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哈腾苏木金矿探测物探项目计划书_第1页
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哈腾苏木金矿探测物探项目计划书_第2页
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哈腾苏木金矿探测物探项目计划书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治区镶黄旗哈腾苏木金矿探测物探方案书1.1工程概况工程来源镶黄旗哈腾苏木金矿是市万工厂在自治区申请的一个探矿权项 目,市万工厂与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合作对该区进行 前期的普查,并提交了?自治镶黄旗哈腾苏木金矿普查工作小结?2021 年度。?普查工作小结?比拟系统的收集了该区的地质资料,并开展了 地质测量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得到了以下结论:“通过野外地质工作,以及室资料的综合整理、研究,本次工作 对矿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化体赋存规律作了大致了解。 通过工作,发现矿区第四系覆盖严重,基岩露头极少,仅在侏罗纪花 岗岩中发现极少的节理中具褐铁矿化,只有一处节理取样到达了金矿 化

2、,但节理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大的矿体。由于区地势平坦,基岩露 头差,在该区化探找矿效果较差,需用其他有效方法进行勘查工作。已有的工作尚未在该处发现有意义的成矿信息,为了进一步对该 区做出评价,建议分阶段在该区开展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寻找 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体,进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评价。工作周期、成果提交时间自工程任务书下达1周完成。包括报告提交时间在1.2目标任务在全面收集区已有的地质、物化探等资料的根底上,运用新的成 矿理论和物探中梯扫面、激电测深及可控源大地音频电磁测深等 综合技术手段,初步圈定矿区激电异常的围及深度,对获得的物探信 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深入研究,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详实的物探

3、依据。1.3工作区概况矿区位于镶黄旗县县城北西35°约11km行政区划隶属镶黄旗县 哈彦海日瓦苏木乡管辖,面积 5.08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13° 45 15 -113 ° 46 15,北纬 42° 19 00 -42 ° 21 00,矿区围拐点 坐标见表1。表1、哈腾苏木金矿矿区拐点坐标表拐点号东经北纬备注1113° 45 1542° 21 002113° 46 1542° 21 003113° 46 1542° 19 004113° 45 1542° 19

4、00自然地理:矿区地形为低山丘陵区,植被茂盛,属中温带干旱大 陆性气候。区年平年平均气温为3°,年降水量260mm无霜期126天。经济概况:矿区草场发育,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主要有牛、马、 羊、骆驼;矿产资源主要有黄金、钨、铜、煤、水晶、石灰石、萤石 等15种。2、以往物探工作程度2.1区域物探1957年,省区域地质测量队在区进行了 1:100万地质测量工作, 初步建立了该区的地层系统。1960-1961年,地质局126地质队在区做过1:200000地质调查工 作。1974年自治区区域测量队完成了该矿所在图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对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进行了详细的划分,这是区

5、第一 份较系统的地质资料。197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711部队完成了该矿所在图幅1/20 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对区的水文地质单元等进行了详细的划分。2007年5- 7月,为勘查登记做准备,市万工厂委托省有色金属地 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在该区进行了野外踏勘和矿点调查等工作,在 侏罗纪花岗岩发现了含金石英脉,获取了一定的找矿信息,初步认为 该区具有一定的工作价值,为普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根底。2.2矿区物探工作程度2021年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仅在矿区的局部开展 了 1: 10000剖面性的激电中梯工作,获得了矿区局部的激电异常。其 围及工作程度不能满足目前地质预查工作的需要。2

6、.3以往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以往地质、物探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根底资料。发现了5条含矿构造破碎蚀变带,物探仅在局部地段开展了激电中梯测量、地物 化成果吻合较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限于投入少,工作程度低,因 此对预查区的资源潜力尚不能进行综合评价。急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提高勘查程度,推进深部找矿,在寻找金多金属矿床方面力争有所突 破。3、地质矿产及地球物理特征3.1区域地质概况矿区地形为低山丘陵区,植被茂盛,属中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 区年平年平均气温为3°,年降水量260mm无霜期126天。矿区草场 发育,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主要有牛、马、羊、骆驼。区域地质特征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天山一中

