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大题_第1页
运动生理学大题_第2页
运动生理学大题_第3页
运动生理学大题_第4页
运动生理学大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12章 :1. 准备活动的作用是什么?生理机理是什么?准备活动的作用: 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和促进相关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 使体温升高,提高代谢水平:体温适度升高可使肌肉粘滞性下降,提高肌肉收缩与舒张的速度,增加肌肉力量;使氧离曲线右移,释放更多氧;代谢酶的活性增强,加快了能量供应的速率;提高神经和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增加肌肉和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预防运动损伤发生; 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调节赛前状态。准备活动的生理机理:赛前状态是机体在各种条件刺激下产生的自然条件反射,而准备活动则是有意识地通过身体活动引起相关器官、系统产生痕迹效应。这种痕迹效应包括神经系统兴奋

2、的后作用、某些激素的分泌增加和体温升高引起的各种生理效应等。2. 什么是极点,极点产生的原因? 极点:在剧烈运动的开始阶段,往往会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的身体不适的感觉的状态。 不适的感觉主要包括:呼吸困难、肌肉酸痛无力、动作迟缓、情绪低落、不愿继续运动。 原因:可能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跟不上肌肉活动的需要,造成肌肉内氧供应不足,糖酵解产生的乳酸以及其他代谢物质在血液中积累,引起呼吸循环系统功能失调(如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动脉血压升高等)。这些机能失调又导致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抑制过程加强。3. 什么是重新振奋,重新兴奋产生的原因? 重新振奋:极点出现后,若继续坚持运动,一段时间后身体不适的感觉消失,机

3、体重新出现呼吸均匀自如、动作轻松有力、精神振奋等现象,这种状态叫重新振奋。 产生的原因:由于内脏器官活动的生理惰性被克服,其机能得到改善,逐渐赶上运动器官的需要,肌肉内氧供应增加,血乳酸产生减少;与此同时,由于极点引起的运动强度下降,使得运动器官不仅对氧的需求量减少,而且也减少了传向大脑皮质的强烈神经冲动刺激,使得原先被破坏的运动力定型得到恢复。4. 什么是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目前有哪些解释运动性疲劳的学说? 运动性疲劳:运动过程中,机体不能将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生理现象。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

4、突变学说、自由基学说。5. 促进机体恢复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整理活动、睡眠、营养学、物理学、医学手段。6. 分别说明800米跑和马拉松跑引起的运动性疲劳的原因以及运动后所采取的恢复措施。 7. 何为稳定状态?两种及其特点。 稳定状态:在一定强度的周期性项目运动过程中,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机体工作能力处于一个较高的、变动不大的水平上,此时的功能状态称为稳定状态。稳定状态分为真稳定状态、假稳定状态。 真稳定状态: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能满足需氧量的一种状态,常见于强度小、持续时间长的有氧运动。 假稳定状态: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的一种状态,常见于强度大、持续时

5、间短的运动项目。第11章1. 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1)肌肉的形态和结构: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肉力量与之成正比); 肌纤维类型(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力量大,慢肌纤维相反); 肌肉的结缔组织(主要指肌肉的弹性成分)。 (2)神经调节机能:运动冲动的频率和运动单位的募集; (频率越高,收缩产生的力量越大;募集越多,收缩产生的力量越大) 相关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2. 力量训练应遵循哪些原则?影响训练效果的因素? 原则:超负荷原则(70%-80%1RM); 专门性原则(举重-练绝对力量,投掷-速度力量,马拉松-力量耐力); 有序性原则。 影响因素:负重练习的重量;(负荷) 练习的次数和组数;(重复次

6、数) 间隔时间;(频率) 动作的速度; 肌肉收缩形式;(等长收缩、向心收缩、离心收缩) 练习动作的形式。3. 短跑速度的生理学基础?如何提高短跑的速度? 生理学基础:短跑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长和步频。步长受肌力的大小、腿长和下肢关节的灵活性影响,步频受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肥大程度、与运动有关的神经中枢协调能力的影响。 提高短跑的速度的方法是使用重复练习法:在两组练习之间应保证充分恢复的时间,以专项最大强度进行练习是短跑训练的主要特点。4.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如何进行有氧耐力训练? 生理学基础:氧运输系统;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耐高温能力

