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张汉喆漂海录述介明清时期朝鲜人记录其在中国的行程, 与中国人交往的著 述,除了“燕行录”之外,还有“漂海录”。顾名思义,“燕行 录”所记主要为陆上见闻, “漂海录”则多是海上经历。 现为人 所熟知的“漂海录”著作,为朝鲜前期崔溥的漂海录,记录 了其于弘治元年( 1488)闰正月初一,因奔父丧离开济州渡海返 乡,孰料中途遇到风浪, 漂流至中国台州上岸, 后经宁波、 杭州、 徐州等地至北京, 复出山海关渡鸭绿江, 于当年六月初辗转回到 朝鲜。崔溥之后,又有耽罗(今济州)人张汉喆,据自己的海上 漂流经历,撰成漂海录。二者相较,崔溥之作虽名为漂海 录,但主要记述的是在陆上(在海上前后仅十六日)中国境内
2、 的行程见闻(所以现也将其视为“燕行录”),张汉喆所记则以 在海上的经历为主,对于陆地上的即使提到,也极简略,是一部 纯粹的“漂海录”著作, 且其所描述的海上风涛艰险, 较之崔氏 所记有过之而无不及。张汉喆( 1744?),号鹿潭居士,朝鲜后期文士,本贯海 州,生于济州岛涯月里, 儒学出身, 于朝鲜英祖四十六年 (1770) 十月中乡试,五十一年( 1775)廷试文科及第,历任假注书、学 谕、学正等职,后出京任江原道祥云察访,歙谷县令,官终平市 主簿。张氏的漂海录即据他中乡试后,赴京会试途中的一段 经历写成。海上经历张汉喆于朝鲜英祖四十六年 ( 1770)十月在济州乡试中选后, 复于是年十二月
3、二十五日,从济州渡海北行,欲赴京会试,同一 船上还有沙工(船工)和其他各类乘客,共计二十九人。船行出 海后,开始时顺风顺水,船行甚易,谁知不久就“风色乍息,雨 意满天”,转趋艰难,接着蜃浮鲸出,风雨交加。傍晚时分,船 到鹭鱼岛前,因无法下碇,又值东风大起,船被风所驱,往西漂 去。此后两天三夜,船皆在海上漂流,并随着风向的改变,不断 变换漂流方向。初遇风时,船上之人大多失魂丧性,自谓必死。 张氏以自己的学识智慧, 不断地安慰劝解大家, 示众人以可生之 路,引导众人先后克服了悲观恐惧的心理, 解决了船上陆续遇到 的漏水、缺水等难题,船上人心渐渐稳定下来,张氏也赢得了大 家的信任,“群心赖以为安”。
4、二十七日天将晚时,忽闻禽鸟之 声,知离洲渚已不远,晚间又借助天上星光,辨明船在汉拿山正 南方位,近于琉球之境。二十八日晨,宿雾散开,北风乍起,船 随风渐渐漂近一小岛(后来得知此岛即琉球之虎山岛)。众人离 船登岸,经过数日海上颠簸,暂得一栖息之地,结束了前一阶段 的漂流生活。众人在海岛上,经张氏指点,寻泉觅食,以渡难关。又伐竹 为竿,裂衣为旗,立于岛之高峰上,另积柴于峰头而燃之,欲使 过往船只知晓,以待救援。除夕和新年,众人都在岛上度过,远 离家中,前途未卜,心境难免黯然,“万里殊域,经岁而逢新,悲怀难抑,相对而泣”。英祖四十七年( 1771)正月初一,好不 容易遇到一船只,待船驶近,才知是倭人
5、(日本人)船只,孰料 不但未获救助,反被上岛的倭人夺去财物。初二日,又有大船路 过此岛,乘艇上岸之人与张氏经过一番笔谈,询问清楚情况后, 略作商议,引他们登小艇转入大船。救他们的即是现居安南(今 越南)的明遗民林遵等人, 这次是和安南人一起往日本贩运豆料, 欲将张氏等人随船带至日本后, 再设法还归本国。 张氏一行获救 后,在大船上与林氏等明遗民以及安南人相处融洽,笔谈甚欢, 互道彼此情况,益觉亲近。张氏还在林氏等带领下,周览船之上 下,见船设计精巧,形制宽大,不惟贮有器用百物,甚至还有蔬 圃、鸡鸭之属,让张氏叹为观止。张氏等人本来即可随船顺利赴 日,然后再觅归程,孰料平地再起波澜。他们随船航行
