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3/784b13c8-625d-4cec-b7ae-002a168f37aa/784b13c8-625d-4cec-b7ae-002a168f37aa1.gif)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3/784b13c8-625d-4cec-b7ae-002a168f37aa/784b13c8-625d-4cec-b7ae-002a168f37aa2.gif)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3/784b13c8-625d-4cec-b7ae-002a168f37aa/784b13c8-625d-4cec-b7ae-002a168f37aa3.gif)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3/784b13c8-625d-4cec-b7ae-002a168f37aa/784b13c8-625d-4cec-b7ae-002a168f37aa4.gif)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3/784b13c8-625d-4cec-b7ae-002a168f37aa/784b13c8-625d-4cec-b7ae-002a168f37aa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一)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二)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三)学习文言词词义辨析的方法。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分析:不可删的理由有二: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
2、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二)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分析:在献璧后作者集资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三)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分析: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骟,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
3、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四)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a于是舍人直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分析:b的写法不好,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内容,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推动所本。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
4、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下。”分析: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结果。(六)难词释义。(1)一词多义类:负:依仗(负其强)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背着(肉袒负荆)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背弃(负约不偿城)引: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拉(欲引相如去)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掉转(引车避匿)幸:侥幸(则幸得脱矣)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宠幸(幸于赵王)小结: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2)引申一个特殊种类词义随用法的变
5、化而变化:名词活用如动词。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刃:杀(左右欲刃相如)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形容词、动词的活用。完:使完好(臣请完璧归赵)毕:将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归:送回(毕礼而归之)破:把弄破(恐其破璧)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略)(二)司骊迁和史记简介。1.司马迁简介。司骊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骊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早迁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
6、,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俗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手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
7、成史记。(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2.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帮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
8、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史记又有很高高的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三)时代背景简介。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
9、,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教法:在讲解上述内容之后,可以先画一个赵大事纪年表,按课文填写可填的项目.,然后提问学生:“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赵大事纪年表:赵惠文王年序大事16年(前283)廉颇伐齐,取阳晋。17年(前282)蔺相如完璧归赵当在此年。18年(前281)秦伐赵,拔石城。19年(前280)秦复攻赵,杀二万人。20年(前279)渑池会。廉蔺交欢当在本年或稍后。(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人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四)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复述”完璧归赵
10、”的故事。(五)讲解课文第15段。1.阅读课文第1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谦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2)”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2.齐读第3段。(1)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2)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
11、场作铺垫)(3)提问:本段写赵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3.齐读第4段。(1)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2)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3)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也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4.齐读第5段。(1)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_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
12、事,早已成竹在胸。)(2)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_陪衬_虚写_出场便不同凡响。)5.整理前五段词语。(1)通假字:斧质()可予不(否)奉(捧)壁。(2)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试比较二者的不同。(六)讲解第613段。1.学生朗读”大王俗得璧俱碎于柱矣”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1)这段话是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
13、”之策。)(3)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方式:“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且以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4)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机关报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三八式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词穷。)(5)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提示:要联系上
14、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6)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7)要求全班内科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2.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以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
