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于永正:我教语文【专题名称】小学语文教与学【专 题 号】G391【复印期号】2011年07期【原文出处】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南京)2011年3期第1922页【关 键 词】【编 者 按】于永正老师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本期专题精选了一组相关文章,包含了于老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录,希望能对广大教师的学习和发展有所启发。
2、名师档案:于永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他的“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他是教育部在实施“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一、我的教育追求与探索 教了一辈子语文,思考了一辈子语文。语文是个说不完、道不尽的永恒话题,就像爱情一样。 刚教语文时,是“跟着感觉走”觉得教什么就教什么,觉得该怎样教就怎样教。好在自己从小喜
3、欢读书,喜欢舞文弄墨,有点书法、朗读、写作等方面的功底,虽然基本上是分析和“满堂灌”,但自己的语文教学还没有完全走偏,还比较重视写字、读书、作文,学生在写字、作文方面尚取得了些许成绩,部分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 “起始阶段”的语文教学告诉我什么呢?它告诉我:语文老师要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老师的语文素养越高,对学生的的影响越大。杜殿坤教授说的“一个师德高尚、学养丰富而又善于表达的老师,怎么教都能教好,哪怕是满堂灌。”这句话很使我聊以自慰。 因为一直做着作家梦,一直对书法、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自己的语文素
4、养一直在不断地丰富着。“文革”虽然粉碎了自己的作家梦,但读书、写作已成为习惯,因而各种营养一直不断地汲取着,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着。这得感谢我的小学、中学的语文老师,感谢他们培养了我对语文的兴趣,感谢他们让我有了梦想。梦想不一定都能实现,但为梦想而努力,并由努力而形成的思考、读书、写作的习惯,将伴随一个人的终生。这些习惯的价值就在于:它至少不会让人虚度年华、碌碌无为。 我的老师的做法和我自身的成长过程,使我认识到,教育的最大成功,是让学生有学习兴趣、有理想、有追求,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思考习惯)。最终,是习惯成就了人生。
5、 使我的认识和语文教学发生质的飞跃,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1976年,我35岁,2000年,我59岁,这正是一个人成熟的年龄段。再加上这期间得到了张庆先生和以张先生为首的徐州团队的指导与帮助,使我的语文教学产生了质的飞跃。 这期间,我一直没离开过课堂,即使到了教研室,我还带实验班。还得一提的是1992年,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在“南通会议”上讲的“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小学语文要教学生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小学生要字写正,话说白,书读懂,文写通”,很快成为江苏
6、省广大小学语文老师的口头禅。在这段时间内我上了大量的课,我不再“跟着感觉走”,而是“跟着理念和思考走”。 二、我的教学主张与风格 教了近四十年的小学语文,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1.重情趣 教学是要有情的。首先要对学生有情。其次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
7、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在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使我表面上“和蔼可亲”,学生也不会有较深刻的感受的。 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这里面也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环是关键。不把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我是决不罢休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基调,课文的感情基调决定了老师上
8、课时的感情基调。这是课前的功夫。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老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这时,我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课堂上,我的责任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这个说法我赞成。我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与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总之,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需。 所谓“趣”就是课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
9、 首先要钻研好教材。直到我读得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读到这种程度,即使不写教案,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有法。读懂、读出文章的妙处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要读出感情来。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也会使语文教学富有趣味性。此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意。还有一点是幽默。实践证明,幽默是老师的强有力的助手,它能使学习变得轻松,能使师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融为一体。 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些理性,多些情趣”是我的教育的座右铭
10、之一。 2.重感悟 重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当做主要任务。而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必须读、背,必须运用,即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掌握,决不能依靠繁琐的内容分析和讲解。 悟什么?首先悟其语,悟其义,语言文字的障碍要基本扫除,课文
11、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事实上,只要读,课文内容是不难理解的。)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是基本要求。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对于“读”,在教学中我是怎样做的呢? 课堂上,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这是“保底工程”。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第三件事是要求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但不一定课课背诵)。 任何感悟都是有
