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勘复习总结2_第1页
道勘复习总结2_第2页
道勘复习总结2_第3页
道勘复习总结2_第4页
道勘复习总结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1 五中运输方式五种运输方式及各自特点铁路:远程客货运量大、连续性较强、成本较低、速度较 高,但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定点运行,中转多。道路:快速、灵活,适于中短途运输,承担客货集散、运输衔接的任务,视线门到门的直达运输。水运:水运通过能力高、运量大、耗能少、成本低、投资省、 但受自然条件限制大、连续性较差、速度慢。航空:运输速度快、两点间运距短,但运量小、成本高。管道:连续性强、成本低、安全性好、损耗少的优点,但其仅适用于油、气、水等货物运输。2 道路的分级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将公路分为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3 设计速度的概念、以设计速度为基础参数

2、的传统设计理论的缺陷?运行速度设计理论。定义: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缺陷:线形设计要素与实际行车设计速度不相容。设计要素之间不相容 。线形的行车速度标准不一致。运行速度设计理论:运行车速是在特定路段长度上车辆实际行驶速度。由于不同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可能采用不同的车速,通常用测定的第85个百分点上的车辆行驶速度作为运行车速。4 交通量、通行能力的概念;第三十位小时交通量概念。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其计量单位常用年平均日交通量或小时交通量。通行能力的

3、概念:在一定的道路、环境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某个断面上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第三十位小时交通量概念:将一年中所有8760个小时交通量(双向)按其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百分数大小顺序排列并绘制成曲线,取第30位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依据,在一年中只有29个小时的交通量超过设计值,会发生拥挤,占全年小时数的0.33%,而全年99.67%的时间能够保持交通顺畅。5 道路建筑限界、道路用地概念。道路建筑限界是为保证道路上各种车辆、人群的正常通行与安全,在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界线。道路建筑限界又称净空,由净高和净宽两部分组成。道路用地概念:是指为修建、养护道路及布设沿线设施等规

4、定所征用的土地。第二章1.平面线形设计三要素: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2.直线最大、最小长度;断背曲线的概念。直线的最大长度:我国标准和规范对直线的最大长度没有具体的规定,但原则规定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尽量避免长直线。最大长度主要应根据驾驶员的视觉反应及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来确定。一般认为:直线的最大长度在城镇附近或其他景色有变化的地点大于20V是可以接受的;在景色单调的地点最好控制在20V以内;而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应特殊处理。直线最小长度:当设计速度6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km计)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6倍为宜,当地形条件及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最小直线长度不得

5、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3倍,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km计)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对于设计速度40km/h时,参考执行即可。断背曲线:当直线较短时,在视觉上容易形成直线与两端曲线构成反弯的错觉;当直线过短甚至把两个曲线看成是一个曲线,破坏线形的连续性,形成所谓的“断背曲线”。3.了解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分析过程。4.圆曲线半径计算公式;5.圆曲线三个最小半径概念。极限最小半径:指各级公路在采用允许最大超高和允许的横向摩阻系数情况下,能保证汽车安全行驶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一般最小半径:指各级公路在采用允许最大超高和允许的横向摩阻系数情况下,能保证汽车安全、舒适的最小

6、圆曲线半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指平曲线半径较大,离心力较小时,汽车沿双向路拱(不设超高)外侧行驶的路面摩阻力足以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稳定所采用的最小半径。6 缓和曲线的作用;为什么要用回旋线作缓和曲线?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超高横坡度及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形美观。为什么要用回旋线作缓和曲线?回旋线是曲率随着曲线长度成比例变化的曲线(),这一性质与驾驶员以匀速转动方向盘,汽车由直线驶入圆曲线或圆曲线驶入直线的轨迹相符()。7.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及参数。参数计算公式?满足乘车舒适感的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超高渐变率适中最小长度:行驶时间

7、不过短,一般认为汽车在缓和曲线上的行驶时间至少应有3s标准按行驶时间不小于3s的要求制定了各级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回旋线参数表达式: A2 = R·Ls8. 设置缓和曲线的条件?除四级公路外,其它的各级公路当公路的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应设缓和曲线。9. 平面线形要素组合类型。基本形:当按直线回旋线(A1)圆曲线回旋线( A2 )直线的顺序组合而成线形。当A1=A2时,叫对称基本型;当A1A2时,叫非对称基本型, A1 : A2应不大于2.0。S形: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反向回旋线连接的组合形式。卵形:两同向的平曲线,按直线缓和曲线 (A1)圆曲线(R1)缓和曲线(AF

