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选修课基础医学与疾病预防考试题答案_第1页
大学选修课基础医学与疾病预防考试题答案_第2页
大学选修课基础医学与疾病预防考试题答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试述疾病的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2. 某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肿瘤;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精神和行为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眼和附器疾病;耳和乳突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大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不可归类在他处者;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简述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3. 神经机制(二)体液机制(三)细胞机制(四)分子机制什

2、么是群体预防?重点人群的预防策略包括哪些?群体预防:疾病预防的一种策略,与个体预防相对应,简称群防”。群体预防是指包括健康人在内的整个人群的疾病预防。主要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消除潜在危险因素等方式,达到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目标。重点人群包括青少年人群和高危人群,其预防策略包括:1、初级预防针对环境的措施针对机体的措施针对社会的措施2、二级预防慢性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对公害病和职业病的预防3、三级预防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4、简述健康的定义和具体标准是什么?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

3、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衡量是否健康的十项标准:(1)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 精神状态正常。没有抑郁,焦虑,恐惧发作等症状。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5)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 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不出血。(9)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4. 肌肉、皮肤富有弹性

4、,走路轻松有力简述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特点。消化系统:结构: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功能特点: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这些生理的完成有赖于整个胃肠道协调的生理活动。泌尿系统:结构:1、泛指:仅指肾、输尿管、膀胱、尿道。2、分指:(1)男性:肾、输尿管、膀

5、胱、尿道、前列腺、输精管、睾丸、附睾等。(2) 女性: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宫颈、外阴、卵巢、输卵管等。功能特点:其主要功能为排泄。排泄是指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为机体所利用或者有害的物质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被排出的物质一部分是营养物质的代谢产物;另一部分是衰老的细胞破坏时所形成的产物。此外,排泄物中还包括一些随食物摄入的多余物质,如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类。5. 简述亚健康的定义和表现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

6、”、游离(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是的几种表现:(1) 功能性改变,而不是器质性病变。(2) 体征改变,但现有医学技术不能发现病理改变。(3) 生命质量差,长期处于低健康水平。(4) 慢性疾病伴随的病变部位之外的不健康体征。7什么是疾病病因?举例说明病因三要素及相互关系。疾病病因:中医学认为,病因就是导致一种疾病发生的原因。它包括致病因子和条件。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是指使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这里的危险是指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三要素:病原、宿主、环境。相互关系:病因、宿主和环境三个要素所组成的系统在人们的健康状态下保持平衡,如果

7、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而另外两个要素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时,则不会发生疾病;反之,如果在这个系统中原有平衡就不稳固,而又缺少必要的适应能力,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发病率增加。6.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临床症状?传播途径有哪些?如何预防?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丙型肝炎:潜伏期:丙型肝炎2周一6月,平均40d。临床症状: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3.肝硬化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2.性传播。3.母婴传播4.其他途径(见于15%30%的散发性丙型肝炎,其传播途径不明。)预防:(一)控制传染源(二)切断传播途径(三)保护易感人群?因尚无

8、疫苗,故缺乏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7. 试述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有哪些? 药物方面:药物剂型;联合用药及药物的相互作用;8. 机体方面:年龄;性别;病理因素;时间因素;精神心理系身体状况;集体多药物的反应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的传染源有哪些?为什么说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传染源:(1)性接触传播(2)血液传播(3)母婴传播为什么:艾滋并不是自身所带有的,而是后来感染的,那么只要阻断这些传播途径就可以预防!9.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有哪些?怎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

9、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传播: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1)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2)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黏膜及胃肠黏膜感染。(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5)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蟠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预防:(一)监测是卫生部门防治疾

10、病的耳目,本病流行病学监测包括:1.人间疫情监测2.鼠间疫情监测(二)灭鼠、防鼠是预防本病关键的措施。10. (三)灭蟠、防蟠(四)疫苗应用的展望常见的癌前疾病及病变有哪几种?11. (1)粘膜白斑(2)慢性子宫颈炎伴宫颈糜烂(3)纤维囊性乳腺病(4)结肠、直肠的腺瘤性息肉(5)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6)慢性溃疡性结肠炎(7)皮肤慢性溃疡什么是衰老?作为衰老的概念标志,具有哪些特征?试述衰老的机制?定义:从生物学上讲,衰老是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发的必然过程,它是复杂的自然现象,表现为结构和机能衰退,适应性和抵抗力减退。特征:骨骼系统骨组织随年龄衰老而钙质渐减,骨质变脆,易骨折,创伤愈合也比

