标志埋设时先用电钻先打一小孔,然后用水泥固定,这样避免直接钉入破坏钉面和路面。埋石结束后,应现场绘制点之记草图,填写和勘丈必要的相关距离,埋石所在地等相关的信息,点之记格式为 DWG 和A4 硬拷贝。所有平面点埋石结束后,需用红漆在实地明显处标明点号,并指明

23、方向,到参照物边长必须实地丈量且不少于 2 条。四等及E 级GPS 点(或一级导线)应统一进行编号:四等GPS 点编号为 GPS401、GPS402、GPS450, 4 代表四等 GPS 点。E 级GPS 点(或一级导线)为 I001、I002、,I 代表一级点。 GPS 测量.1 GPS网的观测GPS 点观测使用三台以上 GPS观测,采用静态观测或快速静态观测,观测组网按连接方式构网。GPS 观测前按星的健康情况确定观测计划、选取 GPS 观测的最佳时段,根据不同的观测要求对设置进行全面检查和预置。各等级 GPS观测应满足下表要求:项目等级观测方法四等E 级高度角

24、(°)静态15°15°快速静态15°15°有效观测卫星数静态44快速静态55平均重复设站数(时段数)静态1.61.6快速静态1.61.6时段长度(min)静态4545快速静态双频1010单频1515数据采样间隔(S)静态10601060快速静态10301030PDOP静态66注:各等级 GPS 测量天线对中误差应1mm,天线基座上的圆气泡要严格居中。天线高度测前、测后各量一次,量至 1mm,两次相差不得大于 3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GPS 的原始观测数据由自动。站名,测站号,观测年月日,天气状况,时段号,观测始末时间,的类型及号码,天线号

25、码,近似经纬度及天线高按统一制作的表现场填写。每天 GPS 外业观测结束后,及时将外业观测结果录入计算机硬盘或移动磁盘,内存数据在读入到外存介质上时,不得进行任何剔除或删改,不得调用任何对数据实施重新组合的操作指令。.2 GPS本测网的联测等GPS 网联测二、三等 GPS 点数不少于 3 个(包括原 GPS 网联测高级点),并应分布合理。.3 GPS 数据处理GPS 观测的数据处理的工作顺序为:基线向量解算外业数据质量检核重测和补测GPS 网平差数据处理成果整理。(1)基线向量解算GPS 观测的基线解算采差固定解。在同步观测的同一时段中,基线解算采用单基线模式解算,

26、也可只选择基线按多基线处理模式统一解算。同一时段观测值基线处理中,数据采用率不宜低于 80%。无论采用单基线模式或多基线模式解算基线,GPS 网中所的完全的独立基线环(包括新旧基线组成的闭合环)均按要求进行验算。u = a 2 + (b.d 2-标准差;a-固定误差快速静态66b-比例误差系数;d-相邻点间距离u 复测基线长度检核(包括与原 GPS 网重复基线)2 ds2u 同步环闭合差:u环检核Wx2 n ×Wy2 n ×Wz2 n ×2223n ×wwwWs=+2xyz(2)无约差四等 GPS 网、E 级 GPS 网分别进行无约差。在各项质量检测符合

27、要求时,对所有基线组成的闭合图形(四等GPS 网应包括利用的等 GPS 网在测区范围内的全部基线和测区周边的部分基线),以三线向量及其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 WGS-84 系三维坐标作为起始依据,进行 GPS 网的无约差,平差软件采用 GPS 随机平差程序进行计算。无约差提供各点在 WGS-84 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边长以及点位和边长的精度信息。无约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Vx、Vy、Vz)绝对值应满足下式要求:Vx3Vy3等级限差类型四等(ppm)一级(ppm)(ppm)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6.09.09.0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0.015.015.0Vz

