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七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及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_第1页
试验七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及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_第2页
试验七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及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_第3页
试验七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及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_第4页
试验七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及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六吸收实验(一)丙酮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及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和流程;2 、了解吸收剂进口条件的变化对吸收操作结果的影响;3 、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Kya的测定方法。二、实验内容1、测定吸收剂用量与气体进出口浓度yi、y2的关系;2、测定气体流量与气体进出口浓度yi、y2的关系;3、测定吸收剂及气体温度与气体进出口浓度yi、y2的关系;三、实验原理吸收是分离混合气体时利用混合气体中某组分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一种方法。不同的组分在不同的吸收剂、吸收温度、液气比所选用的吸收剂对某组分具有及吸收剂进口浓度下,其吸收速率是不同的。选择性吸收。1 、吸收总

2、传质系数Ka的测定(2)传质速率式:NA=Kya-V填.4Ym物料衡算式:G空(Yi-Y2)=L(X1-X2)G空(Y Y2)Kya=相平衡式:Y=mX(1) 和(2)式联立得:V填Ym(4)由于实验物系是清水吸收丙酮,惰性气体为空气,气体进口中丙酮浓度yi>10%,属于高浓度气体吸收,所以:,Kmol/m 2 h;Yi=-pyi;Y2=y2G空一空气的流量(由装有测空气的流量计测定)V填一与塔结构和填料层高度有关;其中:Ym(YmX1)(Y2mX2)YimX1InY2mX2G空X20;Xi丁(YiY2);L吸收剂的流量(由装有测吸收剂的流量计测定),Kmol/m2h;m-相平衡常数(由

3、吸收剂进塔与出塔处装的温度计所测温度确定),吸收温度:tt进t出2附:流量计校正公式为:GGni,L/h(G|为空气转子流量计读数):PTn单位变换:G空口,Kmol/m2h;(其中,A为塔横截面积,n-PG)ARTL“一,Kmol/m2h;(其中,L0是水流量l/h,M0是水的摩尔质量)MoA2、吸收塔的操作yiy2吸收操作的目标函数:y2或刀=y1影响y2有:1).设备因素;2).操作因素。液体分配粥气体出口除漆器n液体进口液体再分配器-气体进口一液体出口1).设备因素a、填料塔的结构典型的填料塔 结构为塔体是一圆 形筒体,筒体内分 层安放一定高度的 填料层,填料层底 端由搁栅支撑,液 体

4、分布器和液体再 分布器将吸收剂均 匀地分散至整个塔 截面的填料上。液 体靠重力自上而下 流动,气体靠压差 自下而上流动。填 料的表面覆盖着一 层液膜,气液传质 发生在气液接触面 上。最早的填料拉 西(1914)由拉西发 明,它是一段外径 和高度相等的短 管,时隔多年,鲍 尔环,阶梯环,弹 簧填料,Q环填 料不锈钢金属图1.填料塔结构示意图丝网波纹填料,以及种类繁多的规整填料。评价填料特性的三个数字:)比表面积a(m2/m3)越大越好;i)空隙率e气体阻力尽可能小,e越大越好;ii)单位堆积体积内的填料数目nob、填料的作用(1) 增加气液接触面积应满足:i) 80蛆上的填料润湿。11) 液体为

5、分散相,气体为连续相 (反之为鼓泡塔,失去填料的作用)。(2) 增加气液接触面的湍动应满足:i)保证气液逆流。图2.ii)要有适宜的液气比,若气速过 大,液体下降速度为零,即发生液 泛。填料塔的操作满足了上述要 求,填料才会起作用。c、液体分布器的作用(1)较高的填料层,需分段安装液 体再分布器。(2)克服液体向壁偏流现象,为此,XiX.图4操作线与平衡线的关系图3操作线与平衡线的关系,每隔一定高度的填料层,要装有液体再分布器。(3)使填料均匀润湿,从而增加气液接触面积。2)、操作因素本文所强调对于特定的吸收过程,改变L、t、X2三要素对改善y2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即回答特定的吸收过程,三要素

