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论文:试论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_第1页
高中物理论文:试论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_第2页
高中物理论文:试论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_第3页
高中物理论文:试论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_第4页
高中物理论文:试论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物理论文试论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1摘要 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是以现有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增删、调整教材内容,开发物理教具和选修课程,充分发挥现有教材优势的一种做法。全文论述了高中物理教材二次开发的出发点、基本思路、原则和对策,首次提出了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是基于针对性教学的一种开发,主要针对意义建构、知识整合、学生探究、知识运用、课程选修的五种需要进行了二次开发,实现了从“教材”到“学材”的转变。关键词 高中物理 教材 二次开发一、为什么要研究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一)什么是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是相对于一次

2、开发而言的。如果将专家、学者编写高中物理教材的过程称之为教材的“一次开发”,那么教师、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过程就是教材的“二次开发”。1它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高中物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地选用和开发其他一些教学资源,以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最终形成教学内容的过程。1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教师对现行教材的灵活运用、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 1。(二)为什么要进行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1目的教材不是“圣经”,教材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材料。通过高中物

3、理教材的二次开发,可以实现三个目的:一是实现高中物理教材的校本化,使教材更加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实现高中物理教材的个性化,使教材更加符合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三是实现高中物理教材的生本化,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2意义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并非抛弃原有的教材,另起炉灶开发出新的教材,而是以现有教材为基础,以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基于学生的现实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现有教材优势”1的做法。二、 怎么进行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一) 高中物理教材二次开发的理念1高中物理教材二次开发的出发点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开发教材这是高中物理教材二次开发的出发点。首先举一个例子,说明高中物理教材二次

4、开发中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例:如图1所示,水平横梁的一端 A插在墙内,另一端装有滑轮B,轻绳的一端固定于墙上C点,另一端跨过滑轮后悬挂一重为100N的重物,则滑轮受到绳子的作用力大小为多少?教学中,教师画出图2,然后分析:由于轻绳是跨过定滑轮的,竖直方向的绳子对B点有向下的拉力F=100N,则BC段绳子对B点有沿绳子方向的拉力FT也应为100N,绳子对定滑轮的作用力就是FT和F这两个力的合力。F合为互成120°等大的两个力的合力,故F合=100N。学生听听蛮有道理,教学中也没出现什么异常。但过了一段时间后,考试时刚好考到同一个问题,教师想当然地认为,这个

5、题目上课强调过,学生考得肯定好。最后的结果却是全班47个人,只有几个人做对。学生的答案有这么几种:、。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向学生询问原因。生1认为,如图3所示将FT正交分解,竖直方向的F与FT y的合力为所求的力,即F-FT y=100N-50N=50N。教师追问:那么FT x 呢?生1沉吟片刻:绳子对滑轮的作用力应为FT x与(F-FT y)的合力,由图4可得,这一合力为100N。教师指出,这是先分解再合成,但B点只受两个力,何不直接合成?如图2所示就更为简洁。生2认为:如图5所示,将F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可得FAB=,故作用在滑轮上的力为。显然,这是将图6中的处理方法错误地迁移到图5

6、中。对比图3、图5,教师才明白,学生认为凡是有直杆的地方,对杆作用力的方向一定是沿着杆的方向,这一错误认识是受到图6问题的误导所引起的。其根本原因是对轻杆的认识不够到位。一根轻杆受到二力作用能处于静止状态,则这根轻杆所受的两个力必定是沿着轻杆的方向,否则这根轻杆将发生转动。图6中,轻杆左端与竖直墙壁接触,则墙对杆的作用力应垂直于墙即水平向右,则轻杆右端所受到的力必定是沿着杆的方向向左,才能使杆处于静止状态。而图2中,绳对连有滑轮轻杆的作用力方向是斜向左下方。如果杆的左端是靠在墙上的,杆将顺时针发生转动。现在杆的左端插入到墙内,则杆的右端受到不沿杆方向的力时,杆也能处于静止状态。这个例子表明:教

