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_第1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_第2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_第3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_第4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州市2011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2011年4月12日本次测试卷采用的是嘉兴市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本卷以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为命题依据,突出了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考查。试卷结构,题型与2011年浙江高考语文“参考卷”基本保持一致。对高三语文最后阶段的复习,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共24所学校的文科5579名,理科8118名学生参加了本次测试。测试结果如下:平均分 文90.62 理90.3 难度值 文0.58 理 0.59 嘉兴:文科,93.09 理科95.1。 现就考生答题情况作简要分析,并根据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的变化,分别提出

2、复习建议。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 (一)1-4题,选择题。考查了字音、字形、词语、病句。答题情况:题号满分值文科得分理科得分132333743学生得分率较低,尤其是第1题和第3题。第1 题。考查字音辨析,错率奇高,选C为正确的超过50%。“祓除”的“祓”音“fú”,可能有些生僻,造成失分。第3题。考查词语辨析。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对词语活用的认识,存在误区,因而难以判断词语运用的正误。(二)5-7题,简答题。答题情况:文科题号5题6题67题分值345均得分1.7443.17理科题号5题6题7题满分值345均得分1.9333.09这三题,得分率尚可。具体分析如下:第5题。图文转换

3、。命题者提供了一张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情况的图表,要求学生结合图表,为某报“回眸2009年,喜看新成就”专栏消息拟写50字以内的新闻导语。新闻导语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学生要了解新闻导语的特点,才能针对性答题。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1.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把握新闻导语的写法。也有小部分学生不理解“新闻导语”。2.一部分学生没有按图表数据进行说明,如:“在过去的2009年,中国逐渐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实现了预期的目标。”3.丢失重要数据。只谈经济增长“8.7%”,或者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35

4、3亿元。4.缺乏整体概括能力。整个新闻导语只描述了四季度经济递增的状况。5.读图不仔细,将“8.7%”看成“8.9%”,“335353”亿元写成“三万多亿元或者三百多万亿元”。还有的学生用汉字表述数字,如“三十四万亿元”“百分之八点七”,占去了很多字数。第6题。根据设定的情景设计对话,考查语言运用的“简明得体”。题目给出这样一个情境:大学毕业生小王到某公司应聘,面对老总在面试时的问话“我们公司需要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你不是,你为什么还要来应聘呢?”要求学生用简明得体的语言替小王应答。学生答题错误主要表现在:1.不合实际。有些学生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说自己是“天才”“英雄”“千里马”“真金”。而

5、名牌大学的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高材生,没有实践经验,是书呆子”“高分低能”“心高气傲”“眼高手低”“名牌大学只是代表了四年前的成绩,不能代表现在”“很多人名牌大学是买了的,学历门就是典型例子”。身份。没有注意到小王的身份也是“大学毕业生”,如说自己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云云,甚至还有说3年前就看中了这家公司的。3.答非所问。如:着重讲自己是如何下定决心来应聘,自己有怎样的自信心;只说自己母校虽不是名牌大学,但却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第7题。要求就“大学生月薪不如农民工”现象发表见解。提供的材料很生活化,是大家平时很关注的一个话题,所以考生一般都有话课说,也能说到点上,从得分上看,区分度不大,一般都有3-

6、4分。主要错误:1.没有观点,只泛泛而谈。2.答非所问,如:“我认为这样不正确”或“我认为大学生的月薪没有不如农民工”等。3.理由陈述不全面,只涉及大学生或农民工,导致理由不充分而失分。4.观点不正确,如“读大学有什么用?上了等于白上,不如也去打工” “孩子,现实点吧,如今社会你还指望比农民工赚得多吗?”也有骂政府、以偏概全地说所有大学生只知享乐,懒惰虚荣之类,缺乏理性分析的高度。(三)教学建议1.语言运用,是基础,应常抓不懈。语音、字形,要识记准确;词语、句子的运用,要准确、规范、生动。2.图文转换,首先要读懂图标,抓住关键,在此基础上按要求作答。3.就某事、某种行为、某个观点等发表看法,先

