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庆良矫正部位[1]_第1页
谢庆良矫正部位[1]_第2页
谢庆良矫正部位[1]_第3页
谢庆良矫正部位[1]_第4页
谢庆良矫正部位[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6年4月5日矫正部位偏位编码编码说明诊断要点接触点患者体位医师体位矫正方法枕骨1 ASAS-向前上偏位A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后聚合。眉间坐位站在患者背后两手五指交叉重叠放于框上缘前额全部,弯曲头部向胸前,颅骨后面紧贴医师胸部,拉力向后、下。枕骨2 PSPS-向后上偏位P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前聚合。颞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两拇指分别放两耳前,两手二、三、四、五指放左、右耳后,紧贴后外头部(颞骨),使患者尽量抬头,推力向前、下。枕骨3 AS-RSAS-向前上偏位RS-右上侧偏A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后聚合。R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眉

2、间坐位站在患者背后两手五指交叉重叠放于眶上缘前额全部,拉力向后(医师怀侧)右、下。枕骨4 AS-LSAS-向前上偏位LS-左上侧偏A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后聚合。LS-正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眉间坐位站在患者背后两手五指交叉重叠放于眶上缘前额全部,拉力向后(医师怀侧)左、下。枕骨5 PS-RSPS-向后上偏位RS-右上侧偏P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前聚合。R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左颞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左接触手拇指及二、三、四、五指放左耳后上,紧贴左颞骨,推力向前、中间、右下,右稳定手放在右耳上。枕骨6 PS-LSPS-向后上偏位LS-左

3、上侧偏P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前聚合。L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右颞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右接触手拇指及二、三、四、五指放右耳后上,紧贴右颞骨,推力向前、中间、左下,左稳定手放在左耳上。枕骨7 AS-RS-RAAS-向前上偏位RS-右上侧偏RA-右枕骨髁向前旋转A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后聚合。R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RA-右枕骨髁侧块变窄。眉间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双手五指交叉重叠放眶上缘前额全部,拉力向后(医师怀侧),向右下转头。枕骨8 AS-RS-RPAS-向前上偏位RS-右上侧偏RP-右枕骨髁向后旋转A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

4、线,向后聚合。R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RP-正位片,右枕骨髁侧块变宽。眉间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双手五指交叉重叠放眶上缘前额全部,拉力向后(医师怀侧),向左下转头。枕骨9 PS- RS-RAPS-向后上偏位RS-右上侧偏RA-右枕骨髁向前旋转P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前聚合。R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RA-正位片,右枕骨髁侧块变窄。左颞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左接触手拇指放左耳前上,左手二、三、四、五指放在耳后,紧贴左颞骨,推力向前,向右下转头。右稳定手放在右耳上。枕骨10PS-RS-RPPS-向后上偏位RS-右上侧偏RP-右枕骨髁向后旋转PS-侧位片,枕骨大

5、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前聚合。R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RP-正位片,右枕骨髁侧块变宽。右颞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右接触手拇指放右耳前上,右手二、三、四、五指放在耳后,紧贴右颞骨,推力向前,向左下转头。左稳定手放在左耳上。枕骨11AS-LS-LAAS-向前上偏位LS-左上侧偏LA-左枕骨髁向前旋转A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后聚合。L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LA-正位线,左枕骨髁侧块变窄。眉间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双手五指交叉重叠放眶上缘前额全部,拉力向后(医师怀侧),向左下转头。枕骨12AS-LS-LPAS-向前上偏位LS-左上侧偏LP-左枕骨髁向后旋转AS-侧位

6、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后聚合。L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LP-正位片,左枕骨髁侧块变宽。眉间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双手五指交叉重叠放眶上缘前额全部,拉力向后(医师怀侧),向右下转头。枕骨13PS-LS-LAPS-向后上偏位LS-左上侧偏LA-左枕骨髁向前旋转P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前聚合。L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LA-正位线,左枕骨髁侧块变窄。右颞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右接触手拇指放在右耳前上,右手二、三、四、五指放在右耳后,紧贴右颞骨,推力向前,向左下转头。左稳定手放在左耳上。枕骨14PS-LS-LPPS-向后上偏位LS-左上侧偏LP-左枕骨髁向后

