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生道德自我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开展小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研究是素质教育深化的需要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正悄然向我们走来,素质教育的改革与深化迫在眉睫。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德育为首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001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又联合颁发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1年10月,王建国副司长在中国教育学会德育研究会第17次大会上又指出:要发挥主体性,加强针对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
2、教育应该是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因此,成功的学校德育应该是培养并使学生具备道德自我教育能力,这既是学校德育的最高境界,也是为学生今后的道德发展提供条件,而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标。2、开展小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研究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外因和内因。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因,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推动品德内部矛盾运动,则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因,二者不可或缺,后者更为重要。而且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无需教育者的教育而能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品德教育,达到自我品德的完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使道德建设不仅成为现代社会的需要,
3、更成为每一位社会人自身生存、发展、完善的需要,这给小学的道德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小学生作为未来的公民、社会人,从小学会自我教育和自律,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潜能的开发,为将来的自我发展、完善和幸福的生活奠定基础。小学是人生成长和发展的启蒙时期,小学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为此,我们必须积极构建道德自我教育模式,开展小学生道德教育。二、小学生道德自我教育模式的构建(一道德自我教育模式的基本涵义和构成道德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从而体现了道德行为主体在其品德发展中的自觉能动性。道德自我教育模式是指一种在教育者的引导和帮
4、助下,由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计划目标进行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德育过程的抽象与概括。其模式构成为:教师引导期待表扬促进转化学生知错感不良行为暂时消失自我肯定意识转化(二道德自我教育模式的要素道德自我教育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在教师指导下,从一定的自我信念和自我完善的志向出发,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自我培养和自我进取。道德自我教育由七个要求构成:1.自我认识学生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才可能把握自已、控制自已,提高自已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水平。我们把学生的自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在自我教育中,主体我充当“教育者”,客体我则充当“受教育者”,通过“主体自我”感知、控制、塑造“客体自我”,从而
5、开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实现心理范畴的自我对象化。2.自我体验学生的道德认识只有渗入深厚的道德情感体验因素时,才能对道德规范认识得更加深刻,在道德实践中更加自觉。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尊重,懂得自尊、自重、自爱,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进行道德情感的体验。其次,引导学生运用角色换位法,激发责任感,通过自我反省,纠正错误,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有过则改,追求完善的情感体验。3.自我要求自我要求是指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为自已规定一定的目标,提出一定的要求。自我要求并不是按某种道德规范消极地对自已进行约束,而在一定动机的支配下,将德育目标内化对自已的具体要求,并为达到这些要求而不断地激励自已。学校德育也只有
6、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时,才能真正取得效果。4.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对自已道德活动的评价;二是对他人评价自已的认识以及自已对他人的评价。正确的自我评价一方面是通过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另一方面依赖于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发展,而这两方面都离不开道德实践活动。5.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调节机制,也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标志。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人,往往善于控制其情感,支配其行动,能较好地抗拒各种因素的干扰;而自我控制能力较为薄弱的人,则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做出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6.自我激励自我激励是指在正确的自我评价基础上,对自已的正确认识
7、或行为作出自我肯定、自我鼓励,以推动自已不断自我进取;对自已的不足之处或缺点则作出自我否定,不断自我矫正、自我改过,从而超越自我。因此,自我激励实际上包含了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不论是自我表扬还是自我批评,只要公正、客观,都能起到激励作用。7.自我塑造自我塑造首先是要指导学生自我充实。自我充实包括道德认识的增加和扩展,道德情感的积累和丰富,道德意志的磨励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其次,要指导学生自我改造。通过自我检查,找出差距;通过自我内省,找出根源;通过自我督促,鞭策自已;通过自我改正,提高自觉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地构建自身和发展自身,完成自我塑造。以上是道德自我教育模式中的七个基本要素。这七个