15、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3)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高九宾于迁”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害然而明。(4)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理解”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5)快速背诵练习:把这段话齐读两遍,然后抽查个别学生。3.试简工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1)次要人物的处理。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
16、面描写?(”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傲慢。”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动作,表现其狡诈。”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2)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七)讲解第1416段(”渑池会”)。1.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旧中国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在战后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2.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
17、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分子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3.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分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放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4.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
18、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5.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八)讲解第1721段(廉蔺交欢)。1.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2.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3.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4
19、.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己非。)5.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二)教学目的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
20、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二、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三、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四、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教学设想一、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二、重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对于重点词语,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要结合语境讲清楚,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词语。古今异义词:指示,约束;名词活用动词: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完、急、破、归等;虚词:以、之;被动句和判断句等,都要一一讲清楚,并适
21、当补充一些练习,以巩固所学的内容。教学时数 四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 新课。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二、简介作者和史记。引导学生看注释和“预习提示”第一段。明确这样几点: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
22、”(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广泛游览,实地考察;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3.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三、简介时代背景。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
23、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四、教师范读第l-13段。五、讲读第一部分(第l2段)。1.指导学生自读第12段。2.学生讲解,教师点拨。明确:“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六、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35段)。1.指导学生自读35段。2.学生讲解第3段,教师纠正,补充。明确:“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的“愿意”。“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意思是:主意没有拿定,(想)寻求一个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人可使报
24、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句。关于和氏壁的来历,教师可以扼要补充。(请见韩非子·和氏)这一段是故事的开端,秦王要“以城易壁”,赵王左右为难,为蔺相如出场作铺垫。3.学生试讲第4-5段,教师纠正并补充。明确:“窃计欲亡走燕”、“窃以为其人勇士”。窃,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词,意思是“我私下”。“亡”、“走”同义词,都作“逃”讲。“臣请完壁归赵”。请,意思有二:一是敬辞,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许我(做某事)。这里作第二种解释。(按1989年高考题第12题考了“请”字的两种不同用法,请予注意。下文还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壁有暇,请指示王”,这两句的“请
25、”的用法,请注意区分。)“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中三个“幸”,第一个“幸”是宠幸,后两个“幸”是侥幸。“幸于赵王”,是被动句,被赵王宠幸。“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是使动用法。“王必无人”中的“必”,课文注释为“一定,实在”。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一是由于缪贤推荐,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出使重任。这一层写蔺相如奉壁使秦。用对话表现相如的过人的分析能力和决断能力。七。学生边朗读边思考1-5段后,布置作业 。1.熟读和口译第15段。2.预习第613段。第二教时一、检查旧课。(出示小黑板)1.解释加
26、点词语。以勇气闻于诸侯 (英勇气概) 使人遗赵王书 (送) 徒见欺 (被) 臣请完壁归赵 (谦词)2.翻译句子。今君乃亡赵走燕 而君幸干赵王 求人可使报秦者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06一11段)。指名朗读和翻译这一层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顺便要求学生讲解这一句),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壁,对秦国来讲,并木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7、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明确:设计智取。乃前(上前,名作动)曰:“壁有暇,请指示王。”(示,给看。意思是:请让我指给大王看。)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按:有人认为这一句的标点应为: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形作动)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3.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明确
28、:首先,相如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然后交壁;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4.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明确: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要求学生讲解这四个字)者也”。干脆说明壁已归赵;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壁来”;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键”。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自己不是好办法。三、略讲第二部分第三层(1213段)。这一层是写完壁归赵后的结局。“拜相如为上大夫”为将相不和伏笔。“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壁”为两国进入对立状态和“渑池之会”伏笔。四、小结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写完
