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_第1页
以工代赈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_第2页
以工代赈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以工代赈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镇巴县抓以工代赈促扶贫开发工作调查报告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端,汉中市东南隅,地处大巴山腹地,东邻紫阳、汉阴,南接四川万源、通江,北依西乡,是一个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高中山地区,全县总面积3437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252个行政村1383个村民小组,4个社区居委,共27.9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07万人。截止2006年底,全县有扶贫重点村185个,有贫困人口1115万人,其中处于高寒山区、偏远乡村和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人口22万人,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长期以来,恶劣的自然条件、薄弱的基础设施,让全县人民苦苦挣扎在贫困线上。1984年实施“以工代赈”以来,镇

2、巴县将“以工代赈”作为山区群众摆脱贫困的重要抓手,科学规划,本着要使农民直接增收,长期为农民服务,让农民长久受益这一以工代赈根本目的,确立了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稳定脱贫机制的指导思想,采用全民发动,民办公助等形式做好项目筹资。将项目突出安排在县乡道路、桥梁、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和经济开发示范项目上,20多年来,累计实施以工代赈项目483个,累计完成工程投资14108.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8823.6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5284.68万元。其中实施小毛址至赤南等公路国债以工代赈示范项目3项,总投资26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190万元。为群众发放劳务报酬467.5万元。是全

3、县广阔农民受益时间长、受益面广、受益资金较多的一笔大投入,为贫困地区的基础条件和群众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全县已有22个乡镇越过温饱线,2个乡镇实现硬脱贫,376万户1546万人解决了温饱,项目区人均纯收入达1547元,超过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15元。一、以工代赈建设成绩斐然一改善了贫困地区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基本农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镇巴山大坡陡,气候差异大,耕地质量差且农业生产力低下,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为此,该县抓住以工代赈实施机遇,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兴修水利。累计完成投资22598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

4、60278万元,地方配套资金6571万元,新修及改造基本农田5.3万亩,新修灌溉渠道244公里,扩灌农田22万亩,让昔日的“三跑田”跑水、跑肥、跑土变成了“三保田”,使一季田变为两季田,增强了抗灾害能力和农业发展能力。即使在该县1996年连续50天大旱,造成大面积减产的情况下,石坎梯地平均每亩还增产100多公斤。目前,该县人均农田由1984年的0.63亩增加到2006年的1.04亩,平均亩产由1983年的85.4公斤提高到410公斤,年增长15.78%。200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9.7万吨,比1984年增长了2.232万吨,农民人均产粮达387公斤。二解决贫困群众饮水困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确

5、保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镇巴县地形复杂,雨量丰枯差异大,人畜饮水困难较为突出,其中最困难的地区大部分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和遥远高寒山区,群众吃水靠冬天积雪化水,有的挖坑积水,人畜混饮,特别是干旱季节缺水现象极为突出,为了生存起早摸黑地到几公里外河沟池塘背水,严重地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工代赈把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作为重点,在具体实施中,坚持从贫困地区的客观实际出发,以引水、修池、建雨窖等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采取民办公助的方法,完成投资867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864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81万元,新建人饮工程163处,完成供水管道铺设353公里,建蓄水池190座,建集水雨窖382口,恢复供水

6、工程13处,共解决了7.3万人8.3万头牲畜饮水困难。饮水困难的缓解,结束了项目区群众长期翻山越岭、人背肩挑,吃水贵如油的历史,同时,在较大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节约了劳动力资源。据测算,仅此一项,年均节约劳动力0.15万个,0.5万个工日。劳动力的解放,极大地促进了该县劳务输出产业的发展,2006年劳务输出51万人创收315亿元。在饮水解困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了饮水卫生条件,使地方病发生率明显降低,维护了广阔群众身心的健康。三解决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用电困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镇巴县水利资源丰富,在兴建小型水电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实施以工代赈以来共投资8585万元,其中以

7、工代赈资金513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455万元,架设10KV输电线路1639公里,实施了乱水泉电站500KW、鱼泉电站2X200KW等小水电工程建设和渔洞河电站的配套工程,新增小水电装机3211KW,并完成了小水电站的并网。为实现全县村村通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使广阔群众彻底告别了煤油灯照明时代,大部分群众还安装了打米机、饲料粉碎机等农副产品加工器械,促进了多种经营的发展,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随着电视、洗衣机、VCD等家用电器进入农家院落,让广阔农民不但开阔了视野,而且丰富了农闲之余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由于电力供给有了保障,全县工业企业总产值有了明显提高,由1984年

8、的0.13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3.55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84年的0.11亿元增至2.32亿元,为县域经济突破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改善了贫困地区交通、通讯“瓶颈”制约,促进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镇巴地处大巴山深处,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加之,不少偏远山区远离干线公路,与外界相连的不是羊肠小道就是难以通行机动车辆的村道。交通不畅的“瓶颈”制约,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限制了科学文化交流与资源开发,这也是多年来始终摆脱不了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修好路,才致富。20多年来,镇巴累计完成投资455002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73827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82075