8、要素并不是截然分开、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是一个整体。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1形成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基本教育形式。(2提高学生道德自我教育能力,能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自律。(3揭示小学生道德成长的规律,形成学生道德成长录。四、小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基本策略1、自我教育导师制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确立一定的自我教育目标、方法。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形成规律,需要教育者“引导他们走向道德”。因此,学生可以自主聘请自己喜欢的、品行良好的人做自我教育的导师,家长、同学、老师、朋友、社区工作人员等均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控制、自我激励,并定期进行自我教育
9、成果分享,互相交流、启发,促使道德从他律走向自律。2、集体教育动力制集体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土壤,集体教育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催化剂。良好的集体舆论,经常性的课堂道德讨论,能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丰富的校内外集体教育活动,全校性的讲话、服务活动,能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激励。在集体教育营造的良好“德育场”中,学生能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和资源,丰富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改进道德行为。3、多元评价激励制自我评价在学生自我教育过程中具有导向、激励作用,非常重要。小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往往需要借助教育者的评价才能作出正确判断、评价。因此,教育者的评价应以关爱为核心,鼓励成功,宽
10、容失败;教育者的评价应是多元的,时间、空间、评价方式都是多元的;教育者的评价应是动态的,关注学生自我教育需要,适时、经常给予评价。多元评价推动、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断获得成功感,积极塑造自我。五、课题组成员组长:周爱芬组员:朱红、赖爱娥、苏艳、陆晓华、朱广庆、姚勇实验班教师六、课题研究时间安排2002年2月2002年4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2002年4月2004年4月课题实施2004年5月2004年6月课题结题,撰写研究报告“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的背景。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21世纪的世界,将是一个高度科技化、国际化、民主化与多元化的脑力密集时代,将是科技发
11、展一日千里、国际间关系更加密切的发展时代;将是一个变动急剧,充满竞争与挑战,也充满机遇与希望的社会。因此,在未来社会中,世界各国只有让自己的人民能够大量而快速地吸收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可以预见,在下一世纪,教育必须培养更具创造力和锲而不舍、追根究底的人才,才能解决新世纪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在面对新时代更多元的世界文化,也需要一种具有团队精神、愿意与他人合作、肯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和不断充实自我的人;他必须懂得和他人相处,他要独立自主而不随波逐流,他能察省自身的长处与不足而加以发扬和克服;他会欣赏美的事物而有健康的身心;他还具备创造思维、批判反省以适应变迁的能力。因而他是
12、一个能自律、自强而乐于进取的社会新人。这就是未来社会的科技化、国际化、民主化与多元化潮流下要求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显然,以目前的教育现状是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的,教育必须改革,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无可争议的共识。而教育改革又当以课程改革为要,因为,课程安排设计是否恰当,能否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之需要,提供学生最适切合理的学习内容,将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影响到教育活动实施的成败,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前,世界主要教育先进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都积极推动课程改革,而综观各国课程发展,虽然其教育目标不尽一致,但强调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
13、民的作法则相同。大体说来课程的生活化是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力求课程的生活化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这是近年来课程发展的另一主调。随着社会的变迁,信息爆炸及知识技术的迅速推陈出新,传统的靠背诵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为了适应快速的变迁,人们在学校除了学得基本知识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生活挑战及工作所需的能力。正如英国哲学家怀德海认为的教育中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的僵化,使儿童通过树木而见森林。譬如,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重要的不再是知道多少信息,而是能否收集、分析、研判、整合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再
14、是有多少数学、科学的知识,而是能否运用这些知识未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课程的生活化正是这一发展潮流的产物。它主张课程的发展应着重考虑提高学生对周边社会及生活环境的认识,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认为教育活动应重视生计教育、环境教育、劳动教育、信息教育等一些实用取向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而不应只是单一形式的训练或机械记忆,课程内容也不应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杂乱无章的对实际生活毫无助益的零碎知识。所以,强调学习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成为课程生活化之要旨。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意义。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必须关注儿童课堂生活,而不仅仅是关注知识。重建完满的课堂
15、生活,是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国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应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课堂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课堂生活是一个涉及学生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道德活动等方面内容的整体,它本身是不可分割的。重建课堂生活需要处理好理性生活、审美生活与道德生活的关系。理性生活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活动基础上的习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技能的过程,其最高层次是理智感的体验与满足。理性生
