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投入与学校适应的关系:逆境信念的中介作用公共管理专业_第1页
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投入与学校适应的关系:逆境信念的中介作用公共管理专业_第2页
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投入与学校适应的关系:逆境信念的中介作用公共管理专业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投入与学校适应的关系:逆境信念的中介作用摘要近年来,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中国不容忽视的一类弱势儿童群体,随着其近年来数量庞大并日益激增的严峻趋势,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再次引起热议,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也随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然目前有研究证实,在持续的亲情缺失条件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经常会体现出适应不良的现象(He etal., 2012; Valtolina & Colombo, 2012);研究留守环境会导致儿童在心理层面、行为角度还有社交过程中出现大量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杨通华, 魏杰等,2016;周宗奎, 孙晓军,2005),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留守

2、儿童适应不良的现象。在当前情况下,就中小学层次的留守儿童来讲,学校是家庭之外最关键的进行学习以及成长的环境,良好的学校适应水平有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能够为留守儿童继续更高层次的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曹述蓉等,2004)。所以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的研究更是成为留守儿童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细观以往对于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研究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多从“缺陷”视角出发探讨其成因,鲜有研究从正向变量角度出发探讨其作用机制,且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这项身份标志性特征,许多与留守儿童父母相关的变量在这一研究领域长期被忽略甚至“剔除”于外,如父母教养投入这一衡量父母在

3、孩子成长中认知、情感、行为上的投入,并被证明能够促进孩子健康发展、渗透与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的根源变量却长期被忽视(Lamb,Pleck,&Levine,1985; Pleck&Masciadrelli, 2004)。另外,对于留守儿童个体自身的心理资源的关注多集中于自尊、自我效能感、自我和谐程度等几个常见变量之中。近年来,逆境信念这一重要的个体心理资源,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作为一种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价值观,已有研究表明逆境信念是促进弱势儿童群体积极适应的重要保护因素,然而对于这一课题的后续研究,国内仍暂显贫匮。那么,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突出的弱势群体,长期被忽略的外部根源性因素

4、:“父母教养投入”、与近年来个体资源新兴研究热点、个体内部重要保护因素:“逆境信念”,又是如何影响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呢?本研究正是从外部、内部两个正向变量出发,对三者关系的探讨,力图阐明其作用机制,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助益。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法,抽取湖南省醴陵市小学及初中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547份。其中,男生303人(占55.4%),女生 244人(占44.6%),采用父亲教养投入问卷、中小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和中国人逆境信念问卷对其父母教养投入水平、学校适应水平和逆境信念水平进行测查,并用SPSS10.0软件对所得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结果:(1)父亲和母亲教养投入均可以

5、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逆境念水平,父母教养投入水平越高,留守儿童的逆境信念水平越高。(2)留守儿童父亲教养投入和母亲教养投入通过逆境信念的中介作用对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水平产生影响:其中,逆境信念在留守儿童母亲教养投入与其学校适应(社会能力、反社会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逆境信念在留守儿童父亲教养投入与其良好学校适应(社会能力)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但在父亲教养投入与不良学校适应(反社会行为)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关键词: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投入,逆境信念,学校适应,社会能力,反社会行为THERELATIONSHIPBETWEEN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CHOOL AD

6、APT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THE MEDIATING ROLE OF ADVERSITY BELIEFABSTRACTIn recent years, left-behind children have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of the domestic society, mainly because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social development, the overall number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s growing, and

7、 related issues have been heatedly discuss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eft-behind children has also been studied in depth by all sectors of society. Current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ous family absence, left-behind children often show maladjustment (He et al., 2012; V

8、altolina & Colombo, 2012); left-behind environment can lead to a large number of serious problems in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and social processes (e.g., Yang Tonghua, Wei Jie, 2016; Zhou Zongkui, Sun Xiaojun, 2005). This proves to some extent the maladjustment of Left-behind chi

9、ldren.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s far a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levels are concerned, school is the most critical environment for learning and growth outside the family.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fully adapting to the school environment,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10、;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healthy. In the process of subsequent contact with society, they can reflect better adaptability, which is also the prerequisite guarantee for further study (Cao Shurong, etc.). Based on this, the adaptability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schools has ar

