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良种推广力促农民增收——记紫阳县种子管理站站长周丛斌先进事迹材料_第1页
热爱良种推广力促农民增收——记紫阳县种子管理站站长周丛斌先进事迹材料_第2页
热爱良种推广力促农民增收——记紫阳县种子管理站站长周丛斌先进事迹材料_第3页
热爱良种推广力促农民增收——记紫阳县种子管理站站长周丛斌先进事迹材料_第4页
热爱良种推广力促农民增收——记紫阳县种子管理站站长周丛斌先进事迹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热爱良种推广,力促农民增收记紫阳县种子管理站站长周丛斌先进事迹材料     在汉水河畔,在高山之巅;在谷地平川,在山坡田间,到处都能寻到他的踪迹。只要一提起他,所有的乡镇农技干部没有不认识他的,他就是紫阳县种子管理站站长周丛斌。    紫阳是陕西省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共有人口35万人,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81万亩。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过去,农民一直是刀耕火种,广种薄收,农民收入上不去。面对这一实际,怎么办?周从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打好良种良法的翻身仗,让农民温

2、饱得到解决。    他们认识到,科技兴农,种子先行。种子号称“农业之母”,是具有生命的特殊商品,是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载体。“一年庄稼,两年吃饭”,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增产增收的关键。作为种子管理站来讲,直接负责全县用种安全和管理,把良种推广好了,农民就会从中得到实惠。为此,周丛斌带领全站工作人员,兢兢业业、全心全意服务“三农”,被农民群众称为“种子推广的急先锋,种子安全的保护神”!    一、        &#

3、160;   身先士卒炼硬功     1991年,他退伍被分配到种子站工作。单位领导告诫他,农业工作比较复杂,常年与农民打交道,没有一套过硬的技术,农民会用白眼看你,下贱你,有时候连饭都不会给你吃。他为了尽快从外行成为内行,长期泡在乡下,了解各乡镇的地理位置、海拔、气候特征及适应种植的品种;在田间地头,向农民讨教耕作技术并一一作出详细的记载。虚心向农业专家和单位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各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及种子特性等专业知识。他媳妇经常去单位找他,对他发火说;你现在纯粹是个野人了,有家不回你干脆就住到单位算了。他笑着对他媳妇说:“单

4、位现在就是我的家,事业就是我的饭碗,没有真实的专业技术,怎么能挣来碗内之食呢?”为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93年报名参加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大专班农学推广专业的学习,经过两年的刻苦努力,顺利的通过了农广校的考试,拿到了毕业证书;几年下来凭着满腔热情与求知欲望,积累了丰富的涉农知识与工作经验,练就了一身的硬功。    二,建章立制抓规范    2007年,他走马上任紫阳县种子管理站站长。上任伊始,他针对单位的实际,连下三盘快棋。快刀斩烂麻的狠抓规范管理工作。一是从整顿作风入手,改变了过去种子公司的懒散作风,落实包片责任制

5、,下到基层,人人有战区,个个有任务;二是以队伍素质建设为抓手,坚持全站同志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思想觉悟和专业水平。三是狠抓市场管理,规范经营秩序。针对紫阳山大沟深,交通条件极为恶劣。种子法出台后,许多种子批发商进入紫阳市场,各子公司纷纷在县城及乡镇分设自己的零售网点。为改变这种混乱不堪的局面,站长周丛斌在当时还没有工作经费的情况下,自己垫付车费,组织全站人员开始对县城五家种子批发商,以及在各乡镇的种子零售网点,展开摸底调查、登记造册。经过近一个月的摸底,彻底将乡镇的300余家零售网点调查的清清楚楚。在此基础上,他又将所有种子零售人员组织起来,集中培训学习种子法及相

6、关的法律、法规,聘请市站有关专家,讲授解答如何经营农作物种子方面的知识及问题。对培训考试合格的,发给农作物种子经营合格证书,对取得合格证的方可经营种子。在他的努力下,一个合理、有序、健康的紫阳种子经营市场初步形成。    三、公平执法不偏袒    在良种推广中,经常会遇到种子质量问题和农民的技术问题,常常搅合在一起,纠纷不断。怎么办?周从斌始终坚持以种子法为评判标准,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用事实说话,属于种子质量问题,供销商负责;属于技术问题,农民自己负责。依法办事,处理得问题双方心服口服。既确保了农民

