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模式的经验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_第1页
国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模式的经验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_第2页
国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模式的经验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_第3页
国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模式的经验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_第4页
国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模式的经验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经验分析及启示*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低碳经济视角下的闭环供应链网络优化研究”(TJGL15-031)朱建民作者简介:朱建民(1974-),男,汉族,河南商丘人,天津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和技术创新管理。 金祖晨(1992-),女,汉族,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管理和创新管理。,金祖晨(1,2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300222 )摘 要:关键共性技术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及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它通常体现一定时期内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意志。但目前,由于关键共性技

2、术供给系统失衡,并且内生创新能力薄弱,已经阻碍了我国自主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发展进程。本文立足于解决关键共性技术及其供给体系中制度缺陷、缺乏顶层设计等现实问题,通过系统列举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从法制监管、专项科研计划和研究协会联盟产业协同研发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国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措施。改善我国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现状,需厚植创新环境,构建以创新导向为核心的官产学研多方协同的供给体系,营造具有国家意志、财政支持的良好制度设计,为弥补关键共性技术制度空洞和促进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发展奠定坚实理论依据。关键词: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制度缺陷;国家意志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3、The Analysis of the Foreign Experiences on the Supply System of Key Generic Technology and the InspirationZHU Jian-min ,JIN Zuchen(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Abstract:The key generic technology can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

4、ctur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ndustry ,that usually reflects the will of national strategy in a certain period. But now, due to imbalanced supply system of key generic technology and week endogenous innovational capabilit

5、y, it has hindered the China's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To solve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of key generic technology, such as the supply system defects and lack of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so on, autho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6、of the representative foreign experiences. It contains legal supervision, special research programs, research association-industry collaborative R&D and other aspects. Improving the status of the supply of key generic technology, Chinese government need to build an innovative environment, to set

7、 up a supply system of the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alliance of innovation as the core, to create a good system design about the state will and financial support. I hope it can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ompensating for the System Defect of key generic technology and promoting t

8、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trategy.Key words: Key Generic Technology; Supply System; System Defect; State Will关键共性技术对优化产业技术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战略作用。积极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应成为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重点,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拉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所谓关键共性技术,国内外尚无统一认定,笔者认为关键共性技术作为一个新兴概念,是以协同国家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9、的创新思维呈现的,它能够为开发产业链共性技术带来强劲推动作用,是市场竞争和产品商业化的基础,是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国家产业安全的一类战略性关键平台技术。但是,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并且目前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正受制于过度分散的利益格局,乃至在探讨技术路径选择等核心话题上长期各执己见,进而造成我国关键共性技术战略目标确定之后,其供给体系仍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比如:激励创新主体供给、部署产业战略,以及协调官产学研关系等方面, 均缺乏相应有效的体系安排, 以至于决策后仍会屡次产生较大的调整,并且制约了整体产业创新能力由外生转内生的步伐。当务之急,我国必须按照“十三

10、五”最新规划,大力推进供给体系结构性改革,提高政府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构建发展新体制,进而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注入持续的增长动力。 一、我国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尽管我国认识到关键共性技术的重要意义,逐步加大了对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和其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但目前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处于举步维艰的不利局面。(一)对关键共性技术的固化认识存有偏颇从经济价值角度来看,关键共性技术位于实验技术和应用技术之中,是迈出市场起跑线的第一步,在研发和应用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不可忽视的潜在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是竞争的前阶段技术1。但多数企业认为关键共性技术一直处于非盈利机构和盈利机构的中间地带,既不属于公

11、共品也不具有商业性,研发关键共性技术的风险让其难以接受。这种对关键共性技术的固化认识不仅在逻辑和实践上讲不通, 还对整个产业发展导致深远的负面影响。更有学者认为, 中国处于最艰苦的发展初期阶段时,各机构有条不紊的联合研发战略技术, 令全球技术领域刮目相看,如今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今非昔比, 反而在很多挑战和机遇面前怯步了。(二)沿用传统理论解决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困境随着中国越来越受制于严苛的国际经济规则,国内关键共性技术供给陷入市场组织双重失灵和“制度空洞”的困境,为寻求解决措施,国内学者通常运用市场失灵理论和动态优势理论来作为产业对策的依据,但是笔者认为这两种理论已经不适用于追求产业转型

