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应用的问题与思考_第1页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应用的问题与思考_第2页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应用的问题与思考_第3页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应用的问题与思考_第4页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应用的问题与思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应用的问题与思考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应用的问题与思考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应用的问题与思考 科技人力资源是科技活动的主体,是国际与区域竞争的核心要素,在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早在2006年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已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科技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应用的问题与思考 科技人力资源在我国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发达国家对此早有研究。但迄今为止,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套用的概念界定和统计框架。为此,2006年中国

2、科协调研宣传部部署了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研究课题,2007年最终形成首个国内权威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这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国内科技人力资源界定与统计研究的最新进展。由于科技人力资源涉及的领域各不相同、统计工作复杂以及时间等种种因素的限制,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于相关研究的起点科技人力资源概念迄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和统一的内涵界定,科技人力资源、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人员等概念经常被混淆使用,这样尤其妨碍统计意义上的科学规范性以及学术研究的应用价值水平。因此进一步探讨科技人力资源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仅十分必要,也有助于顺应我国当前创新热潮的需要,促进人才优先战略的深化和发展。

3、 1科技人力资源界定的理论回顾196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发布了以研究与发展调查手册(即弗拉斯卡蒂手册)为标志的科技统计规范,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CO)以该手册为核心内容,分别于1978年和1979年推出了科技统计国际标准化建议案和科技活动统计手册,由此,R&D统计迅速在世界各国推广开来,此后,OECD国家一直把R&D人员作为衡量科技人力资源的指标。但是近10年来,“各国逐渐意识到作为国家创新活动中重要核心力量的R&D人员仅仅是国家创新活动中的很小一部分力量,并不能完全反映国家科技人力资源的整体发展状况”。于是1995年,OEC

4、D颁布了科技人力资源手册(又称堪培拉手册),首次权威界定了科技人力资源(HRST)概念,并给出了国家HRST测度的统计框架和标准方法,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定义、分类标准、相关因素与数据来源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解释,是国际上第一个有关科技人力资源统计的标准和规范”。世界各国,特别是OECD和欧盟成员国基本上参照该手册进行本国的科技人力资源统计调查和分析研究。该手册指出:“从理论上,科技人力资源指的是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促进、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以及广义的科技人力资源:“包括所有完成高等教育的人,不管他们是否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工作”。 堪培拉手册从科技人力资源

5、供求的角度,以资格和职业两个指标为基础,对科技人力资源进行了统计意义上的界定。按资格统计的科技人力资源数据反映了科技人力的储备水平和供给能力,按职业统计的科技人力资源数据反映了科技人力的实际投入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人力的现实需求。具体来讲,科技人力资源是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人。(1)资格。完成了科学技术学科领域的第3层次教育(即完成大专或大专文化程度以上教育的劳动者,或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的标准分类是完成第五层次或第5层次以上科技教育的劳动者)。也就是说,人们一旦完成了科技领域的高等教育,不管职业如何,他们终身都属于科技人力资源。    

6、;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应用的问题与思考(2)(2)职业。虽然不具备上述正式资格,但从事通常需要上述资格的科技职业。与资格不同的是,对那些并不具备正规资格而按当前职业列为科技人力资源的人们来说,他们从被聘用的第一天起就被算作科技人力资源,一旦改为从     (2)职业。虽然不具备上述正式资格,但从事通常需要上述资格的科技职业。与资格不同的是,对那些并不具备正规资格而按当前职业列为科技人力资源的人们来说,他们从被聘用的第一天起就被算作科技人力资源,一旦改为从事科技以外的职业、退休、被解雇或不工作,就不再作为科技人力资源的身份存在。2我国科技人力资

7、源统计应用的主要问题分析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提速,人才国际化流动和“零距离”流动导致人才竞争加剧,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日趋增强,国际贸易往来和横向比较的需要对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我国,自2006年“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以来,以创新为主题的“创新型工程”、“创新型城市”、“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XN"建设、“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等等全面展开,急需解决科技人力资源流动与配置、知识传播与扩散、创新系统的行为、创新能力开发等一系列深层次的关系问题。从我国实际应用现状分析来看,基于堪培拉手册的科技人力资源界定理论所提供的评价、监测及数据支持,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同

8、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局限性,不能满足当前科技活动、创新研究的趋势挑战以及我国新形势下的创新实践、管理的需要。 (1)统计指标不一致、数据缺乏代表性。关于科技领域的范围,虽然科技人力资源手册的定义最为广泛,认为“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技术”是指知识的应用,但是国际上的看法并不统一,这是导致统计指标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在韩国,研究者认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不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我国将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以及部分与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及应用密切相关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纳入科技领域的范围。从我国的现状来看,由于科技人力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上是借鉴

9、了OECD权威的国际定义,但统计单位还没有能够完全按照国际口径来展开有关的统计工作,这是初始时期必然,造成了统计指标使用上的不一致,应用理解上的多义性,使得分析结果代表性降低,缺乏可比性。从收集到的相关文献中发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应用的问题与思考(3)现,大多数研究者只能利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正式公布的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人员、研究与开发(RD)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等存量统计数据作为或者等同于科技人力资源来展开分析,而实际上专业技术人员是按论文联(2)职业条件不起作用。根据上述统计定义,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应是高等教育科技领域毕业生存量与虽然没