7、的利益不受侵害,又保证了商家的利益不无故受损。    2007年,河南豫鑫公司生产的玉米品种,豫玉22在本县有一定面积的推广,农户播种后,生长不整齐,反映十分强烈,他得知后迅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调查,调查后得出结论属种子纯度问题。之后,又与生产经营企业及市管理站有关专家组成鉴定组,一同到田间进行鉴定。六月三伏天,连续四次七天跑遍五个乡镇80多个农户的田间地块鉴定测产,最后鉴定种子纯度为78%,面积1800亩。经多次协商,与经销商、农户达成减产赔偿协议,每亩由经销商给农户赔偿玉米100斤,折价70元,总计赔偿高达5.6万元,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8、#160;   2008年,在推广天汉六号玉米种时,由于销售人员不懂专业知识,把本属于800米以下海拔种植的品种,越区销售到界岭乡海拔920米以上推广种植了20亩,结果造成50%空穗不实,造成每亩减产40%以上。得到群众反映后,他及时带领工作人员去田间调查核实,把农户、当地政府、经销人员及批发商组织起来商议,达成由经销人员及批发商向农户每亩赔偿160元,共计向农户赔偿3200元。    2009年,天汉六号玉米种在本县推广中又出现空穗不实的问题,为了防止农户越级上访,他得知情况后,积极邀请安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出现问题严

9、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汉王镇的两个村32家农户的地块进行了田间鉴定,专业的结论是该品种的适应性差,要求水肥条件高,又因当年气候反常,水肥条件达不到要求,因此出现空穗不实,不属于种子质量问题。根据这一结论,他把两个村的农户分别集中起来,耐心细致的解释造成空穗不实的原因,防止了群体上访事件的发生。    四、抓点示范树样板    2008年春,县政府确定农业局包抓双桥镇的六河村,该村位于紫阳的西南方向,与四川的万源交界,距县城65公里,辖8各村民小组354户,1323人,住家分散。2007年被列为省级特困村之一,人均经济收

10、入510元,全村没有一户砖房,全是土墙石瓦房,村民负债达100多万元,路电基本不通,更不用说通讯问题,一半农户还没用电。农业局党组决定派周从斌和局法制股谭光华同志为包村干部,进驻特困村。周领到任务后,迅速到村了解情况,同村委会一道,规划发展蓝图。通过集思广益,理清了发展方向,选准了突破口。当务之急摆在六河人面前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改造好与外界联系的村级公路,打开山门。2008年正月十八日,随着一声炮响,改造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从塌方的清理到路面的碾压,从拓宽路面到路面的铺设,周丛斌同志跑前跑后。人瘦了、脸黑了、鞋破了;历时近五个月,一条11公里长,3.5米宽的水泥路呈现在人们面前,村民们自发的买来鞭

11、炮,敲锣打鼓,庆祝这天大的喜事。村民说做梦都没有想到,这条瘫痪了好多年的路,不但通了,还是水泥的。有人开玩笑说:“现在我们也能穿皮鞋去镇上赶集了”。在公路改造修建的同时,他又在思考如何将现有的药材、农产品销售出去。他多次找到高速路及铁路复线援建办、安康制药厂、紫阳县供电局的领导,请他们帮忙协助解决六河村几十万斤马铃薯及近十万斤的杜仲、厚扑外运销售问题,以及村民用电的问题。经过共同努力,得到了全部解决。农民外销赚回了现金,既解决了公路铺底子及电网改造急需的资金,又保证了公路的畅通和电网改造工程的进行,同时使90%的农户用上了电。又经过多方联系,建成了简易的手机转播塔,群众第一次用上了手机。

12、60;   在完成上述任务后,他们又把重心放在产业发展上,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六河的海拔、地理特征,一致确定发展药材、马铃薯、魔芋三大产业。该村原有药材450亩,马铃薯上千亩,魔芋200亩。为了扩大产业优势,他又到县林业局联系调回药材种苗6万株,发展药材面积300亩;在平利县的八仙镇调回优质高产马铃薯秦育三十号10万斤进行地膜覆盖坡地环形种植,面积近千亩,扩大魔芋种植面积100亩,以家庭式养猪,地膜玉米为基础产业。说到推广地膜玉米坡地环形种植技术,他真是没少费口舌,由于六河村海拔高,冬春交替季节,冰冻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过去人们

13、的生产习惯是三月中旬气温升高才开始生产,沿用当地的老玉米品种“风火早”,用点播的方式种植,广种薄收,亩产只有200公斤左右。针对这一情况,反复进行动员讲解地膜覆盖坡地环形种植技术及保水、保土、保肥的好处和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由于当地农民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许多村民不接受新品种、新技术,他就驻扎在六河村,起早贪黑做工作,农民被他的诚心打动,半信半疑的接受了,后来事实证明良种地膜覆盖技术,增产效果显著,农民不无感慨的说,现在种地,不相信科学不行啊。在推广这项新技术时,有的农民说:“用了你们的新品种、新技术,万一产量比我们自己的品种,自己的种植方法低了怎么办,我们的损失谁来补”,他坚定的说:“我跟你

