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简答 论述 经济法产生的条件经济法的产生是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国家条件和法律条件等。其中,最基础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是经济条件,其他条件最终也是由经济条件决定的。经济法产生最基础条件是经济领域的“市场失灵”,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要求政府承担全新的经济管理职能,而不论是救治“市场失灵”还是保障并约束政府的经济管理活动,传统法律制度都无能为力,这必然要求国家建立一种新型的法律制度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并平衡市场调节与政府管理之间的关系。这种新型法律制度就是经济法。据此,经济法的产生条件,可概括如下:新问题的产生(“市场失灵”)-政府经济管理-“政府失灵”-需要法律具
2、备新的功能(解决“市场失灵”及“政府失灵”问题)-传统法不具备该功能-新型法产生(经济法)。 经济法所要规范的行为,主要有两块:一是市场规制;二是宏观调控。这两大行为都是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故经济法便可被外界定为“保障与约束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之法”。具体而言,经济法主要是指调整市场规制关系与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或者说,经济法是指调整市场规制行为与宏观调控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答 论述 经济法的基本特征1. 经济性:经济性是经济法的首要特征,表现在经济法的作用领域、形成方式、调整手段、基本目标等方面。2政策性:国家或政府通常必须制定经济政策,经济的法律调整往往以政策先行,而后赋予政策
3、以法的效力。经济法是国家经济政策的法律化。它必须体现和实现一定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要求。3灵活性:经济法是经济政策的法律化,而政策是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和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和调整的,这就决定经济法具体规则的内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变动性。4社会性:经济法是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产生的,它以社会为本位,是社会本位法。5.专业性:经济性特征还决定了经济法是一部专业性非常明显的法律。管理性: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经济关系,但不是所有的经济关系,而仅仅是具有管理属性的经济关系。6.法定性。简答 经济法的本质属性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反映的就是指经济法不同于其他法的最核心的利益追求是什么。一般认为,传统私法以维护个体利
4、益为主,传统公法以维护国家利益为主,经济法既不着重维护个体利益,也不着重维护国家利益,二是介于二者之间,立足社会整体,以不特定多数者利益为重。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可以把经济法的本质属性概括为社会利益维护之法,即社会本位法。简答 社会公共利益的含义特征作为一种群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具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社会利益具有相对性。社会利益是一种相对于特定社会成员利益而言的相对利益。第二,社会利益具有区域性。社会利益既然是一种群体利益,而有些需要法律特别保护的群体,可能只会在特定区域内才会存在,故在其他区域内,就不存在这类社会利益。第三,社会利益具有历史性。社会利益是群体分化的产物,而群体分化总在特定历史
5、阶段才会发生,故某一群体所代表的 ,也只有在特定阶段才构成社会利益。名词解释 行业协会的含义行业协会是以同一行业共同的利益为目的,以为同行业提供各种服务为对象,以正义监督下的自治行为为准则,以非官方机构的民间活动方式的非营利的法人组织。具有如下特征:1.中介性。2.公共性。3.自律性。简答 经济法的调整方法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法通过对行为的调整,基本上是为了让人们的行为模式符合立法者的预期,但在实现这一预期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不同的调整方法。1.控制与扶持相平衡。经济法是社会利益本位法,社会利益大多时候都表现为出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利益,经济法要实现对这些群体利益的保护
6、,必须在控制与扶持之间寻求平衡。2.辅助与参与相配合。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规范化、制度化经济,其基本特征是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相互配合。3.限禁与促进相结合。从适用效力角度看,经济法的调整方法具有限禁与促进相结合的特点。名词解释 市场规制法所谓市场规制法,即调整市场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指基于社会整体利益,而由国家或者政府对那些危及市场良性运作的行为予以规范、控制,以维持良好市场秩序为基本内容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答 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应该包括如下几项:1.维护市场秩序原则。市场规制法的首要目的就是在于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国家必须出面来维护
7、良好的市场秩序。就经营者之间而言,要确保他们之间的公平竞争和自由竞争;经经营者与用户、消费者之间关系来看,要保护他们之间合理的交易条件。2.维护社会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原则。作为维护良好的市场运行秩序的法律,市场规制法在立法和实施中均要考虑到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使社会整体经济效率最大化,而不能仅仅从某个主体利益出发,不管是个人、组织抑或某个政府部门的利益。3.保护消费者利益原则。以一般生活消费为代表的消费行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未来以消费者利益为中心,全面平衡消费者、竞争者(企业)及社会整体利益。简答 反垄断行为反垄断行为
8、包括:1.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3.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这是传统反垄断法的三大支柱。除此之外,基于我国经济现实中广泛存在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滥用行政权排除或限制竞争行为,反垄断法还专章对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进行了规定。因此我国反垄断法所适用的对象范围主要就包括四大块: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名词解释 垄断协议:也即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对于垄断协议,判断其合理及合法性的标准在于其是否排除、