7、学中,教师凭自己的经验想当然地估计学生常常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上课时教师自认为是讲明白了,学生也认为是听清楚了,师生感到都挺满意的,可是往往轻易地掩盖了很多学生内心深处的种种想法,教师的教学并没有针对着学生的想法来展开。一旦由学生独立处理问题时,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冒了出来。据此,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高中物理教材二次开发的出发点应当是学生的实际需要。否则教学就不具针对性,所有强加给学生的东西,学生会很快地忘得一干二净。本课题就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来开发教材,实施针对学生需要的“针对性教学”2。2高中物理教材二次开发的基本思路教材是学习的内容,学生的想法是学习的资源,将教材变为学材,从

8、而实现教材的动态开发。高中物理教材二次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如图7所示,教师先是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困惑,了解学生的想法,然后开发相关的学习材料,不一定全部采用所开发的学习材料,而是在提取精要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学习材料,通过运用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如果还没有,可以按前述过程循环进行。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展示自己的思考,通过师生合作或生生合作的方式论证自己的和同学的想法,形成一定的结论或产生新的问题,再通过展示思考、论证想法循环进行(如图8所示)。3高中物理教材二次开发的重要原则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应当遵循一条原则,即“精要原则”3。要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开发的材料可以多,

9、但教师运用的材料只能精不能多。因为过多的材料不利于形成清晰、有序的结构,也不利于问题的深入讨论。精要的标准是:(1)所选用的材料能准确地定位在学生的困惑处;(2)所选用的材料要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匹配。(二)高中物理教材二次开发的对策1增删教材内容一是增补资源。教材上没有揭示出物理本质处需要增补。例如,在高中物理选修3-4“光的颜色 色散”一节“利用光的干涉检查平整度”中,用图13.4-6这样一幅平面图根本就无法让学生认识到条纹的弯曲是如何说明被检的平面是上凸还是下凹的。如将这一幅平面图改成立体图效果倒是更佳了。这就需要教师开发教材进行合理的增补。二是删除教材上有差错和落后于时代的内容。(1)删

10、除差错。例如:高中物理必修1教材中将阿基米德的头像错用为亚里士多德的头像。在高中物理选修1-1“变压器”一节的教材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变压器能改变直流电压吗?为什么?”实际上,直流分为大小、方向均不变的恒定电流和大小改变、方向不变的电流。变压器不能改变恒定电流的电压,却能改变大小变化的直流电压。因此,教材中的这一问题本身提法就不对,应当删掉为好。(2)删除落后于时代的内容。高中物理选修3-2“传感器”一节中专门以“机械式鼠标”为实例分析其工作原理。可市场上卖的都是清一色的光电鼠标。教材中详细讨论淘汰产品机械式鼠标,缺少实际意义。这表明我们的教材中有明显落后于时代的潮流,按理都应删掉。以上种种,

11、都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2调整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在顺序上安排得不够合理的地方需要重新调整。如,高中物理选修3-1在讲了电动势概念后再依次讲欧姆定律、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焦耳定律、电阻定律,然后再讲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而只有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中才真正让学生理解到电动势是怎么一回事。实际上电动势就是内、外电压之和,其意义就是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本领的物理量。但在单单作为一节提出电动势概念时却非常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况且学后一时又用不上。按教材顺序要等一个多星期后才能应用到这一概念。在教材的二次开发中,可做这样的调整:跳开“电动势”一节,等上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时,直接将“电动势

12、”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融合在一起上。3开发物理教具本校地处农村,办学条件比之于城市学校处于劣势地位。城市高中普遍已有的DIS实验系统,本校没有,还有许多同类的农村学校也没有。DIS实验系统的确功能强大,能突破一些教学上的难点。但只要因地制宜,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开发自制的物理教具,以弥补教学器材欠缺的不足之处。实践表明,笔者开发的很多物理教具从教学效果上看毫不逊色于科技含量较高的DIS实验,有些教具还有过之而无不及。4开发选修课程笔者开发的选修课程属于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笔者开设了高中物理实验的研究的选修教材。针对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的实验内容,包括学生实验的二次开发、微型实验的二次开发。比如,

