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_第1页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_第2页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_第3页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_第4页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1.引言对隐喻的研究最早始于古希腊时期,当时的隐喻仅是传统修辞学中的一个术语。亚里斯多德(Aristotle)的“对比论”,以及后来昆提良(Quintillian)提出的“替代论”都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来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二十世纪以来,隐喻逐渐成为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对隐喻的研究也从原来单一的修辞层次发展成为从哲学、心理学、语义学、语用学、认知科学和外语教学等多层次、多角度的跨学科研究。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ichards和Blac

2、k的“互动理论”(InteractionTheory)、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Theory)以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从认知角度来考察隐喻,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较好地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本文试图对这三种认知理论作一综述,并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和方式,以及它们阐释隐喻的局限性,以便我们能2. Richards 和 Black 的“互动理论”与隐喻阐释雪莱说, “隐喻不是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品,从认知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隐喻。而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

3、方式,是人类语言的关键所在”(严世清,1995)。但对隐喻的认知特征阐述得最明确、最系统的要首推I.A.Richards(1936)。首先他引入了“本体”和“喻体”的概念,认为隐喻就是由喻体和本体这两部分构成的。如在隐喻“aseedofhope”中,seed是本体,hope是本体。其次,他认为隐喻的含义来自于本体和喻体的相互作用。Richards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把表示两个不同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1936:93)。Richards对隐喻的论述,突破了修辞学将隐喻仅仅作为辞格来研究的

4、局限,拓宽了对隐喻本质理解的视野,奠定了其在隐喻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Black(1962)在Richards观点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他认为,“次项”(theSubsidiarySubject,即Richards所说的“本体”)是一个语义联想集,它被当作是理解“主项”(thePrincipalSubject,即“本体”)的一个“透镜”(lens)或“过滤器”(filter),隐喻的含义是“主项”和“次项”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对隐喻“Manisawolf”的理解:wolf是一个可供联想的语义体系,听话人以此为“透镜”来认识man,从而突出了wolf“凶猛”这一普遍认同的含义。于是w

5、olf和man两者相互作用,听话人在头脑中重塑对man含义wolf,从而理解了“Manisawolf”的隐喻含义。总的来说,隐喻“互动理论”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把隐喻次项的联想含义应用于主项,因此可以认为隐喻创造了相似性,而创造相似性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因而是一个认知问题(林书武,1997)。Black的“互动理论”后来发展成为隐喻的语义观的基本理论。他认为,隐喻是一种述谓现象(predication),其表达形式是句子,而不是一个孤零零的词语;隐喻是在作出一项陈述,而不仅仅是对一个实体的重命名。这样,Black就将隐喻从词语层次提升到了句子层次作为一种语义现象来考察,这

6、一转变也将隐喻纳入了篇章的认知范畴。隐喻的语义观利用语义特征来阐释隐喻。该理论认为,隐喻违反了语义的“选择限制”(selectionrestriction),是一种语义异常现象(semanticanomaly)。如:Thestonedied.通过义素分析,发现stone具有以下语义特征:physicalobject;natural;non-living;mineral;concreted。die具有如下语义特征:processwithresult,namely,thatsomelivingentityxceasestobeliving(Levinson,1983:148-149)。很显然,此句

7、并不是直接可以理解,因为句中的stone是无生命事物,而die的主语要求是有生命的,因此“Thestonedied”便违反了语义的选择限制,由此可判断该句作隐喻解。隐喻的语义观对隐喻的理解涉及到词的语义特征从一个语义域到另一个语义域的映射,即将“次项”的语义特征影射(maponto)到“主项”上,从而产生隐喻含义。对“Thestonedied”的理解,就是将die的语义特征影射到stone上,从而赋予stone“living”的语义特征,由此推断出此句中的stone可能指个性强的某个人。在此理解过程中,人的思维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Levinson(1983:150-151)认为这种理论也并不完

8、备,表现在:(1)语义特征的映射过程太有限太绝对,从而影响了隐喻的表达力;(2)用于隐喻解读过程的喻体的语义特征比其它实际具有的语义特征要少,即人们总是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交际场合从喻体中选择适当的语义特征来表达隐喻的即时含义。而至于为何选择此而非其它,语义理论便无法解释了;(3)有些句子既可作字面意义解,也可作隐喻解,并不具备语义异常的条件,也没违反语义的“选择限制”,但在一定的情境中,我们仍能理解它的隐喻含义。如:Yourdefenceisanimpregnablecastle.这里的defence既可按字面理解为具体的防御工事,也可隐喻性地理解为某人的地位很稳固,坚不可摧。对于这种现象,语义

