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定稿)_第1页
获得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定稿)_第2页
获得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定稿)_第3页
获得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定稿)_第4页
获得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定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901年以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免疫学家1 von Behring (Emil Adolf von Behring, 1854-1917, Germany) 是第一届诺贝尔奖得主,因在血清免疫疗法,特别是将抗血清疗法用于抗白喉治疗中所取得的成就而获得1901年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von Behring曾在柏林Koch研究所师从Robert Koch。在1883年Loffler分离出白喉杆菌及1888年Roux和Yersin鉴定白喉外毒素后,von Behring和他的同事Kitadato及Wernicke于1890年至1892年间指出白喉和破伤风病人是经血液循环中的抗毒素而形成免

2、疫力的,并指出主动给病人注射抗毒素血清具有治疗作用,从而开辟了免疫血清疗法新途径也为体液免疫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2 Koch (Robert Koch,1843-1910, Germany) 1905年因“在结核方面的研究和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Koch早年因在炭疽杆菌的生活史和炭疽病因学上的研究而震动医疗界。在柏林Koch创建了著名的Koch研究所,他和他的一些杰出的学生建立了严格的细菌分离和培养技术,并在病因学证据方面提出了著名的Koch假说,从而使细菌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Koch一生中研究过几种疾病,而他对结核杆菌和结核菌素的鉴定以及对结核病的不懈研究尤为突出,结核菌素反应的

3、诊断性实验及已致敏动物对过量皮下注射结核杆菌的皮肤反应被称为Koch现象,它为以后阐明细胞免疫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3 Mechnikov ( Ilya Ilyich Mechnikov, 1845-1916, Russia) 1908年因“对免疫力认识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与Paul Ehrlich分享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Mechnikov对免疫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并证明了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理论。早年他主要从事动物学的比较胚胎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意大利的一家海洋生物实验室工作期间,Mechnikov观察到了海盘车幼虫巨噬细胞,为他的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后在巴黎巴斯德研究

4、所里他投入了全部精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为他的巨噬细胞理论寻找到了支持点,也反驳了许多倾向于免疫学是基于体液免疫机制(如抗体、补体等)的学者对他的攻击。4 Ehrlich (Paul Ehrlich, 1854-1915, Germany)1908年因“对免疫力认识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与Mechnikov分享了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Ehrlich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体液免疫理论。早年Ehrlich设计了一种对结核杆菌和血液系统白细胞非常有效的染色方法。1891年他担任Koch的助手,开始了免疫学的研究。1897年Ehrlich发表了一篇描述标准化制备白喉毒素和抗毒素方法的论文,并在该文中

5、提出了他著名的抗体侧链形成学说的要点。他还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免疫性溶血机制的重要文章。此外Ehrlich在免疫化学药物治疗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在治疗锥虫病及梅毒方面取得了重要发明,并为科学的药物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5 Richet (Charles Robert Richet, 1850-1935, France)1913因为“过敏反应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Richet曾对海洋无脊椎动物毒素的生理学作用进行了研究。他与Paul Portier一起发现过敏现象并不处决于注入毒素的性质而仅仅依赖于已致敏动物体内抗体的功能。因此,他提出了“保护性”的免疫机制有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的理

6、论。6 Bordet (Jules Bordet, 1870-1961, Belgium) 1919年因为“在免疫学上的研究成就”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Bordet24岁时在巴斯德研究所师从Mechnikov,早期他对补体介导的溶菌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899年Bordet发现了特异性溶血现象。此后不久在其助手的合作下,Bordet描述了补体固定现象及其用于辅助诊断的可能性。这种方法迅速发展为诊断感染性疾病的有力工具,尤其因被August von Wasserman等用于诊断梅毒的许多补体结合实验中而闻名。此外,他和Ehrlich关于抗原抗体补体相互作用本质的争论也使他享誉免疫学界。7 L

7、andsteiner (Karl Landsteiner, 1868-1943, Austria) 1930年因“在人血型方面的发现” 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Landsteiner在从事免疫学工作之前一直对有机化学结构有着强烈的兴趣。1901年,Landsteiner在对抗红细胞抗体的研究中描述了人类一整套同种凝集素,包括现在所称的ABO血型。1926年他与Philip Levine共同发现了MNP系列,并在1940年与Albert Wiener一起发现了红细胞Rh血型系统。他最早提出脊髓灰质炎及梅毒可在除人类外的灵长类动物身上发生。一战期间及以后的25年里他一直从事化学修饰的半抗原产生的