8、)圆曲线(R2)缓和曲线( A2)直线的顺序组合而成的线形。(4) 凸形:两段同向缓和曲线之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组合形式(圆曲线长度为零)(5) 复合形:将两个以上的同向回旋线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线形。(6) C形:两同向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连接(即连接处曲率为0,半径为)的组合线形。(7) 回头曲线:山区道路为克服高差,在同一坡面上坡角接近或大于180°,由主曲线和辅曲线的组合形式。10.S型曲线的计算,认真看课上例题和课后习题。11.掌握特殊情况圆曲线的设计,用T、E、L控制半径的设计。第三章1. 汽车的行驶阻力的种类;汽车的运动方程式;汽车的行驶条件(充分、必要)。汽

9、车的行驶阻力的种类:空气阻力、道路阻力、惯性阻力汽车的运动方程式: T=R=Rw+RR+RI汽车行驶的充分条件:驱动力小于或等于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力,即TGkj附着系数,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即驱动条件):TR 2. 动力因数的概念、计算公式;动力特性图的应用。D称为动力因数,它表征某型汽车在海平面高程上,满载情况下,每单位车重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性能。 3.汽车的三种行驶状态;稳定行驶状态、不稳定行驶状态,结合特性图分析。P594.理解为什么标准里对最大、小纵坡、最大、小坡长、缓和坡段、平均纵坡、合成坡度要限制?(3)限制最大坡长的原因汽车在长距离的陡坡上行驶时,行车速度会显著下降,甚至

10、要换低速档克服坡度阻力,使车辆间相互干扰增加,通行能力下降多。易使水箱沸腾,爬坡无力。下坡时,则因坡度过陡,坡段过长频繁刹车,影响行车安全。(4)规定最小坡长的原因纵断面上若变坡点过多,纵向起伏变化频繁影响了行车的舒适和安全;相邻变坡点之间的距离不宜过短,便插入适当的竖曲线来缓和纵坡的要求,同时也便于平纵面线形的合理组合与布置5.竖曲线曲线要素计算公式。6.凹凸竖曲线各最不利情况是什么?凸形竖曲线主要控制因素:行车视距。凹形竖曲线的主要控制因素:缓和冲击力。7.书上例题类型题目要掌握。8.爬坡车道、避险车道的概念。爬坡车道:陡坡路段正线行车道上坡方向右侧增设的供载重车行驶的专用车道。避险车道:

11、在长陡坡路段正线行车道下坡方向右侧为失控车辆增设的专用车道。9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避免组合形式?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1)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2)注意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避免组合形式:(1)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2)在长平曲线内,要尽量设计成直坡线,避免设置短的、半径小的竖曲线。避免在一个平曲线上连续出现多个凹、凸竖曲线。(3)计算行车速度40km/h的道路,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

12、径的平曲线。(4)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叠。(5)避免出现驼峰、暗凹、跳跃等使驾驶员视线中断的线形。 第四章1.第一节-第三节,了解性看看2.平曲线加宽的原因;加宽过渡的类型。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每个车轮所走过的轨迹是不一样的。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有较大的摆动偏移。比例过渡、高次抛物线过渡、回旋线过渡、插入二次抛物线过渡3.超高概念、设置超高的目的。超高过渡方式(有无中间带)会画图表示,不同过渡方式的应用。超高:为了减少离心力的作用,保证汽车在平曲线上稳定行驶,必须使平曲线上的路面做成外侧高、内侧低呈单向横披的形式,称为横向超高。(最大超高<=一年中气候恶劣季节路面的横向摩阻系数

13、)4.缓和曲线、加宽过渡段、超高过渡段三者之间的关系5.行车视距概念;行车视距的种类;停车视距的计算公式要看;各级公路对视距的要求?行车视距:为了行车安全,驾驶人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面上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这一必须的最短距离称为行车视距。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四种类型。以上四种行车视距中,前三种为对向行驶,第四种为同向行驶。第四种超车视距所需要的距离最长。前三种行车视距中会车视距最长,且为停车视距的两倍。 停车视距可分解为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两部分各级道路对视距的要求(1)停车视距是最基本的要求,各级公路都