6、中哪一个是控制因素。(1)、当L/G>m时,推动力ym由操作线某一端靠近平衡线的那一头所决定,见图2所示。若增加吸收剂L的流量导致解吸超负荷,解吸不彻底,所引起的后果是吸收剂进口浓度X2增加,从而使吸收后尾气浓度y2也增加。针对这种情况,控制操作要素是X2,降低X2,见图2所示。其方法有二种:i)改善解吸塔的操作,采用一切能使解吸彻底的方法。ii)增加新鲜吸收剂的用量。2)当L/G<m时,若适当增加吸收、剂流量,其一改善了操作线的斜率,见图3所示,ym将增加;其二对液膜传质分系数的提高也有一定的贡献。如果物系属于液膜控制,此时的控制操作要素是适当增加吸收剂的流量L。但是,L的增加有

7、适度的要求,一般为L/G=2)(L/G)min,还应同时考虑再生设备的处理能力。(3)当吸收系强放热过程时,意味着自塔顶而下,吸收液温度增加很大,甚至达到了解吸温度。此时的平衡线斜率变陡,传质推动力ym下降,见图4所示。如,用水来吸收SQ制H2SQ,第一步只能先制得93%勺硫酸,再用93喻酸冷却后吸收SO,经脱去少量水,才制得98麻硫酸。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控制操作要素是吸收剂温度t,即吸收液需经中间冷却后再吸收。四、实验装置流程图1、设备流程图丙酮贮精出卬版牛灌封装置2、主要设备仪表管道加热器,吸收塔,丙酮鼓泡器,压力定值器,空气压缩机,流量计,测温仪表3、主要设备参数玻璃弹簧填料塔参数:塔

8、径:35mm填料高度:240mm定值器参考设定压力:瓷拉西环填料塔参数:塔径:35mm填料高度:400mm定值器参考设定4、用气相色谱测丙酮的操作条件(气相色谱仪GC961T进样器温度:150C热导池温度:150C柱箱初始温度:150C载气流量A刻度5左右载气流量B:刻度5左右电流:80MA进样量(六通阀进样):25ML五、实验步骤1、打开吸收剂计量流量计至刻度为2L/h。2、打开空气压缩机,调节压力定值器至刻度为,此压力足够提供气体流动的推动力,因为尾气排放直接放空。3、调节液封装置中的调节阀使吸收塔塔底液位处于气体进口处以下的某一固定高度。4、调节空气计量流量计至刻度为400L/h。5、待

9、稳定10min后,分别对气体进、出口yi、y2取样分析,为使实验数据准确起见,先取y2,后取y1;取样针筒应在取样分析前用待测气体洗二次,取样量近30ml。6、当常温吸收实验数据测定完后,将吸收剂进口温度调节器打开,旋至电流刻度为,待进、出口温度显示均不变时,取样分析。注意事项:1、室温大于15c时,空气不需加热,即可达到配料要求。若室温偏低,可预热空气使yi达到要求。2、各仪表读数恒定5min以后,即可记录或取样分析有关数据,再按预先设计的实验方案调节有关参数。3、用微量针管取样时,应特别仔细,按老师要求操作。六、实验报告的内容和要求1、数据采集完后用计算机进行处理。2、取一组数据进行示例计

10、算,计算出AY、r、Kya。3、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七、思考题1、从传质推动力和传质阻力两方面分析吸收剂流量和吸收剂温度对吸收过程的影响2、从实验数据分析水吸收丙酮是气膜控制还是液膜控制,还是两者兼有之3、填料吸收塔塔底为什么必须有液封装置,液封装置是如何设计的。4、将液体丙酮混入空气中。除实验装置中用到的方法外,还可有哪几种附表:原始数据记录表格No液相流量L/h气相流量L/h液相进口温度C液相出口温度C气相进口浓度mol%气相出口浓度mol%12345(二)氨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及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和流程;2 、了解吸收剂进口条件的变化对吸收操作结果