7、旋转PS-侧位片,枕骨大孔线与环椎平面线向前聚合。LS-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LP-正位片,左枕骨髁侧块变宽。左颞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左接触手拇指放在左耳前上,左手二、三、四、五指放在左耳后,紧贴左颞骨,推力向前、向右下转头。右稳定手放在右耳上。矫正部位偏位编码编码说明诊断要点接触点患者体位医师体位矫正方法环椎1 A-RA-向前偏位平行(无楔形)R-侧向右偏A-侧位片,环椎向前,齿状突相应的向后偏位。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1、右侧横突(T)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

8、指远节放在横突的前外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左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撑左乳突、横突。2、右侧横突(T)2、俯卧位2、站在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左稳定手握在右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向左。环椎2 ASRA-向前偏位S-向上偏位R-侧向右偏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齿状突相应的向后偏位。S-侧位片,环椎向上偏位。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1、右侧横突(T)1、坐位同A-R 1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横突的前外缘,右拇

9、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同时加顺时针扭力。左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撑左乳突、横突。2、右侧横突(T)2、俯卧位2、站在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横突的外侧缘,(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左稳定手握在右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向左。同时加顺时针扭力。环椎3 AIRA-向前偏位I-向下偏位R-侧向右偏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齿状突相应的向后偏位。I-侧位片,环椎向下偏位。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右侧横突(T)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触手与前臂

10、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横突的前外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同时加顺时针扭力。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撑左乳突、横突。2、俯卧位2、站在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的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的同时加顺时针扭力。左稳定手握在右接触手手腕上。环椎4 A-RAA-向前偏位平行(无楔形)R-侧向右偏A-右侧向前旋转A-侧位片,环椎向前,齿状突相应的向后偏位。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A1-正位片,右侧侧块增宽,代表环椎向前旋转。A2-正位片,右侧侧块内缘黑影变大。A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

11、椎平面线在右侧聚合。右侧横突(T)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横突的前外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撑左乳突、横突。2、俯卧位2、站在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的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对侧(患者左侧)。左稳定手握在右接触手手腕上。环椎5 ASRAA-向前偏位S-向上偏位R-侧向右偏A-右侧向前旋转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齿状突相应的向后偏位。S-侧位片,环

12、椎向上偏位。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A1-正位片,右侧侧块增宽,代表环椎向前旋转。A2-正位片,右侧侧块内缘黑影变大。A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聚合。右侧横突(T)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左,转动头部向右(后)、向下。左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持左乳突、横突。2、俯卧位2、站在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

13、力向前、下、(足侧)、对侧(患者左侧),同时加顺时针扭力。左稳定手握右接触手手腕。环椎6 A1RAA-向前偏位I-向下偏位R-侧向右偏A-右侧向前旋转AI-侧位片,环椎向前下偏位。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A1-正位片,右侧侧块增宽,代表环椎向前旋转。A2-正位片,右侧侧块内缘黑影变大。A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聚合。右侧横突(T)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转动头部向右(后)、向上。左稳

14、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持左乳状突、横突。2、俯卧位2、站在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向上(头侧)、对侧(患者左侧),同时加逆时针扭力。左稳定手握右接触手手腕,环椎7 A-RPA-向前偏位平行(无楔形)R-侧向右偏P-右侧向后旋转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P1-正位片,右侧侧块变窄,代表环椎向后旋转。P2-正位片,右侧侧块内缘的黑影变小。P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右侧横突(T)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1、站在患者背

15、后,略右。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右拇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转动头部向左(前)。左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持左乳状突、横突。2、俯卧位头偏右侧2、站在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中间、右侧(医师怀侧)。左稳定手握右接触手手腕。环椎8 ASRPAS-向前上偏位R-侧向右侧P-右侧向后旋转AS-正位片,环椎向前上偏位。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P1-正位片,右侧侧块变窄,代表环椎向后旋转。P2-正位片,右侧侧块内缘的黑影变小。P3-正位片