29、壁归赵,着重表现相如的大智大勇。相如的这种品质,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讨论后明确:直接描写(如: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五、复习巩固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并允许学生质疑。六、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讲“完壁归赵”的故事。2完成“思考和练习”四。3.预习第三部分“渑池会”。第三教时一、检查复习。1.(出示小黑板)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乃前曰:“璧有瑕”(上前)相如因持壁却立(因,于是。却:退)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修敬:整饰礼仪表示敬意。)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
30、馆舍。)2.辨析加点虚词。二、讲读第三部分(14一16段)。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读并试译这一部分后,研讨下列问题。1.这一部分写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四个字概括。明确:渑池之会。2.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层意。”明确:分三层。第14段为一层:赵王赴会;第15段为第二层:渑池斗争。第16段:斗争结果。3.讲析第一层(第14段)。“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明确:是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要求学生翻译加点词:其后(以后)秦伐(攻打)赵,拔(攻下)石城。明年(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明确:军事斗
31、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明确: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4讲析第二层和第三层(第15、16段)秦王怎样侮辱赵王的?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明确:从“秦王饮酒酣”“令赵王鼓瑟”中的“酣”和“令”两个字可看出来。“酣”字写出了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字表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注意:秦与赵同为诸侯,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且要写进秦的史册,这是明目张胆对赵王的侮辱。面对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样与之针锋相对的?明确:首先,蔺相如上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瓶秦王,以相娱
32、乐。”(要求学生翻译这一句:赵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音乐,请(让我)献上一个盆瓶给秦王(敲打),来互相娱乐。“为”wéi,动词,演奏)其次,相如以拼命和秦王斗争。秦王不肯,相如又“跪请”,秦王还不肯,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要学生翻泽这一句:你我相距不出五步,我简相如能够拿头颈的鲜血溅到大王的身上了!)再次,相如以“张目叱之”,使秦王的左右“皆靡”。在这种情况下,秦王被迫一击飒。最后,相如又顾召赵御史书,以牙还牙。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礼要求,相如又如何对策?明确: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
33、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明确:一是秦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秦也不敢动兵。可以说,渑池之会是赵的胜利,秦的失败。这一段迸一步表现了相如大智大勇的品质。三、布置作业 。1.熟读第三部分。2.完成“思考和练习”四和五。3.预习第四部分。第四教时一、检查复习。1.(出示小黑板)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和好)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告别,有准备不再相见的意味)秦御史前书曰(记录)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2.(出示小黑板)说说下列句中的“于”各有什么作用。故燕王欲结于君(引出对象。跟,同)使不辱于诸侯(引出对象。被)会于西河之外(引出处所。在)臣诚
34、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引出对象。被)二、读讲第四部分(第17-21段)。1.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后,划分层次。明确:分三层:第一层(第1718段),写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第二层(第19段),写相如不计私怨,说服舍人。第三层(第20-ZI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廉蔺交欢”来概括。2研读第一层。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简相如出身低微,开始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教师补充: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却是因为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相如。“我为赵将,
35、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要求学生翻译这几句)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明确: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引”,退、牵拉。)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3.研读第二层。齐读这一层后,指名学生试译这一层,教师予以必要的纠正与补充,然后讨论问题。相如如何说服舍人的?相如退让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相如采用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要求学生解释这一句: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哪一个厉害?在原句句尾省略了一个“威”字。“之”字取消句子独立
36、性。)相如的启发提问,自然得出廉颇不如秦王的结论。然后,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说明将相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要求学生翻译这一句:我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把国家的急切之事放在前头,而把个人的仇怨之事放在后头呀!)由此可见,相如对廉颇的忍让,是出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目的。4研读第三层。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明确:“肉袒负荆”,登门谢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比较两个“之”的用法;前一个“之”,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之”,代词,代“我”。)由此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明确:知错能改,坦白直率。“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明确:爱国,爱赵国,仇
37、恨秦国。(要求学生讲解“刎颈之交”这个成语)附板书设计廉蔺交欢(转引自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板书设计 )三、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第四部分(最后五段)。四、小结全文。1.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完壁归赵”、“绳池之会”、“将相和欢”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风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2.选择典型事件刻划人物,以写简相如为主,写廉颇为宾,选材详略得当。3.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课文中有两类矛盾,一类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敌我矛盾;另一类是廉、蔺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纵横交错,互相影响。最后在共同对敌的前提下,内部矛盾得到了解决,廉
38、蔺的性格品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刻画。4.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要求学生分别找出蔺相如的对话和廉颇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五。2.背诵最后5段。3.找出本文的成语。4.这篇课文原文还有一段文字: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腐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阔下。试翻译这段文字,井说说作者写这段文字的用意。二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的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二、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
