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与教化教案资料_第1页
礼仪与教化教案资料_第2页
礼仪与教化教案资料_第3页
礼仪与教化教案资料_第4页
礼仪与教化教案资料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食器:鼎鬲 甗 簋 簠 盨 敦 豆 鼎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鬲ge 肉食器。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甗yan 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簋 Gu簋,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 f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

2、、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盨 x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详细解释【名词】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具。由圈足簋发展而来,用途相同。器盖与器身形态相近但稍小,器盖上有四个方足,为其一般判定标准。取下器盖后翻置起来即成另一器皿,食毕归置如一。说文解字皿部:“盨,槓盨,负载器也。”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敦 duì古代用来

3、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失。 豆 豆,盛食器和礼器。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同名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豆作为礼器常与鼎、壶配套使用,构成了一套原始礼器的基本组合,成为随葬用的主要器类。用豆之数,常以偶数组合使用,故有”鼎俎奇而笾豆偶” 的说法,但是也有使用奇数组合的。周礼掌客载:“凡诸侯之礼,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二十有

4、四。”但是,出土和传世的铜豆器却甚少。 最早用于盛放黍稷,后演变为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物。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商周时豆多浅腹,粗柄,无耳,无盖。春秋战国时豆的形制较多,有浅盘、深盘、长柄、短柄、附耳、环耳等各种形状,上有盖可仰置盛放食物,亦有方形的豆。使用时,豆也常以偶数出现,按尊卑长幼,亦有数量多少之分。国语周语:“觞酒豆肉箪食。”(一觞酒一豆肉一箪饭。)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青铜礼器,高达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

5、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因鼎大得可以做马槽,又俗称“马槽鼎”。第一种说法认为“母戊”为墓主人的庙号。“司”读“祀”,即祭祀的意思。认为这三个字的铭文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母戊是商王文丁(属于殷墟3期)之母的庙号,该鼎即为商王文丁所铸,是用来祭祀其母。 第二种说法将“司”字改释为“后”字。“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分,即她生前乃商王之“后”。最近的说法: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处则以释“后”为妥。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或

6、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鼎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九鼎的传说:夏朝(首都安邑)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或七鼎,而皇储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此外,九鼎还是国民政府时期军队勋章的一

7、种。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一言九鼎成语来历: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

8、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荐”出自同一个典故。平原君夸奖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变到现在就成了信守诺言了!后母戊鼎外形: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后母戊鼎立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

9、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后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

10、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后母戊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后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云雷纹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饕餮:读音to tiè,是传说中的龙的第五子,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 。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后来形容贪婪之人叫:“饕餮”。大盂鼎:大盂鼎造于西周周康王时期。鼎高一百点八厘米,口径七十八点三厘

11、米,重一百五十三点三公斤,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与饕餮纹同义词),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腹内壁有铭文19行,共291字,是珍贵的历史资料。铭文内容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国,周代忌酒面与,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时记载给盂的赏赐。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异凝重、雄奇恣放质朴平宝等数类。大盂鼎属於瑰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大盂鼎铭文如下:唯九月,王在宗周,命盂,王若曰: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

12、,敷有四方,畯正厥民,在于御事,酒无敢舔,有祡烝祀无敢,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敷有四方,我闻殷坠命,唯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肄于酒,故丧师已、矣,汝昧辰有大服,余唯即朕小学,汝勿蔽余乃辟一人,今我唯即型禀于文王正德,若文王令二三正,今余唯命汝盂绍荣,敬拥德经,敏朝夕入谏,享奔走,畏天威,王曰:耐,命汝盂型乃嗣祖南公,王曰:余乃绍夹尸司戎,敏罚讼,夙夕绍我一人烝四方,雩我其遹省先王受民受疆土,赐汝鬯一卣,衣、巿韨、舄、车、马,赐乃祖南公旗,用狩,赐汝邦司四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赐夷司王臣十又三伯,人鬲千又五十夫,自厥土,王曰:盂,若敬乃正,废朕命。盂用对王休,用作祖南公宝鼎,唯

13、王廿又三祀。春秋莲鹤方壶春秋莲鹤方壶(Lotus and crane rectangular hu)是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春秋时期铜器、青铜器,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另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有可能属于卒于公元前年的郑成公,或者是卒于公元前年的郑僖公,即在春秋中晚期之际。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南郊的新郑还是郑国的国都。公元前375年,韩国军队把新郑团团包围,新郑城下,旌旗招展,号角齐鸣,在韩国大军的强大攻势下,郑国很快就灭亡了。之后,过了140多年,到了公元前230年,韩国又被强大的秦国消灭,新郑这个都城废弃了,昔日繁华的郑韩故城逐渐消失在历

14、史的尘埃中。随着时光的流逝,朝代的变迁,曾经发生在郑国的往事渐渐被人们遗忘了。简介 分别高116、117厘米 口长30.5厘米 口宽24.9厘米。 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张口咋舌,更托青铜器的威严之感。 蟠螭生得虎形龙相,相传是龙与虎的后代。具有龙的威武和虎的勇猛,因而在古代军队的军旗、印章以及兵器上经常出现。莲鹤方壶构图极为复杂,造型设计非常奇妙,铸作技艺卓越精湛,堪称春秋时

15、期青铜艺术的典范之作。莲鹤方壶需要几十个奴隶同时浇铸才能完成,是多范畴合铸工艺的代表。这种巧妙新颖的构思设计,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体现出东周初期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社会精神风貌。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被郭沫若先生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原名称: 曾侯乙编钟 年代: 中国战国时代 材料: 木 青铜 规格: 架长748厘米,宽335厘米,高273厘米 重4400公斤 收藏地: 湖北省博物馆发现:1977年9月,湖北随州城郊的一个小山包上,沉睡于地下2430年后,曾侯乙编钟得以重见天日。 这是中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 那一天,随州城郊擂鼓墩驻军扩建

16、营房过程中, 偶然发现了曾侯乙墓。这是个面积达220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6倍的“超级古墓”。曾侯乙,姓姬名乙。战国时代曾国(今湖北随州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他不仅是一位熟谙车战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

17、器。 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乐家黄翔鹏、王湘等人赶到现场,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 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八度:通俗点解释: 八度就是指音程关系 简单一点讲,就是你唱1 2 3 4 5 6 7 1 (注释:1234567对应的音名分别是CDEFGAB) 第一个1就是最后一个1的低八度 最后一个1就是第一个1的高八度 其他音也一样。结构特点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科技含量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