11、的影响;3 、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Kya的测定方法。二、实验内容1 、测量某喷淋量下填料层(AP/z)-U关系曲线;2 、在一定喷淋量下,计算混合气体中氨组分为靡尔比时的传质系数Kya。三、实验原理1 、总传质系数Kya的测定HOGV(1)Kya式中:v-空气的摩尔流量mol/h;Kya-传质系数mol/m3-h;一塔的横截面积m2;Hog-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由(7-1)可知,KyaV一(2)Hog?2 、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的Ho的测定:HOGZ-NOG式中:Z-填料层总高度m;NOG-气相总传质单元数;3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NO在勺测定,Nog江/2(4)Ym式中:y1-塔底气相浓度;y2

12、-塔顶气相依度;AYm-平均浓度差。4 、气相平均推动力AYm勺测定:(5)Ymyyln(yy2)*y1yy2ymx1*y2y2y2y2mx2y2上,或组分的回收率刀、吸收塔的操作和调节:吸收操作的结果最终表现在出口气体的组成上。在低浓度气体吸收时,回收率可近似用下式计算5yiy2y2(6)yiy吸收塔的气体进口条件是由前一工序决定的,控制和调节吸收操作结果的是吸收剂的进口条件:流率L、温度t、浓度心个要素。由吸收分析可知,改变吸收剂用量是对吸收过程进行调节的最常用的方法,当气体流率6变时,增加吸收剂流率,吸收速率N4曾加,溶质吸收量增加,那么出口气体的组成y2减小,回收度刀增大。当液相阻力较

13、小时,增加液体的流量,传质总系数变化较小或基本不变,溶质吸收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传质平均推动力Aym的增加而引起的,即此时吸收过程的调节主要靠传质系数大幅度增加,而平均推动力可能减小,但总的结果使传质速度增大,溶质吸收量增大。吸收剂入口温度对吸收过程影响也甚大,也是控制和调节吸收操作的一个重要因素。降低吸收剂的温度。使气体的溶解度增大,相平衡常数减小。对于液膜控制的吸收过程,降低操作温度、吸收过程的阻力1m将随之减小,结果使吸收效果变好,y2降低,而平均推动力AYmKyaKxa或许会减小。对于气相控制的吸收过程,降低操作温度,过程阻力11,一不变,但平均推动力增大,吸收效果同样将变好。总之,吸收

14、Kyakya剂温度的降低,改变了相平衡常数,对过程阻力及过程推动力都产生影响,其总的结果使吸收效果变好,吸收过程的回收度增加。吸收剂进口浓度X2是控制和调节吸收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吸收剂进口利于吸收过程回收率的提高。浓度X2降低,液相进口处的推动力增大,全塔平均推动力也将随之增大而有应当注意,当气液两相在塔底接近平衡(Lm)欲降低y2,提高回收G率,用增大吸收剂用量的方法更有效,见图(a)。但是,当气液两相在塔顶接近平衡时(_Lm)提高吸收剂用量,即增大人并不能使y2明显的降低,只GG有用降低吸收剂入塔浓度旭才是有效的,见图(b)。四、实验设备、仪表及流程图1 、设备参数:(1) 鼓风机:XG

15、国旋涡气泵,型号2,最大压力1176Kpa,最大流量:75m3/h(2) 填料塔:材质为硼酸玻璃管,内装瓷拉两环,填料层高度Z=;填料塔内径D=(3) 液氨瓶一个2 、流量测量(1) 空气转子流量计:型号:LZB25流量范围:一25m/h精度:%(2) 水转子流量计:型号:LZB-6流量范围:6-60l/m精度:%3 、浓度测量:(1)塔底吸收液浓度分析:定量化学分析仪一套。(2)塔顶尾气浓度分析:吸收瓶、量气瓶、水准瓶一套。4、实验装置及流程图子流量计自 来 水填料收塔五、实验方法及步骤1、测量某喷淋量下填料层(AP/Z)一U关系曲线先打开水的调节阀,使水的喷淋量为40L/h,后启动鼓风机,