16、,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右侧横突(T)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转动头部向左、下。左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撑左乳突、横突。2、俯卧位头偏右侧2、站在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下(足侧)右侧(医师怀侧),顺时针扭力。左稳定手握右接触手手腕。环椎9 A1RPAI-向前下偏位R-侧向右偏P-右侧向后旋转AI-侧位片

17、,环椎向前下偏位。R-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右侧分散。P1-正位片,右侧侧块变窄,代表环椎向后旋转。P2-正位片,右侧侧块内缘的黑影变小。P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右侧分散。右侧横突(T)1、坐位,固定左肩,调正前头向左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右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远节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右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右横突上,推力向中间、左,转动头部向左、上。左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左侧),支撑左乳突、横突。2、俯卧位头偏右侧2、站在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右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

18、,推力向前、上(头侧)右侧(医师怀侧),逆时针扭力。左稳定手握右接触手手腕。环椎10 A-LA-向前偏位平行(无楔形)L-侧向左偏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L-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左侧分散。左侧横突(T)1、坐位,固定右肩,调正前头向右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左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远节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左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左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右,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右侧),支撑右乳突、横突。2、俯卧位2、站在患者左侧2、左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

19、右。右稳定手放左接触手手腕上。环椎11 ASLA-向前偏位S-向上偏位L-侧向左偏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S-侧位片,环椎向上偏位。L-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左侧分散。左侧横突(T)1、坐位,固定右肩,调正前头向右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左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远节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左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左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右,逆时针扭力。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右侧),支撑右乳突、横突。2、俯卧位2、站在患者左侧2、左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逆时针

20、扭力。右稳定手放左接触手手腕上。环椎12 AILA-向前偏位I-向下偏位L-侧向左偏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I-侧位片,环椎向下偏位。L-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左侧分散。左侧横突(T)1、坐位,固定右肩,调正前头向右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左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远节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左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左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右、下(足侧),顺时针扭力。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右侧),支撑右乳突、横突。2、俯卧位2、站在患者左侧2、左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

21、前、右、下(足侧),顺时针扭力。右稳定手放左接触手手腕上。环椎13 A-LAA-向前偏位平行(无楔形)L-侧向左偏A-左侧向前旋转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L-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左侧分散。A1-正位片,左侧侧块增宽。A2-正位片,左侧侧块内缘黑影变大。A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在左侧聚合。左侧横突(T)1、坐位,固定右肩,调正前头向右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左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远节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左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左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右,转动头部向右(后)。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右侧),支撑右乳突、

22、横突。2、俯卧位2、站在患者左侧,略右。2、左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患者右侧),右稳定手握在左接触手手腕上。环椎14 ASLAAS-向前上偏位L-侧向左偏A-左侧向前旋转AS-侧位片,环椎向前上偏位。L-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左侧分散。A1-正位片,左侧侧块增宽。A2-正位片,左侧侧块内缘黑影变大。A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在左侧聚合。左侧横突(T)1、坐位,固定右肩,调正前头向右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左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远节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左拇指近节、食指近节

23、随拇指之后放在左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右,转动头部向右(后)、下。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右侧),支撑右乳突、横突。2、俯卧位2、站在患者左侧,略右。2、左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患者右侧),向下(足侧),顺时针扭力。右稳定手握在左接触手手腕上。环椎15 AILAAI-向前下偏位L-侧向左偏A-左侧向前旋转AI-侧位片,环椎向前下偏位。L-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左侧分散。A1-正位片,左侧侧块增宽。A2-正位片,左侧侧块内缘黑影变大。A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在左侧聚合。左侧横突(T)1、坐位,固定右肩,调正前头向右弯