8、抗体应答的研究,对理解抗原抗体相互反应的化学基础做出了重大贡献。据说在人们称赞他所发现的人血型抗原的重要性时,Landsteiner认为1930年诺贝尔奖更应该授予他在抗体与半抗原相互反应方面的工作。8 Theiler (Max Theiler, 1899-1972, Union of South Africa) 1951年,Theiler因“在研究黄热病疫苗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Theiler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的热带地区医学院和纽约的Rockefeller研究所工作过。他曾提出黄热病是一种滤过性病毒引起。他所进行的大鼠保护性实验(用混有病毒的抗血清来保护大鼠免受致死剂量的脑内

9、黄热病毒接种而死亡的实验)为研究黄热病的流行病学及其它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工具。30年代后期,他通过一系列大鼠和鸡胚载体实验得到了黄热病毒的减毒株,从而为生产普通有效的黄热病疫苗奠定了基础。9 Bovet (Daniel Bovet, 1907-1992, Italy) 1957年因“在过敏疾病中抗组胺治疗的研究” 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Bovet 出生于Switzerland。在巴黎巴斯德研究所Rmile Roux的指导下Bovet曾接触过免疫学和过敏方面的知识,并且在自主神经系统对各种化学物质的反应方面发表过许多论文。后来他从事有关抗组胺药物的研究,并发明了治疗支气管哮喘和干草热十分有

10、效的药物。此外,他在南美探险时发现了箭毒并研究了箭毒的作用机制,发明了一些类似于箭毒的松弛剂、镇静剂及麻醉剂。10 Burnet (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1899-1985, Australia) 1960年因“获得性免疫耐受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1957年Burnet提出克隆选择学说,并以克隆清除(clonal deletion)学说解释免疫耐受现象。克隆选择学说认为体内约存在105107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克隆,每一克隆细胞都具有特异的能与其相应抗原决定簇起反应的受体。但处于未成熟阶段的T、B反应细胞系因接触抗原而被清除,即克隆清除,从而形成免疫耐

11、受。11 Medawar (Peter Brian Medawar, 915-1987, United Kingdom) 1960年因 “获得性免疫耐受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Medawar早期主要研究组织修复及由此产生的组织移植方面的问题。他的理论工作建立在机体对异体皮肤移植的排斥符合免疫特异性规律的基础上。1953年Medawar年利用近交系小鼠对Burnet和Fenner的免疫耐受假说开展实验研究,成功地复制了胚胎期致耐的动物模型,并将这种现象称作“获得性免疫耐受”。Medawar建立了移植免疫生物学这一分支学科并由此开辟了临床器官移植领域的许多新课题。12 Edelman (G

12、erald M. Edelman, 1929-, USA) 1972年“因对抗体的化学结构进行的研究”与Porter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Edelman在Poter使用木瓜蛋白酶水解抗体分子后,证明了同源性骨髓瘤球蛋白能被还原断裂为多肽链成分,包括轻链(L)与重链(H),并进一步指出多发性骨髓瘤B-J蛋白与抗体的轻链类似。Edelman、Porter和其他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对抗体分子轻链和重链上既有可变区又存在恒定区开始有所理解,并可以比较不同特异性的抗体、同种异型抗体、甚至异种动物间的抗体分子的基本氨基酸序列。1969年,Edelman和他的合作者们成功地提出一个完整免疫球蛋白分子

13、的一级结构,不仅为抗体分子活性区的定位,也为抗体分子中负责继发生物学活性功能的区域的定位提供了很大帮助。13 Porter (Rodney R. Porter 1917-1985, United Kingdom) 1972年“因对抗体的化学结构进行的研究”与Edelman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Poter于1958年使用木瓜蛋白酶使完整的抗体分子分解为两段相同的Fab段和一条Fc段,Fab段含有抗体结合的位点,Fc段则与抗体继发产生的生物学功能有关。随后在Edelman证明了同源性骨髓瘤球蛋白由轻链(L)与重链(H)组成的基础上,Porter和他的同事也证明了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两条轻链与两