10、有科技领域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但实际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存量之和。但从实际统计结果来看,这一界定变成了资格即职业的情况。早在2004年,杜谦等通过对科技人力资源及其构成层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根据我国近几年的数据估计分析指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完全可以近似地用大专及大专文化程度以上人口数量来表示”。何国祥同样指出,在我国具体的人事实践中,绝大多数在岗工作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均有大专以上的学历。换言之,我国目前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范围内,职业条件常常不起作用,造成了事实上的从事何种职业或工作对科技统计没有影响,只要有大专学历就是终身的科技人力资源。以学历资格的统计结果,反映了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11、及其潜在量的大小,而只有正真从事科技职业的人员对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才更有直接的意义。 (3)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增长过快。2006年科技部在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对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提出要求,在2010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要达到5000万人。根据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8)的统计,我国2005年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00万人;2009年7月10日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5 160万人;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的各地区就业人数和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2009就业人数中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计算得出2

12、008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5311.46万人,约占我国人口总数的4。以上数据说明,我国已经提前3年实现了科技人力资源总量5000万的目标。事实上,依照上述方法的简单推算,2006年科技部在提出这一目标的时候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接近5000万了,表面看来,目标设定的是如此保守,而实际上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是当时对科技人力资源的估计与理解是基于原有统计口径上的;二是基于资格意义上的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增长过快。众所周知,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当年扩招比例高达47,其后一直高速增长。根据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1050万人报考,录取约600万,录取比例5

13、7,录取人数是1998年的5.5倍。直至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超630万。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结果是,大专以上的人数急剧增多,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世界第一,迅速成为科技人才大国,但实际上大而不强。 <(4)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缺乏国际交流可比性。大专以上资格的人数基本上决定了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大小,而各国的教育体系差异很大,缺乏国际统一认证规范;各国、各个地区、各个专业差异也很大,受教育者个人拥有的学历数量差异很大,学历构成以及高低质量差异等无法反映,尽管名义上的统计指标名称相同,但实际上我国目前统计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缺乏国际可比性。此外,在信息、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现代企业以

14、网络组织、虚拟组织形态、集群方式等带来科技人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应用的问题与思考(4)才利用方式的革命,变人才国际流动为智力跨国流动和知识跨国流动_8。随着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区域间科技资源流量的不断增加,对科技人力资源流动和流量的统计需求也日益提高,而目前我们一方面缺少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才利用方式的革命,变“人才国际流动”为“智力跨国流动”和“知识跨国流动”_8。随着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区域间科技资源流量的不断增加,对科技人力资源流动和流量的统计需求也日益提高,而目前我们“一方面缺少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

15、结构的统计设计,另一方面缺少流量统计”,“既没有国际间的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统计,也没有国内区域间、省市间的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统计”,无法准确掌握科技人力资源的动态变化和实际状况。(1)加速、加强科技人力资源的理论研究,以战略导向强化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工作。科技人力资源的内涵界定是科技管理、科技人力资源研究工作的基础,理解认识的模糊、主要观点的分歧等必然造成统计工作上偏差。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现状来看,在内涵界定上,我国对科技活动的理解与国际上存在很大差异,不仅仅是理解上,事实上我国的科技活动内容也确实具有国际不同的地方;就资格指标而言,我国的教育分类与国际分类并不一致,大专以上的科技人力资源

16、统计缺乏一定可比性,两种分类统计如何统一,是采用国际标准还是两种兼用?一直使用的“专业技术人员”指标与科技人力资源界定不符,早就有专家建议应该取消但至今然在使用,这表明理论,研究工作一直滞后。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创新实践的全面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活动不断创新、丰富和深入,迫切要求加速、加强科技人力资源的理论研究,以战略为导向强化科技统计的基础功能,尤其要加强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国家创新示范区、国家级产业承接带等的指标数据,以满足分析评价国家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创新、集成创新、企业网络化发展等的创新绩效与政府政策支持的需要。 (2)设立专门的科技人力资源统计年鉴

17、。从科技人力资源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来看,2006年以前,我国的科技统计主要包括R&D的基础统计、工业技术创新统计、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以及其它行业统计等等,没有专门的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资料,有关科技人力资源的信息缺乏、且分散分布在各种相关统计文献中,要想要获取比较准确、体系完整、口径一致的科技人力资源数据非常困难。目前我国组织编写的比较权威的科技统计数据来源主要是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但其中关于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指标仅仅有“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高等教育统计”四大类,相对来说,指标体系偏少。因此,建议设立专门的科技人力资源统计年鉴,有针对性的完善研究和统计工

18、作。科技人力资源是国家重要的创新资源和战略性资源,是一项无以估量的巨大无形资产,准确把握这一资源的水平是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3)与人口统计工作相结合,加强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的分类、细分指标。以目前的人口普查工作为契机,完善科技人力资源指标体系的建设和系统工作。建议尽快与正在进行的人口统计工作相结合,与人口统计相关部门达成协调一致。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科技人力资源的基础统计应尽量保留并提供相应的中间过程数据,避免统计信息的缺失。一方面要增加总量指标数量,同时要丰富结构性指标和细分指标体系。诸如:科技人力资源的学历构成、行业分布、性别及年龄构成、区域构成(包括国别、行政区域、经济区域等)、企业性质来源、集聚密度、兼职状况等等。此外,考虑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对科技人力资源流动性增强的影响,建议国内外(包括各个区域间)科技人力资源资源的流进流出数据,以便于分析比较,优化科技人力资源的区域配置。 (4)加强普及宣传培训,提高科技统计工作的整体水平。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对政府决策的科学高效性要求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增强了科学决策对整体统计工作的质量及水平的依赖。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理论研究的相应发展,要求科技统计人员整体专业素质提高,还要求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的专业协调配合,以及公民具有相应的素质水平。因此,不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