11、oused in-depth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in relevant social fields.Howev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on the school adapt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past, current studies generally analyze the specific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the defective level. There are relatively f

12、ew discussions on the positive variable level. At the same time, the separ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parents is a normal phenomenon.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many scholars have not paid clear attention to the variables related to left-behind children's parents, especially the

13、variables related to left-behind children's parents. I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parents to invest in upbringing, which is to evaluate parents'investment in children's growth, from the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level. It ha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with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it

14、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but continues to be neglected (Lamb, Pleck, & Levine, 1985; Pleck & Masciadrelli, 2004). Secondly, the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tends to focus on different conventional variables

15、such as self-esteem and rhythm harmony. In recent years, adversity belief is a very critical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resource, which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This is a value that fully demon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 conclusion con

16、firms that adversity belief is the key factor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vulnerable children. However, the follow-up study on this topic is not deep enough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as far as the typical vulnerable group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s concerned, the external factors that continue t

17、o be neglected are mainly "parental upbringing input", the new analysis focus of individual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key safeguard elements within the individual: "adversity beliefs", and how are they related to the school adapt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order to

18、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we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parties from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levels, which will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ollow-up practi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ft-behind children.This paper mainly uses sampling method to select left-behind ch

19、ildren in Liling City in Hunan Province at the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levels as samples, and the number of questionnaires recovered reached 547. The weights of 303 questionnaires filled out by boys were 55.4% and 224 by girls, 44.6%. The main examinations included parenting input, school adaptabi

20、lity and adversity trai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evant results were studied with SPSS10.0 software to draw conclusions:(1) As far as the conclusions of relevant studies are concerned, the contents of parental investment, adversity beliefs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s well

21、 as the relevant negative information on school adaptation level,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relevance. There is a typical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investment and social ability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investment and ne

22、gative information at school level. Parental rearing investment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dversity belief. In addition, the conclusion also shows that adversity belief and social abilit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also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nti-social behavior. Con

23、ditions.(2) Parental upbringing investment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school adaptability of the children concerned by means of the mediating function of the adversity belief; secondly, adversity belief has a certain mediating function for the related children's mother upbringing investment and sch

24、ool adaptation; adversity belief also has a certain mediating function for the father upbringing investment and school adaptation. However, for father's parenting investment and poor school adaptation, it shows a very significant intermediary function.KEY WORDS:left-behind children, parental inv

25、olvement, adversity beliefs, school adaptation, social competence, anti-social behavior目录前言1第一章 文献综述21.1父母教养投入21.1.1父母教养投入的概念21.1.2父母教养投入的结构31.1.3留守儿童的父母教养投入的影响41.2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投入与学校适应的关系51.2.1 学校适应的概念51.2.2 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61.2.3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投入与学校适应71.3 逆境信念的中介作用81.3.1 逆境信念的概念81.3.2 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投入与逆境信念的关系91.3.3 逆境信念与留守

26、儿童学校适应的关系101.4已有研究的不足101.4.1研究问题与假设111.4.2研究问题与假设121.留守儿童的父母教养投入与其学校适应水平的关系122.留守儿童的逆境信念与其学校适应水平(社会能力、反社会行为)的关系123. 逆境信念与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父母教养投入的关系12第二章 方法142.1 被试142.2 测量工具142.2.1父亲教养投入量表142.2.2中小学生学校适应行为量表142.2.3中国人逆境信念量表142.3 研究程序15第三章 结果分析163.1 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投入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关系163.2 逆境信念在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投入与学校适应中的中介作用16第四章

27、分析与讨论194.1 研究结果讨论194.1.1 留守儿童父亲、母亲教养投入对其良好学校适应(社会能力)的影响194.1.2逆境信念的中介作用194.2 本研究对于提升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启发204.2.1 父母教养投入对于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204.2.2 逆境信念对于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214.2.3 逆境信念与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投入、学校适应214.3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展望22第五章 结论23第六章 贡献24参考文献25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投入与学校适应的关系:逆境信念的中介作用前言近些年来,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中国不容忽视的一类弱势儿童群体。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的留守儿童数量已达