7、部一兴安地槽褶皱区中部地槽褶皱系,H级构造单元属温都尔庙一翁牛特旗加里东褶皱带。地层及岩性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二叠系下统三面井组P1s和于家北沟组P1y、侏罗系上统满克头愕博组J3m和白音高老组J3b、白垩 系梅勒图组K1n、第三系N。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二叠系下统三面井组P1s:岩性为灰绿色、灰黄色砂岩、粉砂 质板岩、生物碎屑灰岩。二叠系下统于家北沟组P1y:岩性为灰绿、黄绿色凝灰质砂岩、 砂砾岩、砾岩、粉砂岩夹板岩、火山碎屑岩。侏罗系上统满克头愕博组J3n:岩性为灰白、浅灰色酸性火山 熔岩、酸性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J3b:岩性为杂色酸性火山碎屑岩、熔 岩、凝灰岩夹

8、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及正常沉积岩。白垩系梅勒图组K1m :岩性为暗色中基性、中性熔岩为主、少 量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第三系N:砖红色砂质粘土、泥岩、粉砂岩、含钙质结核。构造矿区位于朱日和镇-翁贡钨拉苏木断裂带南部,区次级断裂发育, 这些断裂的屡次活动对矿液的迁移和富集起很重要的作用。岩浆岩本区岩浆岩发育,多以岩基产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有二叠纪闪 长玢岩P 5 、二叠纪石英闪长岩P So 、侏罗纪花岗岩J 丫。围岩蚀变矿区未发现明显的围岩蚀变现象出现。矿体地质特征矿区未见大的构造,仅在侏罗纪花岗岩中见少量的小节理。矿区 岩浆岩较发育,主要有侏罗纪花岗岩Jy和侏罗纪正长斑岩JE n,其中

9、侏罗纪花岗岩在矿区南部外面有大面积出露。侏罗纪花岗岩J丫出露面积稍大,岩性为肉红色、浅灰白色中粗粒钾长花岗岩,钾长石含量较高,暗色矿物少见,局部见褐铁矿化。侏罗纪正长斑岩JEn:多为肉红色,少数为浅灰白色,细粒 隐晶质结构,矿物成分以正长石、石英为主,见少量的钾长石及石英 斑晶,多以岩脉形式穿插在侏罗纪花岗岩中。3.2地球物理特征1、区域上经1 : 50000航磁测量,*、*等大型多金属矿田均 坐落在局部正异常区,异常与区域地层走向根本一致,预查区处于低 的正磁场带。2、在1 : 50万区域重力布格异常图上,预查区位于东高西低、东 窄西宽的楔状重力低值带。矿床的集中分布常选择与重力低异常 的外

10、围,尤其是由重力低向重力高过渡的梯级带上或重力低异常的舌 状伸出部位的宽缓梯级带上图2。3、预查区局部开展了 1 : 10000剖面性激电中梯工作,获得了较 为明显的激电异常。4工作部署4.1工作部署原那么本次物探激电中梯扫面工作主要以矿区已发现的 5条W、 忸、区、X、幻含矿构造破碎蚀变带为重点目标,在综合分析、系 统研究区及区外已有的地质、物化探资料的根底上,遵循“由浅入深、 由稀到密、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经济合理、迅速快捷的原那么,通 过1 : 10000激电中梯扫面测量,快速圈出激电异常围;利用激电测深 获得主要地段的中浅部异常信息,利用可控源大地电磁测深获得深部 的异常信息。根据矿区

11、矿化体的根本地质特征,本次扫面与激电测深工作 主要采用频率域激发极化法,使用仪器为中南大学信息物理工程学院 研制生产的SQ- 3C型双频激电仪。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测深采用电性源,仪器使用 GDP-32 H型多功能电法仪,其有效探测深度到达 1500米,完全能满足本次物 探工作的要求。测线设计原那么本次物探激电中梯扫面工作主要以矿区已发现的5条W、忸、区、X、幻含矿构造破碎蚀变带及金矿化点为重点对象。测线设计方向根本垂直含矿构造破碎蚀变带的主要走向。具体工 作部署见表3。表3自治区镶黄旗哈腾苏木矿区物探工程布置一览表矿脉编号矿脉主要走向激电中梯剖面方向工作量Kn2备注IV忸IXX金矿化点