12、和市场导向的中国。首先市场失灵理论仅限于静态的“市场失灵”,而关键共性技术中的知识和研发成果大多是动态的,此外,市场失灵理论要求制定详细的产业技术标准,但如果制定标准或者项目是错误的,也会因锁定效应而使该产业付出较大代价。其次动态优势理论,虽然可以在弥补市场失灵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但是该理论更适用于实施“追赶战略”和任务导向的直接干预型产业或国家,这与我国的自主创新相关战略相悖。(三)关键共性技术供给源动力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目前我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能有效带动和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知识产权。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通讯、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亟待的高端关键共性技术和科技通用装置

13、进口率极高,约70%以上凭借引进技术和设备来推动科技优化升级。此外,凡触及生化、军事、微电子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发达国家一直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政策2。这是我国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能力低于国际水平的重要原因。(四)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缺乏国家意志和顶层设计在国家战略层面,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中指出我国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大而不强,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3。国家工信息部印发的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中确定了我国需优先发展的205项关键共性技术项4。上述表明虽然我国已明确了关键共性技

14、术的重要性和待研发的关键共性技术,但是关于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制度还未形成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的长远战略体系,缺乏具有国家意志的部署措施。我国关键共性技术在技术创新基金立项分类中,仅被定位在基础研究技术,并未根据其重要性和产业局势而进行调整说明,导致最终划拨的经费难以支撑技术研发的顺利展开;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相关政府部门尚未设置专项计划,关键共性技术支持力度远远不够;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培养“985”“211”高校以及龙头企业等机构还没有专门进行关键共性研发的联盟协会。二、国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的经验分析大多发达国家利用宏观调控等一系列举措来扩大对共性技术研发项目的

15、支持范围和力度,整体进程越来越趋向于标准化的国家行为 5。以对美国、欧盟、日本三个国家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体系的典型结构要素进行了比较分析(见表1)。表1 美国、欧盟和日本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的共性结构要素美国欧盟日本供给结构直线职能供给制扁平化结构矩阵框架制供给模式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政府主导供给目标解决商业性研究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促进前沿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提高欧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技术立国为战略方针,为企业引进、吸收和创新技术提供技术支撑6专项研究计划先进技术计划(ATP)半导体制造技术联合体(SEMATECH)尤里卡计划(EURECA)“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集

16、成电路技术研究联合体日本下一代制造计划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开发技术类型高风险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探索性研发主要研究竞争前基础,包括关键共性技术和专项计划等国际前沿技术能在多个产业应用的具有共性技术特征的先进制造技术的试验研究明显看出,美国、欧盟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的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举措中不乏相同之点,也有各国的独到之处。下面将从各国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的共性和特性两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经验分析。(一)各国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的共性分析1.脱离官僚阻碍的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结构。虽然纵观美国、欧盟和日本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结构是截然不同的,但是透过表面看其本质,便可发现这三种结构不约而同地简化了国家管理

17、和审批的繁琐步骤,提高了主体独立决策和研发的效率和灵活性,降低了基础研究与市场脱节的可能性。反观我国各个领域的管理体系,大多采用树状结构,看似清晰的职能划分,却因其庞大的官僚分支和琐碎冗长的流程,使得自上而下的顶层意识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机制逐级削弱,严重阻碍了事物发展的进度。由此可见,搭建一个简单而脱离官僚阻碍的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结构尤为重要。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可以借鉴欧盟的扁平化的供给结构,其完善的项目遴选评估机制是其发展的关键要素7。同时,也可以参考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独立行政法人制度,即以民间企业化的方式运用企业会计原则和企业人力资源原则来经营。2.设立关键共性技术专项研究计划或研究

18、联合体。构建专一化的研究项目和专业化组织体系是国际上促进官产学研联盟创新关键共性技术的通行做法,组织支持作为一种社会结构,能够迅速而高效的提取横纵向和内外部的所需关键因素,避免研发过程中遭到信息阻碍和技术壁垒。在各个特定领域专门设立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计划或成立的研究联合体均具备专业性强、层次高端和政策护航等特征,并且更有利于吸引专业学术能力强的人士和其他研究机构或企业,有助于快速得到社会的认同,促进了技术创新横向和纵向的双向延伸,拓宽了关键共性技术的应用平台,加速推动高水平的关键共性技术联盟创新。3.侧重关键共性技术的软环境建设。供给体系的内在模式需要通过外在的运行环境来对其进行支撑和维护。软