39、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三、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四、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教学设想一、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二、重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对于重点词语,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要结合语境讲清楚,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词语。古今异义词:指示,约束;名词活用动词: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完、急、破、归等;虚词:以、之;被动句和判断句等,都要一一讲清楚,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以巩固所学的内容。教学时数 四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 新课。我们读书
40、作文时,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二、简介作者和史记。引导学生看注释和“预习提示”第一段。明确这样几点: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广泛游览,实地考察;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
41、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3.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三、简介时代背景。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
42、实。四、教师范读第l-13段。五、讲读第一部分(第l2段)。1.指导学生自读第12段。2.学生讲解,教师点拨。明确:“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六、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35段)。1.指导学生自读35段。2.学生讲解第3段,教师纠正,补充。明确:“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的“愿意”。“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意思是:主意没有拿定,(想)寻求一个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句。关于和氏壁的来历,教师可以扼要补充。(请见韩非子
43、183;和氏)这一段是故事的开端,秦王要“以城易壁”,赵王左右为难,为蔺相如出场作铺垫。3.学生试讲第4-5段,教师纠正并补充。明确:“窃计欲亡走燕”、“窃以为其人勇士”。窃,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词,意思是“我私下”。“亡”、“走”同义词,都作“逃”讲。“臣请完壁归赵”。请,意思有二:一是敬辞,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许我(做某事)。这里作第二种解释。(按1989年高考题第12题考了“请”字的两种不同用法,请予注意。下文还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壁有暇,请指示王”,这两句的“请”的用法,请注意区分。)“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中三个“幸”,第
44、一个“幸”是宠幸,后两个“幸”是侥幸。“幸于赵王”,是被动句,被赵王宠幸。“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是使动用法。“王必无人”中的“必”,课文注释为“一定,实在”。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一是由于缪贤推荐,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出使重任。这一层写蔺相如奉壁使秦。用对话表现相如的过人的分析能力和决断能力。七。学生边朗读边思考1-5段后,布置作业 。1.熟读和口译第15段。2.预习第613段。第二教时一、检查旧课。(出示小黑板)1.解释加点词语。以勇气闻于诸侯 (英勇气概) 使人遗赵王书 (送) 徒见欺 (被) 臣请完壁归赵
45、(谦词)2.翻译句子。今君乃亡赵走燕 而君幸干赵王 求人可使报秦者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06一11段)。指名朗读和翻译这一层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顺便要求学生讲解这一句),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壁,对秦国来讲,并木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明确:设计智取。乃前(上前,名作动)曰:“壁有暇,
46、请指示王。”(示,给看。意思是:请让我指给大王看。)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按:有人认为这一句的标点应为: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形作动)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3.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明确:首先,相如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然后交壁;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
47、道)送回赵国。4.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明确: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要求学生讲解这四个字)者也”。干脆说明壁已归赵;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壁来”;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键”。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自己不是好办法。三、略讲第二部分第三层(1213段)。这一层是写完壁归赵后的结局。“拜相如为上大夫”为将相不和伏笔。“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壁”为两国进入对立状态和“渑池之会”伏笔。四、小结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写完壁归赵,着重表现相如的大智大勇。相如的这种品质,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讨论后明确:直接描写(如
48、: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五、复习巩固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并允许学生质疑。六、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讲“完壁归赵”的故事。2完成“思考和练习”四。3.预习第三部分“渑池会”。第三教时一、检查复习。1.(出示小黑板)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乃前曰:“璧有瑕”(上前)相如因持壁却立(因,于是。却:退)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修敬:整饰礼仪表示敬意。)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2.辨析加点虚词。二、讲读第三部分(14一16段)。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读并试译这一
49、部分后,研讨下列问题。1.这一部分写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四个字概括。明确:渑池之会。2.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层意。”明确:分三层。第14段为一层:赵王赴会;第15段为第二层:渑池斗争。第16段:斗争结果。3.讲析第一层(第14段)。“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明确:是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要求学生翻译加点词:其后(以后)秦伐(攻打)赵,拔(攻下)石城。明年(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明确: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明确: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4讲析第二层和第三层(第15、16段)秦王怎样侮辱赵王的?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明确:从“秦王饮酒酣”“令赵王鼓瑟”中的“酣”和“令”两个字可看出来。“酣”字写出了秦王的趾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招商引资佣金合同(2篇)
- 煤矿买卖居间合同范本
- 快递区域经营权转让合同范本
-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线段的长短比较》听评课记录1
- 钢架大棚建设工程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科技创新企业员工劳动法几年以上转长期合同书
- 2025年度知识产权法律顾问服务合同变更补充协议
- 2025年度自来水供应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合作协议
- 2025年度奢侈品退货鉴定及处理协议范文
- 2025年度饭店转让及旅游度假村综合运营协议
- 司机考核管理制度
- 重庆八中2024届高三12月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 语文试卷(含答案)
- 出差报销单-中英对照版
- 电流互感器试验报告
- 蒋中一动态最优化基础
- 七年级英语阅读理解10篇(附答案解析)
- 抖音来客本地生活服务酒旅商家代运营策划方案
- 钻芯法桩基检测报告
- 【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分析及其对策10000字(论文)】
- 无线网网络安全应急预案
- 国籍状况声明书【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