28、3当超限时,可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应采用软件提供的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粗差基线,直至符合上述要求。(3)约差在无约差确定的有效观测量基础上,利用选取的起始点在泸州坐标系下进行二维或三维约差。四等 GPS 网以二等 GPS 点为起算点,E 级GPS 网以二、四等 GPS 点为起算点。约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剔除粗差后的无约差结果的较差(dx、dy、dz)绝对值应满足下式要求:dx2dy2dz2当超限时,可认为作为约束的已知坐标、距离、已知方位与 GPS 网不兼容,应采用软件提供的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某些误差较大的约束值,直至符合上述要求。平差最终结果二维或三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

29、边长、方位以及坐标,基线边长、方位的精度信息,转换参数及精度信息。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以及坐标,基线边长、方位的精度信息,转换参数及精度信息。.4 一级导线测量一级导线水平角观测按城市测量规范相关要求执行,一级导线高程测量采用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代替四等水准测量,其边长测量要求既要满足平面测量的规定,又要满足高程测量的要求,故边长测量、垂直角观测按城市测量规范中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代替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执行。一级导线观测采用电子,电子以电子器为载体,其程序设计做到方法严密,项目齐全,使用方便,在中按规定的限差,限定条件,超限处理方法和检验项目对观测数据和观测过程进行检验和。

30、电子的观测成果及时在计算机上存盘备份。一级导线外业观测结束后,先进行外业验算,外业验算质量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平差计算。一级导线由于观测边长较短,水平方向的曲率改正较小,作业中不予改正,但观测边长倾斜改正,仪器加乘常数改正和归化投影改正。一级导线的外业验算包括方位角条件验算,坐标条件验算,导线测角中误差计算。一级导线采用专业的平差程序在计算机上严密平差,打印输出包括输入数据,平差成果,误差,最弱点点位中误差,边长中误差,方位角中误差和各项改正数。2.2.2 高程测量本项目高程测量的主要目的是进行 GPS 网的高程联测,为 GPS 网的高程拟合计算提供起算高程,GPS 网的高程联测采用三等几何水准

31、测量,对于二、三等水准点位置分布符合 GPS 网高程联测要求,点位能够满足 GPS 观测要求的水准点可纳入 GPS 网进行高程联测。联测三等以高程的 GPS 点(含纳入GPS 网的二、三等水准点)的数量应不少于 12 点,应分布均匀,且能GPS 网的范围。 高程基础网的布设高程布设为三等水准符合路线,以二等水准点为起算点。拟布设三等水准点 2 点,水准路线长度约 25km,水准路线沿线便于水准联测的四等和 E 级 GPS 点纳入水准路线中进行联测(或作为水准路线中的固定点)。三等水准埋设埋设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根据需要个别 GPS 点可布设三等水准支线进行联测。三等水准布设应满足

32、下表要求:等级布设形式线路长度三等闭合或附合线路45km 高程点的选点与埋石水准路线的选定,应尽量沿坡度较小的公路、大尽量避开土质松软和磁场甚强的地段,避开行人较多的集贸市场和街道,避免通过河面较宽的大河、湖、塘、堰等物。水准点在道路附近,点位应便于寻找,不易下沉,能长期保存和便于使用;要防止水准点选埋在浅水位地区、大树下、易发生变化、附近有剧烈的地方;要便于施测及尽可能满足 GPS 观测的有关要求。标石严格按照规定规格制作,表面平整,中心标志符合要求。标志高出标石顶 12cm。普通标石的底盘采用现场浇注(或者预制底盘)。在浇注埋设标石底盘时,坑底要夯实。浇注或埋设的水准点要保持

33、柱石和底盘上标志的字头朝北。标石面要水平不能倾斜,四周捣实。标石顶面要加护盖,标石顶面离地面 50cm,标石坑填土与地面平。岩层水准标志埋设时凿 40×40cm,深不少于 20cm 的坑,用水,再用混凝土将标志嵌在坑内。标志顶面要加盖混凝土围板,围板规格 40×40cm,高 40cm。标志离地面要 3050cm。在凿之前要先去掉岩石上部的风化层。标石埋设后,测定(精确至 0.1 分),在现场绘点之记。点之记按附录样式填写,应内容完整,填写清楚。点之记的格式必须为电子文档 DWG数据格式,应输出为 A4 硬拷贝,并装订。三等水准点统一进行编号,水准点的编号以 AG(程)字母打