19、环境相较于硬环境来说,是强调影响客观事物的外在因素和环境,其集中贯穿于整个体系和机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中。而表2(见下表)中归纳的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的运行环境就属于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虽然各国大力建设软环境的具体措施略有差异,但其具有相同的核心驱动力,即关键共性技术供给所带来的新的巨大利益,主要体现在获得政府和其他机构的经费支持、共享研发专利成果、带动成员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加8。此外,软环境建设的关键所在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问题,同时也是腐败问题量变的源泉。因此,各国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侧重双管齐下的软环境建设方式,在确保经济基础供给充盈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同步建设过硬且

20、可靠的法律屏障。表2 美国、欧盟和日本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的运行环境经费投入情况利益分配成果的扩散和转移立法保障美国以高等院校为基础,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出资按比例分配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专门提供技术支持和产业链相关服务,将研发成果扩散到美国所有产业部门和私营部门9合作研究法案、国际合作研究与生产法案、竞争者合作的反托拉斯法准则等欧盟政府资助,各相关主体共同出资按比例分配分类明确的成果转让、保护与推广制度研究与技术开发纲要指导法、技术创新与科研法等日本政府直接管理并承担大部分经费按比例分配采用专利分享机制激励宽领域的合作研究,全方位拓展日本重要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促进研究交流法、下一

21、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等10(二)各国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的特性分析1.政府干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特性。政府干预在供给体系中体现国家意志,具有不可比拟的战略优势。通过政府干预可以明确关键共性技术在最高权威下获得相应的合法地位,从根本制度上监管并促进联盟创新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美国和欧盟采取引导式的政府干预,利用市场配置的宏观调节机制给技术研发与合作组织提供了足够的选择空间,但又时刻保持不脱离政府的监管,这类供给模式大多适用于产业体系较为成熟的国家中,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至少形成了初步的雏形,且官产学研联盟研发具有一定良好的合作基础。日本实施“事无巨细”式的政府干预,政府制定相应具体强制政策

22、,并大力出资鼓励各界人士和机构积极参与到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进程中,供给模式大多适用于关键共性技术自主创新刚刚起步的国家。2.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战略的阶段性差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发展问题,世界各国纷纷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注重在技术层面统筹考虑关键技术创新的战略问题11。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别针对目前该国关键共性技术在外延性特征、商业化程度、联盟研发的状况和研发主体的实力等方面的差异,审时度势的设定关键共性技术的类型和供给体系的战略目标。对于研发能力强、实力雄厚、创新型人才充沛且市场调节机制有效的国家,政府就应该选择研发高风险的关键共性技术,将成果商业化作为战略目

23、标。正如美国采取该战略是为了实现技术霸权,即国内的技术共享和国外对其技术的深度依赖。相比之下,由于过去几年欧盟偏重科学且对应用性技术以及技术的产业化不够重视,因此,当务之急是统筹战略性的前沿竞争前技术,并不断提高联盟国的竞争力12。如果关键共性技术的外部性特征明显, 距离市场应用较远, 基础性强, 且创新能力较低,那么供给体系就应偏向相对保守的战略13。如日本以技术立国的战略方针,逐步搭建国内稳妥的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平台。(三)国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的新态势分析根据美国最新发布的2030年展望:美国应对未来技术革命战略,政府认为美国如果继续以平均3%增长率的研究经费进行技术研发,远不足以支撑美

24、国继续维持着世界技术和经济领导者的身份。并且美国专家们预计关键共性技术(如:新能源、3D打印、机器人技术等)将在2030年显现出质变的清晰轮廓。因此,美国政府将持续加大资金力度来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以便储备充足的资金来供给这场技术研发的持久战。欧盟于2013年底正式启动了为期7年且预算总额高达770亿欧元的“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即欧盟第八研发框架计划,其科研经费比第七研发框架计划的532亿欧元增加了近50%,研发与创新投入要占欧盟总财政预算的8.6%。此外,该计划中欧盟预计投入244.41亿欧元来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等基础科学的研发。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欧盟强国战略的重中之重14。