13、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学生实验中并没有要求学生用气垫导轨来做实验。比如学生实验中“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由于器材的缺陷,很难做好平衡摩擦力工作,导致实验误差很大,根本得不出“物体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成正比;物体所受外力一定时,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种理想的结论。但利用气垫导轨就可以精确地得出理想的结论。在选修课程中,笔者大胆地让学生利用气垫导轨来研究此类学生实验。这种二次开发能很好地补充原有教材的不足之处。(三)高中物理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基于针对性教学的二次开发1针对意义建构的需要进行二次开发高中物理学起来困难,原因之一是概念抽象,学生缺乏意义的建构。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就要突破这

14、一点。通过教材的二次开发,让学生获得意义的连结,顺利地构建物理学概念。第一,将科学与艺术联姻。比如,“质点”概念的教学。质点是高中物理学习的第一个理想化物理模型。科学家怎么会想出要引入一个有质量而无大小形状的点呢?是科学家的天才想法吗?如果是这样的话,科学研究就太高不可攀了。不过按照下述方法,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构建起“质点”的概念,并且会感觉到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源于生活,科学研究也并不十分神秘。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展示吴冠中的画作,如图9所示。艺术珍品一展示在学生的眼前,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画的大意是“日暖风和北国春,燕子来寻江南人”。画上有两只飞翔的燕子,一只尚能辨清燕子的轮廓,另一只(图中圆圈

15、内)由于太远看到的只是一个小点。这是画家的艺术加工。其实在这里,科学与艺术达成了一致。比如要研究燕子的运动轨迹,就不必考虑燕子的姿态、大小和形状,这时的燕子就可看成是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由此引出了物理学中的“质点”概念。在这里,艺术作品中的墨点与物理中的质点高度地统一在一起。第二,引入争论。根据学生的困惑,教师设置具体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争论,将学生争论的内容当作教材“二次开发”的内容之一。这是一种动态的开发方法。随着学生争论内容的变化,教材“二次开发”的内容也随之发生改变。案例:叠放在一起物体间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学生的困惑:几个叠在一起物体间摩擦力的方向应该怎么判断?教材的二次开发:问题的设置

16、:如图10所示,a、b、c三个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判断a、b、c三个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问题的争论:开始时只有一个学生(生1)说,a所受摩擦力向右。师问,真的向右?过了一会儿,有四个学生支持生1的意见。师让生1谈理由。生1:因为FC=10N 、Fb=5N,FC大于Fb,所以b、c有向右运动的趋势,a相对bc就有向左运动的趋势,则a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应向右。师肯定生1的两个做法:一是研究问题前要先选择一个研究对象,二是要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可先判断物体的运动趋势。师再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生2:b受到向左的拉力作用,b有向左运动的趋势,因此a相对b有向右运动的趋势,则a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应向左。师

17、:生1与生2的结论相矛盾,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最后,问题的关键聚焦为一点:关键是判断a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因此重新选择研究对象。分析如下:如以a、b、c为整体,则整体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所以地面对c有向左的摩擦力,大小为5N。再以c为研究对象,水平方向上受到向右的拉力FC=10N,地面对c向左的摩擦力Ff=5N,而c处于静止状态,所以b对c有向左的摩擦力,大小为5N。接着以b为研究对象,水平方向上受到向左的拉力Fb=5N,还有c对b的向有的摩擦力,大小也为5N,刚好平衡,所以b就没有向左或向右运动的趋势了。因此,a对b就没有摩擦力的作用。既然,b没有向左或向右运动的趋势,所以a相对b来说也就

18、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了,故a不受摩擦力的作用。生3:这样判断a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太麻烦了,有无简单一点的方法?(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师:假设法。假设a所受的摩擦力向左行吗?生4:假设a所受的摩擦力向左,则水平方向上没有其他力与之平衡,a将向左运动,这与已知条件a处于静止状态相矛盾,故a所受的摩擦力不可能向左。师:同理,假设a所受的摩擦力向右也不符合条件。所以a不可能受摩擦力的作用。实际上,a、b均静止,静止的a相对静止的b当然没有运动趋势,因此a肯定不受摩擦力的作用。第三,开发教具。目前,在一些城市的高中学校已引入DIS实验系统并运用到物理实验的教学之中,但仍有为数众多的农村高中由于价格昂贵的

