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_第1页
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_第2页
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_第3页
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_第4页
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开课学院及实验室:XXX2011年4月1日学院生命科学 学院班别XXX姓名XXX学号XXX实验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组别第四组成绩实验项目名称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指导老师一、实验目的1 .学习蛙类暴露心脏的方法,熟悉其心脏的解剖结构;2 .利用结扎法观察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传导系统的自动节律性高低;3 .学习蛙类心脏活动的描记方法;4 .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脏兴奋性周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肌收缩的特点二、实验原理心肌的生理特性表现为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其自律性取决于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但心脏各部分的自动节律性高低不同。正常

2、情况下,心脏起搏点窦房结(两栖类动物是静脉窦)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自动节律性兴奋向外扩布,并以此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则静脉窦(窦房结)被称为正常起搏点,而心脏其他部位受窦房结(静脉窦)的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自律性,仅起着兴奋传导的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窦房结的兴奋因传导阻滞不能控制其他自律组织的活动,或者其他自律组织自律性增高,则心房或心室就会受当时自律性最高的组织发出的兴奋性节律的控制进行活动,这些异常的起搏点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兴奋性会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一系列周期性变化。其显著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3、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早期,在此期间施加任何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的再次兴奋和收缩。但在心肌舒张的早期之后(中晚期之内,相当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给予刺激可使心肌产生一次比正常节律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收缩。而期前兴奋和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所以当下一次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冲动到达时,常常会落在这个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会引起心肌的兴奋和收缩,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如果窦性心律过慢,当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时, 窦性兴奋才传到心室,则可引起心室的一次新的收缩,而不会出现代偿性间歇。因此心脏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实现心脏的泵血机能。三、使用仪器

4、、材料1. 材料:青蛙、任氏液。2. 仪器: 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10g 张力换能器、小动物手术器械、支架、 蛙心夹、滴管、烧杯、双极刺激电极、蛙板、蛙钉、玻璃分针、秒表等。四、实验步骤1. 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 1 )在体蛙心的暴露:取青蛙,毁髓后固定于蛙板上,上体解剖至充分暴露心脏;( 2)连接实验装置:玻璃分针翻转蛙心,蛙心夹夹住心室尖部,连接好张力换能器及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3)实验项目:描记正常心搏曲线及在一次兴奋的相对不应期结束时给予刺激观察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2.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 1 )在体蛙心暴露:取青蛙,毁髓后固定于蛙板上,上体解剖至充分暴露心脏;( 2)从心脏

5、背面观察静脉窦、心房、心室的搏动顺序,记录正常心搏频率;( 3)斯氏第一结扎:在窦房沟处穿线结扎,阻断静脉窦和心房之间的传导;记录心房、心室的复跳时间和蛙心各部分的搏动频率;4)斯氏第二结扎:在房室沟处穿线结扎记录心室复跳时间和蛙心各部分的搏动频率。五、实验结果1.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120 110 -100 -90 =SO - 应70 册60 50 40 - 3Q -1/xAa/WXl/A/A/A/x/WWVvT10 -t 3th t Cta-20 - -30 -40 50 eo -70 -I,F,F,1000.001002.001 004.001006.00100001010.001012.

6、00单位:S图1青蛙心脏的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分别在心脏收缩期和舒张前中后期给予刺激注:a、b、c、d表示给予一次阈上刺激(其中a表示在舒张中期给予刺激,b表示在收缩期给予刺激,c表示在舒张早期给予刺激,d表示在舒张末期给予刺激),E为期前收缩,P为代偿间歇。如图所示,在点a、d即心肌舒张的中晚期给予一次有效的单刺激,心肌在E时期产生一次比正常节律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当下一次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冲动到达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时,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即P时期,称为代偿间歇。而在 b、c处给予阈上刺激则不会产生期前收缩。2.蛙心起搏点观察表1:斯式结扎前后蛙心率变化静脉窦心率(次/m

7、in) 心房心率(次/min) 心室心率(次/min) 复跳时间(s)结扎前对照444242斯式第一结扎421919心房:心室:斯式第二结扎40177心房一一心室:15s正常情况下,静脉窦的搏动频率为44,心房和心室的搏动频率均为42次/min ;进行斯氏第一次结扎后,静脉窦搏动频率为42次/min,心房和心室在后恢复跳动,且搏动频率均为19次/min ;进行斯氏第二次结扎后,静脉窦的搏动频率为40次/min ,心房的搏动频率为17次/min ;心室在15s后回复跳动,且搏动频率为7次/min。说明心脏起搏点静脉窦节律性最高,产生的自动节律性一次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因此静脉窦是主导整个

8、心脏兴奋起搏的正常部位,称为正常起搏点。而心脏其他部位自律性不强,仅起兴奋传导作用,称为潜在起搏点。六、实验分析1 .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处理完实验材料,暴露心脏后,直接将心脏连接到张力换能器,忘记连接双极刺激电极。结果发现无法继续试验,重新梳理实验步骤发现问题,更正后开始实验,获得图1的数据。其原因在于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兴奋性会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一系列周期性变化。其显著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早期, 在此期间施加 任何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的再次兴奋和收缩。 但在心肌舒张的早期之后 (中晚期之内,相当 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给予刺激可使心肌产生一次比正常节律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收缩。 而期前兴奋和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所以当下一次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冲动到达时,常常会落在这个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会引起心肌的兴奋和收缩, 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2 .蛙心起搏点观察第一个实验结束后,实验材料活性还很好, 就直接进行第二个实验。 在做第一次斯式结扎时,发现心室和心房的心率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估计原因在于结扎力度不够,加大点力度后心室和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