11、年轻时缓慢。关节活动能力下降,脊柱变短,这是老年人变矮的一个原因。皮肤老年人真皮乳头变低,表皮变薄,真皮网状纤维减少,弹性纤维渐失弹性且易断裂,胶原纤维更新变慢,老纤维居多,胶原蛋白交联增加使胶原纤维网的弹性降低。皮肤松弛,真皮含水量降低,皮下脂肪减少,汗腺、皮脂腺萎缩,由于局部黑素细胞增生而出现老年斑。肌肉老年人肌重与体重之比下降。整个肌肉显得萎缩,这种衰老变化因功能不同而异。当然,运动单位的老年变化还不足以解释老年人的一切运动障碍,因为神经系统不同水平上的复杂机理对运动都会产生影响。神经系统90岁时人脑重较20岁时减轻1020%。呼吸系统在形态方面老年人肋软骨可能钙化,驼背情况有所增加导致

12、胸腔前后径扩大成为“桶状胸”。内分泌系统性腺的萎缩是内分泌系统最明显的衰老变化机制:人类机体随着年龄增大在很多方面发生显着的改变。出现得最早的老化可能是眼睛不容易聚焦在近物上(老视)。大多数人随着年老,身体的脂肪比例可能增加30%以上。脂肪的分布也发生改变:皮下脂肪减少,而腹部的脂肪增加。因此,皮肤变薄、起皱纹、脆弱,体形也发生变化。12. 大多数的内部功能也随年老下降组织、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组织构成器官,但也有一些组织不构成器官,而是泛指组织,系统就是指某一具体系统,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各种组织和器官,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体。一个器官可以由一种组织组成也可以由多个组

13、织共同组成,器官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织组成器官,器官组成系统,系统组成人体。13. 炎症的概念是什么?炎症的病理改变有哪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是什么?炎症是十分常见而又重要的基本病理过程,体表的外伤感染和各器官的大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如疳、痈、肺炎、肝炎、肾炎等)都属于炎症性疾病。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防御性反应称为炎症。病理改变: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通常概括为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炎症局部组织所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变质是致炎因子引起的损伤过程,是局部细胞和组织代谢、理化性质改变的形态所见。变质既可发生在实质细胞,也可见于间质细胞。实质细胞发生的变

14、质常表现为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凝固性坏死及液化性坏死等。间质发生的变质常表现为黏液样变性,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及纤维样坏死等。变质是由致炎因子直接作用,或由炎症过程中发生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免疫机制介导,以及炎症反应产物简介作用的结果。变质的轻重取决于致炎因子的性质、强度和机体的反应性两个方面。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后释放的水解酶使受损组织和细胞溶解、液化,并进一步引起周围组织、细胞发生变质,出现器官的功能障碍。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exudation)。所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总称为渗出物或渗出液(exudate)。炎症时渗

15、出物内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较多的细胞成分以及他们的崩解产物,这些渗出的成分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对消除并病原因子和有害物质起着积极作用。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病变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此过程中血管反应主要表现为流血动力学改变(炎性充血)、血管通透性增加(炎性渗出)、液体渗出和细胞渗出(炎性浸润)。(一)流血动力学改变即流血量和血管口径的改变,变化一般按照下列顺序发生:细动脉短暂收缩r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炎症充血)r血流速度减慢(白细胞游离出血管,红细胞漏出形成静脉充血)(二)血管通透性增加是导致炎症局部液体和蛋白质渗出的主要原因。这种液体的渗出主要与血管内膜的完整性遭受破坏有关。影响

16、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的因素有:内皮细胞收缩、内皮细胞骨架重构、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吞饮及穿胞作用(transcytosis)增强、新生买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三)液体渗出炎症时由于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至血管内富含蛋白质的液体通过血管壁达到血管外,这个过程称为液体渗出。渗出富含蛋白质的液体为渗出液,渗出液积存与组织间质内称为炎性水肿;若积存与体腔择称为炎性积液。(四)细胞渗出炎症过程中不仅有液体渗出液有细胞渗出,白细胞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的过程称为细胞渗出。炎症时渗出的白细胞称为炎细胞。炎细胞在趋化物质的作用下进入组织间隙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是炎症反应的重要