28、6102.55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上也指出需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再次引起热议,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也随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证明,由于其长期处于亲子亲情缺失的不利环境中,留守青少年表现出很多适应不良(He et al., 2012; Valtolina& Colombo, 2012);留守处境会引起儿童在心理健康、情绪、行为、社会及学校适应、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如,杨通华, 魏杰等,2016;周宗奎,孙晓军,2005)。而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已成为他们身份的特殊标志,也被大

29、多数学者不普遍认为是造成他们同普通儿童在适应不良、消极情绪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主因,可见父母教养投入这一变量可以成为对留守儿童展开研究的根源变量之一。对处于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而言,学校是除家庭以外的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场所。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党的五四北大讲话等,提出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而学校适应作为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良好的学校适应水平有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能够为留守儿童继续更高层次的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留守儿童的上述不利现状,现有研究多从“

30、缺陷”视角出发探讨其成因,但也有学者提出流动儿童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且他们在学校适应方面表现良好 (刘紫寒,王美娇,周婕。2017)。近年来,逆境信念( beliefs about adversity)作为一项重要的个体心理资源,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作为一种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价值观,已有研究表明逆境信念是促进弱势儿童群体积极适应的重要保护因素,然而对于这一课题的后续研究,国内仍暂显贫匮。那么,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突出的弱势群体,最不可抗拒的外因之一:“父母教养投入”、最重要的个体重要保护因素之一:“逆境信念”、最重要、最直观的适应指标之一:“学校适应”,这三者间又存在怎样的内在机制呢?本研究

31、正是致力于对这三者关系的探讨,力图阐明其作用机制,充实留守儿童领域对个体心理资源的研究,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助益。第一章 文献综述1.1父母教养投入1.1.1父母教养投入的概念父母教养投入(parental involvement)是父母教养的核心内容(Pleck& Masciadrelli,2004), 与教养方式侧重于父母教养子女的风格不同,父母教养投入侧重于父母教养子女的内容和行为本身,包括父亲教养投入(paternal involvement)与母亲教养投入(maternal involvement),指父亲和母亲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在认知、情感

32、和行为上的投入水平(Lamb,Pleck,&Levine,1985; Pleck & Masciadrelli, 2004;伍新春等,2015)。对于父母教养投入展开的大量分析证实,父母教养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关键的指导功能,是孩子合理应对敏感期的关键影响因素(李文道,邹泓,2003);父母教养投入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行为(侯芬,伍新春等,2018),特别是父亲教养投入已被证明能够在儿童的学业成就、性别角色发展、心理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显著且不可替代的作用(McBride,Schoppe-Sullivan, Ho,2005; Sarkadi, Kr

33、istiansson, Oberklaid, Bremberg,2008)。还有学者在系统性分析后明确得知,父母教养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评估儿童的心理及行为适应,能够降低青少年采取危险行为的概率,并与良心以及道德价值的内化等均存在密切的联系( Eisenberg Valiente,2002;Hoffman,1983;Yoo,Feng, Day,2013)。在此基础上,有学者针对儿童的发展作出了深入探讨,结论证实和母亲有亲密接触,对父母依赖性较强的儿童,跟好友的关系更加密切(于海琴,周宗奎,2004),同时父母在正面情绪表达上,也会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带来一定积极的影响(梁宗保,张光珍,陈会昌

34、,张萍,2012)。有研究者针对父亲教养以及母亲教养投入的影响展开了深入探讨,结论表明,二者对于儿童的发展存在各自独立且不相同的作用( 伍新春等,2015;Amato,1998; Stolz,Barber, Olsen,2005) 。其中,Day和Padilla-Walker( 2009)表示,母亲教养投入对于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积极影响,父亲教育投入则对内外化问题行为具有消极影响。国内有大量研究结论证实,父亲教养投入也能够对亲社会行为起到积极作用(黎志华,尹霞云,蔡太生,苏林雁,2012)。综上所述,父母教养投入对儿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能够渗透到儿童发展的方方面面,且父亲教养投入