14、们签约,咱们秋后算账,如果按照良种良法进行种植,今后产量不如你们的老品种、老方法,减产多少我陪多少”。农民打消了顾虑,接受了种植方法,秋季,他去测产,平均亩产415公斤,农民簇拥着围上来,说这种方法真好,明年我们还按这种方法做,六河村二组,有一个名叫罗保财的村民,家有玉米种植面积三亩,坡度小,肥水条件相对较好,不接受良种良法技术,他认为这种技术麻烦,种子价格贵,前期投入大,按自己的方法种自己的品种照样收庄稼。周丛斌知道后就带着村干部到他家反复做工作,可他的态度仍然没有转变。周站长为了将这项技术推广开,当即决定,免去他的前期费用,请人帮忙,平整土地,现场会就定在他这块地上。召开现场会那天,罗保财

15、家人山人海,比过年还热闹。周站长亲自拉绳带尺、打窝、施肥、播种、覆土覆膜,讲解操作要领及如何放苗,直至下午才结束。年底,罗保财跑到种子管理站,找到了周站长说:“感谢你啊!周站长,我今年的包谷放卫星了”。问及他收了多少,他说:“三亩包谷收了三千多斤,这是从来没得的事情,还是科学种地好啊,今后我是要改变我这种死脑筋了,今后有什么科学的种地方法,首先要告诉我,”看着老罗一脸的笑容,周站长也暗自高兴。县考评办在对县级部门包村工作单项考核中,他所包的村名列第二名。其实像这样的事情在周丛斌身上还有很多,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都是工作,我要为自己争光,为单位添彩”。   

16、60;五、新品种试验促高产    良种推广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一环,而新品种的试验是提升良种推广的关键。周从斌在认真抓好农民熟悉的常规良种运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良种新品种试验的领域,攀登新品种丰产的高峰,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红薯梅营一号、838脱毒新品种在我县推广是第一次,市、县要求抓好典型示范,力促百亩、千亩、万亩高产示范区建设。为了做好这一工作,周丛斌同志坚持一线指导生产,2007年引种试种10亩,在项目实施栽培过程中,该红薯品种要求提垄栽培,亩栽20002200株,比农户平窝密植栽培6000株少4000

17、株左右。农民半信半疑,担心影响自己秋季的红薯产量,不相信减少三分之二的苗株还能增产。他耐心的给农户讲解垄作稀植的科学依据和现代农业示范成果,并一块地一块地,一户一户的指导按规格施底肥、提垄,手把手的教农民垄作栽培技术,为了使农户能够理解、熟练掌握这项技术,他反复给农户进行示范,使技术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当年10亩示范田,平均亩产4100公斤,最高亩产6500公斤。    为了使该品种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在收获时召开现场会,他让参加现场会的各乡镇农技干部、村干部、种粮大户自己去挖,自己称单株重量,进行核算亩产量,这样广大干部群众自己亲眼看到了新品种垄作栽培技

18、术的效果。通过大面积示范,产量结果表明,垄作栽培一亩红薯新品种,平均收红薯3000公斤,收红薯蔓3000公斤,比过去老品种增产210%。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更重要的是为全县家庭式养猪提供了饲料和饲草保障,而且红薯养猪成本低、效益高,促进了畜牧产业稳定健康的发展。该项目的实施推广得到了农民的一致好评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2008年,在全县十个乡镇推广5000亩,2009年全县推广30000亩,仅双安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10000亩。据统计,2008年、2009年,紫阳县种子管理站共引进推广玉米新品种20多个,水稻种10余个;由于农民使用了良种良法高产栽培技术,使全县的粮食总产量由2007年的10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12万吨。两年两大步,为紫阳县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今年又引进了玉米新品种24个、水稻品种8个。同时还承担了国家大豆研究所延安试验站在紫阳县的试验任务,试验种植大豆19个新品种,推广种植500亩的项目任务。为了夯实今年的工作,他都要亲自到田间地头对示范区的选择进行逐块落实,并坚持与农户一起播种,同农民一起面朝黄土背朝天干活。挽起袖子施肥、卷起裤子下田。靠前指挥,带头示范,带头工作。坚持从种到收每一个环节都亲自参与,严格把关,使试验推广工作做到万无遗矢,让农民放心使用良种,安全使用良种,稳夺高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