17、形态特征。增生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此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细胞的再生和增殖称为增生(proliferation)。增生的细胞包括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实质细胞的增生如慢性肝炎中的肝细胞增生,鼻息肉时鼻黏膜上皮细胞和腺体的增生。间质细胞的增生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反应一般在炎症后期或慢性炎症时比较显着,而慢性炎症或炎症的后期,则增生性病变较突出。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和伤寒初期就有明显的细胞增生。炎症增生是一种重要的防御反应,具有限制炎症的扩散和弥漫,使受损组织得以再生修复的作用。例如在炎症初期,增生的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和清除组织崩解产物的作用;在炎症后

18、期,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共同构成肉芽组织,有助于炎症局限化和最后形成瘢痕组织而修复。但过度的组织增生又对机体不利,例如肉芽租住过度增生,使原有的实质细胞遭受损害而影响器官功能,如病毒性肝炎的肝硬化,心肌炎后的心肌硬化等。局部表现:以体表炎症时最为显着,常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其机理是:1. 红:是由于炎症病灶内充血所致,炎症初期由于动脉性充血,局部氧合血红蛋白增多,故呈鲜红色。随着炎症的发展,血流缓慢、淤血和停滞,局部组织含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故呈暗红色。2.肿:主要是由于渗出物,特别是炎性水肿所致。慢性炎症时,组织和细胞的增生也可引起局部肿胀。热:热是由于动脉性充血及代谢增

19、强所致,白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I(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及前列腺素E(PGE)等均可引起发热。痛:引起炎症局部疼痛的因素与多种因素有关。局部炎症病灶内钾离子、氢离子的积聚,尤其是炎症介质诸如前列腺素、5-羟色胺、缓激肽等的刺激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炎症病灶内渗出物造成组织肿胀,张力增高,压迫神经末梢可引起疼痛,故疏松组织发炎时疼痛相对较轻,而牙髓和骨膜的炎症往往引起剧痛;此外,发炎的器官肿大,使富含感觉神经末梢的被膜张力增加,神经末梢受牵拉而引起疼痛。3. 功能障碍:如炎症灶内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代谢功能异常,炎性渗出物造成的机械性阻塞、压迫等,都可能引起发炎器官的功能障碍。疼痛也

20、可影响肢体的活动功能。全身反应:炎症病变主要在局部,但局部病变与整体又互为影响。在比较严重的炎症性疾病,特别是病原微生物在体内蔓延扩散时,常出现明显的全身性反应。(一)发热(fever)病原微生物感染常常引起发热。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均可做为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EP细胞,产生EP,后者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其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发热。一定程度的体温升高,能使机体代谢增强,促进抗体的形成,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肝脏的屏障解毒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防御功能。但发热超过了一定程度或长期发热,可影响机体的代谢过程,引起多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如果炎症病变十分严重,体温反而不升高,说明机体反

21、应性差,抵抗力低下,是预后不良的征兆。(二)白细胞增多在急性炎症,尤其是细菌感染所致急性炎症时,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在严重感染时,夕卜周血液中常常出现幼稚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的现象,即临床上所称的核左移”。这反映了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强和感染程度较重。在某些炎症性疾病过程中,例如伤寒、病毒性疾病(流感、病毒性肝炎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立克次体感染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等,血中白细胞往往不增加,有时反而减少。支气管哮喘和寄生虫感染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是机体防御反应的一种表现。在炎症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炎症过程中,

2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常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常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肝、脾肿大。骨髓、肝、脾、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增生,吞噬消化能力增强。淋巴组织中的B、T淋巴细胞也发生增生,同时释放淋巴因子和分泌抗体的功能增强。(四)实质器官的病变炎症较严重时,由于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作用,以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发热等因素的影响,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和器官功能障碍。14,何谓发热?其意义如何?发热时机体有何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1. 定义:医学术语,又称发烧。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C),称为发热。意义:1.体温升高提高传染生存率体温升高增强某

23、些防御反应体温升高降低传染生存率。2. 体温升高抑制某些防御反应(1) 明显降低自然杀伤细胞(NK)的活性。(2) 抑制IL-1的释放,从而抑制IL-1引起的免疫反应(3) 使血中补体和细菌凝集素减少甚至消失(4) 使家兔伤寒被动免疫的抗体效价下降,抗体消耗加快一般认为发热40.5C对病体有不良效应,包括脱水、檐妄,心肺负荷增加,负营养平衡等。至于中度发热对病体的利弊如何?尤其是在哺乳类动物和人体,还必须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特别要把发热和非发热因素严格区分开,才能得出精确的答案。主要功能:1:它把体温升至高于很多病原体生长的最适温度,降低其生长速度,从而减少机体面对的病原体数量;2:发烧引起的高

