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年高考语文必考题型之古代诗歌鉴赏+版含解析_第1页
专题01+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年高考语文必考题型之古代诗歌鉴赏+版含解析_第2页
专题01+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年高考语文必考题型之古代诗歌鉴赏+版含解析_第3页
专题01+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年高考语文必考题型之古代诗歌鉴赏+版含解析_第4页
专题01+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年高考语文必考题型之古代诗歌鉴赏+版含解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01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我们常见的人物形象包含以下几类:1.心忧天下、忧国忧民;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3.傲岸不羁、豪放洒脱;4。归隐田园、寄情山水;5.献身边塞、渴望强盛;6.友人送别,思念故土;7.思妇游子,互传情愫等。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掌握以下方法:1.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

2、态、动作、心理。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诗歌可以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3.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阅读以下诗篇,完成问题。1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

3、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解析】(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嚏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多目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

4、,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拔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荤不凡之气可见了“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s“尘暗旧貂产是说尘土积病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鬟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2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最爱东山晴后雪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

5、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解析】注意诗歌中的动作和心理描写。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鹅鹃天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歌缥缈,植呕哑,酒如清露解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注:公元1165年(乾道元年)夏,陆游调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二年春,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这首词就是这一年归家初期写下的。“青门学种瓜”指学汉初的邵平在长安青门外种瓜。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位

6、表面上享受渔钓生活、而内心却藏着苦闷的隐者形象。从诗歌内容来看,词人似乎很享受渔钓生活,但开头两句则已透露出了词人的无可奈何,“送年华”显示出了词人的无聊和苦闷。【解析】词人虽然将自己的怡然自得表现得极为张扬,但联想到词人当时的处境可知,他被罢官免胆,心中自然不会如此轻松愉悦因此此处的“笑”实际上是强作笑颜,词中表现的旷达情怀实际上是强作旷达,i司人心中仍然笼罩着挥之不去的阻霾,写的是“渔钓”的闲适,所要传达的却是“海钓的因由。这苜词移情于景,含而不吐,意境微妙,含蕴深厚,非常耐人寻味心4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

7、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身份)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性格一具体分析)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义)1解析】从环境描写着,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俯、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

8、(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5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接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骚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注:按,读ru6,“揉搓”之意。试简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答案】本词细腻而含蓄的笔墨刻画了一位空虚无着、寂寞难遣、被相思困扰的思妇(闺中女子)形象。开头景物具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皱了思妇的心;闲逗鸳鸯、揉搓杏蕊的细节,玉簪斜坠独倚栏干看斗鸭等动作情态体现了更深的愁苦相思及孤单寂寞。表现了女子思念情人,急盼情人归来的急切心情。【解析】注意分析诗中景物与人的关系。6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赠内人张祜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内人: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伎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禁门:宫门。窠:巢穴。红焰:指灯芯。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宫女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一位凄凉孤寂、青春虚度又善良美貌的宫女。“媚眼”表现少女的美貌,身在禁宫,与世隔绝。“惟看”体现出女子的孤寂、凄凉,只有枝头的一窝栖止的飞鸟才可以陪伴她,“斜拔”“剔开”“救”一系列的动作体现出少女的善良,不忍心飞蛾扑火死去。【解析】诗的第二句写“内人”仰首凝望鹭窠的动作,飞鸟尚可自由飞出宫禁,也有

10、温暖巢穴,自己何时才能走出宫门,重回故乡!凝望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幸福的憧憬。诗歌的三、四两句中“内人”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地,当她看到飞蛾投火时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便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对自我命运的哀怜。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浣溪沙朱敦儒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脱餐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餐:竹笋的壳皮。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爱

11、国词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词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解析】词的上阕写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透露出词人的寂寞、惘怅下阕以反诘句“江南春好与谁看"收结全词j表达了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再结合词下注解可知本词是词人流落江南所作,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词人遭遇战乱,流落江南,内心自然充防悲愤溥凉。由此可得人物形象,按答题的一般步骤回答即可口8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江城子癸酉春社王炎

12、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藏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注】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到癸酉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藏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13、。1解析】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J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词中所写景物也解答本题应抓住.老大""独处”"怯塞"“野赖山看?村麒可从宜”等有效信息,9 .简析下面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飓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飓风:在水中摇摆。搔头:古代妇女禁发的簪子。【答案】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

14、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解析】注意分析人物的动作神态等。10 .(2017年高考全国课标n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