9、理论也无法作出解释。尽管Richards和Black的“互动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它仍是较为完善的传统隐喻理论之一,而且其从认知角度来考察隐喻,拓宽了对隐喻本质理解的视野,开创了隐喻认知的先河,为后来Lakoff等人的隐喻认知研究奠定了基础。3.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与隐喻阐释20世纪80年代,对隐喻的认知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系统论述隐喻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Lakoff、Johnson、Turner(1980,1987,1989)等。其中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他们合著的MetaphorWe

10、LiveBy(1980)一书成为隐喻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Taylor,1989:130)。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基本上是隐喻性的”(1980:3)。他们对隐喻下了一个宽泛的定义,即“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1980:5)。由此可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朱建新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2008年英语研究第1期Lakoff和Johnson所建立的概念隐喻理论强调人们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

11、语义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经验主义的语义观。他们认为,隐喻可以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Lakoff和Johnson指出,“我们的许多概念系统是由隐喻构建的”(1980:147)。这种隐喻式推理一是基于人的经验,二是基于具体到抽象域的投射,即从源域(sourcedomain)到目标域(targetdomain)的投射。他们认为,人类有能力将一个概念域隐喻性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这种联系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相似联想。正是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投射,词汇发展了其不同的义项,产生了许多隐喻含义。如:hot一词,其

12、本义是“感觉热的”,通过隐喻影射产生了“辣的”、“热情的”、“兴奋的”、“热门的”等含义(转引自赵艳芳,2001:120) 。人类在创造新的语义范畴的同时,也发展了其自身的隐喻思维能力。Lakoff(1987)认为这种隐喻模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它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具体概念为源域向其它认知域映射而获得抽象意义的认知方式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之间最本质的联系,他们特别强调认知主体(即人)在隐喻理解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它是隐喻理解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同时也忽略了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制约作用,因而无法对隐喻影射的多层含义作出选择(王寅,2001:31

13、5)。尽管如此,概念隐喻理论从人类的认知出发,比较成功地解决了隐喻理解这一问题,这是传统的语义学所无法做到的,因此仍不失为当代隐喻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4. 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4.1 关联理论对隐喻阐释的理据Sperber和Wilson在补充和修正Grice的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于1986年在其专著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中提出了以关联为原则,以演绎推理为理解模式的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它强调人的认知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认为“人们是根据人类认知假设去理解话语的,而人类认知假设的条件是关联原则,即根据相关联的信息认知事物”(何

14、自然,1995)。关联理论之所以能对隐喻作出阐释,笔者认为主要基于它对隐喻的两点认识:其一,隐喻是一种在更广阔的语境出现的话语现象;其二,在隐喻中,说话人的意义是间接表达的,因此作者真实的交际意图需借助于相关性推理才能获得。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语言使用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对正常使用规则的一种偏离。Grice也明确指出,隐喻、反语、夸张等语言现象是说话人有意违反会话的质量准则所产生的结果(1975:312)。而Sperber和Wilson则认为隐喻和反语等纯粹是语体学上的形象表达,并不是说话人有意违反准则的表现。他们认为,隐喻不需要特殊的解释能力和程序,它是语言交际中一般认知推理能力自然发展的

15、结果(1986:237)。关联理论将隐喻归入一般话语,因而也就为其解释隐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此外,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话是在实施一种行为,它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关联理论认为隐喻属于间接言语行为,其命题形式和命题态度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而这种“关联”需要听话人借助于语境进行语用推理才能获得。4.2 关联理论对隐喻理解推理模式的阐述Gibbs认为,隐喻作为一种话语,在语言理解的时间连续体上可分为四个时段,即话语字面意义的理解;隐喻的识别;隐喻的解读;隐喻的欣赏(1999:39-40)。但一般来说,对隐喻的理解主要分两个阶段:一是隐喻的识别,二是对隐喻含意的推导(束定芳,2000:232)。