19、因素并未购入这一实验系统。根据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教学上的难点开发合适的教具满足教学上的需要是高中物理教材二次开发中所必须面对的一项工作。实际上,一件优秀的教具可以轻松地突破学生学习上的难点,有时其效果还比DIS实验系统更胜一筹。比如,摩擦力教学中最大静摩擦力问题的教学用DIS实验系统教学还是显得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还是困难较大。但采用图11所示的教具,学生兴趣浓,理解起来又非常容易,实际的效果远比DIS实验系统要好。还有如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速度大小是否有关等用常规实验感到很棘手的问题,碰到图11所示的教具却能迎刃而解。下面以“摩擦力”为例谈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如图11所示,A、B为两个转

20、筒,C为木块。转筒B与摇手相连,转筒A、B上套有白纸卷成的一个纸筒,细绳跨过定滑轮,细绳一端与木块C相连,另一端与竖直悬挂的弹簧秤相连,在弹簧秤指针下方卡一小泡沫块。研究静摩擦力:木块与白纸接触处做一记号,用摇手顺时针缓慢转动B,白纸卷随着纸筒一起转动,木块C相对记号处静止,弹簧秤有读数且逐渐增大。(1)木块C相对记号处静止,说明木块相对白纸静止。(2)弹簧秤有读数说明细线对木块C有向左的拉力,而木块C能随白纸一起向右运动,说明白纸对木块C有向右的静摩擦力。(3)木块C随白纸一起向右运动没有发生滑动,弹簧秤读数逐渐增大,说明静摩擦力逐渐增大。(4)当木块C向右运动到某一位置时,木块C突然相对白

21、纸发生滑动,弹簧秤中的弹簧突然回缩,指针往上运动,指针下的小泡沫块却留在了读数最大处,说明静摩擦力有一最大值,此时小泡沫块所指示的读数为静摩擦力的最大值。研究滑动摩擦力:设问1:静止的物体会受到滑动摩擦力吗?摇动摇手,白纸筒转动,木块C相对地面静止不动,说明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会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设问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大小有关吗?如有关,有何定量的关系?摇动摇手,白纸筒转动,木块C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第一次实验时在白纸上放一个木块,读出弹簧秤的读数,由二力平衡知弹簧秤读数的大小等于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第二次在原有木块上再叠放一个相同的木块,采用相同的操作,读出弹簧秤的读数,发现

22、读数是第一次的2倍,说明滑动摩擦力的的大小与正压力有关,且与正压力的大小成正比。设问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吗?木块的一面贴有海绵。接触面的材料先是木纸,摇动摇手,白纸筒转动,木块相对地面静止不动,读出弹簧秤的读数。然后将木块翻转,使贴有海绵的一面朝下,接触面的材料变成了海绵纸,重复刚才的动作,发现弹簧秤的读数增大了。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设问4:材料一定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吗?换用一个一面光滑,反面粗糙的木块,重复设问3的操作,发现粗糙一面与白纸接触时,弹簧秤读数较大,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且接触面的材料越粗糙,滑动摩擦

23、力越大。设问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相对速度有关吗?稍为慢一点摇动摇手,白纸筒转动,木块相对地面静止不动,读出弹簧秤的读数。再稍为快一点摇动摇手,白纸筒转动,木块相对地面静止不动,读出弹簧秤的读数。发现指针位置不变,弹簧秤两者读数相等。2针对知识整合的需要进行二次开发基于知识整合的二次开发这是一种顺势而变的教材开发方式。学生学了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后,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力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什么时候力采用正交分解法?” 作业中反映出另一个问题:不注意格式,作图不规范。基于知识整合的二次开发:开发的目的:目的一,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处理平衡问题,不仅有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法、力的正交分解