15、加以分析。【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从首联“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苏轼兄弟虽然情谊很深,但大丈夫应放眼天下.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苏辙此去,虽为远别J但暂作分离J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饬落泪.首联两句诗主要表现了苏轼忠干国家、旷达豪迈、顾全大局的性格J分析的文字不宜太多,要简约到位。苏轼的形象性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瀛

16、少半分。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饬落泪。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而幅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11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鹏鹊天酬孝峙【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注】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熏风:东南风。【问题】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

17、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解析】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颤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任凭严霜侵袭、暴雨打击,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12 .(2018届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三次质量考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注】水沉:指沉水香。古人用

18、它来熏室内。一、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从题目看,这是写景词;从内容看,这是闺情词。全词借初夏景象,表达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朴实情感。B.词人精于炼字。首句中“咽”字,表现蝉声时鸣时止,尚不流利;下片中“燃”字化静为动,突出了榴花的红艳。C.上片写“昼眠”后所听所见:棋声惊眠、新蝉鸣叫,惹人烦恼,而绿槐高柳、和风碧窗、熏香缕缕,让人欣喜。D.本词从听觉、视觉、触觉等角度描写了初夏的别样景致,语言自然,风格质朴,感情细腻,富于生活情趣。E.本词上片写静态美,蝉声、棋声衬托庭院的阴凉和幽静;下片写动态美,小荷翻,弄清泉,突出生机和情趣。【答案】CD【解析】C项,“新蝉鸣叫,

19、惹人烦恼"理解错误;D项,“风格质朴”错误,本词的风格应为淡雅清新。二、这首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简要赏析。【答案】(1)词中塑造了一个娴雅、活泼,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女子形象。(2)上片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琴棋、熏香之家写其情趣雅致,绿槐高柳的庭院写其性情沉静。下片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赏雨赏花写其兴奋好奇,纤手弄泉写其活泼天真。【解析】此题应该从手法角度作答,其中要明确诗歌常用的手法或技巧,本词中,上片重点写了庭院和景致,属于烘托人物F下片写少女“纤手弄清泉”,属于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13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H】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送子由使契

20、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21、这是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义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为远别而泪沾双襟!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芳草渡【宋】贺铸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热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此夜为谁排。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注】“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这首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这首词塑造了

22、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留”“送”“热”“泪下”“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相思烦恼,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表现了这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一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留征辔,送离杯”二句,一开首便点明别离。“征”在这里是远行的意思。“辔指马笼头和缰绳。这里词人紧扣“征辔”将禽去那转眼即逝的一刹那,挥洒笔墨J女主人对即将远行的人苦舌挽留

23、,频频劝饮,抓住马慎不放。词人这里只突出了留马、送杯两个典型的动作来描写,简明扼要,语浅意深.着泪下,捻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三句,接连以三个动作,极为委婉细腻地刻划出女主人公悲痛欲绝的心理活动。前五句,全写离别,突出了女主人公一网留“、一"送”、-“泪下一"捻-"问五个细节,从容写来,有条不繁,细腻熨贴,脚娜风流.15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问题。南乡子葵扇(清)陈恭尹万树绿撑天,多在黄云紫水边。谁结轻丝裁作月?团团。买得清风不用钱。声价顿能添,安石风流久不传。寂寞空斋谁是伴?翩翩。荷叶香来亦偶然。【注】安石:指谢安,晋代宰相,字安石。晋书谢安传:安少有盛名,时

24、多爱慕。乡人有罢中宿县(今广东清新县)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卜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词的开头两句介绍了制扇所用的蒲葵的生长环境,描绘了一片翠绿繁盛、郁郁苍苍的景观,渲染了蒲葵生长地方的非凡美丽。B.作者在上片以风趣的笔调点出了葵扇的作用,随后用“声价顿能添”来表明大家对免费唤取清风的葵扇的喜爱,纷纷购买。C.词的最后用“荷叶香来亦偶然”,表明在葵扇的轻拂下,偶尔飘来荷叶香,在习习清风与阵阵香气的缭绕中,暑气自消,执扇者好不自在。D.本词善于用提问引发读者思考,比如上片引发人们猜测,是谁能制作出这圆而精致的葵扇呢,充满了对葵扇的赞美之情。E.全词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结构层次清晰,运用了比喻、对偶、设问、用典等多种手法,堪称咏物小词中的佳作。【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门表明大家对的喜爱"说法不当,“声价顿能源”是对趋从行为的嘲讽“E项,没有“设问”*二、本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本词作简要分析。【答案】本词写词人独处书斋,在淡淡的荷香缭绕中,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