7、。 方法:采用持续练习法和间断练习法。间断练习法包括重复训练和间歇训练。5.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如何进行无氧耐力训练? 生理学基础:肌纤维类型及其糖酵解能力:即产生乳酸的能力,越强越好; 快肌细胞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是慢肌的22.5倍。 缓冲乳酸的能力:越强越好。 剧烈运动时,机体主要靠血液中的缓冲对来缓冲肌细胞产生的乳酸; 肌细胞和脑细胞耐受乳酸的能力:越强越好。 方法:间歇训练法。6. 简述提高速度素质的训练. 提高速度素质的训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速和位移速度。7.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运动员训练的负荷量。 8. 测定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乳酸阈:人体在进行递质增负荷运动时,由有氧

8、氧化分解供能过渡到大量动用糖酵解供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mol/L时所对应的运动速度来表示。又叫无氧阈,但它是反映机体有氧耐力的指标。有氧耐力好的运动员,个体乳酸阈也高。 乳酸无氧阈实验室模拟训练测定法:乳酸无氧阈测定方法很多,一般都是以乳酸强度曲线为原理,采用逐渐递增负荷方法测定。起始负荷和递增负荷的大小取决于运动员的性别年龄和训练程度。例如,跑台的起始负荷,一般无训练者为2.5m/s,中等训练水平的男子和具有高度耐力训练的女子为3.0 m/s,高水平耐力训练的男子3.5m/s。根据每级血乳酸值和相应的强度,在坐标纸上画出乳酸强度曲线,取对应于4mmol/L血乳酸浓度的功率值(瓦

9、或跑速),即乳酸阈功率(或跑速)。第10章1. 什么是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有什么不同? 条件反射是经过后天学习、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比较: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先天的,遗传的种族所有的任何条件下发生的固定的神经联系大脑皮层下部可实现后天的,生活中获得的个体所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暂时的神经联系高等动物主要通过大脑皮层实现2. 何谓运动技能?它的形成包括哪几个阶段? 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运动技能形成三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另外还有动作自动化。 泛化阶段:由于动作初期接收的是一些新异的刺激,引起大脑细胞强烈兴奋,且兴

10、奋呈现扩散状态,出现泛化现象。在此阶段,教师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的主要环节,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 分化阶段: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运动能力定型初步建立。在此阶段,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 巩固阶段:通过进一步练习,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在此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进一步练习,并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动作自动化:运动中整套动作或动作的某些环节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是形成运动技能的最高阶段。(并非需要大脑皮层参与)3. 从生理学角度谈

11、谈促进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方法。 方法:充分利用各感觉机能间的相互作用; 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 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 充分利用运动机能间的相互影响。第9章 (见讲义)1. 什么是激素?激素的种类?2. 激素的作用?作用的特征?3. 垂体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和作用。4. 甲状腺分泌激素的种类和作用。5. 胰岛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和作用。6. 肾上腺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第六章1. 机体的排泄途径有哪些? 由肺排出CO2和少量水分; 由消化道排出的主要是经肝脏代谢所产生的胆色素(通过胆汁排入肠管),以及经肠粘 膜排出一些无机盐,如钙、镁、铁等; 由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一部分水、少量尿素和盐类

12、; 由肾脏以尿的形式排泄。2. 尿生成的三个环节?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滤过液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3.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因素? 滤过膜的通透性、有效滤过压、肾血浆流量。第5章1. 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正常人? 基础代谢:人体在正常睡眠8小时后,清醒、静卧、空腹和环境温度在2025 条件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是kcal/m2,或kJ/m2。常用基础代谢率(BMR)表示。2. 人体的三大功能系统及各自特点? ATP-CP系统(磷酸原系统):利用CP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合成ATP时,不需氧,且合成ATP的速度非常快,但持续时间很短,只有710s。ATP-CP

