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及结构与功能练习题_第1页
生态系统及结构与功能练习题_第2页
生态系统及结构与功能练习题_第3页
生态系统及结构与功能练习题_第4页
生态系统及结构与功能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则AB间传递效率为10%B. 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组成,生态系统可通过反馈调节使某条食物链中的某种动物数量保持动态平衡C. 该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是BCE的同化量D. 若该生态系统为海洋生态系统则其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均大于陆地生态系统2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 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 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为群落的时间结构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 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

2、3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2时很可能属于这种类型B. 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1时很可能属于这种类型C. 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2时很可能属于这种类型D. 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1时很可能属于这种类型4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图中字母代表该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最高营养级为第三营养级B图中所有的成分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C图示箭头也可以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D该图可表示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5在某一生态系统中,物种1和物种2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分析,下列

3、叙述正确的是()A、AB段两个种群为捕食关系,2是捕食者;BC段两个种群为共生关系,物种1随物种2的变化而变化B、在喷撒农药后的BC段体现了生态系统抵抗力的稳定性,其中物种2的抵抗力的稳定性强于物种2C、在BC段物种1的数量下降的原因是喷撒的农药对物种1的影响而不是物种2的作用。D、根据D点对应的数值,两物种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可以计算为:(300/2000)×100%=15%6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HGEFBADC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H占据3个营养级G和F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如在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在A、E中浓度最高图中

4、A、E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入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旦G的数量大量减少,该生态系统就很难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 B. C. D.7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和N2,个体平均重量分别为M1和M2,则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AN1·M1>N2·M2 BN1·M1=N2·M2 CN1·M1<N2·M2DN1·M1N2·M28下图为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等式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AB2A(10%20%)BAFB1C1D1E1CA(B1+B3)C

5、1C2C3DC3(80%90%)B29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种群中存在下列情形: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400粒种子;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植物。目前种子数量为a,则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可以表示为A400a·08mB08a·400mCa·320mD320am10右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与丙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均处于第二营养级C甲、乙、丙共同组成生

6、物群落D生物X可能不具有细胞核,生物Y不可能含有线粒体11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人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A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B羊同化的能量为64%n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36%n.12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乙强甲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受气候影响较小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有新的物种产生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 BC D13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

7、舞向同伴传递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D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使用价值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兔子吃了1公斤的草,则这1公斤草中的全部能量都流人兔子体内B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15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方框大小表示所含能量多少),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

8、C1A2B2C2D2)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D1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D2)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6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1)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 (用字母表示)。(2)图甲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3)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这属于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4)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 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 kJ,则人能获得能量kJ。(能量传递率按10

9、%计算)17图甲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示意图,图中“”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1)在图甲表示的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是(用字母表示),CA表示的生理过程是。(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的途径除了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外,还有 。 (3)如果用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请将碳循环示意图中相应的字母填在图中对应的营养级中。图甲 图乙(4)若上述生态系统代表农田生态系统,若干年后该弃耕农田中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森林,我们把这样的演替类型称为。182011年5月10日消息内蒙古已有8000多万亩草原发生鼠害。调查草原

10、老鼠数量变化对畜牧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某科研小组对该草原的这一田鼠进行了长期追踪调查,并绘制了如曲线图。回答以下问题:(1)调查该田鼠的种群密度使用的方法是(2)图中虚线表示在条件下,田鼠种群增长的曲线,该方式的种群增长率保持(3)图中表示该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实际增长情况,图中AB时间段内实线和虚线重合,而B点以后同一时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表示由于存在而被淘汰的数量。(4)图中DE段,该田鼠的年龄组成属于 型 , 牧民为了减少田鼠的数量,在图中(B/C/D/E)点投放鼠药效果最好。19生态学家对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下表。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同化

11、作用固定的总能量(105J/m2/年)呼吸消耗的能量(105J/m2/年)A871.27501.58B0.880.54C15.9113.23D141.1079.13E211.85192.59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A、B、C、D中属于第二营养级的是。(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5J/m2/年,其中绝大部分能量最终都会通过生物的被耗散掉。(3)该生态系统若要长期维持能量流动,必须有来自系统外部的补给。(4)已知此生态系统中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只有少数种类的肉食鱼和龟类,假定肉食鱼有捕食者,该捕食者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捕食才能维持生存,原因是肉食鱼可提供的能量。20下图中的曲线、表示不