35、跟母亲教养投入虽结构相同,但在影响上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在本研究中,我们将会对留守儿童父亲教养投入与母亲教养投入的影响进行分类讨论,以详细探讨其作用机制。父母教养投入这一概念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尽管已有研究比较深入地探讨了父母教养投入本身的特点及其与亲子依恋、亲社会行为、父母协同等的关系,但有关父母教养投入在个体适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个体心理资源的交互作用等重要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正是致力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教养入,并加入个体心理资本的变量,试图探究父母教养投入对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详细作用机制。1.1.2父母教养投入的结构Lamb等(1985)首先针对父亲教养投入的定义作出

36、了阐述,同时表明父亲教养投入是父亲实现教养职能的关键渠道,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该学者还参考父母和儿童互动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教养投入的结构模型,主要涉及到互动性、可及性以及责任性这三个维度;互动性表示父亲对儿童进行的直接照顾,包括陪同玩耍、进行常规照料等一些常规行为;可及性一般表示父亲跟孩子相对亲近,或许父亲并不会跟孩子直接联系,但是孩子在需要的情况下,父亲会及时采取帮助;责任性表示父亲对孩子在教养等方面的主要责任(Lamb,1985;伍新春等,2015)。该学者设定的结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父亲教养投入的角度,不过该学者认为父亲和母亲即便在投入水平上具备一定落差,仍然在结构上具

37、备同质性,基于此,这一结构也可以在母亲教养投入的研究中使用(Lamb,1985;伍新春,2015)。之后即便有研究者明确了父亲教养投入的间接参与模式,也分析了在情绪和心理等方面的相关因素,但这些界定与Lamb的三因素理论相比,都缺乏系统性和整合性,而Lamb在父子互动的层面上切入,基于父亲教养投入的具体时间,充分考虑了父亲教养投入的详细内容和模式,三种维度之间区别相对清晰,涉及到直接以及间接两种不同的模式,呈现出显著的系统性、持续性、涵盖性,受到了学者的一致性认可(伍新春等,2015)。在父母教养投入的评估中,国外有大量研究针对其中的互动性展开了深入分析,但在可及性以及责任性等层面的研究还有待

38、深入,在维度上也呈现出单一性的弊端,所以这样的评估工具并不适用于特殊家庭(伍新春等,2018)。在一些特殊家庭结构(如海员家庭、军人家庭)中,虽然父母一方与儿童的直接互动较少,导致其父母教养投入水平在互动性维度得分低,但这并不代表其在可及性和责任性方面投入方面同样如从此之少(伍新春等,2015)。同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不在身边的状况,使得其父母教养投入水平在互动性维度上得分偏低,但并不代表其在其他维度得分同样之低。虽然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的事实不容忽视,互动性维度也同样不可省略,但不能以互动性维度以偏概全地代表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水平的整体得分。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中将综合父母教

39、养投入的全部三个维度对留守儿童的父母教养投入水平进行测量。伍新春等基于父亲教养投入的三维模型研究成果,参考国内文化以及时代背景,对父亲教养投入的问卷作出了修正,以此为前提,全方位的反馈国内父母教养投入的具体内容,这在针对国内家庭父母教养投入展开的研究中体现出了适应性(伍新春,刘畅等,2015),所以本文在研究环节也会利用修正后的父亲教养投入问卷,本问卷和母亲教养投入的研究存在匹配性,在互动性以及可及性还有责任性这三个角度进行切入,对父母教养水平展开全方位评估。1.1.3留守儿童的父母教养投入的影响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近年来,国内留

40、守儿童整体人数规模已超过6100万人,在所有儿童人数里的权重也达到了22.88%,这和上一次人口普查活动的信息对比,具有1.5倍的增长(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随着这一迅猛增势,留守儿童这一突出弱势群体的各项发展问题也逐步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总所周知,“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分离”已成为留守儿童的主要身份标志,所以众多与父母相关的变量在留守儿童研究领域经常被忽略,那么对于留守儿童来讲,父母双方或者单独一方持续分离是否意味着父母教养投入在留守儿童发展中并不存在作用?首先,在父母教养投入自身的结构上,只有互动性维度应该和孩子保持直接接触,其余维度都