12、合计网度布设本次激电中梯扫面工作网度设计为:100mK 20m仪器采用南方9600静态GPS网度布设工作全部采用80坐标系统 和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在网度布设中以国家控制点引入测区矿化体为基线点,进行 精确定位,并将其做为测线起点理论坐标进行实际剖面设计;然后依 据上述的测线布设原那么和网度设计方法进行线号和点号的编号设计。线号、点号按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增加,间隔为 2。详见工程布置图 在每个点位上设置醒目标志。醒目标志一般使用红布条,且必须标明点、线号在一般情况下要求每条测线的布点工作完成后再开展物探工作。 在测线敷设时,要随时注意已定位测点位置是否准确;对于有明显误 差的点位要及时改正

13、。对于供电电极点可以预先定位并设立明显标志。具体要求按照?物化探工程测量规? DZ/T0153-1995要求执行。4.2工作方法技术421激电中梯测量本次工作采用长导线方式,设计AB=1200mMN=40m观测区段800m 位于供电装置的中段;工作前通过试验剖面进行观测能力比拟,采用 能反映出矿体的异常特征较强的频段进行观测,观测参数记录Fs、Vh、V、P s;点距设计一般为20m在矿体附近,观测点距要加密到 10m。使用仪器在工作前要进行仪器性能检测;使用2台以上接收机工作时,要对仪器进行一致性试验。仪器性能检测及试验要在测区选择 实验公式如下:n 2(Fsi Fsi)2F =±

14、i 1I 2n式中:n检查观测的物理点数;Fsi 第i个原始观测的幅频率 值;Fsi 第i个检查点观测的幅频率值要求仪器自身精度刀F<± 0.2 %,致性刀F<± 0.3 %。供电导线在使用前进行系统的漏电检查;在使用过程中每月检查 一次;对所有接口及漏电部位都进行认真处理。供电导线布设时,保 证供电导线偏离观测剖面 20m以上。供电导线落地敷设,在悬空地段尽可能拉紧,防止导线摆动影响观测结果。观测导线每天进行绝缘电 阻检查,发现有漏电现象时及时处理。供电电极使用多根铜电极。在工作时将铜电极在供电点位置附近 布置一个直径约1m的环形,每根铜电极都用裸铜线并联,再

15、将供电导 线连接到裸铜线上。供电铜电极的使用量视供电电流大小而定,一般 保证单根电极所通过的电流w 0.05A。布设供电电极的位置尽量选择在 土层厚度较大且土质比拟潮湿的位置并保证与土层紧密接触;对电极 经常进行去锈处理以改善与大地的接触条件。数据观测时,待4组数据相差w 0.1%,储存数据。仪器观测数据 在当天回传到计算机,并进行初步分析和归档;发现问题及时通知项 目负责人或进行必要的处理。在测量过程中对异常点、突变点以及梯 度较大的点须屡次重复观测或改变 MN极的接地条件后重新观测;对于 梯度大于2%的点加密观测。工作时随时注意地质现象对激电观测数值的影响并进行记录。对 测线附近的老硐、民

16、采坑及矿体与测线的实际对应位置须进行进行记 录,以便于在异常解释过程中参考使用。1、质量检查激电工作的质量检查以互检为主,系统检查为辅。互检的检查比 例不低于观测总点数的5%;系统检查的比例不低于2%。视幅频率工 作精度要求均方误差刀FW 士 0.7 % 计算公式同上,对视电阻率不设 定精度要求。互相检查工作在当日完成。检查方法须满足一同二不同的要求;即同一点位,不同仪器、不同仪器操作员操作员在开展检查工作时必须现场记录 M N极的所在位置、检查 点位置和仪器记录序号。所有检查记录不得在工作完成后追记。所有 检查点在工作区尽量均匀分布。每次进行的观测质量检查进行单独误差统计,不满足精度要求时及

17、时查明原因或扩大检查量;当质量检查扩大到原工作点数的20%,其误差仍超过规定标准要求时,原工作作废重做。全部工作结束后,分别对全部的互检和系统检查进行误差统计,并进行总体质量评述。2、物性参数研究矿区物性研究工作主要通过物性参数测量和物性参数统计处理完成。物性参数测量以标本测量为主,对于不易采集物性标本的地质体 使用露头小四极法进行物性测定。物性标本要求采集新鲜原岩,打成粗略的立方体,一般规格要求10X 6X 6cm对于每一岩性的岩、矿石标本要求采集 30块以上;对于 矿石可视其不同矿石类型及矿化程度分成几组研究,且每组标本参数 保证在20块以上。物性参数的测定使用泥团法。数据观测时,待4组数