9、限制及损害了竞争。简答 横向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又称水平垄断协议,是指两个以上处于同一生产或销售环节。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种服务而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经营者,通过共谋而达成的垄断协议。我国反垄断法有关横向垄断协议的规定体现在第13条第一款,该条款主要规定了五种典型的横向垄断协议行为。1.固定或变更价格协议。2.限制数量协议。3.划分市场协议。4.限制创新协议。5.联合抵制协议。简答 纵向垄断协议纵向垄断协议,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同一产业中处于不同经济层次,无直接竞争关系但有买卖关系的经营者(“上游经营者”和“下游经营者”),通过明示或默示的方式达成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根据协议特点,纵
10、向垄断协议可以分为纵向价格垄断协议和纵向非价格垄断协议两种类型。纵向非价格垄断协议又可分为:1.选择性销售协议。2.纵向地域客户限制协议。简答 论述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表现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一)(垄断价格行为)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二)(掠夺性定价行为,低价倾销)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三)(拒绝交易行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四)(强制交易行为)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五)(搭售或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
11、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六)(差别待遇行为)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七)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简答 论述 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表现1.指定交易:反垄断法第32条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管理事物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或者变相限定单位或者个人经营、购买、使用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2.限制商品在地区间自由流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3.排斥或限制外地经营者参加本地招标投标。(如对
12、外地投标者设定歧视性资质要求、评审标准或者不依法发布信息等)。4.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妨碍外地经营者在本地的正常经营活动。5. 强制经营者从事垄断行为:强制经营者从事垄断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强制经营者达成、实施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协议,或者强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或者强制经营者实施违法经营者集中等。6. 抽象行政性垄断行为:抽象行政性垄断行为,是指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规定的行为,其具体形式包括决定、公告、通告、通知、意见、会议纪要等。简答 反垄断
13、法的适用除外1. 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制度是整个反垄断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反垄断法的禁止制度相互配合,共同担当着维护经济自由和经济民主、促进社会公益的重任。2.许多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建构了较为完善的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演进,他们也不断地对各自的制度进行调整。3.通过适用除外制度维护一定领域的垄断,其实是经济发展对反垄断法的要求。其次垄断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垄断发挥正面效应的领域正是竞争失灵的领域。 名词 不正当竞争行为所谓不正当竞争行为,就是指经营者以及其他有关市场参与者采取违反公平、诚实信用等公认的商业道德的手段去争取交易机会,损害消费者和
14、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论述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自由竞争法(即反垄断法)重在追求经济的效益,而非分配之公平,促进 动的安全 ,所谓 经济宪法 指此部分。公平竞争法(即反不正当竞争法)重在维护财产权,即 静的安全 。”2.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目的,主要是保障具体交易场合特定当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反垄断法的目的则主要是保护竞争机制本身不受扭曲,竞争不被削弱或消除。前者是从微观入手,后者则是从宏观着眼。前者追求局部和个案的公正,后者追求整体和宏观的效率。3.在不少国家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依靠私人特别是竞争者提起民事侵权之诉,以追究侵权者的
15、民事责任为主,同时对性质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辅之以刑事制裁。而对于反垄断案件,由于案情往往比较复杂,社会危害也比较大,各国一般均已有关专门(行政)机关代表国家(政府)追究其行政及刑事责任为主,同时亦赋予私人以诉权追究违法者的民事责任。二者的联系主要在于:1.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所对的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同质性及界限的模糊性。2.反垄断法传统上属于公法,是经济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传统上属于私法,但现代社会公法私法之间交叉融合趋势明显,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公法私法泾渭分明的格局,导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两部法律之间的共性要大于其个性。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而是反映了市场经济制度下相互关联、相
16、辅相成的两项要求。论述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与规制1.混淆行为:这种行为是经营者采用假冒或仿冒的标志或其他虚假的标志从事市场交易,故意引起消费者误认误购,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又称商业假冒或仿冒行为。该行为的实质是利用欺骗性标志不正当地利用诚实经营者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达到欺骗消费者,取得竞争优势,非法牟取利益的目的,包括商业主体混同和虚假标示商品的行为。2.侵犯商业秘密行为:(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违反约定或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17、。(4)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他人以不正当手段侵犯权利人商业秘密,而予以获取,使用或者披露的,视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3. 虚假宣传行为:虚假宣传行为是以广告等方法对其商品做出的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旨在误导消费者的宣传。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4.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附带性地向购买者提供物品、金钱或者其他经济上的利益行为。包括奖励所有购买者的附赠式有奖销售和奖励部分购买者的抽
