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单元教学分析_第1页
《克和千克》单元教学分析_第2页
《克和千克》单元教学分析_第3页
《克和千克》单元教学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一、教学目标1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3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根底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教学内容和作用测量计量、度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而对物体质量的把握离不开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

2、的认识,并会直观比拟一些物体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拟。如,二年级学生知道自己的体重轻于父母的体重,会用掂量的方式比拟一些物体的轻重,知道平时买东西时用台秤或盘秤称等。本单元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质量单位“克及相应的测量工具天平;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及相应的常见测量工具;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的知识结构如下表:从编排层次来说,关于量的内容的编排,整套教材的编排有着相似的结构,例如本单元的编排层次和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的根本上一致。具体到本单元,编排为如下4个层次。1主题图。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材主题图呈现了超市的情境,以此唤起学生相关的

3、经验,使学生初步感受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2例1。借助生活中的实物认识较小的质量单位“克,在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形成直观感受后,认识称较轻的物品的测量工具天平,并继续借助天平使学生对1克形成直观感受。3例2。编排结构与例1相似,仍然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感受“千克,并直接揭示 克和千克的关系,借助多种手段加强学生对“千克实际质量的直观感受。4例3。教学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借助前面学习中积累的直观感受和经验,通过估量解 决问题,深化本单元知识的学习。2教材编排特点在教材的编排上,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本单元表达了如下一些特点。1借助学生熟悉的超市情境及日常事物,基于学生对质量

4、单位的已有认知进行编排。不管是农村地区的学生还是城市的学生,都多多少少有些买东西称重的经验。教材根据 ?标准2021?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称重,以此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或千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在认识克和千克时,为了使学生认识到不同质量单位的适用情况,教材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如口香糖、菊花茶和小袋瓜子,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克和千克分别用于计量较轻的物体和较重的物体。诸如此类编排还有很多,它们都表达了让学生在现实、

5、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含义的编排思想。2注重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为估量作好准备。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与质量有关的事实,已经有了初步的物体轻重的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其原因之一,可能在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学生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身体的感觉感知。为此,教材在本单元中设计了多种方式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1克和1千克的实际“大小的直观感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鲜明的“表象,进而为后面进行合理估测建立好标准。如,在让学生直观感受1克时,教材不仅让学生借助掂一掂2分硬币的活动进行实际感受,更重要的是借助天平称物的活动,将1克的实际大小转化为直观的

6、黄豆的数量,再通过掂一掂加以稳固;又如,在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实际大小时,又使其直观地转化为2袋盐的质量,并通过用不同形式的秤称出1千克的洗衣粉、西红柿的数量,再掂一掂进行感受与直观化呈现。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克和千克,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注重估测方法的教学,以逐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鉴于?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以及进行估量教学的好处,教材在编排常见的量时,一直非常注重对学生估量能力的培养。根据在实验教材使用过程中的情况,修订教材为落实对学生估量能力的培养,更是在编排上进行了细化,突出了估量的方法,进而使学生在学会灵活运用的根底上形成估测策略。如,第101页的“做一做,通过让学

7、生以1克为标准,估一估物品轻重的方式,使学生初步体会估量的方法先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标准,再用这个标准去估“量。第103页的“做一做那么更进一步,让学生在找准标准的根底上,学会通过实际测量反思自己的估量结果,逐步调整,最终培养自己准确的估量能力。最后那么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应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估测的意识,同时积累了估量的经验,进一步稳固了估测方法。此外,教材在练习中又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灵活进行估量,目的是使学生形成估测策略。4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将抽象的术语转换为学生能理解的“有多重“轻重等生活语言。克和千克是常见的质量单位。虽

8、然“质量这个词是标准的数学或物理名词,但在生活中人们一般不用,而采用“重量这个词尽管在物理上这两个词的含义并不相同。因此,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很少接触到“质量“质量单位这种标准的表述。为了防止在教学时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教材弱化了对于“质量这个名词的使用,一般用“有多重“轻重等生活化的语言来进行表述,“质量单位这个名词也只在主题图和练习中用了两次。三、教学建议根据修订后的教材编排情况,以及学生思维开展的特点,对于本单元的教学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供教师教学时参考。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克与千克虽然在生活中普遍运用并经常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种生活现象,

9、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真切地关注。在教学时,需要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教学资源。也就是说,教师应将学生置入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如,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或者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2注重设计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这种观念的建立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更好地建立相应的质量观念,教材设计了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

10、。教学时,教师应在明确其教学目的的根底上,加以充分地利用。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活动素材,如,如果让学生感受克时找不到2分硬币,可以用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1克的东西代替,如1克黄豆等。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的感受就更生动了。因此,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时,是否能很好地能落实教学目标是确定活动有效性的标准。3注重对学生估量方法的指导,切实使估测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如前所述,所谓计量测量,就是把一个未知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拟的过程。而估量,本质上也是计量,同样少不了估量时用于比拟的标准,只是这个标准可能不是1克或1千克,而可能是学生熟悉的10克或100克、500克等物品的质量。进而学生再用自己选定的标准去“量。修订后的教材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编排的。为此,教师应将这种思想表达在自己的教学上。如,教学完例1后,应注意通过“做一做让学生体会将1克作为估量标准进行估量时的准确性,必要时可以设计给出估计标准与不给估计标准的形式,使学生通过比照体会标准的作用。又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