18、据相差小于等于0.1%,储存数据。测定标本时,记录并输入标本的 长、宽、高和供电电流。物性标本参数测定的质量检查比例要求? 10%,误差统计要求均 方相对误差w 士 30%;露头测定误差统计要求均方相对误差w 士 20%。物性参数的统计研究除计算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外,还要研究每一组物性参数的分布特点。对于不满足正态分布要分析原因,并选择恰当的物性期望值。3、资料整理资料整理工作与野外工作同期进行,所需要进行的数据改正和数 据处理及时完成。当激电中梯完成一个排列或剖面工作完成后及时绘 制平面图或剖面图,为地质工作及山地工程布设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 全部工作完成后,及时汇总所有的数据资料和相关

19、图、表,并在野外 工作全部完成后的一周提交原始图件及异常解译文字;最终成果图件 及文字依照工程负责人要求及时提交。所有工作数据都要建立电子档 案,刻录光盘存档。422激电测深本次工作采用对称四极测深工作方法,使用仪器为中南大学信息 物理工程学院研制生产的SQ 3C型双频激电仪。供电电极采用铜电极, 专用探矿线多股铜芯塑料皮为供电线,测量电极也用铜电极。按设计要求敷设测点。当设计的电测深点位置遇到居民点、悬崖 边等不可逾越的障碍时,可在 1/2测深点距的围将测点移到适宜的地 方。位置移动后的该测深点的所有极距及电极排列方向以能满足接地 点精度要求为准。布设每一电测深点的各电极接地点对于短极距的电

20、极接地点用皮 尺或测绳丈量。1、测站与导线的布设测站布置在测点附近,仪器、电源分开置放;电池箱与测量电极 保持一定的距离。当最大供电电极距超过1000M时,短电极距和长电极距的导线将 分别敷设。供电导线与测量导线分别固定在测站的绝缘桩上,沿电极 排列方向的两侧,相距约 MN的1/10.顺地外表向外敷设,两者不相互 交错或扭结。测量导线尽可能远离输电线或通讯电缆,当必须通过时使导线与 输电线方向垂直;测量导线一般防止悬空架设,当必须架空时将导线 拉紧。如遇水域,无法架空只能漫水通过的导线可事先向测站报告并 进行漏电检查。导线通过公路、铁路、村庄时将进行架空、埋土或从 地下穿过,并随时观察导线有无

21、破损或扭结。2、电极接地所有电极均在靠近预定接地点布设并进行标记。在布设MN时可与AB的方向有一定的偏离。但偏离角度不大于士3°。当电极无法于已布接地点时,可沿垂直放线方向移动,移动的距 离不大于AB/2的1/40。如沿放线方向移动,移动的距离不大于 AB/2 的1%超过19应重新计算K值。电极必须垂直打入接地点,与土层密实接触。其入土深度.对长极 距至少为电极长度的2/3,对短极距在满足点电源要求的的根底上, 一 般不超过极距的1/10。保证通过单根供电电极的电流不大于 0.2A。随 着电极距的增大尽量减小接地电阻,减小接地电阻的方法将根据客观 条件优化选择。3、测站观测每日野外观

22、测前检查仪器的工作电压、零点、稳定性及绝缘性状,不达指标时将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排除。4、根本观测的技术要求使用两台包括备用以上仪器在同一地区施工,须对仪器作一致 性校验.其均方相对误差应不大于设计均方相对误差的三分之二。读数方式可根据设计总精度和电流的稳定程度合理选择;供电电压不低于15V;读数时选择适宜的测程,数字仪器最小观测电位差不小于1mv观测供电电流和电位差估读或读至三位有效数字,视电阻率值算 至三位有效数字。采用非等比装置进行观测时,每变换一次测量电极距在两个相邻 供电电极距上同时测得两组测量电极距上的观测值。假设此两组值引起 曲线接头脱节或脱节位置反常、喇叭口、大交叉等变异现象时,可