24、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左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远节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左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左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右,转动头部向右(后)、上。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右侧),支撑右乳突、横突。2、俯卧位2、站在患者左侧,略右。2、左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患者右侧),向上(头侧),逆时针扭力。右稳定手握在左接触手手腕上。环椎16 A-LPA-向前偏位平行(无楔形)L-侧向左偏P-左侧向后旋转A-侧位片,环椎向前偏位。L-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左侧分散。P

25、1-正位片,左侧侧块变窄,代表环椎向后旋转。P2-正位片,左侧侧块内缘的黑影变小。P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左侧横突(T)1、坐位,固定右肩,调正前头向右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左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远节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左拇指近、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左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右,转动头部向前。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右侧),支撑右乳突、横突。2、俯卧位,头向左偏,左横突在上。2、站在患者左侧。2、左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患者右侧),右稳定手握

26、在左接触手手腕上。环椎17 ASLPAS-向前上偏位L-侧向左偏P-左侧向后旋转AS-侧位片,环椎向前上偏位。L-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左侧分散。P1-正位片,左侧侧块变窄,代表环椎向后旋转。P2-正位片,左侧侧块内缘的黑影变小。P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左侧横突(T)1、坐位,固定右肩,调正前头向右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左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远节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左拇指近节、食指近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左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右,转动头部向前、下。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右侧),支撑右乳突、横突。2、俯卧位2、站在患

27、者左侧。2、左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患者右侧),顺时针扭力。右稳定手握在左接触手手腕上。环椎18 AILPAI-向前下偏位L-侧向左偏P-左侧向后旋转AI-侧位片,环椎向前下偏位。L-正位片,环、枢椎线在左侧分散。P1-正位片,左侧侧块变窄,代表环椎向后旋转。P2-正位片,左侧侧块内缘的黑影变小。P3-正位片,枕骨髁线与环椎线在左侧分散。左侧横突(T)1、坐位,固定右肩,调正前头向右弯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向左弯。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触手与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远节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左拇指近节、食指近

28、节随拇指之后放在左横突上,推力向前、中间、右,转动头部向前、上。右稳定手的大鱼际放在非调整侧(右侧),支撑右乳突、横突。2、俯卧位头向左偏,左横突在上。2、站在患者左侧。2、左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的外侧缘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横突外侧缘,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患者右侧),逆时针扭力。右稳定手握在左接触手手腕上。矫正部位偏位编码偏位说明诊断要点接触点患者体位医师体位矫正方法C2-71 PRILaP-向后偏位R-向右旋转I-向下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I-侧位片,两椎体前后平面线在右侧聚合,楔形开口在左侧。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1、左侧椎弓板(La)1、俯卧位1、站在患者右侧,前倾横

29、过脊椎。1、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侧(对侧)的椎弓板上,推力向前、中间,逆时针扭力。左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2、左侧椎弓板(La)2、俯卧位2、站在患者左侧。2、右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侧(同侧)的椎弓板上,左上方稳定手握在右下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逆时针扭力。3、左侧横突(T)3、坐位,固定右肩,头先偏向右侧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偏向左侧,抬高下颌。3、站在患者背后,略左。3、左接触手拇指放左侧横突的外侧缘上,左手食指近节放左横突上,右稳定手放右侧下颌角,推力向前、中间、右上。C2-72 PR-La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脊椎侧弯可能凸向

30、左。1、左侧椎弓板(La)1、俯卧位1、站在患者右侧,前倾横过脊椎。1、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侧(对侧)的椎弓板上,左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2、左侧椎弓板(La)2、俯卧位2、站在患者左侧。2、右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侧(同侧)的椎弓板上,左上方稳定手握在右下方接触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3左侧横突(T)3、坐位,固定右肩,头先偏向右侧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偏向左侧, 不抬高下颌。3、站在患者背后,略左。3、左接触手拇指放左侧横突的外侧缘上,左手食指近节放左横突上,右稳定手放右侧下颌角,推力向前、中间、右。C2-73 PRS-infP-向后偏位R-向右旋转S-向