14、应保证停车视距。(2)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只需保证停车视距;其它各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其不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3)对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根据需要,应结合地形设置保证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6.P125,土石方数量计算公式;土石方调配原则、复核公式、计价土石方计算公式。平均断面法:若相邻两断面均为填方或均为挖方且面积大小相近,则可假定两断面之间为一棱柱体其体积的计算公式为: 棱台体积法:若F1和F2相差甚大,则与棱台更为接近。其计算公式为:土石方调配原则(1)就近利用,以减少运量;(2)不跨沟调运;(3)高向低调运;(4)经济合理;(5)不同的土方和石方应根据工程需要分别进行调配,以保证路基

15、稳定和人工构造物的材料供应。(6)土方调配对于借土和弃土应事先同地方商量,妥善处理。 土石方调配后,应按下式进行复核检查:横向调运+纵向调运+借方=填方横向调运+纵向调运+弃方=挖方挖方+借方=填方+弃方计价土石方数量计价土石方数量=挖方数量+借方数量第五章1. 选线的步骤;山岭区选线,沿河线、越岭线概念、路线布局主要解决的问题?要具体分析。选线的步骤:(1)路线方案选择(2)路线带的选择(3)具体定线沿河(溪)线是沿着河岸(溪岸)布设的路线;路线布局时需要解决河岸选择、路线高度和桥位选择的问题。河岸选择原则:一般应选择地形平坦、支沟少,水文地质良好、阳坡、迎风、人口密的一岸。路线高度:确定线

16、形应放在什么高度的问题。低线优于高线,原则上“宁低勿高”。桥位选择:确定在什么地点跨河换岸的问题。按路线与河流的关系,可划分为跨主河道和跨支流两种桥位。 1)跨主河道在“S”形河道腰部跨河,桥头引道线形平顺、舒畅。在河湾附近跨河,桥头引道也比较平顺。在顺直河道跨河,必须处理好桥头引线。 2)跨支流 跨越方式有两种: 一是在沟口直跨; 二是绕进支沟上游的绕跨。 一般高等级公路宜采用直跨;低等级公路可采用绕跨。越岭线:就是沿分水岭一侧山坡爬上山脊,在适当地点穿过垭口,再沿另一侧山坡下降的路线。越岭线是翻越山岭的路线;越岭线布局时应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垭口的选择、过岭标高的选择和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垭

17、口位置的选择:基本符合路线走向的前提下,首先应考虑上下高差较小,展线降坡后路线能直接抵达控制点,不出现无效的延长路线。其次才考虑稍微偏离路线方向的其它垭口垭口标高的选择:一般应选择标高较低的垭口为宜。高海拔地区常有积雪、结冰、大雾等气候,对行车很不利,有时为避免这种不利气候的影响也应选择海拔标高较低的垭口。有时为了走低垭口,即使方向有些偏离,距离有些绕远,也应注意比较。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拟定大致走法试坡定线 3)分析、落实控制点,决定路线布局方案2. 三种展现方式。越岭线的展线方式有三种:自然展线、回头展线和螺旋展线 自然展线:以适当的坡度,顺着自然地形,绕山咀,侧沟来延展距离,克服高差。

18、一般应优先考虑采用这种展线方式,而且实践中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回头展线:路线从一侧山坡上回头后再回到该山坡上的展线方式。螺旋展线当路线受到限制,需要在某处集中地提高或降低某一高度才能充分利用前后有利地形时,可考虑采用螺旋展线。螺旋展线一般多在山脊利用山包盘旋,以旱桥或隧道跨线;也有的在峡谷内,路线就地迂回,利用建桥跨沟跨线。第六章1纸上定线、直接定线的步骤、区别。(一)平原、微丘区定线步骤1定导向点2试定路线导线3初定平曲线4定线(二)山岭、重丘区定线步骤1定导向线2.修正导向线3.定线(定平面线形)第二节 直接定线(一)分段安排路线(二)放坡、定导向线(三)修正导向线(四)穿线交点(五)曲线插设平原、微丘区直接定线工作步骤与其纸上定线相同,不同之处是交点坐标或转角及交点间距应经实测获得。山岭、重丘区直接定线的指导原则与纸上定线相同,但定线条件不同,工作步骤有所改变。山岭、重丘区直接定线是采用带角手水准进行的,而纸上定线采用分规放坡。例:平原区某公路有两个交点间距为407.54m,JD1=K7+231.38,偏角1=12°2420(左偏),半径R1=1200m;JD2为右偏,2=15°3250,R2=1000m。要求:按S型曲线计算Ls1、Ls2长度,并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