23、在 3-4个供电极距上用两组测量极距观测, 并查明供电、测量电极附近的 地表电性、地形及浅层地质构造情况,找出变异的原因。当曲线出现 畸变时,在排除读数原因后,改变野外观测现场的工作条件,自检几 组数据,当检查结果与原始观测一致时,继续检查其相邻极距点或在 相邻极距之间的加密极距点。在进行大极距观测时刻注意测量电极极 差、大地电场的变化及电源稳定性。供电极距大于 500m后所有读数经 进行重复观测,其技术标准按有关规要求执行。在一个观测点上,更换仪器观测时,两台仪器的一致性需满足规 定,并在更换处同时或者检查观测两个连接极距,其误差满足规要求。一个测深点当天不能观测完毕时,可第二天补测完整,补

24、测时在接续处至少重测两个极距在野外观测现场,记录计算员必须及时复述操作员的读数,且边 复述边记录,操作员在记录员复述过程中校对自己的报数、测程及档 位。野外观测现场的所有根本观测数据、各种检查观测数据,必须当 即如实地记录在专用的记录本上,严禁追记、混记或转抄 ;记录本不得 空页、撕扯或粘贴其他纸,更不得兼做他用。记录必须使用中等硬度铅笔,字迹清晰、页面清洁、工程齐全、 备注明确,原始数据不得涂改或擦抹,记错了的数据必须划去,并在 备注栏中注明原因。另起一行重记正确数据。记录本记满后或不再记 录。可于目次页进行测点登记。每一极距观测完U和I后,计算员进行视电阻率值的计算,并点 绘草图;对重复或

25、检查观测,及时计算相对误差和视电阻率的平均值。电测深野外草图绘在模数为6.25cm的双对数坐标纸上,并注明测 深点号、电极排列方、非等比装置的各组 mN直,始末极距的p s值或 各极距的p s值,观测日期、操作者及记录计算者。5、漏电检查野外观测系统的仪器、电源、供电导线和测量导线,除在准备工 作中采取绝缘措施外,在野外观测过程中对其例行漏电检查:仪器、电源、导线的绝缘性能用兆欧表测定。其结果必须到达相应标准。进行 漏电检查的电源电压一般不大于 300V,潮湿地区可小于180V6、观测结果的质量检查在观测中遇到如下情况,必须进行不改变接地条件的重复读数。1、重复观测时改变供电电流2、自检观测3

26、、系统检查观测在重复观测数据中误差过大的观测数据可以舍去,但总体必须少 于总观测次数的1/3;重复观测数据中有效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测 点最终的根本观测数据,记录在相应极距的一行舍弃的读数在备注栏 注明原因。对电测深曲线上的畸变点。畸变线段以及根本观测质量有疑问测 段。操作员须进行自我检查现测自检观测并将测量电极重新布设或改 变供电电极的接地状况,且供电电流的改变量需大于 25%电测深的系统检查.须以一条完整的电测深曲线为单元检查一个 测深点的全部极距。可控源大地音频电磁测深利用GDP3 H多功能电法仪进行大功率可控源大地音频电磁测 深,根据激电中梯测量结果在有可能存在金多金属矿体的部位进行

27、可 控源大地音频电磁测量,根据本工作区的具体情况和勘探深度要求, 设计供电极距为2000m点距为40m这样既能保证测量精度又能满足 勘探深度的要求。为了和以往物探、地质工作成果进行比照,此次剖面的测量可以 对已发现的矿体的物探激电异常特征进行重新研究比照,从而由 推测未知,提高物探成果解释质量,降低物探成果解释的多解性。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激电中梯剖面根本垂直于矿区构 造及异常走向布置。测深剖面的设计可根据本次激电中梯扫面的成果而定,因此在本 设计书中暂不设计具体布置位置。根据资料设计场源,使场源与测线根本平行,相对位置固定, 测点尽量在远区,力求减小近场源效应。场源布置在矿区实地进行

28、,为了保障在“远区观测,本设计收 发距r >5km测点观测只在场源A、B垂直平分线两侧30°角的扇 形围进行。为保证资料的统一性,场源位置一经选定,不得随便更改。场源位置确定方法:在测区围较小,一次布置场源可以探测全部 测线、测点的情况下,可根据测线、测点的布置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 磁法的工作特点,反算可以布置场源的位置。对可以布置场源的位置 进行实地踏查,根据接地条件,干扰状况,地形,交通等因素,对可 能的场源布置位置进行选择,原那么是接地条件好,干扰小,地形平坦, 交通便利以及能够避开人、畜等。然后测量定位被选场源的实际位置, 并做好点位标志。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工作设计为