6、数日,至 初五日平明,望见汉拿山,因“家山在近,悲喜交切”,诸人叫 啼不休。安南船上人知他们是耽罗(济州)人之后,即以林氏等 明遗民为一帮,安南人为另一帮,“相与喧噪,有争哄之状”, 直至晚间,林氏以书示曰,因以前耽罗王杀了安南世子,故现在 安南人知道张氏等人是耽罗人之后, 欲杀之以报国仇, 幸得林氏 等人从中调解, 安南人才答应不杀张氏等人, “而犹以为不可与 仇人同舟而济”,不能容留张氏等人再在船上。处此情形之下, 林氏只好让张氏等人登上原先所乘小船, 将他们“泛送潮头, 分 路而去”,张氏等人复又在海上漂泊。初六日黄昏时,张氏一行复漂至开始时遇风浪的鹭鱼岛附 近,入夜后西北风大作,雨雪交
7、下,风高浪险,屿乱礁横,船上 诸人自料难有生路,张氏也一度晕厥,醒来后见船上鸱(舵)坏, 船中进水,复鼓动大家排水自救。黑暗之中,船只随风冲向一石 屿,正惊险之际,“幸蒙天佑,及风回船,船忽退流一里许,得 免触屿之患”。接下来一连数处,皆如此脱险。后来到了海上一 山(岛)前,船上诸人皆怀侥倖图生之计,纷纷从船上跳水,欲 潜泅上岸。张氏本不会水,自船上仓皇跳下时,幸好没有落入水 中,而是挂身于屿头,勉强蹒跚而行五十余步,依岸而坐,神魂 未定时,见有人陆续从波浪间出来。之前船上已有两人落水,至 此又有人遇难,生还者仅十人,众人复攀壁缘崖而上,因夜黑山 险,又有两人坠崖身亡。张氏也一度失足,幸未坠崖
8、,挣扎良久, 方才奋力登上高岸,复在鬼火犬声的引导下,度越陵谷,寻到岛 上民家,方得以正式脱险。张氏等人这次所登之岛名青山岛,属新智岛管辖,岛上物产丰饶,民风淳厚,张氏等人在岛上得到了岛民的悉心照料。张氏 请于屯长,于初九日设供桌于海边,祭奠亡殁的二十一人。张氏 亲撰并朗读祭文,“一句一泪,辞气悲咽”,同行诸人齐声而哭,“是时岛人之来观者,男女骈杂,而莫不为之含涕矣”。张氏一 行在岛上停留休养数日,“皆有久滞之感”,适有由青山岛往新 智岛进发之船,于是决定搭乘此船,离开青山岛,再往陆上设法 还乡。这一次行程顺利,张氏一行于十三日乘船至新智岛,十四 日至古今岛,又渡津登陆至马头镇,十五日自马头镇
9、发行五十里,到达康津南塘浦。在南塘浦又遇到济州商贩金仲泽等三人,以及因官事将上京师的济州人金昌贤。 经商议,张氏与金昌贤赴京师, 原与张氏同舟的另外七人随金仲泽等的商船回济州。张氏在金昌贤的劝说下,赴京应试,于正月十九日登程,二月初三至京,落 第后于三月初三日返程还乡,五月初八日还归本土,历尽艰难, 回到家中,“阖门悲喜,声泪并发矣”。 漂海录也即张氏还 乡后据途中旧稿整理而成。多方价值张氏漂海录篇幅虽不甚长,但是却具有多方面价值。首先,从张氏漂海录的相关记载中,就可分明看到当时 以张氏为代表的朝鲜人对同时代的东亚诸国的印象和态度。漂海录中,对日本、中国、安南人都有不同的记述。如辛卯正月 初一
10、,他们一行人在荒岛上遇见倭船,从倭船上过来的十余人,“腰间皆带长短,气色暴戾,眉睫不佳”,一看就非善类。这些 人登岛后,立即将张氏一行围住,不仅没有搭救他们,反而威胁 他们,索要宝物,在闻听没有宝物后,更是相与喧噪,挥剑咆哮,“取诸人脱衣缚倒,遍探其囊中”,将张氏一行人在海岛上拾获 的双珠和生鳆一齐掳走。张氏一行本想让倭船上人搭救自己, 孰 料反而遭遇了一场劫难,真是雪上加霜。经历此劫,无疑增添了 张氏对倭人的怨愤,再想及以前的壬辰倭乱, 更是让他对倭寇恨 入骨髓。漂海录中,作者毫不掩饰对倭人的愤恨,而对中国 人则充满好感,他是通过以林氏为代表的明遗民来认识中国人 的。在看到张氏一行在岛上呼哭