12、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语文教学不宜太强调“合作学习”;辅助手段的使用要恰当适度,因为阅读教学的根本手段是读书感悟。还是我常说的一句话:“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兔子”。 3.重积累 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哪里来?走进校门以前,是听来的,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的。进了校门则主要是从书本中读来的,在读、写的实践中“学得”的。语言靠积累,能力靠实践。小学是学习语言
13、的最佳期,是记忆的最佳期。我们的语文教学,重课内,轻课外;重结论,轻过程;重理性,轻情感;重理解,轻积累的情况特别严重。其中,该记住的没记住,该积累的没积累是最大的失误之一。在孩子们记忆的高峰期不让他们读、背,我们是有愧的,而且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无法挽回的。 我说的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包括情感)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 周振甫先生曾经说过:“教会学生认字造句和篇章结构,懂得每课课文中的字句和段落大意,懂得句子中重要词的含义,懂得段落中重要的话的含义,这是平面
14、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法,让孩子在记忆力好的时候,把当时认为必读的占书让孩子熟读背诵,还要反复温习,使他们确实记住孩子第一次读到一个词,不是孤立地认识这个词,而是连这个词的整句话都记住了。当他们第二次读到这个词时也这样。如此,他书读得越多,跟这个词的接触越多,他所记得这个词的不同句子、不同上下文越多。”这样理解一个词的意义,“就懂得这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具有不同的用法,在不同的上下文里具有浅深轻重的含义。这时候的感觉就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了”。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而理解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大脑自动调出、匹配与耦合的过程。 4.重迁移
15、 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在教学中,要边学边用。学了不用,或者不会用,知识就成了死的了。 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 对于由读到写的迁移,我十分重视读写结合,重视写的训练。因为语文能力的最重要标志是“会写”。孩子进了学校学语文,主要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 怎样进行由
16、读到写的迁移呢?从大的方面来说,小学生的作文练习,都是由读到写的迁移,所以我十分重视作文训练。从小的方面来说,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段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中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个问答题等等的“小练笔”也是写的迁移,是看得见的最直接的由读到写的迁移。 5.重习惯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我谈的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
17、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 学习习惯主要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圈圈点点,作批注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等。 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也只能在“时习之”中形成,是“养成”的,不是“说教”出来的。对个别学生来说,好习惯的形成很不容易,开始往往带有“强制性”。我宁可叫他们暂时有些抵触情绪,也要“强制”。什么叫“强制”?强制就是“你不这样做,我不答应”!我向来是以自己的人格和责任心向学生表明我的工作态度的。 还
18、有一点,习惯的养成不可忽视老师的影响。 但最终形成所谓的流派,还是2001年以后。流派是一种特有的风格。进入21世纪,语文教学流派纷呈。在静观、研读这众多流派时,我以为语文教学还是以简约为好。如果说,“五重”更多的是阐述语文教学的理念,那么,“简约”则主要指的是操作层面的一种哲学思考和方法。 1.教学目标简约 (1)概括地说是七个字:识、写、读、背、说、作、习。重点是识、写、读、作;重中之重是读、写。 (2)落实
19、课后要求,每篇课文的课后要求就是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 学语文是为了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课文不同于一般文章,文章一旦成为课文便含有两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阅读教学要意文兼得。不能始于“披文”,止于“得意”。得文是更重要的。当然,阅读教学还要培养阅读能力。 2.教学内容简要 小学语文教学应主要做好五件事。 (1)识字,写字,释词。 (2
20、)读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使人感受。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朗读是理解的需要。儿童是靠有声的语言思维的。朗读是识记的需要。读到“其言皆出吾口”,课文的语言就属于学生了。总之朗读好了,既留下了形象、情感,又留下了语言。一句话,便“意文兼得”了。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堂。 (3)品词、品句、品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教学生用“两只眼睛”读书,不断地教出恍然大悟来。老师“钻”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 (4)写字。识字写字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写字要遵循“描、仿、临”的规律。 (5)把写“挤进”课堂。语文教学要读写结合,重视作文训练。学会表达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3.教学过程简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省余姚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2025共同借款合同中的连带责任担保条款示范文本
- 2025婚礼宴会承包合同模板
- 2025大货车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培训班转让合同协议样本
- 2025关于服务采购合同范本
- 2025商业租赁合同范本模板
- 《流行性疾病概述》课件
- 《软件工程》课件设计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 《前庭神经解剖》课件
- 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导手册1
-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第六版-课后-答案
- 2021年新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中考总复习教案
- DB32∕T 4073-2021 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安全技术规程
- (完整版)机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最终版)课件
- 现代汉语_短语PPT课件
- 分子生物学教学课件:噬菌体调控
- 柳工挖掘机说明书_图文
- Let-It-Go中英文完整歌词
- 履带式搜救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
- 电磁铁电磁力计算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