29、标量观测方式,标量可控源 音频大地电磁法观测装置为:水平方向电场 MN应平行于场源AE, 水平磁场应垂直于场源布设。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测量采用电性源,AE距=2000米, 供电偶极AE中心与接收偶极 MN中心最近距离不小于5kmMN距=40米,点距=40米,一次观测一个排列,一个排列5个测点,磁探头位于排列的中心,垂直电极排列测量频率围0.125-8192Hz,按2n/2的等比序列加密频点,观测参数 为电场振幅Ex,电场相位,磁场振幅Hy,磁场相位等。仪器采集数据的叠加次数设置在最低频点0.125Hz,叠加次数不得低于8次,随着工作频率增高,叠加次数也要同时增加,最高频点 8192Hz

30、工作时叠加次数不得低于1024次,在观测每个频点时,应及时 显示视电阻率曲线,判断是否有频点数据畸变,并进行检查观测,干 扰较大时,应增加叠加次数。根据工区工频电流的干扰情况,工作中陷波滤波器选择50.5的一 组。测线布设根本垂直于构造线方向。供电导线在使用前将进行系统 的漏电检查;供电导线布设时须保证供电导线距离观测剖面5Km以上。供电电极采用多块金属板埋设的方法,埋设深度 1.0米,每个金 属板间距不小于3米。接地电阻不大于300Q。测量电极采用不极化电 极,接地电阻小于2KQ。供电点设置明显标志,沿线设专人查护,确保人身和家畜平安。 电极连线及供电线沿地压实,防止晃动干扰。观测每个频点时

31、,及时从屏幕上显示曲线的整体形态上判断频点 数据畸变。干扰大时适当增加叠加次数。确保精度要重复观测。具体要求严格按?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勘探技术规程?SY/T 5772 一 2002执行。4.3仪器设备技术指标431 SQ-3C型双频激电仪技术参数:1、发送机(1) 工作频率:8Hz及 8/13Hz; 4Hz及 4/13Hz; 2Hz及 2/13Hz ; 1Hz及1/13Hz四组中的任意一组。(2) 频率误差:V 0.01%;(3) 输出电压围:1.5V800V,具有过压保护功能(4) 输出电流围:1mA4000mA具有过流保护功能;(5) 输出功率:Pmax=3200;(6) 电流显示误差:V

32、 1.5%± 1个字;(7) 过流保护:当输出电流大于 4200mA时,机器进行硬件过流 保护,自动切断高压电源和停止工作状态2、接收机(1) 工作频率:8Hz及 8/13Hz; 4Hz及 4/13Hz; 2Hz及 2/13Hz ; 1Hz及1/13Hz四组中的任意一组。(2) 电位差测量围:1m V1999m V;(3) 电位差测量误差:w士 1.5%± 1个字;(4) 对50Hz工频干扰压制优于50dB;(5) 幅频率测量围:-80%+80%(6) 幅频率测量误差:w 0.2%士 1个字;(7) 输入阻抗10MD( 10MD、50MD 可选);432 GDP-32 H型

33、多功能电法仪技术参数:1、发射机技术参数GG10中功率发射机lmax=20/30A:工作频率DC 8KHZ稳流 精度+ 0.2%。采用高准确度5X 1010秒/24小时的石英钟同步。2、接收机技术参数工作频率:0.015625 8192HZ.。供电频率由1Hz逐步递增到8192Hz接收机通道数:8个通道,其中1个NanoTEMg道,7个常规通 道.测量电极:采用7个Cu-CuSO4不极化电极和一个ANT/6磁场分量 探头。工作温度:40 C + 50C工作湿度:5% 100%可在雨天工作,置温度和湿度传感器时钟:恒温控制石英钟,老化率v 5X 10 10秒/24小时。输入阻抗:10MQ /DC

34、 直流动态围:190db 分贝可检测最小电信号:0.03 si V微伏相位精度:+ 0.1 mrad 毫弧度0.006度二进制步长自动增益围:1/8 65536滤波器选择:四极点贝塞尔去假滤波器软件控制四倍限频。模数转换:标准通道17i s 微秒,每道一个快速A/D和精 确的相位延迟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 ; 66Mh 586(133MHZ Optional)存:16Mb Dram主存储器(程序与数据存储)256Mb快速RAM 4.1Gb 串口:标准 2RS-232C, (16650)。4.4数据处理及解释方法激电中梯数据处理室资料处理人员及时检查野外记录的完整性、可靠性,及时