34、头,后跟两位数字,点名书写为 AG01、LG02,代表三等水准点。委托保管书的填写应齐全和完整,填写应一式三份,填写,应交项目城市有关部门办理委托保管手续,此资料不做装订。支线10km 高程网的观测及水准观测所使用的仪器必须经法定计量机构鉴定,在使用前需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检视。水准观测结束后应对标尺分划弯曲差、标尺名义及分划偶然中误差进定。在作业开始后的第一周内应每天检校 i 角一次, i 角稳定后可每 15 天测定一次。仪器 i 角不得大于 20。如果仪器受撞或有其它情况,可随时检测i 角。数字水准仪在整个作业期间每天开测前进行一次 i 角测定。三等水准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观

35、测。当使用测微器的水准仪和线条式标尺进行观测时,也可进行单程双转点法观测。观测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稳定,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应为偶数站。观测前,应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观测用白色测伞遮蔽阳光,迁站时,宜罩以白色仪器罩;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观测中不得为了增加标尺读数而把尺桩(台)安置在沟边或壕坑中的方法;由往测转向反测时,两根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三等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数字复测量次数应符合下表的规定:m注:当

36、成像清晰、稳定时,观测视线可放宽 20%。三等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mm水准测量采用电子手簿,或采用数字水准仪,观测前应对各项限差设置进行检查或预置。观测限差、指标按城市测量规范中三等水准观测要求设置。水准观测各项均应做到现场完成,成果中不能删除、修改或决定数据的存取,数据输入到电子器后,不能利用任何方法删改数据。电子器的程序设计以方法严密,项目齐全,使用方便为原则,电子的观测成果必须及时在计算机上存盘备份。项目等级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的差基辅分划、黑红面或两次高差的差单程双转点法观测左右路线转点差检测间歇点高差的差三等光学测微法10151530中丝读数法2030-项目等级仪器类别视线长度(

37、视距)前后视距差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三等DS3653.06.0三丝能读数3 次DS1、DS0580 高程观测成果的检验和计算水准测量外业观测结束后,应对观测成果做以下改正,并编制高差表:1计算水准标尺长度改正。2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三等水准测量按观测往返高差不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 M(±3mm)。水准网的环数不超过 20 个,故不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误差MW。高程平差计算前起算点做必要的检测,符合要求方可使用。三等水准计算的主要检验限差:mm注:LS 为测段、路线长度,L 为符合路线或环线长度,Li 为检测测段长度;均以 km

38、计;检测测段长度小于 1km 时,按 1km 计算。水准路线为单一附合路线,可采用在高差表中按距离配赋高程路线不符值计算水准点和路线上的 GPS 点的高程值,也可采用专业平差程序在计算机上严密平差,平差结果输出包括误差,观测高差改正数,平差后高程和最弱点的高误差。2.2.3 GPS 高程拟合计算四等GPS 高程拟合采用整体拟合,大地水准面模型采用 OSU91A (Global),等级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偶然中误差M测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测段、路线的左右路线高差不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三等±3±12 Ls±8 Ls±12 L±

39、20 Li以不少于 10 个分布合理(在测区分布)的 GPS 高程联测点(不低于三等水准精度)为高程约束条件,为检核 GPS 高程拟合精度情况,四等 GPS 网三维约差中选取不少于 2 个分布合理的 GPS 高程联测点(二、三等水准点及其固定点)作为检核点。E 级GPS 网高程拟合可以采用单独拟合,也可以与四等 GPS进行整体高程拟合,其大地水准面模型、起算点、检核点的要求与四等 GPS 高程拟合相同。2.3 航空摄影2.3.1航空摄影工艺流程是质量初检(飞行质量、影像质量)否是否质量检查(影像质量)是2.3.2 主要技术指标和执行的技术标准本次摄影航摄比例尺为 1:3000,影像地面分辩率(