16、活如果不能达到理智感的实现,就会沦为纯粹的知识灌输,从而丧失生活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性生活是以知识的传授与习得为基础的,但知识的传授与习得并不是理性生活的全部。从本质上说,理性生活是求真的生活。求真的生活不仅仅要关注求真的结果,还要关注求真的过程,即关注学生求真过程中知识的整理与加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形成,以及理智感的实现。单纯的知识习得不是理性生活。课堂教学中的审美生活是建立在情感活动基础上的感受美、识别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其最高层次是美感体验和“立美”。课堂教学中审美生活的可能,是由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蕴涵的内在美的要素,以及课堂生活空间具有的审美性决定的。审美生活
17、的实质在于求美,审美生活是学生课堂完满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渗透着丰富的自然美、艺术美、人格美的内容和形式,因而,学生能够通过知识习得,激发情趣,进行审美活动,产生美感体验。伴随理性生活的审美生活,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从此意义上说,学生课堂生活空间中的审美生活是与理性生活相融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生活和美感体验,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地成为理智的负担,课堂便成为机械、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生活空间,课堂教学也便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道德生活是建立在意志活动基础上的思想品德内化活动,其最高层次是道德感体验。课堂道德生活的可能,是由知识的思想性和教学的教育性所决定的
18、。知识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对自然事物、社会和人的理性认识,而且要使学生形成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与自我关系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课堂教学应根据特定的教材内容,创设道德情境,体验道德生活。道德生活在本质上是求善的活动,尽管道德生活离不开认识,但课堂道德生活不是通过道德观念的灌输来完成的,因而,教给学生道德观念,并不能满足学生道德生活的需要。课堂道德生活的核心在于为学生建构道德信念,培养学生向善的道德意识,形成道德判断能力,产生道德感体验。一切牵强附会的德育渗透,都是与课堂道德生活所不符的。教育生活观的历史发展表明,割裂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的课堂教学是缺乏生命活力的。在课堂教
19、学中,学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理性生活是全部课堂生活的基础,因而,课堂理性生活不能局限在知识的传授的狭小的空间内,相反应拓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和创造的空间,通过创设理性生活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理智感的满足。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不是打在理性生活上的两个补丁或虚饰物,它们本身就是学生课堂生活必有的内容,把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是不利于完满的课堂精神生活重建的。只有完满的课堂精神生活,才能真正促进理性生活的主体、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及审美生活的主体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是形象的,但人们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却是抽象的。因此,孩子们总是喜欢摆弄物品,却不太喜欢接触知识。在这种
20、情况下,“教育”的含义就是指帮助孩子建立起现实世界和知识世界的关系,把抽象的知识还原成现实世界当中可以触摸到的东西。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人的生活是在特定的时空内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来体现的。建立生活化课堂需要关注学生基本的生活形式和生活空间。认知、体验与感悟学生课堂生活的基本形式是认知、体验和感悟。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都与认知、体验和感悟密不可分。科学知识、道德观念、审美知识的获得都是以认知过程为基础的;理性活动、道德活动、审美活动也同样需要体验和感悟。只有认知而忽视体验和感悟的课堂教学,必定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教师和学生由人的层面沦为知识输出与输入的物的层面。从生活主体建构的角度来说,
21、认知作为学生课堂生活的基本形式,不应是接受式的,而应是发现式的、创新式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仅仅关注知识及其结构的获得,忽视智力技能获得和认知态度学习的接受式的认知,本身不是认知活动的内含。那种单向知识传递的传统教学在20世纪面临激烈批判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智力技能获得和认知态度学习。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通过理性生活获得理智感的满足,必须通过发现式、创新式的认知,展开智力技能和认知态度学习与体验。体验与感悟是时刻伴随认知的两种生活形式。体验和感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内化后,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体验和感悟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知、情感和意志综合
22、作用的结果,它们涉及对自然事物、社会现象和人自身的评价和观点。美国教育理论家乔治布朗(George I.Brown在他的生动的课堂(The Live Classroom一书中称之为精神的“幻想旅行(fantasy trip”,并认为生动的课堂只有通过精神的”幻想旅行”,学生在精神上才会有“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s”。理智感、道德感、美感就是通过体验和感悟来获得的高峰体验。课堂生活是伴随认知的动态的活动过程,这一动态过程始终贯串着学生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体验和对可能生活感悟。从此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是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并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体验现实,感悟生活的真谛,是课堂教学的基本
23、要求,离开了对学生体验和感悟的关注,课堂教学怎么可能充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我觉得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通病便在于过于强调认知,忽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重建课堂生活,必须全面关照认知、体验和感悟等多种生活形式。在我看来,课堂教学活动所依托的教材,仅仅是学生课堂生活的“剧本”,是一个个“案例”,对这些“剧本”和“案例”,教师和每个学生的解读方式不同,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就不同。因而,课堂教学不应视教材为圣经,不该停留在对教材本身所传达的文字信息上,而要关注“案例之后”的某些更为本质的东西,这些更本质的东西仅仅通过认知是难以全部获得的,相反只有通过体验和感悟才能整体把握,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精神生活。人的
