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1页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2页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3页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4页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柳州市水南路小学 黄继宁一、教学课题 圆的认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册 P55/56/57页二、教学背景1,课时:12,师生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好圆规、直尺、圆纸片(2)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学生自带一两个轮廓为圆的小物品。(3)教师准备好课件、与本课圆相关的网络资源三、背景分析: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

2、#160;圆的认识一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的第一个环节是 “动手动脑”,先让学生想办法画一个圆,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发掘生活中关于圆的物体,感受生活中的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将所画的圆纸片剪下来,再引导学生动手对折,初步感受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圆心、直径、半径概念。通过画一画、量一量发现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最后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是建立在教师的指引和调控下,学生自我动手发现知识。基

3、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师生,生生互动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联系生活,提高圆的知识在生活应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一)、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2、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同圆中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3、会使用工具正确规范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二)、学习目标:1、我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2、我理解圆的特征。(三)、教学重

4、难点:1、教学重点:感知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2、教学难点: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同圆,不同圆)。四、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3、创设步步递进的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自觉地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五、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本P55-57.1、阅读课本P55-57。2、找找生活中的圆,并记录下来。3、自己用喜欢的方法画圆,并剪出至少两个圆。课前热身游戏;考考你的反应能力,说和做相反,老师说向左转,学生向右转,老

5、师说立正,学生稍息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圆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圆可以组成很多美丽的图案,美化我们的生活,看这是课本的主题图,哪些地方是圆形的?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漂亮的圆,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些美丽的图形吧。师:车轮是圆在生活中最重要的运用之一,它运用了圆的什么特性呢?师:到底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节课的知识,你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圆的认识”。2、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圆,那么你认识了圆的什么?(小组交流一下2分钟)学习目标:1、我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2、我理解圆的特征。(二)、探索新知,动手发现活动一:1、

6、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正方形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同学们说得真棒,看来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这些平面图形我们就给他们一个新的名字:直线图形。出示圆片图形: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圆。)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这个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那么我们也给它起一个名字叫:曲线图形。教学意图通过生活中美丽的圆与已知的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初步感知圆。通过学生已有的旧知引入“圆”这一新知,很好体现了新课标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这一理念。(三)、认识圆的特征活动二:小组合作(认识圆心)

7、1、拿出自己昨天剪出的圆。2、动手折一折。师:(1)(我们一起来先对折,再对折。)(2)对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这些折痕怎么样?(它是一个对称图形,折痕就是它的对称轴。两折痕相交于一点)(3)再任意对折出另外两条折痕,打开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折痕都怎么样?(相交于一个点。这个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教学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充分实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理念。学生通过对折圆,发现新知,并讨论。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活动三:小组合作(认识直径与半径)3、认识直径和半径。rd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0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

8、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4、讨论:(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3)板书: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考考你。图中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哪些不是,为什么?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教学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认识了新知,通过对比发现半径是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且这些距离都相等。也发现了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

9、径,且直径与半径一样,在同圆中处处相等。通过自主探究,学生汇报,把具体转化为抽象,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图形的转化能力,并且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活动四:小组讨论(半径与直径的关系)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1)大家思考刚才你画的半径跟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思考的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d=2r(2)出示两个不同大小的圆。思考大圆的直径d与小圆的半径r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说明我们讨论的: d=2r 是在同一个圆中才能成立。教学意图在理解圆心,半径与直径之后,再次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发现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让学生对圆的认识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五)、闯关游戏(巩固练习)

10、第一关:耳灵口快老师说半径或直径的长度,你们说出相应的直径或半径长度第二关:“我是小法官”,判断是非1 判断:(1)在同一个圆内可以画100条直径。 ( )(2)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 ( )(3)等圆的半径都相等。 ( )(4)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5)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6)半径是2厘米的圆比直径是3厘米的圆大。 ( )2、 选择:(1)从圆心到( )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A.圆心 B.圆外 C.圆上(2)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 )叫直径。 A.直线 B.线段 C.射线第三关:展现自我,教学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圆的特征。

11、展现自己本节课学习的收获。七、课堂小结,回顾知识1、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认识,大家都收获很多。关于圆,同学们课后还可以通过其它书籍或网络寻找更多的知识。2、布置作业。 书本P60第1-4题。思考题:在操场草地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八、板书设计圆的认识圆心半径 关系:同圆或等圆中:d=2r 直径九、教学反思这份教案是以新课程理念设计的,它摆脱了过去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新课程尊重学生学习愿望、注重学生互动、关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等特点。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者力图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和体现知识的探究过程

12、。这些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探究“圆的特征”时,是教师精心预设好了“完善”的教学结构和“探究”过程,学生只是循着老师安排好的路子实施“探究”。这种束缚学生思维空间的“探究”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另外,在知识应用的深度方面还挖掘得不够。本节课中,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积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生为本,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一)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就必须联系学生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本节课从开始导入到后来的练习,都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对激发学生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