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_第1页
【完整版】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道德,是苏格拉底哲学的精髓。 转向追问人生幸福,建立了伦理学, 拉底第一次将哲学从天空召唤下来, 究生活、伦理、善和恶。”他把研究道德看作是哲学的主要任务,从崇尚自然 开启了哲学思想上的“苏格拉底转向”。“苏格使它立足于城邦,并将它引入家庭之中,促使它研“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 述。它大致具有三重意思: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人贵在“自知”,且要困而学,因此, 对智慧,对理性知识的追求是人必须具有的美德。第二,苏格拉底认为,从道德伦理本 身来说,“无人故意为恶”,人们之所以恶是因为不具备“善”的知识,而具有了道德知 识的人必定会

2、选择“善”的行为,也即是说,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有道德 的“知”就必然会导致道德的“行”。第三,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是要求人 们对道德的理性把握,更具有践行美德的智慧,这里的理性已不仅是道德知识。2苏格拉底不仅向人们传播善与美德,而且对美德身体力行,严格恪守他所传教的美 德。成为古希腊智慧、勇敢、自制、公正等美德的化身。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词。最咼的知识就是 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绝对不变的概念的知识。美德即关于善的概念的认知。美德一词,希腊文为arete,其含义相当广泛,它不仅指人的优秀品质,也指任何 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本性。

3、苏格拉底将人在生活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所有的优良的 品格诸如智慧、勇敢、自制、正义等都称为人的 arete。柏拉图在他的斐德罗篇中引述了苏格拉底的话语:“我认为智慧这个太大 了,它只适合于神,但是爱智这个词倒适合于人。”苏格拉底还认为,“爱智”是 人的自然倾向。由此可以看出,它肯定了对智慧的追求无疑是人的本性。苏格拉底承认并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无知的,所以要不断地学习知识,“不仅要学 习知识,而且要追求真知,追求真理,在追求真知的基础上要努力成为一个美德的人, 在追求并努力实现美德的过程中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4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就是对“美德即是知识”的最好诠释。当他被判处极刑之后, 他多次有生的

4、选择,大家都不愿失去这样一位伟大的老师和朋友,多方面替他想办法。 他可以交付一笔赎金来换取自己的生命,他的朋友也愿意为他支付赎金,他还可以把妻 子孩子带上法庭求情,用妇孺之情感化陪审团。在临行前夕,朋友们又为他安排好了出逃的道路。但他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他知道什么是正义之后就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他宁愿承受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意做不正义的事。因为人们对于他不正义的惩罚是出于无知,而他要做不正义的事便是出于自愿。他为“美德即使知识”“无人自愿作恶”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5苏格拉底一生参加过三次战役和一次远征。在战场上,他英勇作战,不畏强敌,两 次救战友脱离险境。苏格拉底

5、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自制看作是一切德行的基础,首先在自己的心里 建立起一种自制的美德来。如果没有自制的美德,一个人的其他才能只能会多行不义和 作恶多端。在生活饮食方面,他的要求很少。他用餐总以自己能够愉快地欣赏的量为限。任何 一种饮料对他都适合,因为他只有在渴的时候才进饮。他常说,“必须拒绝诱惑性的食 物,如果肚子不饿还要吃东西,不渴却喝饮料,会使人的胃口、头脑和心灵失常”。美德在苏格拉底看来也是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就不会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也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作7恶。“无人有意作恶”没有人自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是恶的东西。避恶向善是人

6、的本性。 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的,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的话,那就说明他并不知道这 件事的好处,这件事的善。相反,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就会行善,知道善而又不行善是自 相矛盾甚至是不可能的。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做出的。所 以,这也是他做出人生的最后选择的原因。“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 ,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中,使之考虑生活 和道德善恶的问题。”9在他看来,每个人从个人主义的立场给出关于善、正义、美德和节制等的定义都是 相对主义的,是对善、正义、美德和节制等的现象的表述,因而只能是意见。关于善、正 义、美德和节制等到底是什么,它们本身是如何定义的,在他看来以人

7、类及其个体的有限 性是无法认识和掌握的。这些本真的真理知识只能属于神。10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使西方的伦理道德建立在知识论的基础上,从“是不是”的事实判断走向了“该不该”的价值判断如果说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中儒家的道德还能通过抑制人的欲望维 护国家政治的稳定,那么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刺激了人的欲望的苏醒和膨 胀。道德和知识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抽去知识论基础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在现代社会中原 则上已经成为一个无处着落的幽魂。重新解读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的命题,在知识论上引发的伦理思考不论在当时还是现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重新去认识和反思。11“美德即知识”作为

8、苏格拉底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它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 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12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命题在后来遭到其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的批评。亚里士 多德认为美德如果只是一种认识的话,那么认识便不一定会导致行为。理论上对德行的 认识不一定会导致实际生活中对德行的践行。 他认为苏格拉底之所以提出这一命题是因 为他忽视了灵魂中的非理性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道德行为的做出不应只遵从人的 理性,而应是理智和情感即理性和非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苏格拉底忽视了其中非理性 的一个方面,因此,他的“美德即知识”命题也只能是片面的。笔者以为亚里士多德的 这个批评是有道理的。苏格拉底过于强调

9、作为类概念的人,强调人的价值、理性,人与 物的区别,忽视了人也是物中之一物。他将人的情感和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特点因为其 在人身上的各各不同的表现而将其剔除出去。 但却也忘记了,这些不同之中隐藏的大同, 即情感、意志和个性都是人所普遍具有的。13参考文献:1 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 李佳.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剑南文学(经典教苑)J,2012 (02) : 2733 贾廷秀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实践湖北社会科学J,2009(02) : 106-1094 何仁富通向至善之路一一苏格拉底的人生境界论J.宜宾师专报(社科版),1997(01) 赵敦华西方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贾廷秀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实践湖北社会科学J,2009(02) : 106-1097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 李星蓉浅谈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J.西安社会科学,2010,28(3)9 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3)10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