24、生活是在一定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中实现的。重建课堂生活,需要拓展课堂教学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课堂教学的物理空间涉及班级规模和教学组织形式等问题。班级规模的大小、教学组织形式的空间布局,直接制约着学生课堂生活的物理空间。要赋予课堂教学生命活力,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之一便是班级规模过大。少则五、六十人,多则近百人的班级规模,不能使每个学生获得足够的课堂生活的物理空间。减少班级人数,实施小班教学,是重建课堂生活的客观要求。教学组织形式从空间上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往的形式。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空间布局一直是“秧田式”的、“教堂式”的,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教师
25、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发现与创新,在极大程度上约束了学生课堂生活,不能为课堂生活提供灵活多样的物理空间。我们要从扩展课堂生活空间的意义上,来改革班级教学组织形式,为课堂生活的重建提供良好的物理空间保证。课堂教学的精神空间与学生的精神活动有关,它涉及课堂教学目标指向性、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问题。课堂教学目标直接制约着学生课堂生活的内容和形式。长期以来,中小学课堂教学目标指向的是“科学世界”而不是学生的“生活世界”,从而产生了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的丧失,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被定格在既定的学科教材上,课堂生活没有现实感,没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因而,关注生活世界,扩展精神生活空间,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
26、本要求。当然,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也应处理好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关系。象社会改造主义教育流派那样,仅仅把教育看成是“社会机器的平衡轮”,用纯粹的现实问题充斥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忽视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建构,也是不能满足学生完整的精神生活需要的。课堂教学要有现实感,更重要的是还要有理想性,通过体验现实生活,感悟和追求可能生活,来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堂生活的精神空间。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拓展学生精神生活空间的基本要求,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对学生课堂精神生活具有发展意义。教学
27、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同,为学生提供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就不同。当前中小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要考虑为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那种试图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把一切事物都事无巨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它完全剥夺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也减少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课堂是学生生活的基本情境,为他们创设合适的精神生活空间,是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该项课题将在杭州市求小学竞舟路校区的数学、外语、常识、音乐、体育学科中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课题各学科研究摘要。“学生活中的数学,在数学中学生活”小学数学实施“生活数学”教学的尝试。一、研究的目的与意
28、义。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影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在目前小学生当中确实存在着怕上数学课、不喜欢上数学课这种状况,特别是中高段,认为课堂上学的数学比较枯燥,离现实生活很遥远。而实际上,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把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从而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而富于实用性呢?据此,我们确定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在数学中学生活”的课题,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行“生活数学”教学模式的尝试,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主要
29、研究内容1、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们根据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数学问题存在的实际环境,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的生活紧密联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从而顺利解决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近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知道,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实现的,而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必须经过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提出了“问题情境解决问题,获得所知知识回归,实际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情
30、境,就是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的未知问题气氛之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积极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新知是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新技能和新知识。回归应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识学科生活中的教学材料资源利用与研究性学习过程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小学常识学教学中,实现研究性学习过程,需要为学生创设科学认识的实践机会和相应的操作材料。而现有教学条件中,缺乏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材料。从教学内容看,所配教学仪器过于抽象理性化,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使用效果不佳,利用率较低。本课题力图从挖掘校内外贴近学生生活的