12、同类型的群落演替过程。请回答问题:(1)曲线表示演替,BC段的生物多样性,B和D对应的群落在物种组成上通常是(相同、不同)的。 (2)曲线表示演替,在此过程中生物群落总能量的变化趋势是。21以下是三个学生研究小组所做的调查,请回答相关问题。(1)第一个小组在草原设置固定样地,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下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研究小组首先选取一定大小的样方,识别并统计_。在割草草地中,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_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_呈增加趋势。放牧量和割草量的增加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加重,研究小组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铺枯草层能有效的治理盐碱地,其主要原因是:

13、 _,无机营养物质不断归还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2)第二小组对某地区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单位:株/m2)连续进行了5年的调查,下表是所得的数据,其中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年份种名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豚草0.30.61.12.13.3狗尾草10.09.286.85.5曼陀罗3.02.11.10.30.1龙葵3.02.00.400灰绿藜3.22.81.71.30.6从5年来五种植物数量变化可知:城市绿化工程应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主要是_。(3)第三小组调查某草原遭受蝗灾后,人类治理过程中蝗虫的种群数最变化,图为他们绘制的坐标曲线。图中ab段,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下

14、降,试解释其原因是_。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_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数量。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防c点出现,原因是改变了_的特征。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考虑,治理蝗虫的目的是_。22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1)图中食物网的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能力较差,其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

15、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KJ和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锐减或丧失。(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和竞争。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填“偏高”或“偏低”)(4)草原干旱时,兔摄取水分减少,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_,引起_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_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23下列图一为某一生态的

16、碳循环示意图,图二表示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1)碳在图一中主要是以形式进行传递的,而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则以形式循环(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图一图二是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图一中的(填编号)等过程。(3)参与图一过程的生物同化作用类型是。(4)图二中A表示的能量,B表示的能量。B中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还有一部分是。(5)从图二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24(8分)下图中,曲线、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1)图中曲线_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

17、度较轻。当曲线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_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功能。(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方程式中_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25(11分)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的荒地进行调查。下表是此生态系统三

18、个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分析表。请回答下列问题(单位:Jhm2·a)营养级同化量未被利用量分解者分解量呼吸释放量A2.48×10112.00×1091.20×10103.60×1010B2.40×1076.00×1054.00×1052.30×107C7.50×1082.40×1076.00×1067.16×108(1)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Jhm2·a,这部分能量是指。(2)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该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

19、替类型为。若该地区气候条件适宜、雨量丰富,在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后,此片弃耕农田可能会变成森林,此过程的演替趋势应该是:弃耕农田(_)(_)乔木林(森林)(4)生态学家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弃耕后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I研究者通常采用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若调查中部分田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调查数值比实际数值偏_(填“大”或“小”)研究人员根据最初的一个月内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 t =N0·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 若研究人员对此弃耕农田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将会发现田鼠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26.图表

20、示某种鱼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1)甲图中A代表;该生态系统中贮存的能量主要以的形式存在;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2)甲图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3)乙图为鱼甲在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调查该鱼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已知该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请据图乙在下面方框中画出该鱼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要求标出t1、t2对应的数值。. 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荒地,甲表示荒地中某阶段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乙为该荒地生态系统第一、二、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分析表(单位为百万千焦)。(1)甲图中虚线

21、表示,N点时出生率(>、<、=)死亡率。(2)当田鼠种群中有鼠疫发生时,其种群数量的变动可对应甲图中的段(用图中字母表示),鼠疫杆菌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3)若田鼠为该荒地唯一植食性动物,则田鼠的同化量为百万千焦,田鼠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营养级的能量。9.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a、b、c、d(单位:kg/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19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 图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是 ( )A BCD.(10分)下图中甲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

22、物的食物关系。请回答问题。(1)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2)请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写出乙图中能量金字塔第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名称 。(3)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1分)(4)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大米草死亡导致细菌数量增加,通过甲图的食物关系,引起沼蟹数量增加。(5)上述事实说明,人类活动会引起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1

23、分).(13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员,请回答:(1)提出你们小组要探究的问题: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前者一般适用于_的群落;(3)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 W60 W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是_,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_溶液中保存,也可以放入_中。(1分)(4)除了进行上述问题的探究外,你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请你再提出一个要探究的问题:_。答案:9.D 19.D 22.(1)细菌(2)食草虫、线虫、海螺 (3)一龄幼虫 (4)减少;细菌