41、无需父母跟儿童建立直接接触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伍新春,刘畅,2015),特别是可及性维度,自身就表示父母跟孩子不存在直接互动,如果孩子需要,父母可以在有效时间内进行反馈,这通常表现为即便父母和孩子分离,也可以借助当代科技的媒介,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存在(伍新春,刘畅,2015),这充分证实了,即便留守儿童跟父母持续分离,也无法抑制父母教养投入对孩子发挥影响。其次,在理论模型的层面上,生态系统理论表明个体跟环境之间具有相关性,相互存在一定影响,家庭跟学校就是孩子发展的重要系统,两种系统自身的内部互动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系统外部相关性也和儿童的发展具备一定联系(Bronfenbrenn

42、er,1979)。另外,家庭系统理论也提到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关键场所,家庭系统的作用发挥和儿童的成长有更加深入的联系,家庭系统的作用越良好,就越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全方位发展(Beavers &Hampson,2000)。所以,参考以上两个理论模型,父母教养属于家庭系统里对个体发展以及适应起到关键作用的变量,父亲子系统与母亲子系统都能够对孩子适应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Minuchin, 1985; Bronfenbrenner &Morris, 2006),同时父母教养投入也属于相对关键的概念(Lamb,Pleck,&Levine,1985; Pleck & M

43、asciadrelli, 2004 )。综上所述,父母教养投入会对儿童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渗透于儿童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基于前文所述,既然留守儿童仍可感知父母教养投入,那么父母教养投入也应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同样举足轻重的影响。再次,还有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投入跟留守儿童的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另外有学者证实,在儿童发展中,父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不管父母和儿童是否产生直接接触,都能够对儿童的社交网络起到一定影响(段玉香,2008);又有一系列分析证实,即便父母和儿童保持分离的状态,但大量的关心以及间接接触也可以更好的评估儿童的能力,尤其是在学校活动以及社交等方面(Wash

44、ington , Cryer-Coupet ,& Coakley,2014),所以,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与父母持续分离”的状况不能成为“父母不作为”的代名词,又因上文叙述的社交网络、学校活动和社会能力等都属于学校适应中的重要指标(蔺秀云、方晓义等,2016),所以可见父母教养投入不仅会对留守儿童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主要聚焦于其学校适应水平之上。但是纵观我国已有的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这一重要变量一直被忽略,鲜被提及。在仅有的涉及留守儿童父母教养的研究中,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特殊的家庭结构(父亲外出、母亲外出或父母皆外出)与国外海员家庭、军人家庭有诸多类似的情况,由于家庭中父母角色的

45、缺失会减少对孩子的健康照料,也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教养监管不足或沟通意识淡薄,使得留守儿童的父母教养投入中的互动性和责任性两维度测量的有效性降低(赵苗苗,2012;李小娜,2017;龚萍,2017)。综上所述,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虽然与父母长期分离,但父母教养投入仍然可以通过可及性维度波及到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对其成长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不但不容忽视,且不可磨灭。但纵观以往研究,在留守儿童的研究领域中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教养投入却鲜有提及。本研究正是对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投入的影响进行详尽研究,力图对以往研究的这一缺口作出补充。再者,以往仅有的几篇涉及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投入的文献已得出留

46、守儿童父母教养投入水平低的结论,但对于这一变量与当前留守儿童领域的最热话题学校适应的关系却鲜有说明,本研究将对两项重要变量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弥补以往研究之不足。1.2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投入与学校适应的关系1.2.1 学校适应的概念学校适应(adjustment to school)属于涉及层面较多的概念,具体的定义不够清晰,相关研究者对其有不同的认识:Ladd(1996) 认为,学校适应就是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习成功的状况;Brch(1989 )表明这一概念主要表示学生在校园的具体表现,另外还涉及到对学校的态度,还有参加学校活动的程度。徐剑(2008)表明学校适应主要是指学生

47、通过正向身心休整,在和学校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成功完成学业、达到学校的教育目标的能力。还有部分研究者表明,学校适应主要是指学生在校园里体现出的社会行为 ( Baker,2006; Chen,Chen, Kaspar,2001; Way et al,2007) 。目前,被同领域研究者认可最多的是Ladd提到的观点,也就是认为学校适应的具体概念应该定义为学生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取得学业成功的程度(Ladd, Kochenderfer, & Coleman, 1997; 李文道, 邹泓, 赵霞, 2003),所以在本研究中将采用这一概念定义对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展开讨论。据以