31、教学材料资源入手,研究这些材料的获取方式、利用价值和应用方法。为实现研究性学习过程,提供结构性强、适合学生身心特征、一物多用、一举多得的教学材料。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在教学材料的收集、应用等方面,积累一定的实践资料。这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磨练认识事物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落实科学素养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二、主要研究内容:1、在小学科学教育、教与学的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发动师生的共同参与,充分挖掘校内外贴近学生生活的与常识学科相关的教具、学具材料资源。2、通过师生互动、互助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材料资源”与常识学科教学要求和内容的联系;研究“材料资源”与小学生
32、身心特征的可溶性;研究“材料资源”在实现“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的利用价值、可行性和使用方法。3、积累大量资料,包括收集活动和资料种类、数量记录;材料的使用情况案例记录;有实用价值的材料实物记录等。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应用价值较高的方案,为常识学科教师提供收集、应用教学材料的经验。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教学材料利用方面的资料。4、针对小学常识学科教学材料现状,本课题以学生的学习活动成果、教学案例、学生体会、教师论文等研究资料为成果形式。使教师能得心应手地收集、应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材料,设计科学认识实践活动过程,提高落实科学素养教育的效果。坚信通过扎实的实施研究,定会取得科学性、创新性
33、、实用性都较强的研究成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在教学材料的收集、应用等方面,积累一定的经验性资料。在推动学科发展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外语学科小学“生活化情境”外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当前社会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一个人外语能力的显得非常重要,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外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育界积极倡导加强听说能力的教学。在这一背景下我校外语组提出了小学“生活化情景”外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课题,该课题旨在通过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生活化外语教学情境”,采用交际教学法的原则进行教学实践,试图积累一些实践教学案例,形成一些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原则和策略,推动外语教学,提高学
34、生外语学习能力。二、主要研究内容。1、本课题研究主要在竞舟路校区36年级的外语教学中开展。2、本课题从外语教学内容生活化设计,外语教学情境的创设及生活化情感语言的体验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积累实践案例,得出一些操作实践的策略。音乐学科小学音乐低段生活化情境教学实践和研究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音乐是一切教育中最活泼、最生动、最富感染力的一门有声艺术。实践证明少年儿童从小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对其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如何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音乐课堂?如何把快乐还给童年?这是当前我们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题旨在通过在音乐课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组织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35、,以快乐音乐教育为特色,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挖掘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本着“学生为本,发展为本”提高艺术素质的教育理想,笔者试图构建“小学音乐低段生活化情境教学”方式:改变以往低段音乐教学中学生跟着老师唱、动的手法,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组织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为内容。在每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创设音乐审美教育的情境,用音乐魅力唤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美的熏陶,获得审美愉悦,学习创造美、发现美的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终身的学习兴趣。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大胆地提出了在小学低段音乐课中实施“生活化情境”教学的课题研究。建立以审美教育为基础,快乐音乐教育为特色的
36、教学目标,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音乐魅力,让学生在玩中学,让学生奠定丰实的音乐审美素养。二、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教材的处理策略的研究。在小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教育学、新音乐教学大纲的理论指导下,通过教师的音乐教材,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美的教材。2音乐课堂教学组织策略的研究。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在生活化情境、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学生的主导者,课堂的中心者而是成为教学活动的“服务者”和“教学的指导者”。教学的服务者-帮助学生选择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指导者-组织学生、师生平等的讨论问题。体育学科生活情景体育教学的初步尝试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体育教
37、学目标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先行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打破以前纯竞技性学习,以发展全体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确立发展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线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养成一种学习习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身体素质。”也就是说,体育教学应该致力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体育习惯、兴趣的培养促使学生树立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信念。所谓生活情景教学,就是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放在首位,通过教学内容、材料、音乐等有效地构建学生体育运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特定的情景中,完成跑、跳、投等基本运动,从而既达到学习技术动作的目的,又能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的目的。“由