35、将观 测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利用专业软件GeolPASV2.2及时进行数据的有关计算和预处理,及时绘制有关图件。发现问题应及时汇报并敦促 野外操作员改正,对质量不合格的测点应及时要求返工。在数据处理 过程中如发现异常点、可疑点应通知操作员及时重测或检查,确保数 据的可靠性。在解释过程中参考野外人员的原始记录,特别注意记录中的矿化、岩性变化等记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数据处理1、数据的编辑与平滑对测点中偏离大,明显畸变的数据应进行平滑,对曲线首尾支畸 变严重的频点,应参考相邻点予以校正,应提交编辑平滑的数据。2、资料的剖面波场处理近场校正:一般采取全区视电阻率校正法,根据相关仪器提供的 PROCS

36、AM软件进行校正,近场校正的视电阻率曲线应当平滑连续,没 有超过45°陡峭上升现象,否那么应采取多种校正方法做比拟,选择最 佳校正方法。静态位移校正:用PROCSAM软件进行校正。地形改正:对地形复杂应进行地形校正。443资料解释1、激电中梯扫面测量数据定性解释结合岩矿石标本测试数据和野外观测数据,划分出激电异常背景场和异常场,圈出异常规模,并进行定性和半定量解释。2、激电测深数据定性解释根据测深数据和曲线特征,以及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通 过分析研究,尽可能给出有关矿体的形态、产状、理深等定性概念。3、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定性解释研究测区曲线类型,特别应对钻孔附近测深曲线

37、进行反演模拟, 确定电性层对应的地质层位和探区的地电模型。研究测区视电阻率和相位剖面,初步了解剖面电性异常特征,并 进行剖面比照分析。研究测区电阻率异常,初步了解测区基底起伏形态4、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定量解释根据定性分析结果,综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确定每条测 线的初始地电模型确定初始模型后,先做一维反演解释定量解释以二维反演为主,利用 SCS2D软件进行,使剖面解释趋 于合理所有解释结果应拷盘、列表打印,作为成果报告的附件。4.5综合研究加强物探过程中的综合研究,系统收集、整理已往的地、物、化 资料,充分利用、研究已有成果,系统测定和统计各地层岩石及矿化 石物性参数,总结完善物化

38、探异常找矿标志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 综合找矿模式;积极探索新的矿化类型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扩展找矿途径和空间;紧密结合物化探工程进展,研究物化探异常与 地层岩性、构造、蚀变及矿化体的关系,赋予异常体明确的地质意 义和定量参数,按照由到未知、由浅到深进行矿区深、边部和近 外围成矿预测,及时提交具体的工程验证建议。综合研究与生产施工 指导密切结合,为探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及时调整工程布局,指导 工程施工。5实物工作量及质量评价5.1工作量?*矿区金多金属矿预查?设计物探主要工作量见下表表3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工作工程单位工作量备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占八、1: 10000激电中梯测

39、量km2激电测深占八、5.2质量评价521测网布设剖面敷设的质量检查使用测绳和罗盘对一局部测线的点位进行重 新测量,重新测量的点位与原点位之间的距离为测点的定位误差,要 进行认真记录。质量检查工作要随剖面敷设工作同时开展,检查点的分布要根本均匀。评价剖面敷设的质量使用均方误差,计算公式如下:n2x=±(Xi)2i 12n式中:n检查的测点数;Xi -第i个检查点的实测定位误差值。要求每次检查结果的均方误差w 士 7m每次进行的质量检查要及 时进行误差统计,对于超过误差要求的点位要及时查找误差因素,并 通知剖面敷设工作人员考前须知。对于质量检查误差超过标准要求的 剖面,可以适当扩大检查

40、量;对于确实存在质量事故的剖面进行重新 敷设。在进行误差统计时,对于检查误差较大的点可以舍弃,但舍弃量最多不超过总检查量的1 %。质量工作的总检查量大于全部工作点位的激电中梯扫面工作1、为了衡量整个原始观测的精度,应对原始观测进行一定数量的检查观测。一般检查的物理点数应不少于总物理点数的510%如还达不到精度要求,那么整个原始观测作废。计算误差时被舍去的点不得 超过参加计算点数的1%2、视电阻率的质量评价:视电阻率的质量评价以均方相对误差衡量:n2( pi _ Ps,j )2Mp = ± 匸1 pi + p s' X100%2 n式中:n检查观测的物理点数;p si 第i测点