40、GSD)为4080mm,航摄DMC 或UCX 航摄仪,本次航摄为彩色摄影。2.3.3 飞行质量要求1)航线弯曲度:飞行航线弯曲度不大于 3%。资料的送审、报告编写与验收像片的编录、索引图的制作航摄胶片冲洗、印像(含胶片冲洗试片)测摄作业飞行(含仪器安装与试飞)测区申报和航行协调航摄设计(计算机化的 CCNS4)项目执行技术标准测区具体情况2)航高要求:同一航线上最大与最小航高之差及相邻航线的航高差均应不大于 30m。3)倾斜角:像片倾斜角一般不大于 2°,个别最大不超过 4°。4)旋偏角:一般不大于 10°,最大一般不大于 12°。5)航向重叠度一般应为

41、 60-65%,个别最大不得大于 75%,最小不得小于53%;旁向重叠度一般应为 30-35%,个别最小不得小于 13%。6)测区范围覆盖:旁向覆盖超出测区边界线一般不少于像幅的 50%,最少不少于像幅的 30%,航向覆盖超出测区边界线不少于一条基线;测分区之间的接边重迭一般不少于像幅 50%,最少不少于像幅的 30%,航向覆盖超出分区边界线不少于一条基线。2.3.4 影像质量要求1)获取的测区影像应清晰、层次丰富、反差适中。2)最大时间限定在瞬间造成的像点最大位移不得超过 0.05mm。3)对各种获取的不影像(如相对漏洞、绝对漏洞、航片上有云影等缺陷)要及时补飞。2.3.5 航空摄影时间的选

42、择根据地形条件选择航摄时间,既要保证具有充足的光照度,又要避免大的阴影,一般根据本次摄区条件太阳高度角一般应>30,阴影倍数一般<2 倍。2.3.6 航空摄影设计根据测区的航摄比例尺、范围及地形、地貌分布情况,结合测图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飞行方向为东北至西南方向,1:500范围为一个摄影区,1:1000 DOM 范围为另一个摄影摄设计参考图件主要采用 1:10000 地形图。主要设备材料配备及计划表:主要参数计算表:摄影比例尺1:3000焦距(MM)备注基准面高程(m)航高(m)相对航高绝对航高航向重叠 Px(%)65旁向重叠 Qy(%)35基线Bx(m)航线间隔 Dy(m)航线数

43、量(条)航线长度(km)航片数量(张)地貌特征以丘陵为主,有少量山地一、项目名称数字安康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常规航线摄影比例尺1:3000航线敷设方法常规航摄面积(平方公里)190二、项目设备情况飞机的型号飞机所属拟使用机场/备用航摄仪的型号/编号镜头焦距航摄仪所属作业日期2.3.7 航空摄影成果a) 真彩色像片 1 套;b) 航摄方位元素鉴定表 1 份;c)航摄技术设计书装订及电子文档各 1 份;d)分线、像片结合图及电子数据文件 1 份;e) 摄摄鉴定表 1 份;f)航摄像片1 份;g)真彩色影像硬盘 2 套;j) 航摄检查报告及技术总结。2.4 1:500 地形图测绘本次 107 平

44、方公里内 1:500 地形图测绘采用外数字化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两种方式进行,其中城市建成区 55 平方公里重点区域进行 1:500外数字化测量,包括 38 平方公里地名地址;其余 52 平方公里采用航测方法测图,精度应满足 1:500 航测规范的要求。1:500 地形图外数字化测量的技术流程如下:1:500 地形图航测测图,采用“先内后外”的方法进行,技术流程如下:2.4.1 1:500 地形图 图根外数字化测量测量图根点是在四等及 E 级 GPS(导线)点下发展用于碎部测量。图根控检查、验收地形图编辑外业调绘补测、检测、初编全数字空中三角测量像片测量收料检查、验收内业图形编辑碎