38、人设景,以景寓情,以情感人”是情景教学的核心内涵,并由此产生良性循环,推动学生不断健康的发展二、主要研究内。1在不同项目活动进行情景创设。如奔跑类项目、耐力性项目、投掷类项目、跳跃类项目。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热情。2、加强教学方法改革,运用儿童话语言,情景的创设需要教师多研究学生的心理,想方设法去营造一种气氛。3、处理教学内容。通过改编和自编的教学内容,把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引入体育课中,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题研究预期的目标。一、依据生活化教育的理论在小学主要学科进行生活化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获得相应的实践经验。二、根据实践的一手资料进行理论归因的研究,已期获得
39、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策略,为进一步在更多的学科中开展与尝试获得支持。三、跟踪调查对比参与研究的学生,试图了解学生的发展与生活化教学的联系。课题研究人员组织与分工。一、课题实施的部门网络。此项课题由校课题组负责整体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课题实施管理与监控。各参与教研组长负责各学科项目研究的开展,具体任课教师负责具体实施。二、具体人员与分工。整体项目负责人:校科研室李勤数学学科项目负责人:数学教研组长蒋婷外语学科项目负责人:外语教研组长赵涯常识学科项目负责人:常识教研组长刘建敏音乐学科项目负责人:音乐教研组长张旭红体育学科项目负责人;体育教研组长章时杰三、课题研究时间安排。2002年2月2002年4月制定课
40、题整体研究方案和各学科项目方案。2002年4月2004年4月课题实施阶段。2004年4月2004年6月课题研究材料总结,研究论文报告撰写。小学开展“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外“家长参与教育”的研究表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效果特别显著。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迫切希望参与教育,帮助自己的孩子全面发展。因此,本课题组进行了小学开展“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希望通过此项研究活动,使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目的,能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发挥家长群策群力的优势,为学校教育出谋
41、划策,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并继续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桥梁作用,增进家校联系、沟通,提高家校配合实效性。希望通过此项研究活动,让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技能的发展,潜能的开发,使孩子健康成长。希望通过此项研究活动,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育水平。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开展“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内容、方式、途径。2、完善家长委员会参与教育制度,提高家校配合实效性。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的:理论培训、个案研究、问卷反馈、撰写研究日志等方法开展研究。课题研究的时间步骤:时间:01年9月02年7月第一阶段
42、:01年9月成立研究小组,收集理论材料,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第二阶段:01年10月02年5月1、培训进行合格家长培训2、交流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教育及各项活动3、总结初步形成研究心得第三阶段:02年5月02年7月总结经验,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完善,并撰写论文。课题研究的基础分析及成果预计课题研究的基础分析:1、本课题组成员均为本科在读,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且经常阅读有关家校配合的书籍,科研热情高。2、本课题组成员对家校配合问题已进行了两年的持续研究,组建了家长委员会,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收集了大量实验数据,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科研基础较好。成果预计:1、初步形成较完整
43、的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家长参与教育的方式,并撰写相关研究报告。2、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3、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提高研究教师教学管理水平。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课题方案摘要一、研究目的意义:班级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是培养学生凝聚力的重要基点。班主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时期,要进一步挖掘班主任工作的内涵。和校园文化紧密相关的班级文化的班风、班训等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文化人格特质。所以对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实践活动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构建文化人格。二、主要研究内容:1、班级
44、文化建设的实践方案。2、级文化建设对班级体及学生的影响。三、研究方法与步骤:1、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如谈话课、班队活动课、班级组织的校内外活动等进行。2、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通过问卷、谈话、观察、实验、材料分析、个案分析等方法进行。3、研究步骤:(12001.9制定研究方案,进行文献资料检索。(22001.10确定研究班级。四、完成课题研究具备的条件(已有研究基础、研究人员水平、掌握资料等:1.现以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现代学校管理学等为理论基础,开展实践活动。2.我校已形成较完备的班主任工作网络。3.本课题教导主任赖爱娥老师,及一些优秀的经验丰富的且具有开拓精神的班主任老师