24、温会使病毒的酶或毒素失活;3:发烧加快体内化学反应速度来提高免疫反应水平。免疫系统加快攻击病原体,缩短感染的过程;4:发烧会使病人感觉生病了,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很可能会去休息,防止机体被进一步破坏,同时有更多的体能来对付感染代谢变化:突然高热时,由于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加,以及交感肾上腺系统强烈兴奋,使肝糖原分解加强,故血糖升高,甚至可出现尿糖。然而,体温逐渐增高时,血糖升高常不明显。若衰弱、饥饿,或长期消耗性疾病时发热,血糖不仅不升高,有时反而稍降低。发热时,因糖有氧和无氧酵解均加强,有氧酵解伴有氧化不全,故组织、血液、尿内孚L酸、丙酮酸等含量增加,严重者可出现轻度酸中毒。感染性长期

25、低热时,糖分解加强,脂肪组织分解也显着增加,病人体质消瘦,血中脂肪、脂肪酸含量增高。又如高热时,脂肪分解过多,又伴氧化不全,可产生中间代谢产物的积聚,严重时可出现酮血症及酮尿。感染性发热时,不但糖、脂肪的分解加强,蛋白质分解也加强。首先是实质脏器的组织蛋白发生分解,如肝脏、肾脏等。肌蛋白也有显着的分解,腺体组织蛋白、血浆蛋白均减少。因蛋白质分解增多,故血中非蛋白氮升高,尿素排出也见增多。加之病人因发热,食欲减退,蛋白质摄取量减少,消化功能障碍,蛋白质吸收也减少,因而出现负氮平衡。因此,长期发热可致低蛋白性营养不良。长期发热时,由于其他物质代谢增强,维生素也随之消耗增加,又因发热消化功能障碍,摄

26、取维生素也减少,所以常发生维生素缺乏,首先是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的缺乏。因此当患儿长期发热时,一定要注意维生素的补充。15. 病毒的基本特征是什么?H7N9型禽流感的发病症状及预防措施是什么?基本特征:形体极其微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因此病毒原叫滤过性病毒”,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 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 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 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 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

27、,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H7N9型禽流感的发病症状:患者发病初期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也可以出现流涕、鼻塞、咽痛等。部分患者肺部病变较重或病情发展迅速时,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出现较早,一般在发病后1周内即可出现,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在经过治疗1个月后仍有较为严重的咳嗽、咳痰。1在疾病初期即有胸闷、气短以及呼吸困难,常提示肺内病变进展迅速,将会迅速发展为严重缺氧状态和呼吸衰竭。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5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

28、39C以上,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感染性休克,部分患者可出现纵隔气肿、胸腔积液等。有相当比例的重症患者同时合并其他多个系统或器官的损伤或衰竭,如心肌损伤导致心力衰竭,个别患者也表现有消化道出血和应急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症状,也有的重症患者发生昏迷和意识障碍。预防措施:结合禽流感病毒的特点和现有研究发现,目前认为,携带病毒的禽类是人感染禽流感的主要传染源。减少和控制禽类,尤其是家禽间的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急需加快推动传统家禽养殖和流通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从散养方式向集中规模化养殖、宰杀处理和科学运输的转变,提高家禽

29、和家畜的养殖、流通生物安全水平,从而减少人群的活禽或病死禽暴露机会。同时,要持续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和培养个人呼吸道卫生和预防习惯,做到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合理加工烹饪食物等。需特别加强人感染禽流感高危人群和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卫生防护。同时,要做好动物和人的流感的监测。及时发现动物感染或发病疫情,以及环境中病毒循环的状态,尽早的采取动物免疫、扑杀、休市等消灭传染源、阻断病毒禽间传播的措施。早发现、早诊断禽流感病人,及时、有效、合理地实施病例隔离和诊治。做好疾病的流行病调查和病毒学监测,不断增进对禽流感的科学认识,及时发现聚集性病例和病毒变异,进而采取相应的干预和应对措施。在做好科学防控的同时

30、,还要认真开展流感大流行的应对准备。16. 试述药物的基本作用有哪些?药物的基本作用:(1)基本表现:兴奋、抑制(2)基本作用方式:局部作用、吸收作用、(全身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3)药物的选择性药物是用于人体以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包括用于计划生育、杀灭病媒及消毒污物的化学物质。药物是通过机体而发挥作用的,它干扰或参与机体内在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而达到用药目的。各种药物性质不同,其作用原理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一、理化条件的改变:此类药物主要是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如抗酸药通过简单的化学中和反应使胃酸度降低从而达到治疗溃疡病的目的;甘露醇高渗液进入血液中从肾脏