11、乞救后, 林氏和同船的安南人一起乘小艇登岸,经笔谈得知张氏一行的情况, 即热情地邀请他们 随自己先去日本,再设法回国。虽然一开始与林氏一起登岛的安 南人不太情愿接纳张氏一行, 但是经不住林氏的劝说, 最后还是 同意了。从张氏的记述:“已而着巾者(按,即指林氏)大笑, 即款款然携余(按,即张汉詰)手,引我诸人登小艇,泛彼中流, 转上大船。”可见林氏这位大明遗民的豪爽之气, 仁义之风。“上 船后,彼人先以茶饮馈之,又进白烧酒讫,馈之以粥”,后来还 安排两个房间给他们住,可说对张氏一行招待甚周。 林氏等人不 仅向张氏介绍相关情况,还带张氏周览安南大船。 后来因偶然机 会,安南人得知张氏一行实是耽罗人
12、之后,船上立时又起波澜, 情况一时相当紧张,此时又是林氏等人挺身而出,护佑张氏一行, 化解纠纷,“着巾者林氏(按,即明遗民)辈数十余人环立一边, 削发者(按,即安南人)八十余人亦分党聚立于一边, 肆恶高声, 怒目咆喝,向林氏辈,若将斗哄者然。林氏辈则皆有缓颊相诱之 色。而如是相持,日已过午,莫知其故也”。从早到晚,多亏林 氏等人多方劝喻调停,安南人才答应不杀张氏一行, 林氏至此才 向张氏一行说明原因,并把他们安全送下大船,张氏一行无形中 又躲过了一场血光之灾。虽然林氏最终没能将张氏一行平安送上 陆地,但是他在这数天时间内为张氏诸人的所作所为,确实是竭忠尽力,丹心可鉴,若没有他,张氏一行要不还陷
13、留在荒岛,要 不就成了安南与耽罗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张氏漂海录的字里 行间,洋溢着对林氏等人的感激敬重之意,张氏虽未到过中国,但通过以林氏为代表的明遗民的身上,分明感知到了中国人的仁义厚道。船上的安南人虽一开始对是否让张氏等上船有些勉强, 但是后来还是同意接纳他们。 在船上,安南人对张氏一行也以礼 相待,并告诉张氏一行,中国广东南海外的香澳岛(按,可能即 香港岛)上,有朝鲜村,并有朝鲜人世居于此。安南人只是在知 道张氏等是耽罗人后,才欲为安南世子报仇,其间虽一度剑拔弩 张,但是经过林氏等从中劝说调解, 他们最终还是饶恕了张氏一 行,只是不愿意再和“仇人”一起同船共渡。 从这些事例既可见 他们为国
14、家报仇心切,也可见他们并不是顽固不化,张氏漂海 录中对他们也没多少负面描写。从张氏漂海录也可见出, 张氏对朝鲜本国的文化和礼仪, 实也是颇为自负的。书中还描写 了后来他们所登的青山岛,岛上民风质朴淳厚,张氏在青山岛时, 蒙主人家殷勤招待,不仅以钱米相送,还买笠子、麻鞋等物为其 送行,令张氏感激不已。另也记录了官府吏差在岛上的横征暴敛, 对岛民所受的盘剥欺压满怀同情和不平。当时朝鲜的社会现实, 从张氏所记也可约略见出。其次,张氏一行漂海之时,距明清易代虽已一百多年,然从 张氏漂海录中仍可考见当时人对大明和清王朝的态度。林氏 上岛与张氏等人初见面时,张氏即见他是“须发不剪,头戴圆 巾”,后据他自述
15、,明朝亡国后,很多人逃入安南(今越南), 船上那些“不剪发”之人,就是明遗民。满清入关时,强迫汉人 剃发易服,但是林氏等遗民仍然一直保持着蓄发的传统,从中可 见他们对大明的耿耿丹心。林氏得知张氏等人是朝鲜人后,即 “喜形于色, 而复问曰: 你国地方有中土人流落者乎?你知其 人,可数以对否?'”从此急切询问之语, 不难想见他对明遗民 的殷殷关切之情。 当张氏告以明遗民在朝鲜的情况后, 林氏即告 张氏曰:“俺大明人,迁居安南国在古矣。”在读了张氏所书大 明对朝鲜的恩德和朝鲜对大明的感念之后, 更是深受感动, “悲 咽之意溢于辞色”。凡此种种,均见林氏心向前朝,对大明念念 不忘。张氏与林氏感