45、部点测量、绘制草图图根点测量收料制主要采用 GPS 测量、光电测距附合导线和支导线测量。图根点标志采用铁钉、水泥钉材料进行埋设,松软地面用木桩(直径 5cm,高 25cm,埋设后在木桩顶部钉一小铁钉作为中心位置),硬质路面用铁钉或钢钉,图根点的布设要保证每点至少有一个点与其通视。图根点统一编号,在点号前冠以“T”。 碎部点测量、草图绘制野外碎部同时画草图,草图上各测点亦应编顺序号,且应与仪器输入的顺序号完全对应一致;草图要求点位,地物关系清楚;测量草图每站一张或一区块统一绘制一张草图。碎部时,地物一般其点或线上的坐标和高程,其采点密度应能满足地物和定向的需求。地貌一般其特征点、特

46、征线(地性线)上的坐标和高程,地形点间距一般不大于 25 米,地性线和断裂线应按地形变化增大采点密度。外业将要素属性、地理名称、名称、河流名称及流向、道路级别和名称、量取的比高等属性、名称及注记内容在草图相应位置进行表示,同时根据行政界线资料在实地、核实行政界线的位置与。 内业图形编辑野外的碎部点,通过随机配置的传输软件传输到计算机中,使用南方 CASS 软件进行碎部点展点。在碎部点展点之后,按照野外绘制草图结合实际情况对地物要素进行连线绘制、按相应符号表示。2.4.2 1:5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 像片点测量.1 像控点点位设计要求本测区像控点可采

47、用域网或外方式布设。其点位要求及布点方案按规范执行。(1)域网的航线数不得超过6条,每条航线的基线数不得超过12条。点的航向、旁向跨度均不得超过4条;高程点航向跨度不得超过4条航线。外布点在每个立体像对内布设四个点。(2) 因受地形条件限制时,也可采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采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时,除按上述间隔要求布点外,区域凸角点处应点,凹角点处高程点。当凹角点与凸角点之间的距离超过两条基线时,凹角点处应布设点。(3) 像控点应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像控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不应小于5cm,当旁向重叠过大分别布点。因旁向重迭过小相邻航线的点不能公用时,可分别布点,

48、但两点裂开的垂直距离在像片上不得大于1cm。(4) 因受像主点或标准点位落水的影响,视情况对落水像对按外布点,对于水域的像对当实际测绘面积超过点连线1cm以外平高点。(5) 像控点距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5cm。,最弱不得小于1.0cm;距各类像片标志不应小于lmm。位于自由图边上的像片点应边4mm外。.2 像片点的选刺要求(1) 像片点的选取,其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别。(2) 平面点刺在影像清晰的明显地物点、接近线状地物交点(交角30°150°之间),小于实地0.3m的点状地物,实地辨认误差应小0.1mm。弧形地物与阴影处不得作为刺点目标。(3) 高程点刺在

49、局部高程变化很小的地方,狭沟、尖山顶和高程急剧变化的斜坡等不宜作为选刺点目标。当点位选在高出或低于地面的地物(房顶、围墙、陡坎等)上量出其与地面的比高,量注至厘米,并详细绘出点位略图或加绘断面图。点位刺在陡坎边缘注明刺在坎上或坎下。(4) 当点刺在植被、高出地面或陡坎等地物边缘量注其点位至地面的比高,比高量至0.01m,并说明点位刺在何处,高程测至何处,注记在像片背面。(5)点的选刺应同时满足平面和高程点对点位目标的要求。(6) 像控点在各张相邻像片上均应清晰可见,择影像最清晰的一张像片作为刺点片,刺点误差和刺点直径不得大于0.1mm,且应刺透,不得有双孔,刺偏换片重刺。(7) 选刺目标认真判读像片,以满足刺点目标要求为主,同时满足像控点布设的点位要求和兼顾联测的方便。点位选定后应实地绘制略图,点位、说明、略图和刺孔位置应一致和确切无误。所刺点位必须经第二人100%实地检查。(8) 应特别注意所选像控点目标与摄影时情况有无变化。例如:对于水域旁的点因水淹而引起的移位和变形、房屋改扩建和外装饰等。.3 像控点编号点以 P 字头,3 位有效数字流水编号,有效数字不足前面加 0 ;检查点以 J 字头,3 位有效数字流水编号,有效数字不足前面加 0。.4像片的整饰(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