48、往文献所证,学校适应本身是孩子社会能力的体现,为将来社会适应打下良好基础,学校适应良好的儿童往往表现出较低的攻击等反社会行为,学校适应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环节(曹述蓉,2004;曹述蓉,2006)。考虑到研究层面和目标的差异性,相关研究者使用了各不相同的指标。部分指标重点关注儿童的反社会行为以及社交关系,同时还考察了学习成绩跟心理等方面的信息;另一些研究者重点考察社会性和破坏性,从学业成就等角度作为切入点,进一步评估详细的指标(侯珂,刘艳等,2014;黄颖,2015;黎志华,尹霞云等,2012);就当前文献而言,早期研究一般关注学生的辍学情况,分析学生的缺勤问题,后续则进一步关注学业跟成绩,重视

49、学生认知能力的获取(许传新,2010;侯珂等,2014;范先佐,2005),但是目前大量研究重点关注学校条件下的学业以及情感等角度的适应(王忠会,许玮沁等,2014;石雷山,高峰强等,2017)。就国内而言,在学校适应的变量中一般涉及到两种量表:首先是台湾研究者陈英豪等编制的学习适应量表(陈英豪,林正文等,1991),其次还有蔺秀云、方晓义等(2016)编制的中小学生学校适应行为量表。为与本研究中学校适应的定义相对应,并考虑到学校适应指标的广泛性,本研究采用后者即中小学生学校适应行为量表(蔺秀云,方晓义等,2016)对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状况进行测量,并综合已往研究所涉及的多维概念,拟从积极与消极

50、两方面对青少年的学校适应进行建构。该问卷共65个项目,包括积极指标社会能力与消极指标反社会行为两个维度。其中,积极指标为社会能力,从青少年对自己、他人、事物的三个角度出发,涉及自我管理、人际与学业三个方面;消极指标为反社会行为,从青少年情绪与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与危险行为出发,涉及敌意、反社会行为与破坏行为(苛求)等(蔺秀云,方晓义等,2016)。1.2.2 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对处于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而言,学校是除家庭以外的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场所,而学校适应作为直接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已成为留守儿童领域关注的热点。对于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现状,大部分研究表明:留守

51、儿童的学校适应水平较低、问题层出不穷,已成为留守儿童研究领域的关注重点:有研究表明,与非留守学生相比,留守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更差,尤其体现在课业适应、同学适应和自我适应方面(黄颖,2015);杨琴(2006)的研究也表明留守儿童在学业适应和人际适应方面均不理想,表现为较多的迟到、旷课、欺负同学、说谎打架等行为,还有很多留守儿童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等场所,常感到无助、空虚甚至有少数学生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周宗奎、曹述蓉等人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周宗奎,孙晓军等,2005)、学习适应水平较低、容易出现焦虑和孤独感等症状(曹述蓉,2006)。尽管许多研究都得出

52、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情况不够理想的结论,但也有个别研究有不同的发现,如刘雅丽等人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对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具有良好的习惯,较强的适应力,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能够自己主动学习(刘雅丽,何资桥,李佳峰,2011)等。综上述研究可见,绝大部分研究证明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存在严重问题,若想对这一问题的成因及改善进行详细探讨,影响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应成为留守儿童研究领域一大关键着力点。1.2.3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投入与学校适应根据布朗分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个体与其所在的层层嵌套的各个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特别是各个微系统会对儿童成长发展起着直接影响,而父母作为对

53、儿童影响最大的微系统,更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的启蒙课堂(Bronfenbrenner,1979)。还有大量研究表明,父母对于孩子发展的影响是持续的,同时在儿童的发展环节也呈现出非常显著的作用;父母教养也和儿童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是孩子成功应对敏感期的关键影响因素(李文道,邹泓,2003)。又有研究证实社会能力的发展,跟父母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社会能力的发展与家庭因素有着显著的相关性(陈武,2013;谭锐,周晖,2017),即父母教养投入对儿童社会化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而儿童社会发展水平正是学校适应的重要指标之一。家庭系统理论中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认为整个