7、要表明观点,再分点阐明理由,力求全面、准确。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题9分。命题材料是关于“道”的一个论述类文本。作者、出处不详。(一)第8-9题,选择题。内容涉及对重要概念和文意的理解。答题情况: 题号满分值文科得分理科得分8393这两道题比较容易,得分较高。 (二)10题。根据文意,试概括中国的文化家所说的“中”的作用。学生答题情况:题号文科理科满分值33均得分2.011.921.这两个点在文章最后一段的倒数五行中,有“首先”和“同时”提示,并且有原句可寻,只要稍加整理归纳即可。2.有部分学生忽视了关键词,“首先”“同时”,导致答题不全面。3.没有筛选到

8、有效信息,答案不靠谱。(三)教学建议1.指导学生读懂文本,理解重要概念和关键句子,把握重要信息、主要观点等。2.训练学生读懂题目,答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提高概括能力。3.训练答题的规范性,注意答题的角度,注意表达的全面、准确、概括。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材料为袁浩的那一年那一天的幸福。共5题20分。得分情况如下: 文科题号11题12题13题14题15题满分值34445均得分1.232.072.172.192.51 理科 题号11题12题13题14题15题满分值34445均得分1.182.072.132.162.51第1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动作描写作用的理解。答此题,须联系文章内容方能答

9、全。主要问题:1.答题不全。很少有答到对时代背景暗示的。2.答题缺乏针对性。很多学生答成了结构方面的作用,如“引出下文”“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铺垫,埋下伏笔”,真是乱套。3.不明答题规范,像这类题,应该先指出写法,再说明其作用。第12题。考查“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学生答题的常见错误有:(1)没有建立答题的基本思路,所写答案不合句子的表层意义和内含意义;(2)表述没有层次感。多个意思纠结在一起。(3)关键词语及意思放在末尾,或不显眼的地方,很难捕捉。第13题。考查“赏析场面描写”。学生答题的常见错误有:(1)生套外国小说欣赏场景描写的知识点;(2)不能准确指出此处所用的描写手法“抓住

10、听觉”;(3)效果分析不全面,分析“表情”,而不分析“达意”;(4)不能联系该部分所在的段落及其主旨,答案离题万里。第14题。文章第8段引用海子的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从学生的回来情况来看,这道题目的第一点,几乎所有人都能拿到。但就丰富文章内容这点上,几乎没有人能写出来。多数人就只是停留在第一小点上大做文章。甚至出现个别考生对海子以及海子的诗做分析,完全离开了题目本身而言其他。第15题。本文回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往事,题目也可取为“八十年代的幸福”,与本文题目相比,你更欣赏哪一个?(5分)就本道题目的回答情况来看,主要问题:1.分值设置为5分,但学生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只写一两

11、个要点。2.只做判断,喜欢这个喜欢那个,但完全没有原因解释。3.没结合文本作分析,喜欢的理由完全来自主观判断。教学建议:1. 强化文体知识,分清“散文”和“小说”的知识系统。指导学生分清楚表达技巧(表现方式、写作手法)中的各种“专门术语”,辨析出适用对象和范围。一些常见的专门术语,必须能理解、并对文本实际做恰当的分析,而不是乱套术语。2.继续强化“审题训练”,要明确题目当中 “概括”“指出”“简要分析”“欣赏”“赏析”等要求的“隐性指令”。“句子的作用”题,指导学生要先回答句子本身的作用,再联系全文分析。3.要培养学生“主观题客观答”的意识,理性读文章理性审题理性作答,增强得分点意识,分点作答

12、,清楚明了。4.减少无谓的失分。本次考试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因答题错位而提交的问题卷还是有一些,望广大高三教师多加注意。5.强化以下几点:(1)梳理描写手法的知识点,建立其系统。(2)建立“赏析”必须分析“表情”和“达意”两个方面的作用。(3)联系所在段落(或者直接概括段意),联系上下文,联系主旨作答。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本题由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组成。考查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对古代诗歌的形象、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的能力和识记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材料为陈书中的周敷传。共5题,其中16-18题为选择题,内容涉及实词、虚词