41、上原始观测视电阻率值;p si 第i个测点上检查观测视电阻率值M p<± 4%为合格。3、视幅频率的评价。正常背景值(1) 均方误差对正常背景区,一般以均方误差衡量。n2yf =连中:n检查观测)的物X点数J2 nFsi 第i个点原始观测的幅频率值;F / si 第i个点检查观测的幅频率值。一般要求刀F<± 0.4 0.5%,对异常和背景均较低弱的地区,或 者为了特殊的地质目的。可设计高精度,如刀F<± 0.2 0.3%,不过这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精度。对干扰较大,异常幅值也较大的 困难地区,也可设计低精度,如刀 F<± 0.

42、7 1.0%。(2) 异常下限的划分:异常下限二Fso+(12)刀F这里Fso称为异常背景值,它可以根据不同背景的岩矿石的测定 结果取平均值加以确定,亦可根据面积或长剖面工作结果确定异常区:在异常场,一般以均方相对误差衡量观测数据的质量。$ 2( Fsi- Fsi )2MF =± 曰Fsi + Fsi X100%2 nn检查观测的物理点数;Fsi 第i个测点的原始观测幅频率值。;Fz si 第i个测点的检查观测幅频率值。一般要求MFC 士 7%激电测深评价全区或一个地段的电测深观测质星.应在单个电测深点系统 检查评价的根底础上进行,符合质量标准的电测深工作,应到达下面 两点要求:1、

43、不 合格的电测深点数应不超过被评价区域经系统检查的电测 深点总数的32%2、 根据全区系统检查观测结果所统计的均方相对误差M应符合 本技术规程表或设计规定的精度。统计时不得剔除经单个侧深点系统 检查评价为不合格的电测深点。当各测深点的电极距相同或相近时,观测精度可按单个测深点的 均方相对误差M统计计,其公式为:式中:M 第i个测深点的均方误差;N 全区系统检查观测的电测深点数。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工作质量检查采用同一坐标设置、相同场源、相同仪器、不同日期、不同操作员进行重复采集。检查点数不小于全区坐标点的3%且在测 区分布均匀,在异常位置必须有检查点。检查点两次观测的相应视电阻率、相位曲线形

44、态根本一致,对应频点的数据接近,相对均方误差 m小于5% m按以下公式计算:m =±1 n Ai Ai2n i 1 A式中:i频点号(i=1,2,3,4.,n ); A 第i个频点观测的视电阻率或相位;A' i-第i个频点检查观测的视电阻率或相位。具体要求严格按?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勘探技术规程?(SY/T 57722002执行5.3质量保证措施、技术要求质量保证措施1、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地质勘查有关规、规程和技术标 准,实行工程负责人制度,工程部全体成员实行合同聘用制,以制度 鼓励工程组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2、贯彻落实质量管理体系,正确执行各项规、规程和技术标准,

45、 使整个地质工作过程处于正常受控状态,保证地质成果质量,以到达 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1) 组织文明生产。地质工作的野外施工流动分散,条件艰苦, 组织文明生产对保证各专业工种的工序质量以至整个作业过程的质量 关系极大。(2) 提高人员的素质。人员的素质要与所承当的任务相适应。人 员的技术素质、管理素质是响影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一定要加强 培训,认真学习有关规、规程。3配备符合质量要求的设备、工具和其它物资。4认真执行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实行自检、互检和抽检制度, 在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对野外各项资料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 并作出评价。5及时做好原始编录和阶段性资料的汇编整理工作。6与作业有关的各种质量标准必须配备齐全。在野外工作开始 之前,必须把与任务有关的各项规、规程、技术标准等配备齐全,并 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学习,以明确所承当任务的工作方法和质量要求, 及时制定工程工作的统一图式、图例及岩石分类命名原那么,确保原始 地质资料的统一性、准确性。3、参照河*?质量管理体系?DB9001-DM-2021号对工程工作进行质量管理及监控。1加强工程人员质量意识教育,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严 格按任务书及有关规、技术要求开展工作,做到速度效劳于质量。2建立4级质量检查制度质量体系 01,以工程组 和作业组为中心开展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