54、家庭系统功能发挥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家庭系统的功能发挥越好,家庭成员的身心越能健康发展(Beavers &Hampson,2000)。而父母教养是家庭系统中影响个体发展和适应的重要变量,从生态系统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父母子系统可以通过亲子子系统影响儿童青少年适应(Minuchin, 1985; Bronfenbrenner &Morris, 2006),即父母教养是影响儿童青少年适应能力的重要变量。而学校是儿童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指示父母教养投入会对儿童的学校适应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对于父母教养投入对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有研究者发现父母教养中的情感温暖维度可以影

55、响儿童的社会能力和合作行为(Booth, 1994),特别是对社会能力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有重要影响(王明忠,周宗奎,2015 ),而社会能力正是学校适应中的积极指标;Patterson (2009)等学者设计了大量的结构方程,同时经过深入探讨得出结论:家长的不良教育理念及行为与儿童的反社会性行为存在一定联系,且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及行为也是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核心影响因素。而上述所提到的“社会能力”和“反社会行为”正是学校适应的两大指标(蔺秀云,方晓义等,2016),即父母的影响,特别是父母教养与儿童的学校适应水平显著相关。而父母教养投入作为父母教养中的重要变量,已有研究证实:父母教养投入

56、与儿童的学业成就水平、亲社会行为水平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关系( McBride,Schoppe-Sullivan, Ho,2005;侯芬等,2018),且在一定情况下还会影响到儿童心理、社会发展等层面( Sarkadi, Kristiansson, Oberklaid, Bremberg,2008),即父母教养投入的增加,会对儿童的社会能力及其内在指标之一的学业成就起到显著的积极影响,而社会能力正是学校适应水平中的良好学校适应水平的指标,即父母教养投入能够正向预测儿童的会对儿童的学校适应水平起到一定作用。其次,实证研究也给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投入跟学校适应的相关性带来了可供参考的内容,有研究表明父母外

57、出务工造成了学校教育跟家庭的背离,所以留守儿童在学习目的上相对模糊,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业成绩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彭文波,高亚兵,2008)。还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直接监管,所以很容易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方晓义,范兴华,2010);此外,还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家庭生态系统相对较弱,父母子系统相对匮乏,其余监护人的介入程度过大,并未有充足的家庭条件支持,儿童子系统存在更大的压力,所以造成了大量的不适应现象(殷西华,2015)。这提示我们,即便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教养投入仍然是影响学习适应水平的关键因素,且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造成其父母教养水平

58、偏低的这一状况,已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学校适应不良的关键因素,但这一根源性关键变量由于留守儿童身份的特殊性,在以往对于留守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研究中却鲜有提及。本研究正是立足于以往研究的这一缺陷对于“父母教养投入是否能够显著预测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以及对于这一影响的详细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力图补充以往研究不足,为提高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可行方案。1.3 逆境信念的中介作用1.3.1 逆境信念的概念最近几年,逆境信念作为个体心理资源中的新兴研究热点,在相关领域引起了研究者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逆境信念是指个体对逆境本质的认识,包括逆境的起因、结果和适当的应对行为等,个体持有的逆境信念能

59、够为不利处境的人认识自身经历、发展相应的应对行为奠定基础,有助于逆境中个体的积极适应 (Shek, 2005)。还有研究证实,积极的逆境观念能够对儿童的适应能力起到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Shek,2005),个体持有的积极的逆境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明确认知自身的处境,因此采取更加正确的应对措施,还能够在特定情况下帮助个体提高适应能力(Shek,2004,2005;Sheketal.,2003)。根据中国人逆境信念量表(Shek,2005),中国人关于逆境的文化信念按照得分高低可以被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关于逆境的积极信念, 强调逆境的积极价值以及人类战胜逆境的潜力, 例如“有志者事竟成”、“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等;二是关于逆境的消极信念, 强调人类在逆境面前的渺小以及逆境带来的消极影响等, 例如“人穷志短”、“好丑命生成”等。个体持有的逆境信念能够为处于逆境的人认识自己的经历、发展相应的应对行为等奠定基础, 有助于逆境中个体的积极适应。研究表明, 积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