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师中心稿)_第1页
《春》(教师中心稿)_第2页
《春》(教师中心稿)_第3页
《春》(教师中心稿)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春 ( 教师中心稿 )喵喵教学目标一、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认知目标:A. 识记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B. 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C.应用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D. 综合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2.能力形成目标: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3.素质培养目标: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

2、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二、达成目标策略突出文章 “细 ”和 “美 ”的特点。 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课文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教学时

3、数3 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 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韩愈在 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二、题目解说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 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

4、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 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 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朱自清( 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 26 种,约 200 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 、绿、荷塘月色等。四、范读、疏通字词1.教师范读2.学生齐读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水涨 (zh ng)捉迷藏 (cáng)酝酿 (y

5、9;nniàng)应和 (hè) 薄(b ó)烟黄晕 (yùn)蓑 (su )衣巢 (ch áo)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 (第 1 段 ):盼春第二部分 (第 2-7 段 ):绘春第三部分 (第 8 10 段 ): 赞春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六、布置作业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二、讲读示范(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6、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 ”; “近 ”(拟人)( 2) “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 ”,两个 “了 ”,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2.讲读第二部分(第2、 3、4、 5 节):绘春(齐读第 2、3、 4、 5 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提一笔,然后通

7、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 - 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春草图, 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 “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质地: “嫩嫩的 ”;色泽: “绿绿的 ”;旺盛的长势: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 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 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春花图, 着力描写春花竞放。 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

8、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 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 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4) 春风图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 “吹面不寒 ”“像母亲的手 ”,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 “泥土的气息 ”“青草味 ”和“各种花的香 ”,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

9、的清新; 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 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 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课时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nbs一、教学目标学习这篇课文, 除了抓住景物特征这个主要内容,还应该从词语的运用、修辞的运用等方面学习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景物的。二、难点、重点分析1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 ”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的?分析:作者抓住济南“温晴 ”的特点,从地理环境、人们的

10、表情与幻想和对小山、小雪、绿水的描写几个角度来写。第一幅画描绘了阳光下济南的全景。济南像被“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 ”,多么恬静、多么安逸。济南的人们 “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第二幅画描绘了秀美的雪景。矮松顶着白花,蓝天镶上银边,白雪夹着黄草,夕阳斜照薄雪,山坡卧着村庄, 房顶卧点白雪, 如同一幅极美的出自唐代名手的水墨画。第三幅画描绘了澄清温暖的河水。河水不结冰, 还冒着热气; 水中水藻绿意正浓, 水边垂柳弯腰照影; 一片清亮的天上,像块空灵的蓝水晶。这一幅幅美景,描绘出了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2作者是怎样描述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的?分析:作者在描绘济南

11、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 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 拟人,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的景色, 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例如描绘济南小山雪景的那段文字中, 作者用了 “青黑 ”、“全白 ”、“银边 ”、“蓝天 ”、“草色 ”、“白 ”、“暗黄 ”、“微黄 ”、“粉色”等词语,色彩鲜明艳丽,恰到好处。同时又运用了十分确切的比喻、拟人,使景色形象化。通过 “日本看护妇 ”、“花衣 ”的比喻和 “露出肌肤 ”的拟人,使人感到小雪中的济南依然温暖如春。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怀。三、教学过程设计(一)速读测试。计时速读全文,答题,计算出阅读速度、理解率与阅读效率。1本文题目

12、是:_;作者是: _;本文写于: _ 年以前。2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请你用三个词来概括。3作者通过哪三个比较来说明“济南真算是个宝地”?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描写顺序?5本文是怎样描写阳光朗照下济南的山的?6本文是怎样描写小雪点染后的山的?7本文是怎样描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的?8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9下面这些句子中,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 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C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13、。10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济()南伦敦() 髻()镶() 贮()蓄水藻()测试记录阅读速度: _ 字分钟理解率: _阅读效率: _ 字分钟(二)激疑质疑。1本文一共5 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A | |B |C | |D |( )2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说说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3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三)精读导引。第 1 题要求在统摄全文内容的情况下,划分段落, 以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做此题要注意在整体性阅读基础上进行分段。第 2、3 题都是对 .写作特点的理解。应当结合自己的有关知识,深入分析体会。并注意随时吸收,用到自己的 .写作中去。(四)疑难讨论