14、条重链组成,使免疫球蛋白基本氨基酸序列测序得以可行。Porter提出了现在普遍接受的IgG模型。此后Porter、Edelman和其他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对抗体分子轻链和重链上既有可变区又存在恒定区开始有所理解,并可以比较不同特异性的抗体、同种异型抗体、甚至异种动物间的抗体分子的基本氨基酸序列。为抗体分子活性区的定位,也为抗体分子中负责继发生物学活性功能的区域的定位提供了很大帮助。14 Yalow (Rosalyn Yalow, 1921-,USA) 1977年“因对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方法的研究工作”与 Guillemin、Schally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Yalow和她的长期合

15、作者Solomon Berson在调查了糖尿病人胰岛素耐受的原因时发现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人体内可形成特异性抗胰岛素抗体,并成功地研究出了放射免疫检测法检测肽类激素。该方法可以检测到纳克(ng)和皮克(pg)水平地抗原,成为许多基础及理论研究的很有价值的工具。15 Benacerraf (Baruj Benacerraf 1920-, USA) 1980年“因研究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结构的遗传决定性”而获得诺贝尔奖。Benacerraf、McDevitt等人在Dausset和Snell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揭示定位于MHC复合体上的基因也可以控制机体对各种抗原刺激的积极免疫应答过程。Benacer

16、raf利用简单的抗原(如合成的多肽分子)进行研究发现动物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受一种特殊基因Ir(免疫应答)控制,后来被证明存在于MHC分子的I区内。此后,Benacerraf以及其他人的实验室都发现I区基因在控制调节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方面起重要作用,而某些MHC基因在一些先天性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16 Dausset (Jean Dausset 1916-, France) 1980年“因研究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结构的遗传决定性”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20世纪50年代,Dausset发现了输血者体内存在着抗白细胞的同种型抗体,对揭示鼠H-2复合体与人白细胞抗原(H

17、LA)系统的相似性提供了帮助,并提供了一种确定个体HLA抗原的有力工具。1965年,Dausset和他的同事描述了一个包含约10种由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编码的人抗原系统,包括“亚基因座”,每个“亚基因座”代表着有限量的抗原性等位基因。这种方法开辟了鉴定主要和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并对其进行基因定位的研究领域。17 Snell (George D. Snell , 1903-1996, USA)1980年“因研究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结构的遗传决定性”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20世纪40年代中期,Snell与Peter Gorer合作采用同系小鼠鉴定出了在同种移植排斥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座,即H-2

18、,并证实它是一组由许多紧密连续的基因组成的复合体,每个基因座上都有许多不同的等位基因存在。这项研究工作为更好地理解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功能及组成做出了重要贡献。18 Jerne (Niels K. Jerne, 1911-1994, Denmark ) 1984年“因对免疫系统概念的理论贡献”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Jerne对免疫学的贡献不胜枚举,他对这一领域的影响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学生时代起,Jerne就观察到了再次增强了免疫应答的抗体效价及抗体质量发生改变的重要现象。在1963年,Jerne与Albert Nordin发明了利用溶血试验对抗体生成细胞进行记数的方法,这种技术在研究

19、抗体反应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细胞事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55年,Jerne第一个对当时流行的抗体形成指令理论提出挑战,并建立了选择学说:即抗原通过对一个预先存在的有抗体形成能力的库行使选择功能来形成特异性抗体。虽然这一假说有个别地方需要修正,但它对Burnet克隆选择学说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971年,Jerne提出了另一概念性的飞跃来解释T细胞库特异性谱系的形成,他推测刺激胸腺内淋巴细胞分化和高度变异的主要动力是个体MHC抗原分子,这再一次对实验和理论方面的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Jerne所有理论中最具体深刻意义是他于1974年提出的独特型网络的理论。Jerne假说的要点是:独特型与抗独特型形成的一个级联网络的平衡可能是控制抗体免疫应答的一个重要调节机制。这一理论得到了较好的证实,它不仅对免疫系统生理学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研究自身免疫病等病理状态时的免疫调节也具有深刻的意义。19 Köhler (Georges J.F. Köhler 1946-1995, Germany)、 Milstein (César Milstein 1927-2002, Argentina and United Kingdom)1984年“因建立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方面的成就”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20 Tonegawa (Susu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