9、万元,新修和改造县乡村道路14296公里,恢复水毁公路8条72公里,新建各种桥梁69座共3450延米,架设通讯线路8条185杆公里。“镇简”路的改造,“观瓦”、“碾双”、“巴尚”路的建成,打通了镇巴东西大门。过去远离镇巴县城交通不便的简池镇,变成了连结川陕的交通要冲,使丰富的无烟煤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碾双”、“观瓦”、“镇碾”路的改造和新建使板石的开采量连年攀升,经济效益大幅增长。赤南姚家坝至四J11万源虹桥乡公路的打通为区域内水利、煤炭资源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已有外地客商投资1.6亿元建设徐家河水电站,装机1.6万千瓦。截止2006年底全县通车里程已达1700余公里,公路通村率达

10、90%,并实现了乡乡通客车。交通条件的改善,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马路经济”也应运而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逾2000元。昔日随处可见的茅草屋,已变成了砖木结构的楼房,大多数群众不仅开通了,用上,有的甚至还用上了互联网,过去信息不畅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五)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壮大了支柱产业,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贫困地区由于多种原因,乱砍滥伐,广种薄收,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往往是“种一斗、收半算”。一年到头,群众连肚子都填不饱,形成恶性循环,返贫率较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县抢抓国家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加大小流域治理、河道治理、病险水库治理、长江

11、上游生态建设,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突出重点,狠抓效益,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共投入47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15万元,地方配套资金61万元,治理流域面积39平方公里,对流域内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25°以下坡耕地坡改梯,实行山、水、园、林、路综合治理,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营造了以茶园、桑园为主的经济林和生态林8万亩,初步形成了以茶园、桑园、畜牧业、药业为主的“两园两业”主导产业,年产值达2亿多元。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彻底改变受地质灾害和吊庄偏远贫困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

12、条件,到达了为民谋福祉目的。生活在贫困遥远山区吊庄户和因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贫困群众,世代过着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吃水、用电困难,常年肩挑背磨的生活,“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时刻为居住环境担惊受怕的群众来讲,可谓是千年企盼、万年梦想。自2004年项目实施以来,该县投入3921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750万元,市县配套及群众自筹2171万元,对1035户4458贫困人口实施了搬迁。既改善了搬迁户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脱贫步伐,又使迁出地生态环境通过休养生息,逐步得到改善,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还有力促进了农村小集镇建设,提高了城镇化和社会文明程

13、度,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到达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总之,以工代赈对镇巴扶贫开发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它以积极的指导思想和切合贫困地区实际的建设模式,得到了贫困地区广阔干部群众的由衷欢送和拥护。二、具体做法和经验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以工代赈工程顺利实施以工代赈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投入少产出多的宏大而复杂系统工程。镇巴自1984年开展以工代赈工作以来,历届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非常支持,将其作为改善全县农村贫困面貌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主要政策措施来抓。早在90年就成立了以工代赈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发计、财政、交通、水利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配备了专职人员,明确责任,制订了工作

14、目标,工作程序,专门负责管理协调解决以工代赈工作中各种问题。县发计、财政、交通、水利、扶贫、审计等各个部门以扶贫为宗旨,从群众利益出发,积极配合,相互支持,协同作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以工代赈建设作为发展地区经济、加快扶贫开发进程的有效途径予以实施,确保了以工代赈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二加强计划管理,严格执行以工代赈扶贫政策一是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认真编制以工代赈中长期规划。在深入调研,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国家方针政策的资金投向,结台县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及2010年远景规划,有效指导了年度工作。二是严格建设项目管理程序。上报、审核、批复、下达项

15、目计划到项目实施,竣工验收,都严格按照以工代赈管理方法规定程序办理,坚决杜绝上报、下达计划时的随意性。三是明确项目单位落实责任。项目确定后,由发计局依据项目技术性大小特点,落实项目实施主体。除大中桥梁工程外,一般不主张对外承包给工程队,充分发动村组贫困群众参与地方项目建设,既增加经济收入,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表达以工代赈政策的特性。四是严格项目资金管理,资金专款专用。每个代赈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计划、财政管理部门根据工程进度,按程序分期分批予以拨款,即时报帐、核销。对以工代赈年度投资计划,向全社会予以公示,提高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防止腐败现象滋生,使建设项目到达“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

16、”。三建章立制、标准项目管理程序常言道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为促进以工代赈工作健康运行,该县经过多年来的探索,根据中省市以工代赈政策规定和国家对扶贫资金管理要求,结合实际,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标准各项工作程序。归纳起来,就是在项目建设中做到“一落实”、“两坚持”、“三一致”、“四把关”、“五检查”、“六标准”。“一落实”。印发了关于加强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单位责任制和项目负责人制度的通知,规定每个项目都必须实行项目责任制,落实建设实施责任单位,明确项目负责人,并层层签订项目责任书,真正做到环环有人抓,职责任务明确。“两坚持”。一是坚持严格按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办事。根据分级管理原则和基本建