16、同身受,在岛上获悉林氏是明遗民,又见对 方向自己主动伸出救援之手,大为震动,不觉涕泣而书曰:“吾 属亦是皇明赤子也。”并回顾历史,感激壬辰倭乱时,明朝的再 造藩邦之恩,对明朝之亡,痛心不已,对自己今天能与大明遗民 萍水相逢,深以为幸,“非徒四海之兄弟,同是一家之臣子”。 张氏对于明朝满含尊敬, 称其为“皇明”。 另张氏对同行之人提 到元朝时,却称元朝是“胡元”, 一“胡”之加, 显见轻蔑之意。 对于甲申( 1644)三月的崩天之变,即崇祯殉国,清兵入关,张 氏言之痛心,“我东忠臣义士之心,孰欲戴一天而生也,孰不欲 蹈东海而死也?”张氏心中, 实怀有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 一直 奉大明为中华正统,
17、而对清政府则不愿承认和接受。再次,从张氏漂海录中所记,也可见当时的科学技术。 书中张氏就是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 多次帮助同一船上之 人战胜各种困难。如在海上漂泊时,十二月二十六日晨,他据地 理知识, 判定在东北方位所见之山应为汉拿山, 另据天文气象知 识,推断当日风向会改成西北,船会被风吹往琉球。二十七日夜 间在海上看到南极老人星,他向同船之人解释了能见此星的原 因,并用指南铁判定方位,发现此处所见此星方位,与在汉拿山 上所见相同,由此推断“船在汉拿之正南,而近于琉球之境”。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所言不虚, 他们一行果然漂流到了琉球境 内。正因拥有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所以张氏能够不断地
18、鼓舞引 导船上之人渡过各种难关,同时也赢得大家普遍的尊敬和信任。书中所记的安南大船,更显示了当时先进的造船水平。 张氏 一行在岛上刚见到驶来的安南船只时,即惊叹船形之大:“船之大异常,所谓如蔽天之山者也。”他们被带上船时,更诧异船上 器物之多:“见船如巨屋,房室无数,联轩交栊,叠户重闼,器 玩什物,屏障书画,俱极精妙,不可殚记。”尤可奇怪的是,他 们在船上,早晨竟听到鸡鸣之声,一开始以为船已近岸,经人解 释才知原来船中养有鸡犬。张氏“欲周览船制,则轩栊稠叠,莫 知其端倪也”,林氏等人带他进入船内观览,只见船共四层,有 楼梯可供上下,“船之大,广可百余丈,其长倍焉”。人住在最 上面一层,房屋相连
19、。下面三层,井井有条地置放着各种物品。 其下第一层,一边为葱畦、蔬圃、鸡鸭,一边为堆积的柴薪和杂 置的器用。第二层一边放着米谷、锦绣、日用百货,一边在圈栏 内养着犬羊、猪彘。最下一层为船底,张氏一行原先所乘的船即 停放于此。张氏在船上还看到其他物品, 如在下面第一层看到了 储存甘水(淡水)之用的器皿,“其大若十石缸”,并且其独特之处是“盈器之水,用之不竭,添之不溢”。船的最下面一层, 船底储水(应还有其他隔水舱),此船舱又有板门与海相通,板 门半没水间,半出波上,可以随意开闭,大船上所带小艇可以由 此板门进出,甚为方便。板门开启之时,海水进入船底,又很快 自一木桶中泻出于船外。此木桶长可二丈余