13、系统是合成ATP速度最快的供能系统。对应运动项目有100m跑、50m游泳、跳跃、投掷、举重等。 糖酵解系统(乳酸能系统):合成ATP的速率大约是ATP-CP系统的一半,不需氧,但机体依靠该系统供能可持续13分钟。对应运动项目有400m跑、100m游泳、1km场地自行车等。 有氧氧化系统(氧化能系统):合成ATP的速率比较慢,需氧,但持续时间比较长。一般3分钟以上,对应的运动项目有马拉松、50km竞走、公路自行车等。第4章1. 何谓呼吸?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的三个组成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2. 何谓氧离曲线?

14、分析氧离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影响因素。 氧离曲线:反映血红蛋白与氧结合量随PO2而变化的曲线。(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的关系) 氧离曲线上段:PO2在60100mmHg的段落。氧分压(PO2)处于较高水平,曲线较平坦,表明氧分压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 氧离曲线中段:PO2在4060mmHg的段落,曲线较陡,是HbO2释放O2的部分。其生理意义:保证正常状态下组织细胞的氧供应。 氧离曲线下段:PO2在1540mmHg的段落,曲线最陡,氧分压稍有下降,HbO2就会解离出大量的氧。表明氧的贮备能使机体适应组织活动增强对氧的需求。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血液的pH值; CO2分压; 温度; 有机磷

15、化合物。如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pH值降低和CO2分压升高,右移;温度升高,右移;2,3-DPG浓度升高,右移。 右移容易出氧(血红蛋白对氧气的亲和力降低)。3. 简述运动时改善呼吸的方法。 节制呼吸频率,加大呼吸深度; 减少呼吸道阻力; 呼吸动作与技术动作相吻合; 合理利用憋气。4. 胸膜腔负压(胸内压)的生理意义。 保持肺的扩张状态,维持正常呼吸;使胸腔内其他器官,特别是壁薄且可扩 张性大的静脉和胸导管等扩张,有利于静脉和淋巴液回流。5. 合理闭气的方法。 憋气前吸气不能太深;呼气肌强劲压迫胸腔时,微启声门让呼吸道中少量气体有节制地从声门挤出,即发出“嗨”声呼气;憋气用于

16、决胜时刻,如跑步冲刺时刻等。7.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机体通过呼吸调节O2、CO2、H+的水平。 CO2和H+对呼吸的调节 CO2对呼吸中枢的刺激作用实现的两种途径: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 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低O2对呼吸的影响:动脉血中O2分压过低时,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O2分压越低, 反射性加强呼吸运动的作用愈明显。第3章1. 简述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是心肌的电生理特性,是以心肌细胞膜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收缩性是心肌的机械特性。2. 简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能影响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因素都

17、能影响心输出量。 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心肌初长度或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正相关 心肌收缩能力:受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各环节的影响,负相关 后负荷(动脉血压):正相关3. 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动脉血压是在心血管系统内有足量的血液充盈的前提下,由心室射血、外周阻力和大动脉弹性的协同作用下产生的。 形成条件:前提条件:血液充盈血管 基本条件: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每搏输出量: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了每搏输出量的大小; 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幅度比收缩压降低的幅度大,脉压增加; 外周阻力: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缓冲动脉血压变化,即减小脉压;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正常情况两者相适应,但失血时,循 环血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 4. 简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各种因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是反映血管系统内血液充盈程度的指标。心脏收缩力量;重力与体位;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作用:静脉回流起着“泵”的作用,叫“呼吸泵”。5. 简述一次运动过程中心血管机能活动的变化。 一次运动过程中,循环功能活动(心血管机能)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心输出量增加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很快达到稳定。(对P65的整个过程的理解)血液重新分配 (对P66的整段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