25、日本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其力度之大在世界各国都是罕见的,并明确地将其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政府一致认为,产业发展关系着日本民族的生死存亡,要想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建立起日本产业化赖以生存的技术基础,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干预就不能一味地按市场经济需求法则进行,加强顶层设计,以保证政府对研发项目和研究协会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同时,必须加强关键共性新技术的研发15。三、对我国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的启示和建议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与研发,对国家产业发展、产业升级和提升产业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为搭建自主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力,政府应根据本国实际现状和问题,

26、构建出特色的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一)摆脱市场经济对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中国家意志的“侵蚀”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力是比GDP更加重要的指标。GDP可能因外界的动荡而摧垮,但如果供给力还在,则经济的根本还在。因此,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体系不能全权由市场经济来掌控,当务之急是要充分灌注具有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的供给力。针对与关键共性技术相关的各项策略, 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首先统一意见,并着重声明创新研发关键共性技术是关乎本国生存和发展的迫在眉睫的要事,其次应该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清晰的供给体系框架、强有力的研发联合体、充足的资金来支持项目的展开以及还要陆续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避免空喊口号16。从国际

27、经验看,缺乏对供给体系稳定、持续的支持和管理, 通常是导致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研发项目展开之后,对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进程应给予持续一贯的支持,使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二)寻求基于技术和创新导向的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7,因此,我国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体系也应遵循技术与创新效应理论。该理论首先指出了关键共性技术的正外部性,即:由于企业无法获得技术成果的全部收益,因此个体最优投资水平会低于社会最佳需求水平18。其次,专利政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企业的投资收益,但也并不能完全避免因技术扩散和模仿行为带来的损失。最后

28、,针对这种正外部性提出了良好的举措,一方面将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由直接干预转为间接诱导,从任务导向逐渐转为以技术和创新导向为主的供给体系;另一方面改善供给体系的主要任务需从应对“市场失灵”的视角转向消除“体系缺陷”。(三)形成多渠道的投融资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由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难度大、投资回收期长、风险相对较高,一般企业都不敢贸然进入19。因此,在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初期阶段,政府必须扮演先行者的角色,大幅投入财政资金进行前期培育,形成研发支撑,如日本的大额资助和放贷支持的供给体系。随着关键共性技术的市场化,逐步推动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的进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形成多渠道的投融资供给体系

29、,政府再转变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将财政投入倾向于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行为和成果的激励,例如:股(期)权、补贴和减免合作研发交易费用等。(四)组建结构合理、层次高端的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辅助体纵观世界自主创新的典型大国,无不在企业这个技术开发主体存在的同时,另设有强劲的“辅助体”高等院校和国家直属的研究机构(院)。在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体系中,高校与研究院是国家研究开发体系中不可缺欠的一部分,应被统一定位为国家层次上一支能够稳定执行政府科技职能和任务的队伍,并且着重从事关键共性技术等基础性多用途性的平台技术,此外,高校和研究院必须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断培养和引进各领域高端专业人才,设定专项研究机构,为此,

30、可建立与美国的SEMATECH和日本的AIST那样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层次高端的科技研究机构已是当务之急。(五)创建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中官学研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平衡点为促进企业主动加入官学研关键共性技术的联盟研发中,政府必须抓住“供给体系主体缺失”的命脉。发挥统筹兼顾的战略思维,创建供给体系中官学研与企业之间一举两得的平衡点,即:既能实现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又能让利益群体们有利可图。首先,政府令研究院和高校率先着手于那些离实用化尚有较大距离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并给予全程资金支持,以便为企业创新研发提供优良的前期平台。然后,企业获取具备使用化条件的关键共性技术成果后,进入商品化创新应用,使其真

31、正成为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产品。最后,为弱化企业应用关键共性技术所研发的产品的市场风险,政府可以实施与欧盟那样的具有企业偏向性的知识产权专利申请。这样的官产学研联盟供给体系,既能快速获得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又能保证双方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共享技术,还能使供给体系中的各个主体在研发过程中有所获益,真正做到风险分摊,利益共享。 参考文献1Pan WANG,Qin LIU.Game Analysis on Generic Technology Diffusion Process in Industry ClusterJ.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2,4(2):169-172.2伊彤.尽快制定我国科学仪器创新的国家战略N.科技导报,2012(9).3韩依洲.试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选择及对策建议J.科技广场,2014(6):157-161.4工信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S.2015-11-17.5Lena Trojer,Birgitt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