31、右上偏位Inf-整个椎体向下偏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S-侧位片,两椎体平面线在右侧分散,楔形开口在右侧。Inf-侧位片,整个椎体向下偏。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右。1、刺突(SP)1、俯卧位1、站在患者右侧,略下。1、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上,左下方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上,顺时针扭力。2、刺突(SP)2、俯卧位2、站在患者左侧。2、任一拇指放棘突上,另一拇指放在先指的指甲上,双手二、三、四、五指握住斜方肌的前缘,推力向前、中间、上,顺时针扭力(此法更适合中段颈椎)。C2-74 PR-SPP-向后偏位R-向右旋转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右。1、刺

32、突(SP)1、俯卧位1、站在患者右侧,略下。1、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上,左下方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上,不加扭力。2、刺突(SP)2、俯卧位2、站在患者左侧。2、任一拇指放棘突上,另一拇指放在先指的指甲上,双手二、三、四、五指握住斜方肌的前缘,推力向前、中间、上,不加扭力(此法更适合中段颈椎)。C2-75 PLI-la-infL-向左旋转I-向下偏位Inf-整个椎体向下偏L-正位片,棘突向左旋转。I-侧位片,两椎体前后平面线在左侧聚合,楔形开口在右侧。Inf-侧位片,整个椎体向下偏位。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右。1、右椎弓板(la)1、俯卧位1、站在患者右侧。1、右上方

33、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侧椎弓板上,左下方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顺时针扭力。2、右椎弓板(la)2、俯卧位2、站在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拇指放在右侧椎弓板上,左稳定手拇指放左侧椎弓板上以稳定颈椎,右接触手拇指推力向前、中间、顺时针扭力(可双手同时用力)。3、右横突(T)3、坐位,固定左肩,头先偏向左侧便于寻找,找准接触点后头偏向右侧,抬高下颌。3、站在患者背后,略左。3、右接触手拇指放在右侧横突的外侧缘上,右手食指近节放右横突上,左稳定手放左侧下颌角,推力向前、中间、左上。C2-76PLS- infL-向左旋转S-向右上偏位Inf-整个椎体向下偏L-正位片,棘突向左旋转。S

34、-侧位片,两椎体平面线在左侧分散,楔形开口在左侧。Inf-侧位片,整个椎体向下偏位。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1、棘突(SP)1、俯卧位1、站患者左侧,略下。1、左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上,右下方稳定手握在左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上,逆时针扭力。2、棘突(SP)2、俯卧位2、站患者左侧,略下。2、任一拇指放棘突上,另一拇指放在先指的指甲上,双手二、三、四、五指握住斜方肌的前缘,推力向前、中间、上,逆时针扭力。3、椎弓板(la)3、俯卧位3、站患者左侧,略下。3、两拇指分放左右两椎弓板上,两拇指同时用力推向前、中间、逆时针扭力。C2-77 PL-laP-向后偏位L-向左旋转L-正位片,

35、棘突向左旋转。脊柱侧弯凸向右。1、右椎弓板(la)1、俯卧位1、站患者右侧1、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右侧椎弓板上,左下方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不加扭力。2、右椎弓板(la)2、俯卧位2、站患者右侧2、右接触手拇指放在右侧椎弓板上,左稳定手拇指放左侧椎弓板上以稳定颈椎,右接触手拇指推力向前、中间、不加扭力。3、右横突(T)3、坐位,固定左肩头先偏向左便于寻找,找到接触点后,头偏向右。3、站患者背后,略右。3、右接触手拇指放在右侧横突的外侧缘上,右手食指近节放右横突上,左稳定手放左侧下颌角,推力向前、中间。C2-78 PL-SPP-向后偏位L-向左旋转L-正位片,棘突向左