14、。1 C。因为从全文来看,写了三个方面内容:( 1)济南的天气; ( 2)济南的山景; (3)济南冬天的水色。而第1 自然段是写 “天气 ”的,第 5 自然段是写 “水色 ”的,中间三个自然段是写“山景 ”的。2本文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1)直接抒发作者赞美的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 ”,通过三个地区和济南的天气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 以情动人。 如,“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这是张小水墨画。

15、”在优美的意境中,流露出作者赞美的真情。(3)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抒发作者的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十分传神。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冬天阳光下的济南出现 “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神情;小山说出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的低语,薄雪 “微微露出点粉色 ”的羞容;这些,不但非常传神,而且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3这篇写景散文写得成功、动人是与作者善于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分不开的。在修辞方面,比喻、拟人、对比都用得十

16、分出色。例如,把济南比做婴儿,把城外山景比做出于 “唐代名手画的 ”“水墨画 ”,那么清新明丽。这两个比喻都很精彩。作者还融生命与感情于景物之中,使景物活了起来,生动而逼真,这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至于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方面,放在一起相比较的一种修辞方法。本文以矮松的青黑, 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 映衬蓝天等, 色彩鲜明悦目。在词语的选用方面,也是十分讲究的。如,老城是“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这句不仅用了拟人的方法,而且 “晒 ”、 “睡 ”、 “醒 ”三个动词准确地勾画出济南温晴的气候特征。老舍 .

17、写作用纯正的北京话,简洁的短句,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朴实明快。附:速读测试参考答案1济南的冬天 ;老舍; 1934。2无风、晌晴、温晴。3写风同北京比;写日光同伦敦比;写日光的强度与热带地方比。4采用的是景物的排写顺序。第1 段写天。以表现济南的冬天的暖;第2 段写地,以表现济南冬天的舒适;第 3、 4 段写山色,以表现济南冬天的秀气;第5 段写水光,以表现济南冬天里孕合着的春色,并顺势用一句话勾勒了济南冬天的总体形象。5先是用一个设问句和一个反问句指出济南的“出奇 ”不单是因为经常有温暖的阳光,还因为它有迷人的山水;继而写济南的地理特征:是“山围城 ”;然后写济南人情态的特征:因为山就是依靠,

18、山就是温暖,所以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6先写山的色彩。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写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精心描绘。它是白的,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它是银白,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它是彩色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再写山的情态,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那些小山太秀气! ”这样,就写出了小雪点染的山的“妙 ”处。不仅使读者感受到小雪点染的山的外在美,也写出了其内在美。7写水,作者抓住一个“绿 ”字,着重写了自己对济南冬水的感受,概括水的鲜明形象。作者描绘绿萍的绿, 水藻的绿, 水面柳影的绿, 这其实都

19、是写水的绿,写济南冬天里绿的精神,绿的生命。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写“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 ”。这实际上是把水艺术化了,感情化了。最后写“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济南冬景图。写出了这座有泉城之称的济南的特色。8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 ”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9 A 拟人; B比喻; C拟人10( 1) j ( 2) d n( 3)j ì( 4)xi ng( 5) zh ù( 6) z o第一册济南的冬天

20、 课堂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搜集整理, 版权归作者第 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教学目标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

21、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 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 “从 到 ”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三、查预习。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确凿 á,菜畦 í, 桑椹 è,轻捷,油蛉í, 斑蝥 á, 缠络 á,攒 á,珊瑚 ú 高枕而卧,豁 , 敛 , 脑髓 ,陌生 ò。鉴赏,人迹罕至,觅食 ì,竹筛 ,秕谷 ,

22、系 ì,传授 ò,书塾 ú,四、整体把握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1.本文题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 到 ”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 “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 ”到文章结尾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

23、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第一种说法, 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

24、,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第二课时一、问题探究1.本文写 “百草园 ”和 “三味书屋 ”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于这个问题, 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 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 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

25、乐的回忆, 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 历来看法不一。 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 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 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