45、参加研究。五、预计本课题所能取得的突破:1.积累班级文化建设经验。2.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及效率。3.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方法。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量化管理初探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给班上每个学生的信誉进行计分量化,以此来促进自觉、自主地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使班级管理更为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在这里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使受教育者向着有信誉的方向发展,二是教育者应培养受教育者自觉爱护自己信誉的良好习惯。以培养学生自信、励志、合作、竞争精神。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使每个学生能更早地适应社会。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我所教的
46、五(1班中制定班级管理条例,实行“量化管理”。班级管理条例是一部具体细微的法律,其中“量化管理”这一核心,具体的操作步骤是:每位同学每星期开始都有100分,在该星期的学习生活中按奖励加分,惩罚扣分方式来计分,并在每星期评出优胜,这其中包括优秀个人与小组,扣分加分都有具体条款,由八位小队长负责,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监督。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对象:求是小学竞舟路校区五(1班的全体学生。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法,探究法,实践经验积累,分析研究法等等。课题研究的时间步骤:第一阶段:2001、92001、10制定班级管理条例第二阶段:2001、112002、5实施班级管理条例,实行“量化管理”。第三阶段:
47、2002、5总结成果,写论文。课题研究的基础分析:课题研究的基础分析:班级管理条例是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的,它是由班级作后盾的。“量化管理”是我在从教十多年中摸索出来的,并进行了多次修改,日趋合理,在班级管理中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蒋国琴、语文教师、小教高级,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有十三年。成果预计:班级管理更有序,学生的自信、励志、合作、竞争精神与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差生的上进心也增强了,优等生的意志力得到锻炼,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开展陶艺课程的实践和研究课题方案摘要一、研究目的意义:美术是一种非常注重操作性的课程,所以造型表现始终是美术课程的主体部分,儿童陶艺正
48、是这样一种以造型表现为主的美术活动,要求儿童既动手又动脑,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性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有重要意义。目前,开设陶艺课程的学校还很少,是一个较新颖的题材,立此为课题具有创新的意义,作为美术学科校本课程不仅可以使孩子得到多元化的学习,在陶艺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得到经验和提高,提炼出有规律的成果,同时还能逐渐形成学校的特色。以起到指导实践活动的作用。二、主要研究内容:在小学开展陶艺课程的途径、内容和方法。研究学习的方法,学习内容的安排,设备的配置,作品的积累,并编写适宜本校的儿童陶艺教学教材。三、研究方法与步骤:研究对象是各年级对美术有兴趣的学生。研究方法是文献法、观察法、追踪研究法、调
49、查法、比较法通过有关资料的收集与儿童陶艺作品的积累,对陶艺组学生的系统观察和追踪调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出教育经验,进行比较、总结。1.课题的设计和撰写;2.课题的实施阶段:(1收集有关资料;(2分析有关资料;(3观察研究;(4调查分析;(5作品积累。四、完成课题研究具备的条件(已有研究基础、研究人员水平、掌握资料等:我校准备购买电动转盘和煤气窑等陶艺设备,将具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同时经过前期工作的开展,学生对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其中吴言教师自1998年始开展陶艺教学,已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李勤教师为科研室主任,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张华林为应届大专毕业生,有扎实的美术功底。有
50、这样的教师组合和完备的物质条件,必能有序、成功地开展陶艺活动。五、预计本课题所能取得的突破:从实践中找到适合在小学开展陶艺课程的途径、内容和方法,积累大量的儿童陶艺作品,并编写出适宜本校的儿童陶艺教学和教材。学生将在陶艺活动中获得较多的审美经验,得到更多的艺术熏陶,创造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从捏土中获得成就感而肯定自己,学习上获得自信。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典型案例研究课题方案摘要一、研究目的与意义: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以及新科技等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代社会急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全面推进,作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
51、堂教学,其根本的变化为由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转而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从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转为重视学生探索与改造未知领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其重要意义。小学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及探究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审视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学习方式单一”等现象依然存在,重机械模仿、轻联系变化,重结果获取、轻过程探究。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教学只会“生产”出高质量的考试机器,而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人才。本课题试图从设计具有探究性的课堂教学入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核心
52、,以课为研究对象,以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形成典型的探究性学习案例,寻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上佳途径。二、主要研究内容:1、(宏观上研究并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构建流程:并针对不同课型、内容教学建立模式变形;形成教学理念:通过研究,初步形成探究性教学理念。2、(微观上形成一些典型课型的案例。主要在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和实践课四种主要课型中进行实践尝试。三、研究方法与步骤: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法。研究步骤:1、2001年9月至10月:形成课题研究方案,组建研究小组。2、2001年10月至2002年5月:根据方案进行有序操作,并根据实施情况调整研究方