24、法,还可采用力的合成法。开发的意图是通过一个实际的例题,将前后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使三种方法融会贯通。目的二,让学生通过板演展示出作图中存在的问题,师生合作共同纠偏。目的三,通过第二个例题实现知识的即使反馈,看学生有无掌握规范的作图。再通过第三个例题,让学生认识到方法较多时,具体选择哪种方法,还要视解决问题的方便而定。开发的问题:问题1,如图12,OA、OB、OC是三段材料相同的绳子,如逐渐增加所挂物体的重,则哪一根先断?四位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如图13、14、15、16所示,他们均判断出OB绳子先断。师生一起剖析图13、14、15、16:图13、14采用的是合成的方法,其中图13合成时用的是

25、平行四边形定则,图14合成时用的是三角形定则。可惜图13中OA方向上没画出FOA,OB方向上没没画出FOB, CO方向上没标出力的符号FOC。把图13补画完整后,再根据有向线段的长短表示的是力的大小这一原理,可知FOBFOAFOC=G,则OB段绳子先断。图14中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没标力的符号,二是水平向左的力画成了虚线。在这里要强调应用带箭头的实线来表示力。图15是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的,也是唯一画完整的图。图16采用的是正交分解法,但图中没标出OA、OB方向力的符号,缺OC方向上FOC这个力。将图16补画完整后,也能判断出OB绳子先断。 然后教师指出:“课前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

26、力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什么时候力采用正交分解法?通过刚才这一例题,大家有什么体会?”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非“只是自古华山一条道”。 问题2:图17中球重为G,球心、尖角处的连线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求球对竖直墙壁与尖角处的压力大小。学生板演作出图18、19。师生共同分析两图的缺陷:图18中重力G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时,没必要画出FN1、FN2,而G的两个分力没有标出字母。图19中力FN1正交分解时,最好建立o-xy坐标轴,力的分解要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应在平行四边形两邻边的末端处标出两个分力的示意图。图19中两分力均标在了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之外。通过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如何作图

27、才更规范。在这里,进一步说明了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按正交分解两种方法都可以求解,并提出在这里能否用力的合成法来求解。问题3:如图20所示,墙上有一个孔,用力F将劈形物体ABC敲入孔内,已知BAC=30°,求劈两个侧面产生的推力大小。学生思考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图看不懂。教师添了两段直线段AD、AE(如图21),并分别在AD、AE上加了斜线。说明一点:将劈形物体看做是一枚钉,小孔看成是墙上的一个洞,用锤子将这枚钉敲入厚厚的墙内,则钉子与墙的接触部分就是AD和AE部分。学生的第二个困惑是力F的起点并没有画在物体上,不知道怎么处理。教师指导:可将力F的起点平移到劈形物体的重心上。然后再让学生

28、求解这一问题。结果大多数同学按图21的方法分解F,并求出了劈两个侧面所产生推力的大小。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一点:虽然处理平衡的问题有三种方法,但具体选择哪种方法,还要视问题而定,有时选用某一种方法就显得特别简洁。作业设计:完成以下三题,试采用你认为最为简便的方法来处理。第一题:如图22所示,一个不计重力的小滑轮,用一段轻绳OA悬挂在天花板上的O点,另有一段轻绳跨过该定滑轮,一端连结一个重为20 N的物体,在轻绳的另一端施加一水平拉力F,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求:(1)轻绳OA对滑轮的拉力大小;(2)轻绳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值。第二题:如图23所示,若水的阻力不变,则在船匀速靠岸的过程

29、中,绳拉力的大小和船所受浮力的大小怎么变化?第三题:如图24所示,表面光滑、质量不计的尖劈,在尖劈的背上施加一个压力F,则A、B两侧受到的压力分别为多大。这三题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灵活选择合理的方法来处理实际问题,图22采用力的合成法、图23采用正交分解法、图24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就较为简单。3针对学生探究的需要进行二次开发人人都有探究的欲望,教学不能扼杀学生的探究欲望。在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中要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案例:仪器使用的过程设计6仪器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是:结构简介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先简单介绍仪器的结构、功能,再分步介绍操作步骤:第一步怎样操作,第二步怎样操作,要注意不能有什