18、奖式有奖销售5.商业贿赂行为: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6.诋毁竞争对手行为:诋毁竞争对手行为也成商业诽谤行为,是指经营者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信誉,诋毁、诽谤竞争对手的行为。简答 搭售与附加不合理条件的行为1.搭售或附条件交易行为必须是经营者的行为。非经营者从事管理活动时,对其管理相对人对附加不合理条件的行为,是履行其相应的职能时所为的行为,而非市场交易行为。2.经营者实施附条件交易行为时,利用的是其经济优势,而不是其他的不正当手段,如商业贿赂、胁迫强制等。3.附条件交易行为必须是在违背购买者意愿的情况下实施的,如果
19、购买者不愿接受附加条件,那么这些条件就属于当事人之间协议的组成部分,不构成附条件交易行为。4.经营者所附条件必须是不合理的,其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符合平等、自愿、公平竞争的原则,如限制销售价格、销售对象、销售地区等。名词解释 政府部门的限制竞争行为政府部门的限制竞争行为:也就是所谓的行政性垄断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包括依法享有行政权的社会组织)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行业性的行政垄断即部门垄断;另一类是地区性的行政垄断即地区封锁。名词解释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指国家为了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
20、成部分。狭义的消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义的消法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外,还应包括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中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规范。简答 我国消费者的权利1.保障安全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的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2.知悉真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3.自主选择权:是指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4.公平交易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享有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的权利。 5. 依法求尝权:是指消费者因购买、使用
21、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6.依法结杜权 :是指消费者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7.接受教育权:是指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 8.受尊重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9.监督批评权:是指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简答 我国经营者的义务1.依法定或约定履行义务。2.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义务。3.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义务。4.不作虚假宣传的义务。5.出具相应的凭证和单据义务。6.提供符合要求的商品或服务的义务。7.不得
22、从事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义务。8.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权的义务。9.标明经营者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10.承担“三包”和其他责任的义务。 名词解释 产品责任产品责任:又称产品缺陷责任,其性质属于侵权责任,指因产品缺陷造成他人人身以及缺陷产品以外其他财产损害时,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简答 宏观调控所谓宏观调控是指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一国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杠杆等依法对国民经济运行所进行的调节、控制活动以及一些列的制度安排。1.宏观调控的一方主体是政府。2.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发展。3.宏观调控作为政府对整个
23、国民经济综合的总量的调控,其调控手段必然是综合性的。 简答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 1.民主原则:是指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应当通过民主程序进行,真正反映并代表人民意愿。2.合法原则:政府的宏观调控要控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3公开原则:政府应当主动将其宏观调控决策或者措施及其依据通过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开。4.适度调控原则:国家的调控行为,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必须界定在一定的限度之内。5.间接调控原则:是指政府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市场主体的活动,使其符合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原则。 名词解释 宪政意义上的财政宪政意义上的财政:是指受人民之委托并基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之合宪目的,依法向社会提供公
24、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 简答 公共财政的特征1.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财政最根本、最突出的特征。2.公开性:公开性是公共财政最核心、最关键的特征。3.非营利性:非营利性是指无论财政收入取得还是财政收入支出的安排,都要满足于公共需要唯一选择。4.民主性:民主性是公共财政的本质。5.法制性:公共财政的法治性是指财政收支行为应当合乎法律之规定,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6.公平性:公平性是指一个国家所指定的公共财政政策、法律规范及其适用应当一视同仁,不能区别对待。 名词解释 预算预算:也称公共预算,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1.预算法主体受人民之委托遵从合宪之目的依据法定职权、原则和程序编制、审批