17、设程序实行了严格的审批和管理制度,实现了以工代赈项目的全程管理。二是坚持省管项目制度。严格按省上下达的计划组织实施,维护了以工代赈计划的严肃性。“三一致”。一是在审批可研报告或设计时,必须做到审批文件中项目名称、建设地址、建设标准等内容与可研报告或设计相一致。二是在编制、上报建议计划时,建议计划中的项目名称、建设地址、建设规模等内容必须与可研报告或设计审批文件相一致。三是项目建设时,项目的建设地址、建设规模和内容、完成投资等必须与计划安排和设计批复相一致。“四把关”。一是把好项目选项立项关。通过充分的前期论证,筛选储备了大批有充足依据、有技术指标、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在编制年度计划时,做到既突出

18、重点,又兼顾全局。二是把好设计审批关。严格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和审批权限进行审批,凡未履行设计审批手续的项目,绝不允许开工建设。三是把好工程质量关。在工程建设中要求必须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按行业标准进行施工中间检查和阶段验收,对隐蔽工程做好施工记录和监测,大型项目实行公开招标、项目监理制,由专业质监部门负责质量监督,并出具质量鉴定结论。四是把好竣工验收关。在质量监督部门出具质监结论,审计部门出具审计结论,并建立好以工代赈工程标志后,按照管理权限由计划代赈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对竣工项目进行验收。“五检查”。一是检查计划下达及执行情况。对计划下达和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维护了以工代赈计划的严肃性。二是检

19、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通过组织各项目之间的相互学习检查,到达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检查工程质量情况。有关行业部门联合协作,做到了重大项目定期检查,一般项目随时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检查资金拨付、使用报帐情况。使代赈资金能够及时拨付到位、报帐核销。五是检查竣工项目档案资料和验收工作情况。对部分已竣工项目档案资料是否齐全、验收是否及时、管护措施是否落实、扶贫效益是否显著进行抽查,促使以工代赈工程及时发挥效益。“六标准”。一是标准资金拨付和使用。全面推行了资金报帐制,统一了以工代赈资金拨款通知单。二是标准竣工项目决算审计。明确了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的审计范围、职责分工、审计内容和重

20、点、审计程序和方式等。三是标准竣工项目档案资料。规定每个项目从前期工作到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按要求建立好档案。四是标准竣工验收鉴定书。参照行业竣工验收规定,使以工代赈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标准。五是统一标准“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兑付领取表”。六是标准以工代赈月季报表,促进了项目建设进度加快,保证了年度计划的顺利完成。四相互协作,部门配合形成扶贫合力以工代赈管理周期长、环节多,工作难度大,镇巴县在工作中,注重充分发挥计划部门在以工代赈工作中牵头负责作用,理清工作思路,与各相关部门行业密切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良性运转机制。首先,在编制以工代赈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建议计划时,组织有关部门参与,

21、共同协商,统筹安排,充分征求各方意见与建议,经反复修改完善后方可上报。其次,按照行业特点,实行分工负责制,计划部门管理项目,行业部门管技术,财政部门管资金,审计、监察部门进行监督。这样既保证了计划部门在以工代赈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各部门参与配合的积极性,形成了齐抓共管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合力。二、存在I可题及建议这些年来,镇巴县以工代赈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该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村人口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不够稳定,一遇到旱、涝、雹等自然灾害极易出现返贫现象,加之受自然客观条件限制,绝对贫困依然存在,相对贫困况状加剧。2006年底仍有贫困人口1115万人,扶贫工作任务还

22、非常艰巨,以工代赈工作任重而道远,目前存在以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该县具有比较丰富的矿产、水能、生物资源,但受交通条件限制,开发程度极低。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实现了乡乡通公路,但绝大部分属于等外公路,且路桥涵不配套,简永、简大等8条167公里晴通雨阻问题突出。村级公路全部为等外公路,标准低、路况差,长仁等15条220公里连接乡镇之间或乡镇范围内的干线公路需要改造,至今仍有25个村不通公路,群众行路难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二是该县土地条件差,群众赖以生存的耕地质量不高,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低。经调查统计有6.5万亩基本农田需通过工程建设解决灌溉用水问题,建成高产农田。三是全县地形复杂,全年降雨丰沽差异大,人畜饮水困难量大面广,全县仍有18个乡镇,191个村,9.78万人饮水十分困难。四是受自然条件影响,该县地质灾害严重。全县有24个乡镇,250个村,0.62万户,2.9万人生存环境差,有20个乡镇0.9万人口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已经造成居住困难和无法居住。目前通过扶贫移民搬迁已解决了3274户1345万人,代赈移民搬迁1035户4458人,还有近2.2万人迫切盼望通过扶贫移民和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