16、用空气调节阀调节进塔的空气流量,按空气流量从小到大的顺序读取填料层压降AP,转子流量计读数和流量计处空气温度,并注意观察塔内的操作现象,一旦看到液泛现象时记下对应的空气转子流量计读数。在对数坐标纸上标出液体喷淋量为40L/h时(AP/Z)U关系曲线,确定液泛气速与观察的液泛气速相比较。2、测一定空气流量和水流量下的氨气的吸收效果选择适宜的空气流量和水流量(建议水流量为30L/h),计算向进塔空气中送入的氨气流量,使混合气体中氨组分为左右摩尔比。待吸收过程基本稳定后,记录各流量计读数和温度,记录塔底排出液的温度,并分析塔顶尾气及塔底吸收液的浓度。3、尾气分析方法a、排出两个量气管内空气,使其中水

17、面达到最上端的刻度线零点处,并关闭三通旋塞。b、用移液管向吸收瓶内装入5ml浓度为左右的硫酸并加入1一2滴甲基橙指示液。c、将水准瓶移至下方的实验架上,缓慢地旋转三通旋塞,让塔顶尾气通过吸收瓶,旋塞的开度不宜过大,以能使吸收瓶内液体以适宜的速度不断循环为限。从尾气开始通入吸收瓶起就必需始终观察瓶内液体的颜色,中和反应达到终点时立即关闭三通旋塞,在量气管内水面与水准瓶内水面齐平的条件下读取量气管内空气的体积。若某量气管内已充满空气,但吸收瓶内未达到终点,可关闭对应的三通旋塞,读取该量气管内的空气体积,同时启用另一个量气管,继续让尾气通过吸收瓶。d、用下式计算尾气浓度丫2因为氨与硫酸中和反应式为:

18、2NH3H2SO4(NH4)2SC4所以到达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时),被滴物的摩尔数nNH3和滴定剂的摩尔数nH2SO4之比为:nNH3:nH2SO42:1nNH32nH2SO42MH2soi?VH2SO4丫必_2MH2SO4,H2SO4丫2,一nte气(V量气筒To/T量气筒)/22.4式中:nNH3,n空气一分别为NH和空气的摩尔数MH2sO4-硫酸溶液体积摩尔浓度,mol溶质/L溶液Vh2so4-硫酸溶液的体积,mLV量气筒一量气管内空气总体积,mLT0-标态时绝对温度,T-操作条件下的空气绝对温度,K4 、塔底吸收液的分析方法a、当尾气分析吸收瓶达终点后即用三角瓶接取塔底吸收液样品,约

19、200ml并加盖。b、用移液管取塔底溶液10mL置于另一个三角瓶中,加入2滴甲基橙指示剂。c、将浓度约为的硫酸置于酸滴定管内,用以滴定三角瓶中的塔底溶液至终点。5、水喷淋量保持不变,加大或减小空气流量,相应地改变氨流量,使混合气中的氨浓度与第一次传质实验时相同,重复上述操作,测定有关数据。注意事项:1 、启动鼓风机前,务必先全开放空阀2。2 、做传质实验时,水流量不以超过40L/h,否则尾气的氨浓度极低,给尾气分析带来麻烦。3 、两次传质实验所用的进气氨浓度必须一样。六、数据记录与处理4 、干填料时AP/zU关系测定L=0填料层高度Z=塔径D=序号填料层(Wj度AP(mmHO)单位高度填料层压降AP/Z(mmHO)空气转子流量计读数3(m/h)空气流量计处空气温度t(C)对应空气的流量Vh(m3/h)空塔气速u(m/s)1232、喷淋量为40L/h,AP/Z-U关系测定序号填料层高度AP(mmHO)单位高度填料层压降AP/Z(mmHO)空气转子流量计读数3(m/h)空气流量计处空气温度t(C)对应空气的流量Vh(m3/h)空塔气速u(m/s)塔内的操作现象123Vh=V转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