53、案。3、2002年5月至6月:课题总结,整理典型案例,撰写论文。四、完成课题研究具备的条件(已有研究基础、研究人员水平、掌握资料等:我校从2000年9月开始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探究-研讨”教学法,收集了部分典型的教学案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2001年9月开始,又对上海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专题学习,获得了上海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部分案例,掌握了资料,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本课题研究的组长为求是小学竞舟路校区教导主任,市教坛新秀,曾多次担任过区以上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另有大学专科毕业的两位青年老师参与研究,研究力量较强。五、预计本课题所能取得的突破:形成典型的教学案
54、例,构建新型的教学方式,形成独特的课堂教学理念。小学数学实施“生活化数学教学”的尝试和研究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简述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小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也称现实数学。本课题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再现生活原型,让学生在具体、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再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目的,即“学生活中的数学,在数学中生活,在生活中用数学”。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处理: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生活化情境的设计。2.建立“生活化数学”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际应用。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个案研
55、究、调查法等课题研究的时间步骤:研究时间:2001年9月2002年7月2001年9月2001年10月制订订方案、确立子课题2001年11月2002年4月课题实施及期中小结2002年5月2002年7月结题课题研究的基础分析:本课题组已对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作了一再的研究,初步探讨了其模式的内在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其模式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以确立更合理、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小学“生活化情境”外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案摘要一、研究目的意义:在当前社会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一个人外语能力的显得非常重要,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外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育界
56、积极倡导加强听说能力的教学。在这一背景下我校外语组提出了小学“生活化情景”外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课题,该课题旨在通过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生活化外语教学情境”,采用交际教学法的原则进行教学实践,试图积累一些实践教学案例,形成一些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原则和策略,推动外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学习能力。二、主要研究内容:1、本课题研究主要在竞舟路校区36年级的外语教学中开展。2、本课题从外语教学内容生活化设计,外语教学情境的创设及生活化情感语言的体验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积累实践案例,得出一些操作实践的策略。三、研究方法与步骤:1、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采用问卷、记录、文献资料、个案研究
57、、音像纪录等研究方法。2、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分成四个研究阶段:2001、9制定课题研究纺案,进行前期资料收集与调查。2001、102002、5实施阶段,指定实施的详细方案,及时收集整理研究素材。2002、62002、7研究素材资料分类整理统计,撰写研究报告。四、完成课题研究具备的条件(已有研究基础、研究人员水平、掌握资料等:1、对竞舟路校区研究对象3-6年级学生进行前期问卷调查。2、进行研究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理论的学习。3、课题研究人员具有专业外语教育的资格。五、预计本课题所能取得的突破:1、相关的教学素材的收集,教学案例的积累。2、形成研究论文报告。小学低段音乐“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简述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出版等单位的专家组成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从1998年10月份开始,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以10个省市10岁-18岁的中小生及其父母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使人惊讶,小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居然是音乐、美术、劳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音乐课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师范大学《管理学概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师范大学《地图学实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成都市2020年中考英语真题(含答案)
- 2024秋国家开放大学《思想道德与法制》专题测验1-7答案
- 油田制度流程类 油田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实施细则(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
- 班级常规调研活动分析
- 档案行政执法人员统计表
- 感恩教育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四川客运从业资格证实操考试需要准备什么
- 2024年合肥客车驾驶员考试试题
- 点亮人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杭州医学院
- 第4课 部屋に 机と いすが あります 课件【知识精讲+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高中日语新版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
- 气体分子的热运动
- 2023年二年级上册必背默写填空部编语文
- XPF技术操作课件
- 史前动物课件
- 五年级《欧洲民间故事》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华为学习项目管理培训课件
- 智慧能源-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 教师师德师风培训PPT
- 国家开放大学《老年教育专题》形考任务(1-4)试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