36、旋转。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1、棘突(SP)1、俯卧位1、站患者左侧1、左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上,右下方稳定手握在左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2、棘突(SP)2、俯卧位2、站患者左侧2、任一拇指放在棘突上,另一拇指放先指的指甲上,双手二、三、四、五指握住斜方肌前缘,推力向前、中间。3、右椎弓板(la)3、俯卧位3、站患者左侧3、两拇指分放左右两椎弓板上,右拇指推力向前、中间。注:枢椎偏位的诊断要点:P-向后偏位,侧位片,与环椎向前(A)偏位相对立。R-向右旋转,正位片,右侧横突孔变小,模糊不清。L-向左旋转,正位片,左侧横突孔变小,模糊不清。S-向上偏位,正位片,椎弓根平面线与C3

37、椎体线,两线在旋转侧分散,旋转侧有楔形。I-向下偏位,正位片,椎弓根平面线与C3椎体线,两线在旋转侧聚合,非旋转侧(对侧)有楔形。矫正部位偏位编码编码说明诊断要点接触点患者体位医师体位矫正方法胸椎1PRS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S-向右上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右侧椎弓根影变小。S-正位片,两椎体线在右侧分散,楔形开口在右侧。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右。1、棘突(SP)1、俯卧位1、站患者右侧身体与患者呈900。1、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上,左下方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对侧,顺时针扭力。(更适合上段胸椎)。2、棘突(SP)2、俯卧位2、站患者右侧,略下。2、两拇指

38、叠放在棘突上,两手食指紧靠患者背部,两拇指同时推力向前、中间、对侧(左侧)、下。胸椎2 PRI-T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I-向右下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右侧椎弓根影变小。I-正位片,两椎体线在右侧聚合,楔形开口在左侧。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1、左横突(T)1、俯卧位1、站患者右侧,身体与患者呈900。身体前倾超脊椎。1、左下方手拇指放在左横突上,右上方手豆状骨放左拇指的上端、棘突上,推力向前、中间,顺时针扭力。(更适合下段胸椎)。2、左横突(T)2、俯卧位2、站患者右侧,身体与患者呈900。身体前倾超脊椎。2、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上,左下方稳定手握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

39、前、中间,逆时针扭力。(更适合中、上段胸椎)。胸椎3PR-T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右侧椎弓根影变小。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1、左横突(T)1、俯卧位1、站患者右侧,身体与患者呈900。身体前倾超脊椎。1、左下方手拇指放在左横突上,右上方手豆状骨放在左拇指的上端、棘突上,推力向前、中间。(更适合下段胸椎)。2、左横突(T)2、俯卧位2、站患者右侧,身体与患者呈900。身体前倾超脊椎。2、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横突上,左下方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更适合中、上段胸椎)。3、左横突(T)3、仰卧位两臂相抱3、站患者右侧。3、右上方稳定手握住抱胸

40、的两肘部,左下方接触手手心朝上,微握拳,伸入患者背后,左手大鱼际放左横突上,患者呼气末时,借助患者身体的滚动及右手下压的力,推动左横突向前。胸椎4PR-SP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右侧椎弓根影变小。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右。1、棘突(SP)1、俯卧位1、站患者右侧,身体与患者呈900。1、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上,左下方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的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对侧。2、棘突(SP)2、俯卧位2、站患者右侧2、两拇指叠放在棘突上,两手食指紧靠患者背部,两拇指同时推力向前、中间、对侧。胸椎5PLS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S-向左上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侧旋转

41、,左侧椎弓根影变小。S-正位片,两椎体线在左侧分散,楔形开口在左侧。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1、棘突(SP)1、俯卧位1、站患者右侧身体与患者呈900。1、右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上,左上方稳定手握在右下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对侧。逆时针扭力。(更适合上胸椎)。2、棘突(SP)2、俯卧位2、站患者左侧,略下。2、两拇指叠放在棘突上,两手食指紧靠患者背部,两拇指同时推力向前、中间、对侧(左侧)、下。胸椎6PLI-T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I-向左下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侧旋转,左侧椎弓根影变小。I-正位片,两椎体线在左侧聚合,楔形开口在右侧。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右。1、右横突(T)1、

