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_第1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_第2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_第3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_第4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一、揭题、读书。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2、读题,自由发问。( “我 ”是谁?祖国指的是什么地方? “我 ”为什么会离开祖国?又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呢?)3、带着问题读书。【第一,继续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第二,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可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4、交流收获,读好课题。【课题就是文眼,有时就是文章关键所

2、在,读好课题往往能把握好全文的感情基调。】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3)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2、检查自读情况:通过刚刚的朗读,你有什么收获呢?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吗?3、(1)检查生字,理解意思,指导书写。(2)师结合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原因)→离开祖国→思念祖国→想回祖国 根据这一感情主线理清文章脉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关注

3、的侧重点也不一样。通过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信息。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与他人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好习惯。】三、读文质疑1、出示要求:默读课文,提出不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1、 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2、 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3、 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4、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写的是什么?2、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在重点句后面写上批注。【以读促疑,以疑促思,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四、交流感悟。1、第一

4、自然段,理解 “瓜分 ”的含义。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 “满怀悲痛 ”、 “不得不 ”的含义?2、 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指名读,接着指导阅读埃斯内儿的两句话,感受师生情深,爱国情浓。(采用评读、议读的方法)。老师偏偏送上祖国的泥土,你能明白老师的用意吗?再读老师的话。面对此情此景,肖邦很感动也很激动,划出有关语句,在朗读时指导学生从肖邦的动作、神情 “郑重地 ”、 “回首、望了望 ”,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3、 第3、4、5自然段,

5、引导学生从三方面体会肖邦对祖国的赤忱之爱。抓重点句:1、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2、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3、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 “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与祖国的地下。 ”通过议读、评读的方式深入领会激发学生理解肖邦对祖国的赤忱之爱。4、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两小节。5、引读最后一节,指导学生读好 “才 ”所包含的谴责和惋惜之情。【这一环节在学生自主选择要理解的阅读材料,运用他们原有的经验作

6、为滤波器来解释和建构所读文章的意思,不强求学生对每一句都理解透彻,而是让其在老师的点拨指引,学生的交流感悟中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三、升华情感。1、沙皇俄国曾授予肖邦 “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 ”的职位,他严辞拒绝。肖邦临终时,姐姐、姐夫和波兰的同胞们,都聚集在他身旁.应他的要求波托茨卡伯爵夫人为他唱了一首波兰歌曲,这是他最后听到的音乐.他的遗嘱是要求把心脏送回祖国,最后的一句话是以微弱的声调说出的: “妈妈,可怜的妈妈! ” 他把他的一生的才华都献给了他的祖国,他的人民,象一只泣血的天鹅,为祖国奉献了一切。2、这位爱国音乐家曾受到世人无数赞美之词。但我想这些都无以表达我们此时此该我们的

7、心情。也许我们可以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带着感情朗读全文,结合三种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写一首诗,倾诉对肖邦的深深的赞颂之情。并认真朗读。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5页教学目标: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教材简析: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试一试”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教

8、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1、教学例4(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3)提问: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按照“0”、“·”、“8”、“0”的次序按键。先按“·”再按“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4)尝试计

9、算。(5)集体校对。提问: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的想法可能有:先记牢这个数,然后再按。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以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这样能节省计算时间。按好一个数,还要看看显示屏,核对一下。算完还可以用计算器再算一遍。2、完成“试一试”(1)提问:如果李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2)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3)小结: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出示课题),确实非常快捷,正确率也高。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为确保计算的快捷和正确,核对和验算很重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获得准确灵活的计算方法。学生已经有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基础,因此这个环节以尝试使

10、用、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顺应了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1、完成“练一练”(1)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在书上记下每题的得数。(2)交流计算的注意点。在讨论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先记牢一个数,然后再按,按好后注意核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完成练习九第6题(1)提问:你是怎样列式的,结果是多少?(2)学生各自用计算器计算这四题。(3)同桌互相出题并借助计算器解答。3、练习九第8题(1)理解题意。先让学生观察这张收支情况统计表,说说每栏表示什么含义。(2)思考:怎样算“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再指名回答。在交流中明

11、确:只要用上月的余额1203·5元减去支出的100元,就能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3)明确各项余额的算法。让学生挑选一栏和同桌说说怎样算它的余额?重点解决“合计收入”“合计支出”的算法。(4)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集体校对答案。(5)拓展延伸。谈话:我们也能像小明一样,学记自己的经济小帐本。设想一下,如果要你来统计每月零花钱的收支情况,你准备怎样来设计这张统计表?希望同学们持之以恒记好经济帐,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设计意图: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开支情况,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并且联系生活用数学,让学生学记经济帐,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4、练习九第9题(1)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2)汇报结果。前三题的答案依次是1·89、2·889、3·8889。(3)提问:观察一下,这三题的答案有什么规律?学生的想法可能有: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每个数的末尾都是9。小数中间“8”的个数和个位上的数一样。(4)根据这些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设计意图:让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