16、对隐喻的识别主要依据其字面意义与语境冲突的性质,而且这种冲突,原则上是不可能消除的,只有在扩展了的、更大的语境中才能消除。如:Julietisthesun.我们很容易识别出这句话是隐喻,因为Juliet和sun各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而且两者之间几乎毫无相似之处。因此,要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意,则需要更大语境的支持。倘若在莎士比亚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读到或听到这句话,我们自然会对其隐喻含意作出合理的推断。因此隐喻含意的推导更多地依赖于听话人的认知环境。Grice认为隐喻是对会话准则的有意违反,这只是为辨别隐喻提供了部分的依据,并没有揭示出隐喻的本质(Levinson,1983:157)。而关

17、联理论认为隐喻是正常言语交际的一部分,而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人们是根据人类认知假设去理解话语的,人们对于话语的理解不是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而是在共有认知语境的基础上去寻找关联,从而推断出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他们将这种推理过程称之为“明示一推理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Model),即听话人从说话人用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是一种非论证性(non-demonstrative)的演绎推理,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作的比较随意的推理,其结论受语境的制约,具有不确定性。随着语境的改变,其推理的结论也相应地改变。而在背后

18、支配着这种改变的,正是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联性,它使听话人能在不同的场合对同一话语作出不同的解释,从而恰当地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force)。Sperber和Wilson认为,在明示一推理模式中,要获得有效的非论证性结论,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命题形成(hypothesisformation)和命题论证(hypothesisconfirmation)(1986:68)。在非论证性的推理过程中,前提(话语本身)的命题是不完整的,因此要将其充实成完整的命题形式,即补足隐含前提(implicatedpremise)。前提真实程度就相关推理而言并不重要,只要理解话语的认知过程真

19、实(即推理正确)即可。其间的补足隐含前提,就是在现有语境的基础上加入能够使话语具有关联性的假设,以便在扩展了的语境下对话语作出关联性的解释。下面就以此推理模式,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隐喻含意的理解进行阐述。隐喻往往借助于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概念,这就需要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正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相似联想,而人类认知能力的共性使人们趋向于对同一事物有着相似的联想。例如:Sallyisablockofice.当听话者听到此话时,首先在头脑中形成“一块冰”的意象,并通过搜寻获得其解码意义,但显然,Sally是言谈双方所知道的某个人,是有生命的,而“冰”则是无生命的,从字面上似乎解

20、释不通,因此可以断定此话作隐喻解。这时大脑需要激活相关“冰”的语境信息;在语言意义和激活的语境的相互作用下,进一步寻找到最佳关联:“冰是冷的Sally是冷漠的”,从而通过推理产生新的信息(会话含意),即:Sallyiscoldandunresponsive.其推理过程如下:Iceiscold.(implicatedpremise)Sallyisablockofice.(explicatedpremise)Sallyiscoldandunresponsive.(implicatedconclusion)但在很多情况下,两个事物之间并不存在选择相似性的基础,而我们仍能够理解隐喻的所指含意,这就需要

21、听话人作出更大的努力,在更大的语境中找出其关联点,使两个概念之间发生联系,从而表达出更加丰富的内涵来。我们仍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那句话为例:Julietisthesun.Juliet和sun似乎并不能在我们的大脑中产生相似性的联想,这表明话语的语境效果较弱,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拓展语境,才能使话语和语境之间取得关联,从而最终理解它的隐含意义。我们在看到这句话的同时,大脑已开始搜索一些有关“太阳”的特性,诸如:光芒四射、明亮、温暖、美丽、独一无二等,但仅靠这些,我们仍无法推断出该句确切的隐喻含意,因此要想补足理解该隐喻所缺的隐含前提,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继续寻找最佳关联,于是我们

22、将它置于整个作品中来考虑:Butsoft!Whatlightthroughyonderwindowbreaks?ItistheEastandJulietisthesun.(ActII,Scene2)。通过对主人公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他们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等背景知识的了解,我们对“太阳”的内涵作进一步的挖掘,发现太阳不仅带给人类“光明”(RayofLight),还带给人类“希望”(RayofLife),因为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这才是罗密欧说这句话的真正意图。我们将推理过程简要描述如下:Thesunisthesymboloflightandlife.(implicatedpremise)Julietisthesun.(explicatedpremise)Julietistherayofmylife/Julietisveryimportanttome.(implicatedconclusion)从整个推理过程来看,语境的补充和扩展在补足隐含前提、对理解隐喻的含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隐喻的潜在意义越广,听话人建构隐含意义所付出的努力就越大,语境效果就越富有诗意,隐喻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