31、排出,可从周围吸收水分,从而达到抗脑水肿和利尿的作用。二、补充或干扰代谢物质:人体内各种维生素、激素及铁、钙、钠、钾等的缺乏均可致病。如能适当补充物质即可治病。某些药物以其结构与某些物质相类似而以假乱真,达到抑制细胞生长的目的。如磺胺药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参与叶酸代谢而抑制细菌生长。三、对酶的抑制或促进作用:许多药物通过对酶的抑制而发挥作用,通过促进酶的作用而显效。如新斯的明抑制胆碱酯酶,可促进肠蠕动;胰岛素激活已糖激酶而促进糖代谢作用。四、对细胞膜的作用:各种利尿药就是通过抑制肾小管再吸收水和钠而发挥利尿作用的。苯妥因钠通过稳定细胞膜而呈现抗癫痫、抗心律失常作用。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膜合成而

32、达到杀菌的目的。药作作用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叫作对因治疗,即治本。如抗生素杀灭体内致病微生物、解毒药促进体内毒物的消除。药物作用在于改善疾病症状的叫作对症治疗,即治标。对症治疗不是根本的治疗,但能改善症状、解除痛楚。如抗休克、抗心衰、抗惊厥、退热、平喘、解痉等。17.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器、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保持协调平衡。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平衡。人体各个部分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

33、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因此,中医认为,人体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诊断时,可以通过外在的变化,判断内脏的病变。治疗时,对于局部的病变,也从整体出发,确定治疗方法。1.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因此,人要主动地适应环境。在治疗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重要原则。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

34、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

35、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18. 家庭急救的禁忌包括哪些?一、急性腹痛忌服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应尽快去医院查诊。二、腹部受伤内脏脱出后忌立即复位:脱出的内脏须经医生彻底消毒处理后再复位。防止感染造成严重后果。三、使用止血带结扎忌时间过长:止血带应每隔1小时放松1刻钟,并作好记录,防止因结扎肢体过长造成远端肢体缺血坏死。四、昏迷病人忌仰卧:应使其侧卧,防止口腔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更不能给昏迷病人进食、进水。五、心源性哮喘病人忌平卧:因为平卧会增加肺脏瘀血及心脏负担,使气喘加重,危及生命。应取半卧位使下肢下垂。六、脑出血病人忌随意搬动:如有在活动中突然

36、跌倒昏迷或患过脑出血的瘫痪者,很可能有脑出血,随意搬动会使出血更加严重,应平卧,抬高头部,即刻送医院。七、小而深的伤口忌马虎包扎:若被锐器刺伤后马虎包扎,会使伤口缺氧,导致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生长,应清创消毒后再包扎,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八、腹泻病人忌乱服止泻药:在未消炎之前乱用止泻药,会使毒素难以排出,肠道炎症加剧。应在使用消炎药痢特灵、黄连素、氟哌酸之后再用止泻药,如易蒙停等。九、触电者忌徒手拉救:发发现有人触电后立刻切断电源,并马上用干木棍、竹竽等绝缘体排开电线。21.胰岛素对代谢的作用(一)调节糖代谢(二)调节脂肪代谢(三)调节蛋白质代谢22什么是细菌感染?细菌感染的类型和方式细菌感染杆

37、菌,球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和阴性细菌,全身各个器官,各系统都可发生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以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痛及肝脾肿大为特征,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病原微生物自伤口或体内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烦躁、四肢厥冷及紫绡、脉细速、呼吸增快、血压下降等。尤其是老人、儿童、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疗不及时及有并发症者,可发展为败血症或者脓毒血症。23滥用抗生素的危害(1)诱发细菌耐药。病原微生物为躲避药物,在不断地变异,耐药菌株也随之产生。目前,几乎没有一种抗生素不存在耐药现象。据文献报道:耐红霉素的金葡球菌已超过50%,耐头抱菌素的菌株已达40%以上,耐喳诺酮的菌株在35%左右。(2)损害人体器官。抗生素在杀菌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如喳诺酮类可致年幼动物软骨损害,使承重骨关节出现水泡,少数病人出现关节痛和炎症。此外,四环素、利福平、红霉素均可引起肝损害;氯霉素服用后难以灭活,可引起儿童心血管衰竭的“灰婴综合症”,严重者可致死。(3)导致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菌群在互相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