25、和执行的一国未来年度财政收支计划;2.预算是人民依法对政府财政收支行为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要之目的。名词解释 公债公债:是指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基于弥补财政赤字等目的,依法向社会发行的并按约定承担还本付息责任的一种债。 论述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的现状及其完善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税收返还。二是体制补助。三是中央对对方转移支付,其中又分为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拨款两个部分。第一,现行的法律、法规难以有效的规范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行为。第二,财政转移支付不公开、不透明。
26、第三,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集中管理。第四,现行的转移支付中税收返还额度所采用的方法会,造成财力分配不均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第五,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完善的办法:1.尽快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法。2.进一步明确划分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3.建立以纵向为主、从横交错的转移支付模式。4.按照“因素法”合理确定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和资金用途。5.简化财政转移支付形式。6.建立一个统一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部门。简答 税收的概念与特征所谓税收,是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对具备税收构成要件的人,所实施的强制的、不直接偿还性的并以金钱支付为手段的征收
27、行为。税收的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相比较表现出来的、反映税收本质的征象。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相比较,税收具有下列特征:1.国家主体性。2.公共目的性。3.政权依赖性。4.强制征收性。5.法定性。6.间接返还性。7.支付方式单一性。简答 税法的基本原则1税收法定原则:也称为税收法定主义,是指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都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的规定。税收法定主义贯穿税收立法和执法的全部领域,其内容包括税收要件法定原则和税务合法性原则。2. 税收公平原则:一般认为税收公平原则包括税收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即税收负担必须根据纳税人的负担能力分配,负担能力相等,税负相同
28、;负担能力不等,税负不同。税收公平原则源于法律上的平等原则。3. 税收效率原则:税收效率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经济效率,二是指行政效率。前者要求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行,后者要求提高税收行政效率。4实质课税原则:是指应根据客观事实确定是否符合课税要件,并根据纳税人的真实负担能力决定纳税人的税负,而不能仅考虑相关外观和形式。论述 我国所得税法的修改完善从企业所得税法颁行至今来看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法还存在不少问题。为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法,我们认为:1.进一步完善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计税及征管体系。2.优化纳税所得额扣除规定。3.加紧制定优惠政策享受条件及审批制度。4.加强新企业所
29、得税征收管理。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完善应从以下几点开始:1.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当前我国所采取的分类课征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应对此进行改革。2.适当调整征税范围:应扩大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将一些新出现的资本性所得、财产继承所得,纳入征税范围。3.改革现行税率: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应本着拓宽税基,减少税率级次,增大税率级距和降低税率的宗旨。4.确定合理的费用扣除标准:个人所得税在对居民个人收入的调节上应重点考虑居民及家庭的整体情况,以家庭收入而不是以单个居民的收入作为调节对象。简答 我国财产税法的修改完善1.提升立法层次,我国目前财产税税收立法层次较低,需要按照税收法定原则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财产税法的立法层次。2.合并税种,简化税制:将目前存在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两个税种合并为统一的不动产保有税,实现税种的简化。3.合理调整车船税,将车船税改为动产保有税并将航空飞行器纳入课税范围。4.适时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的基本条件。 简答 金融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金融法是调整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说,就是调整货币流通和资本信用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金融法的调整对象是指金融活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车祸私了和解协议书
- (2024)人造刚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本(一)
- 2024秋新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课件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1节 力及其描述
- 2023年体外循环管路项目筹资方案
- 平安夜圣诞节介绍活动方案215
- 电工(初级工)模拟习题含答案
- 山东省枣庄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养老院老人生活设施定期检查制度
- 养老院老人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 《家庭心理咨询》课件
- 阿Q正传公开课(正稿)课件
- 设备生产标准流程
- 红细胞精品课件
- 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天窗》教育教学课件
- 话题作文语言创新课件
- GB∕T 37988-2019 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
- 墓碑供货方案及服务保障措施
- M站操作管理制度
- ACLS-PC-SA课前自我测试试题及答案
- 油气开发部绩效考核及业绩奖金管理实施细则
-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一百条裙子》导读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