13、理解,文意理解与分析;19题为文言断句,20题为文言文翻译。(一)16-18题,答题情况:题号满分值文科得分理科得分163173183 这三题的得分情况太不理想。答题失误在于对文本所表达的意思,没有弄清楚。16题,得分那么低,和学生的不够自信有关系。本卷每一板块的第一道选择题答案都为A,这对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考验!(二)1920题,答题情况:文科题号19题20题满分值36均得分3理科题号19题20题满分值36均得分1.282.96第19题(断句题)。失分严重,原因主要是所选语句用语凝练而艰涩,理解难度大,另外文言断句常用的标志词不多。但所选语句也有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句式紧凑,节奏鲜明(主要由四

14、字句构成,中间以必要的虚词连接),这本是文言文语言最主要的特征,也是本题解题的关键,比较多的学生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只靠猜测,因而就很徒劳。因此,除了在平时教学中加强文言文朗读,强化学生文言文语感,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我们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文言文语言的结构特点、句式特征,并将其转化为断句能力。第20题(翻译题)。第一小题的三个关键点中,“轻”和“重”的翻译难度较小,得分率高;而第三个关键点“乡党少年任气者”的翻译,得分率极低。在翻译“轻”、“重”这两个关键点时,一部分学生暴露出文言翻译观念上的缺陷,因为这两个词容易理解,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运用“轻重”的文言句式,所以学生就没有将这两个单音

15、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而是原封不动地抄录下来。在翻译“乡党少年任气者”这个定语后置结构时,除了对“任气”理解不当,翻译错误外,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是,虽知道文言定语后置结构的基本格式(标志),但真正遇上了却不能作出正确判断,也就难以正确调整语序。第二小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对“规”的翻译不当和译文的不通顺。大部分学生在翻译时要么跳过“规”字,要么把它错译成“规矩”、“法规”。另外这个句子整体上理解难度较大,特别是“宗从匪他”不易把握,导致译文漏洞百出。如果说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难以在短时间内提升,那么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强化一下学生文言翻译的基本观念(比如将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对应翻译不要有遗漏等),帮

16、助学生了解文言常用句式及其翻译方法还是可以做的。 第二部分:古诗鉴赏。 (6分) 本题材料选取的是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一首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就选材而言,所选为名家作品,但又并非学生熟知的名家名篇,与近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的选材方向接近。词的内容有一定的深意,但只要能结合注解,学生应该能理解。就题目而言,第21题“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是如何刻画的?请作简要分析。”考查学生对词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表现手法的鉴赏。第22题“有的人评价,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深意无限,请作简要赏析。”考查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鉴赏。题目指向明确。(一)答题情况:文科题号21题2

17、2题满分值43均得分2.271.52理科题号21题22题满分值43均得分2.221.51学生答题主要问题:1.答题思路不清晰,步骤不明确。例如21题“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是如何刻画的?请作简要分析”,不少学生的回答:先分析词上阕的内容,然后写“刻画了的人物”。给人的印象是“答非所问”。我们应该强调问什么答什么,先问什么就先答什么,把答案的关键词凸显出来。 2.术语使用不规范。例如22题“有的人评价,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深意无限,请作简要赏析”。赏析这句词,可以从手法和内容的角度入手,绝大部分考生也都是如此回答。其中使用了“用典”这一手法,表述就五花八门了:使用了引用的手法,使用了运用的

18、手法,用了的故事等等。表述不准确。 3.语言不精练。“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答:刻画了西风中独自沉思、借酒消愁的人物形象。刻画了一个面目凄凉、萧瑟的形象。刻画了沉思的形象。刻画了一个人独坐西窗,窗外落叶纷飞的悲凉之景。刻画了萧条而又怀念往事的人物形象作为阅卷老师的我们,很期待能在他的答案中看到一个或几个精准的形容词,但往往苦苦寻觅却不得。语言的不精练还体现在不少考生逐句翻译原词,答案字数过多。4.关键词语出现错别字。如:“刻画了优郁的人物,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悠愁。”教学建议:1.加强答题规范训练,强调答题的步骤。2.熟练掌握阅读(古诗词鉴赏和文学作品阅读)中常用的手法及其作用。例如,2

