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压强对空气折射率的影响论文_第1页
空气压强对空气折射率的影响论文_第2页
空气压强对空气折射率的影响论文_第3页
空气压强对空气折射率的影响论文_第4页
空气压强对空气折射率的影响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空气压强对空气折射率的影响实验者:卢耀综 指导教师:赵仲飚(班级:A10船舶 学号:100301136联系号:690309)【摘要】本次实验是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通过在实验装置中增设可调压强的圆柱型小气室,测量观察不同气压变化情况的干涉圆环数量的变化,测出在不同压强下空气的折射率以及空气折射率与压强的关系。【关键词】折射率,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压强。一、引言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它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是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的一种干涉仪。做本实验时由于没有真空泵,本实验巧妙地利用打气方法来增加气室

2、内的粒子数量,根据气体折射率的改变量与单位体积内粒子个数的改变量成正比的规律求出相当于标准状况下的空气折射率n。并得出空气折射率与压强的关系。二、设计原理真空折射率为1,而气体的折射率比1略大。且不同气体在相同条件下的折射率也不相同。气体的折射率与温度、压强有关。空气在760mmHg压力下,温度为0摄氏度时,折射率为1.000292。现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空气在不同压强下的折射率。实验的光路图如下:由氖氦激光器发出的光(波长为6328埃)被分光板分为1、2两束。这两束光分别经M1,M2反射后回到分离板相遇,在光屏上接到两束光会叠加。另外,激光器发出的光有一部分经G1透射到G2,再经G2M1反

3、射回光屏。另一部分经G1透射到G2,再经G2透射到M2。然后经M2反射,在屏上接收。故,在屏上会接受到四个亮点,其中,通过将最亮的两个点调重合,加上扩束镜,就可以在屏上观察到等倾干涉圆环。实验光路图由于实验室没有真空泵,本实验在测量空气的折射率是就不抽成真空,而是采取打气方法来增加气室内的粒子数量,根据气体折射率的改变量与单位体积内粒子个数的改变量成正比的规律求出相当于标准状况下的空气折射率n0。根据单位体积内的粒子数量与密度成正比,n=k(其中k为比例系数)。设0为空气在标况下的密度,n0是在相应状态下的空气折射率;n和p是对应任意温度和压强下的折射率和密度。又因为真空时的折射率为1,压强为

4、0,所以标准状况下,以及任意温度压强下的折射率和密度相对真空的方程如下: 由/有:根据PV=nRT(其中n气体摩尔数,)可得故有:所以:即:若实验温度不变有,考虑到T=T0(1+at) (a为空气膨胀系数,等于1/273=0.00367。t为摄氏温度,即为室温)代入得所以n0=1+p0(1+at) 若空气压强改变p,相应折射率也改变了n,则上述干涉光路将增加光程差S,这一光程差将会使干涉条纹变化N圈,假使气室长度为L,则有:S=nL=N代入式得n0=1+p0(1+at)所以在不同压强下空气的折射率n=1+p (1+at) 三、设计方案1安排好整个光路装置。暂不加入小气室及L1、L2,开启氦氖激

5、光器,使激光束不经过扩束器直接照射到分光板中央,调整两反光镜,使它们反射回光斑中最亮的两个相重合。加入扩束器,即可以在干涉仪的玻璃屏上出现干涉条纹。2在M2放入小气室,由于小气室端面玻璃厚度稍有不均匀,会使条纹形状变得不规则。此时稍稍调整M2下的微调螺丝,使不规则的条纹落在毛玻璃屏的中央。3观察压力超过一个大气压时气体折射率的变化,将排气阀关闭,进气阀打开。用手轻轻捏动打气皮囊,使小气室中的压强缓缓上升,可以看到条纹一条条地“涌出”或“陷入”,记下最终的压力表的读数,数出条纹“涌出”或“陷入”的圈数。注意事项:注意气室内的压强不应该过大,一般不超过1060mmHg。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 数

6、据记录室温t=19.0±0.5表1测量气室长度数据记录表次数12345平均LL(cm)7.8907.9267.9027.8947.8797.8980.018表2压强及环数变化的记录表012345P (mmHg)760.0782.1803.3826.8847.7868.9p(mmHg)/22.121.223.520.921.2N/2.02.02.02.02.0678910P (mmHg)886.9908.0950.0991.41034.5p(mmHg)18.021.142.041.443.1N2.02.04.04.04.0 2. 数据处理=7.898(cm)L=0.018L=(7.89