26、我的乐园 ”是否有帮助 ?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 “我 ”,使 “我 ”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主要是敬慕先生, 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同时也很爱他, 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 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教育。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 (

27、 云雀 )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单是 ”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 ”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作业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 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

28、一系列动词。扫开一块雪, 露出地面, 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 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教后记: 提起鲁迅, 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 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 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 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 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 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 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 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 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第 1 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归作者所有

29、 ,转载请注明出处!(新课标 ) 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 版权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示例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读准下列字音:隘、拈、冀、鄙、忱。理解并运用 “漠不关心 ”“麻木不仁 ”“见异思迁 ”“拈轻怕重 ”“精益求精 ”五个成语。2学习议https:/ 论文夹叙夹议的写法。3学习文中对比的作用。(二)能力目标1学习写读书摘记,积累成语。2练习运用记叙、议论两种表达方式。(三)情感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并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神。2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美、行为美。二、学法建议通读感知全文主要内容,然后用抉读法把握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再在这个基础

30、上实现能力迁移,最后通过朗读背诵来加深对白求恩崇高精神的理解并产生学习的愿望。三、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议 https:/ 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白求恩同志的精神。(二)难点议 https:/ 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三)解决办法可以通过比较、讨论,读课文来解决。四、课时安排l 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l 课本前的插图白求恩。2投影片:生字词;与截肢与输血一文比较不同点的表格;随堂练习。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朗读课文。本文虽是议 https:/ 论文,却写得很有感情,朗读要贯穿始终。可分几种情况朗读, 分析课文前找几个学生读全文; 反复读重点语段, 结束课

31、文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最后一段。2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归纳课文。3学生讨论如何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白求恩这个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们知道白求恩是哪国人吗?(加拿大人)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能在中国人心中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就得到答案了。 (板书题目)本文是毛泽东同志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写的,写于 1939 年 12 月 21 日。(二)明确目标略(三)整体感知找四个学生轮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1正音:隘(ài)拈( ni n)冀( j )ì鄙( b)忱( chén)2本文赞扬了白求恩的哪些精神?(

32、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3本文除了赞扬白求恩的精神,还有什么目的?(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四)教学过程1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写一件事,既可以写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可以谈你对这件事的认识,谈这件事所反映的问题,帮助别人认识这件事的意义,明白其中的道理。前者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后者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到底用哪种表达方式,要由写文章的目的来决定。纪念白求恩一文主要是赞扬白求恩的精神, 并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因此,文章以议论为主,但文中也有记叙的成分。下面我们以第一段为例,分析夹叙夹议写法的作用。( 1)学生朗读第一段,划出第一段的重

33、点句子,并归纳段意。“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段意: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并号召向他学习。( 2)什么是国际主义?国际主义与共产主义是什么关系?文中列宁的话。这在议https:/ 论文中是道理论据,国际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一种表现。( 3)开头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是记叙还是议论?写了哪些内容?记叙。介绍了国籍、身份、年龄,来到中国的目的、经历。( 4)这几句记叙去掉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去掉这几句,白求恩的精神没有了事实依据。( 5)白求恩的事迹非常感人,应该详细地叙述他为中国的抗战所做的事,不应仅用一句话概括,对吗?不对。本文的 .写作目的是悼念白

34、求恩、 赞扬白求恩,不是记叙白求恩的事迹,如果详写,文章的 .写作目的就变了。另外,白求恩的事迹大家都知道,不必详写。( 6)既然不用详写,那么 “五十多岁 ”、 “不远万里 ”这些词句应去掉,对吗? “殉职 ”是什么意思?不对。突出年龄、里程更能表现白求恩精神的可贵。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7) .总结: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 https:/ 论文中的记叙有何区别?以截肢与输血为例比较。目的不同: 记叙文中的记叙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及真实情景;议 https:/论文中的记叙是为证明论点提供事实论据。详略不同:记叙文中的记叙要详尽、具体、生动、突出中心;议https:/ 论文中的记叙要简明、概括、扣住论点。( 8)让学生分析其他三段中的叙议情况,然后讨论夹叙夹议的好处。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 使立论有根有据,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又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