42、俯卧位1、站患者左侧,略下。1、两手分放脊椎两侧,两手大鱼际分放两横突上,左稳定手起稳定作用,右接触手推力向前、中间、顺时针扭力。2、右横突(T)2、俯卧位2、参照PRI-T、12、参照PRI-T、13、俯卧位3、参照PRI-T、23、参照PRI-T、2胸椎7PL-T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侧旋转,左侧椎弓根影变小。1、右横突(T)1、俯卧位1、站患者左侧。1、两手分放脊椎两侧,两手鱼际分放两横突上,左稳定手起稳定作用,右接触手实施右横突的推力向前、中间。(更适合下胸椎)。2、右横突(T)2、俯卧位2、站患者左侧,身体患侧呈900,身体前倾超脊椎。2、右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

43、在右横突上,左上方稳定手握在右下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更适合中、上段胸椎)。3、右横突(T)3、仰卧位、两臂抱胸。3、站患者右侧3、右上方稳定手握住抱胸的两肘部,左下方接触手,手心朝上,微握拳,伸入患者背部,左大鱼际放右横突上,患者呼气末时,借助患者身体滚动及右手下压的力推动右横突向前。胸椎8PL-SP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侧旋转,左侧椎弓根影变小。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1、棘突(SP)1、俯卧位1、站患者左侧,身体与患者呈900。1、右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上,左上方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的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对侧。2、棘突(SP)2、俯卧位2、站患者左

44、侧。2、两拇指叠放在棘突上,两手食指紧靠患者背部,两拇指同时推力向前、中间、对侧。矫正部位偏位编码编码说明诊断要点接触点患者体位医师体位矫正方法L1-41PR-SP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右侧椎弓根影变小。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右。1、棘突(SP)1、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足放左下肢腘窝处。1、面对患者,固定右髋。1、右上方稳定手固定右肩,发力时推肩部向上、向后,左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的右侧,手指超过脊椎(达左侧)呈450,发力时滚动患者向前400以内,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推力由患者右侧向左侧、向床面。2、棘突(SP)2、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窝处

45、。2、面对患者,固定左髋。2、左上方稳定手固定左肩,右下方接触手的中指、无名指放在棘突右侧,食指放左乳状突上,由患者背后向前(医师侧)拉移。3、棘突(SP)3、俯卧位3、站患者右侧。3、右方上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的右侧缘,左下方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左(上腰椎加向上、下腰椎加向下的推力)。L1-42PRS-SP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S-向右上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右侧椎弓根影变小。S-正位片,两椎体线向右侧分散,楔形开口在右侧。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右。1、棘突(SP)1、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足放左下肢腘窝处。1、面对患者,固定右髋。1、右上方稳定手固定右肩

46、,发力时推肩部向上、向后,左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棘突右侧,手指超过脊椎(达左侧)呈450,发力时滚动患者向前400以内,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推力由患者右侧向左侧、向床面,同时加左手顺时针扭力。2、棘突(SP)2、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窝处。2、面对患者,固定左髋。2、左上方稳定手固定左肩,右下方接触手的中指、无名指放在棘突右侧,食指放左乳状突上,由患者背后向前(医师侧)拉移,同时加右手的顺时针扭力。3、棘突(SP)3、俯卧位3、站患者右侧。3、右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的右侧缘,左下方稳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左(上腰椎加向上、下腰椎加向下的推力),同时加

47、右手的顺时针扭力。L53PRI-SP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I-向右下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右侧椎弓根影变小。I-正位片,两椎体线在右侧聚合,楔形开口在左侧。脊椎侧弯凸向右。棘突(SP)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足放左下肢腘窝处。面对患者,固定右髋。右上方稳定手固定右肩,发力时推右肩向上、向后,左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棘突右侧,手指超过脊椎(达左侧)呈450,滚动患者向前400以内,推力由患者右侧向左侧、向床面,同时加左手逆时针扭力。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L1-44PR-m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右侧椎弓根影变小。脊椎侧弯凸向左。1、左侧乳状突(m)1、右侧卧