30、么样的操作,同时做好示范,然后学生照样练习,直至纯熟。这种教学模式丧失了学生的自主性,剥夺了学生的探索需要。这样的设计并不可取。仪器使用的“过程设计”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其设计模式如图25所示。设计的线索是:(1)教学内容;(2)过程设计。其中,过程设计又分为:(1)学生活动;(2)过程小结。案例:实验:使用多用电表测电阻。采用“仪器使用的过程设计”进行教学时,教师不需强行灌输多用电表的使用方法,学生在活动中即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其过程设计如下:实践表明,这种开发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经过动手动脑后获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其印象也更为深刻。4针对知识运用的需要进行二次开

31、发教师先大致的了解学生的缺陷,然后设计问题,使学生暴露出知识运用的缺陷,通过讨论,最终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下面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运用为例谈针对学生知识运用的需要进行的二次开发。(1)学生的基础:学生已能熟练运用运动学基本公式,;能够运用中间时刻速度等于这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处理实验问题;会简单运用,如应用到图26之类求解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a问题。(2)学生的弱项:学生难以将“中间时刻速度等于这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之中;对公式的理解不够深刻。(3)学生的需要:教学需要将学生的弱项暴露出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激发学习动机,进一步理清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2、4)教师提出的问题:如图27所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A到B,位移为x,历时t1;从B到C,位移为x,历时t2;求物体的加速度。(5)学生的解法:生1:。生2:,生3:生4:,(6)师生一起讨论:生1解法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准确理解公式的含义,机械套用公式导致错误。生2采用的是常用公式,但求解过程受阻,得出结果并不容易。实际上只要解题中仔细一点完全可以求解出来。生3对平均速度的运用具有朦胧的意识,但对平均速度表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没有正确的领会,表现在:第一,末速度、初速度未分清楚,把末速度当初速度,初速度当末速度了;第二分母中时间的运用上出现错误。 生4求a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写法上并不规

33、范。(7)师生共同总结:如AB段中间时刻的速度记为,BC段中间时刻的速度记为,由,得。5针对课程选修的需要进行二次开发针对学生课程选修的需要进行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本课题开发的选修教材是“高中物理实验的研究”。该教材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现以“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开发为例谈“高中物理实验的研究”选修教材的开发。(1)开发的背景: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仪器的组装技术要求高,组装费时长,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也没有要求学生会组装器材。实验前都由教师将器材调整好,并开好装置上的小灯泡,学生只

34、要会观察现象、会安放滤光片、会读数、会处理数据即可。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由于没有组装过仪器,单缝、双缝的位置安放不清楚,对长杆的作用不清楚,因此不小心动了一下器材,发现条纹变暗了却不知道怎么调节。淘气的同桌实验者关掉小灯泡后不会重新开启基于上述问题,归纳成一点就是教师什么都做好了,结果让削弱了学生的动手能力。(2)开发的内容: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不带资料到实验室做实验。要求根据提供的器材组装成可以测量光波长的“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并测出蓝光的波长。(3)出现的问题:一是学生将遮光筒按反了,导致长杆安装不下;二是不知道如何开启光源,一合上开关,电路就出现“过载”情况;三是不知道怎么调节才能使条纹更

35、加明亮;四是不会读测量头上的读数。(4)开发的练习: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开发针对性的练习。练习1:在“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中,提供的学生安全电源最大电压等于白炽灯的额定电压。双缝干涉仪如图28(甲)安装好后,小张同学将“学生安全电源”上的电压调节旋钮转至最大位置,然后合上开关。结果光具座上的白炽灯不亮,学生安全电源上的电压表读数为零,电源指示灯亮、工作指示灯不亮、过载指示灯亮,如图28(乙)所示。同组实验的小李同学断开开关后,将电压调节旋钮转至最小,然后合上开关,再将电压调节旋钮慢慢转至白炽灯的额定电压,结果灯亮了。两者对比,小张同学操作时造成电流过大导致过载的原因是。练习1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知道怎么操作,还要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操作。练习2:图28(甲)中要使单缝与双缝相互平行,干涉条纹更加清晰明亮,以下操作最为合理的是。A.移动光源 B.转动单缝C.调节长杆 D.转动遮光筒练习2设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