7、80.018)cm根据公式n=1+p(1+at)有n1=1+p1(1+at)=1+782.1mmHg(1+)=1.000301n2=1+p2(1+at)=1+803.3mmHg(1+)=1.000303n3=1+p3(1+at)=1+826.8mmHg(1+)=1.000324n4=1+p4(1+at)=1+847.7mmHg(1+)=1.000347n5=1+p5(1+at)=1+868.9mmHg(1+)=1.000351n6=1+p6(1+at)=1+886.9mmHg(1+)=1.000368n7=1+p2(1+at)=1+908.0mmHg(1+)=1.000387 n8=1+p2(

8、1+at)=1+950.0mmHg(1+)=1.000410n9=1+p2(1+at)=1+991.4mmHg(1+)=1.000411n10=1+p2(1+at)=1+1034.5mmHg(1+)=1.000417从上面可得出10组P(mmHg)与n的关系式,分别为(782.1,1.000301)、(803.3,1.000303)、(826.8,1.000324)、(847.7,1.000347)、(868.9,1.000351)、(886.9,1.000368)、(908.0,1.000387)、(950.0.000410)、(991.4,1.000411)、(1034.5,1.00041

9、7)根据上述数据可得P与n的关系图形,如下:如上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出空气的折射率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大致成n=1+p(1+at)的线形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到点(803.3,1.000303),(950.0,1.000410)在这条直线上所以可以求的斜率3.误差分析 一、整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过程中,由于视差的因素造成两个最亮的点没有完全重合,这就不可避免地给实验带来了一定的误差。当然还有仪器设备本身存在的误差,这是难免的。二、验中需要测量温度及小气室的长度两个指标,这两个值的测量也有一定的误差,主要是人为读数造成随机误差。三、而本实验最主要的误差是来自于在测量不同气压下,读血压计上压强的读数及数变

10、化的等倾干涉条纹的数目。本实验中,我们是通过捏动血压计的打气皮囊来改变小气室内的压强。在刚开始加压时,由于捏动血压计皮囊比较容易,气压很容易就上升,同时等倾干涉条纹的变化也较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造成数错等倾干涉条纹变化的数目(所以实验中我们也反复进行了几次这步操作,确保误差达到最小)。而当压强值增大到较大时,此时则因为捏动血压计皮囊比较困难,从而等倾干涉条纹的变化也非常慢,变化的条纹数目太小,甚至在气压值相对较大的时候,观察不到等倾干涉条纹的变化。所以,这也将给本实验带来误差。值得一提的是,在读血压计上压强的读数时,应当待小气室内的空气压强稳定不变即血压计上的读数稳定不再变化后再进行读数。

11、否则也会给实验带来较大的误差。四、处理的过程中,由于数值的计算牵涉到小数点后67位,因此有效数位的取舍是否得当对实验的结果影响较大。没有处理好有效数位的取舍将给实验带来较大的误差。所以,在处理本实验的数据时应加倍小心,倍加耐心。也因为实验数据较小的缘故,本实验报告所做的图精确度并不是很高,不过总体而言,图中已可明显地体现出变化的趋势。总的来说,此实验的主要误差来自于人为造成的随机误差,当然系统以及外界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差。比方说,我们在理论推导过程中,把小气室内的温度当作是不变的,实际上,小气室内的温度也有微小的变化。众多的因素给实验带来了误差,给所得的结果带来了误差。4.小结通过上述的误差分析,我们可知造成本实验的误差主要是随机误差,其中人为因素及环境因素是主要方面。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如何减少人为的随机误差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实验,我们得出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1、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当全神贯注,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2、测量开始时,我们应该先练习一下打气皮囊的手感,这样在实验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好地避免打气皮囊使用不当,或用力过猛,或用力不均等。3、测量小气室内的压强值,在读血压计上压强的读数时,我们必须先等小气室内的空气压强稳定不变即血压计上的读数稳定不再变化后再进行读数。同时,通过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