19、1题所涉及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文学作品阅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是相同的。首先可以分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描写包括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间接描写在诗词中主要是借景物烘托。要让学生对常用的手法了然于心,明晰答题的方向和答题的角度。3.强调答题应与诗歌的具体内容相结合,不能自说自话、生搬硬套。最后一段时间,可坚持每天一至两篇阅读(古诗词鉴赏和文学作品阅读),训练答题速度与答题规范性。 第三部分:论语阅读。共两题6分。(一)答题情况文科题号23题24题满分值42均得分2.040.8理科题号23题24题满分值42均得分1.94第23题答题情况分析:第1小题大部分学生都是答“适可而止”这个

20、答案的,比答参考答案“适中”的还要多。第2小题,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对“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进行意译的;有直接用“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或“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作答的;有答“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些论语中句子的;有就“仁”展开议论,没涉及其它两个要点的;有不分点作答的不一而足。 第24题答题情况:对题目的理解有偏误。很多学生针对因材施教展开讨论,而非针对“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理解”。典型的有这三种情况:(1)对因材施教进行解读写了一大篇也没答到关键点;(2)先解说因材施教,再点到有教无类;(3)用“

2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来回答的。(二)教学建议1.论语选读的阅读复习,要着重关注文字、文章、文化。读懂文章、理解文化内涵、积累知识,并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孔子的观点。2.研究2011年浙江高考考试说明·语文,<论语>选读的考试内容和分值有明显变化。要研究<论语>选读部分的考试内容及“参考试卷”样题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复习的针对性。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默写。(6分)25题得分情况:满分值6分文科均分理科均分3.7本次考试的古诗文默写难度不大,六道题,前五道均出自教材,第五题也是平时所耳熟之言语,预想应该是得满分的同学较多,但是阅卷下来,回想得满分的同学比预想的要少,总结阅卷

22、过程中发现的学生的丢分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书写错误:“猿猱”的“猱”有偏旁错误也有也成了“挠”;“攀援”的“援”;“丰草绿缛”的“缛”偏旁错误;“钟鸣鼎食”的“鸣”与“食”写为了“名”“明”与“时”“石”;“行成于思”的“行”写为了“形”。2.个别字学生应是根本不会写。比较明显的是“曲肱而枕之”的“肱”,很多学生字写得很潦草,希望在笔画的七弯八拐中把阅卷老师绕糊涂了,也就正确了。3答题不合规范,或者说是不懂得如何答题。题干要求是选做三道题,按照我们阅卷的规则,如果六道题都写了我们是按照顺序进行批改,批三道题。阅卷中发现有部分学生选做了四题或者五题,但是第二题或第三题的其中一句是不会写的,而

23、后面的却是写得对的,很为考生惋惜。 4答题错位。主要是在第三小题上,学生也许是背诵的时候就把前后两句的顺序背错了。导致默写中前后两句是颠倒的,细看,其实字是都写对的,又是很可惜的丢了两分。5.出现了部分空白卷。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的背诵与默写还是需要教师常抓不懈。6.背诵时出现部分错误。“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草拂之而色变”“不义而富且贵”中的“之”与“而”“且”可怜地被丢弃。复习建议1.引导学生注意背诵篇目中难写、冷僻的字。2.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句意思的层面上背诵。3.提醒考生选最有把握的三题,不要画蛇添足。四、作文(一)题目分析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要求把握好“预留(我的)空间”与“效果

24、”之间的关系,从两者关系的角度去立意。不管何种文体都需要描述(具体的或概括的)我的空间,注意:要用第一人称来写,或者以第一人称来写他人的故事。阅卷时,立意方面按分四类评分:一类卷。着眼于我的艺术(思考、探索、发现、创新)空间和人生意义之间的关系。二类卷。把“空间”理解为精神的寄托、思想的家园、舒缓的节奏等,但是没有进行局部与整体的分析,只是进行一般层次的思考。三类卷。狭隘地把“空间”理解为“活动场所”或“存放物件的地方”等实体意义,没有从虚实的角度展开描述或论述。四类卷。离题。所写内容,看不出与材料内涵的联系。均分情况:(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评卷情况来看,很难发现一些思想深刻,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富有文采的作文,主要有以下问题:1.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材料中“学会预留空间,是艺术的规律,也应是人生的规律”,意思是人生必须学会预留空间,不能把自己的人生塞满,要像艺术一样要学会留白。我们要善于放飞自己,给自己一个空间,使有价值,有意义。这是讲“预留(我的)空间”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从两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