48、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窝处。1、面对患者,固定左髋。1、左上方稳定手固定左肩,发力时推左肩向上、向后,右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左乳状突上,推力由患者背后向前、中间、向左。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2、左侧乳状突(m)2、俯卧位2、站患者左侧2、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乳状突上,另手握在接触手手腕上(上腰椎以左手为接触手,下腰椎以右手为接触手),推力向前、中间。L1-45PRI-m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I-向右下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右侧椎弓根影变小。I-正位片,两椎体线在右侧聚合,楔形开口在左侧。脊椎侧弯凸向左。1、左侧乳状突(m)1、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窝处。1、面

49、对患者。1、左上方稳定手固定左肩,发力时推左肩向上、向后。右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左乳状突上,推力由患者背后向前、中间、向左,同时加逆时针扭力。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2、左侧乳状突(m)2、俯卧位。2、站患者左侧。2、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左乳状突上,另手握在接触手手腕上(上腰椎以左手为接触手,下腰椎以右手为接触手),推力向前、中间。同时加左、右接触手的逆时针扭力。L56PRS-m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S-向右上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侧旋转,右侧椎弓根影变小。S-正位片,两椎体线在右侧分散,楔形开口在右侧。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左乳状突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窝处。面对患者,固定左髋。

50、左上方稳定手固定左肩,发力时推左肩向上、向后,右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左乳状突上,推力由患者背后向前、中间、左,同时加右手的顺时针扭力。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L1-47PL-SP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侧旋转,左侧椎弓根影变小。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1、棘突(SP)1、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窝处。1、面对患者,固定左髋。1、左上方稳定手固定左肩,发力时推左肩向上、向后,右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左侧,手指超过脊椎(达右侧)呈450,滚动患者向前400以内,推力由患者左侧向右侧、向床面。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2、棘突(SP)2、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足放左下肢腘

51、窝处。2、面对患者,固定右髋。2、右上方稳定手固定右肩,左接触手的中指、无名指放在棘突左侧,食指放右乳状突上,由患者背后向前(医师侧)拉移。3、棘突(SP)3、俯卧位。3、站患者左侧。3、左上方接触手豆状骨放在棘突的左侧,右下方稳定手握在左上方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右(上腰椎加向上、下腰椎加向下的推力)。L1-48PLS-SP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S-向左上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侧旋转,左侧椎弓根影变小。S-正位片,两椎体线在左侧分散,楔形开口在左侧。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1、棘突(SP)1、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窝处。1、面对患者,固定左髋。1、左上方稳定手固定左肩,

52、发力时推左肩向上、向后,右下方接触手豆状骨放棘突左侧,手指超脊椎(达右侧)呈450,滚动患者向前400以内,推力由患者左侧向右侧、向床面,同时加右手逆时针扭力。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2、棘突(SP)2、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足放左下肢腘窝处。2、面对患者,固定右髋。2、右上方稳定手固定右肩,左接触手的中指、无名指放棘突左侧,食指放右乳状突上,由患者后部向前(医师侧)拉移,同时加左手的逆时针扭力。3、棘突(SP)3、俯卧位。3、站患者左侧。3、左上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在棘突左侧,右下方稳定手握左接触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间、右(上腰椎加向上、下腰椎加向下的推力),同时加左手的逆时针扭力。L59P

53、LI-SP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I-向左下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侧旋转,左侧椎弓根影变小。I-正位片,两椎体线在左侧聚合,楔形开口在右侧。脊椎侧弯可能凸向左。棘突(SP)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窝处。面对患者,固定左髋。左上方稳定手固定左肩,发力时推左肩向上向后,右下方接触手的豆状骨放棘突左侧,手指超过脊椎(达右侧)呈450,滚动患者向前400以内,推力由患者左侧向右侧、向床面,同时加右手顺时针扭力。医师髋部紧靠患者骨盆。L1-410PL-m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侧旋转,左侧椎弓根影变小。1、右乳状突。(m)1、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足放左下肢腘窝处。1、面对患者,固定右髋。1、右上方稳定手固定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