20、,圆径有人一拱(抱), 下巨上细,如喇叭之形,“而中通外直,下有双环,把其双环, 左旋右斡,吟作短歌之音,则船底之水皆从木桶中而泻出于外”, 其设计亦颇巧妙。从张氏漂海录中所记,可见当时东亚的造 船技术确实已达到很高的水准,让今人也称赏不已。另外,张氏漂海录不仅记录了他在海上的漂流经历,也体现出 他的学识和文才。张氏的语言简洁从容,刻画生动,且笔带感情, 使这部纪实之作大为增色。如十二月二十五日,记初起航时,以“海旭初升,南风乍起”八字,极简练地概括了当时的时地、天 气情况,也体现了人在发程时的怡悦之情。 接着描绘船出港时的 情景:“但看水天一色,船在半空,而一点汉拿,渐入苍茫之域。” 生动展
21、现了当时的海阔天空, 风正帆悬景象,且以汉拿山影渐渐 隐没,显示出船行迅速,与济州本岛愈行愈远的情形。 二十六日, 船在海上随风漂泊时,“平明,见船在水天之间,四望沧波,无 一点岛屿。俄而日出云卷,乃一抹远山,杳然如眉。”前后 间隔时间不长,周围景象的变化却很明显。船在大海上随风漂泊, 平明时四顾苍茫,不见一点岛屿,人心头的茫然无着也不难想见。 而不久之后,太阳出来,云雾消散,海上现出一带山影,作者对 山影的描绘颇工细,谓是“一抹远山,杳然如眉”,“抹”字显 出山影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如眉之喻不仅活画出山之形态,也 透露出山之情意,仿佛海上岛屿也似有情,在向人指示着方位。 在经历了海上的艰难漂
22、泊后, 此时云散日出,让人心境也随之豁 然开朗,海上如眉的山影,更给人以新的希望,让人乍见之后, 倍觉欢欣鼓舞。山水含情,万物有灵,张氏笔下的天地景观,往 往带有人的情意,可说是“有我之境”。张氏对自己在海上所见 的海市蜃楼和鲸鱼的描绘均极生动, 对漂泊中所登的虎山岛的介 绍也是要言不烦而特征明显。 十二月三十日,他们在岛上无意中 又看到了 “龙升天”,也即今天所称的“龙卷风”。 作者对这一 天地奇观的描写,有条不紊,真切细致,生动展现了“龙升天” 的过程和变化,对其中每一阶段的记述都各具特色, 尤其对“龙 升天”正式形成时的描绘更是逼真。 开始时是大雨如注,忽然天 色昏暗下来,怒涛翻卷,一场雷霆,似从波间涌出,“闪烁晦冥, 光摇山岳;砰訇震抟,声动天海”,真是撼人心魄。“俄而一团 黑云,挟雷电而起于海上,初短渐长,滚滚而上,终看撑天而插 海,未见端倪。雷声电影,轰烨于黑云之中,鲸鲵鼋鼍之族,踊 跃奔突于波间,诚人世间所未见之壮观也”。黑云初起时短,渐 渐加长,在空中翻转滚动,并向上延伸,最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旅游景区民宿租赁权转让协议
- 洗煤厂设备维护租赁协议
- 保健食品质量承诺书示例
- 机械设备招投标授权委托书模板
- 客户资料保护法律法规
- 农业顾问服务合同样本
- 医药连锁店销售员劳动合同
- 家具公司销售顾问聘用合同范本
- 水力发电合同招标管理办法
- 轨道交通项目招投标廉洁合同
- 铜仁学院秘书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系列肠杆菌科的微生物检验
- 4D厨房设备设施管理责任卡
- GB/T 25420-2021驱动耙
- GB/T 22844-2009配套床上用品
- 特应性皮炎积分指数AD 病情严重程度积分法(SCORAD)
- GB/T 19520.1-2007电子设备机械结构482.6mm(19in)系列机械结构尺寸第1部分:面板和机架
- GB/T 16762-2020一般用途钢丝绳吊索特性和技术条件
- GB/T 14683-2017硅酮和改性硅酮建筑密封胶
- 无人机校企合作协议
- 工程设备进场进场开箱验收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