24、线虫沼蟹(言之有理即给分)(5)下降24(1)××地区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研究(2)目测估计法 ;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3)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小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目的 ;70%的酒精 ; 试管(4)×× 地区不同深度(或不同时间:白天或夜晚等合理【答案】均可)花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参考答案1B【解析】试题分析:A. 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则A与BCE间传递效率为10%;错误。B、在这个食物网中,从生产者到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不重复的食物链有ABH;ACDH;

25、ACFGH;AEDH;AEFGH,共五条,表述正确。C. 次级生产量的概念是所有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积累的用于自身生长和繁殖的有机物的总量。所以B、C、D、E、F、G、H体内积累得有机物总和,C错误。D. 海洋生态系统的植物量远少于陆地生态系统,所以海洋生态系统的植物的初级生成量只有陆地生态系统的1/2,而海洋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利用藻类的效率相当于陆地生物利用植物效率的5倍,所以海洋次级生成量却相当于陆地生成量的3倍多;所以D错误。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2A【解析】试题分析: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

26、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考点:群落结构。点评:本题相对简单,问题常规,可以通过平时加以训练提升能力。3B【解析】试题分析:年龄结构: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

27、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图乙属于S型曲线,在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很可能属于这种类型;选B。考点:年龄结构。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4A【解析】题中已说明是碳循环,双向箭头两端是二氧化碳和生产者,指向二氧化碳的箭头数量最多,所以E是二氧化碳,A则是生产者,B和C分别是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D属于分解者,所以图中只有ABC一条食物链,C是最高营养级,属于第三营养级,所以A项正确;生态系统除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要有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该图中

28、没有能量,所以不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项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地,没有二氧化碳,所以C项错误;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所以D项错误。5D (6分) 【解析】据题中图的信息,很容易得出物种1、2为捕获食关系,不可能由于喷撒农药而转为共生关系,A是错项。B也不对,因为抵抗力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的而不是某一物种的。D项是关于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我们一般是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但也可以引申为数量的变化,但也应是同化量与同化量之比,而不是现存量。D选项错误。C是正确的,因为在BC段如果没有喷撒的农药,则物种1的数量应上升的,物种2没使它下降的趋势。猜题理由 “生物之间的关系、能量传递效率

29、的计算”的知识是现代高考的重点。6D【解析】试题分析:该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EGH、EFGH、EBF、EBDC、ABFGH、ABDC、ADC、AC;H占据3个营养级: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G和F之间有竞争和捕食关系;杀虫剂在生物体内不易降解和排出体外,所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杀虫剂的含量越高,即C和H中浓度最高;流入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A和E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状态是生产者的数量相对稳定。考点:考查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知识。点评:难度中等,正确计数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是解题的关键。7A【解析】试题分析: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即能量是

30、伴随着物质的传递而传递的,能量就储存在物质之中,所以次级消费者所含的物质远小于初级消费者。考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点评:利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解决问题,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8D【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B2A(10%20%);A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所以AFB1C1D1E1;B2=C1C2C3,AB1+B2+B3,所以A(B1+B3)C1C2C3;C3的总量是B2减去C1、C2,故小于B2(80%90%)。考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点评:食物链中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有4个去向,其中下一营养级可以获得10%-20%,

31、流向分解者的是其他部分中的一部分,所以少于B2(80%90%)。9C【解析】试题分析: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植物,因此不需要考虑雌雄交配。目前种子数量为a,当年播种产生的种子数=a*80%*400,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a*(80%*400)m=a*320m,答案选C。考点:数学模型的应用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属于简单题。10C【解析】试题分析: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甲、乙、丙共同组成生物群落。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乙是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不一定都处于第二营养级;生产者中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

32、菌等类型的生产者,因此X应该是代表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所以生物X可能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解者包括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还包括少数动物,可见图中Y应该是真核类型的微生物,含有线粒体。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碳循环的相关内容。点评:本题结合图,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碳循环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有一定难度。11B【解析】试题分析:摄入量包括同化量和粪便量,所以羊的同化量为n36%n64%n。从题中信息无法计算出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1

33、2B【解析】试题分析:从图可以看出,甲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比乙生态系统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因此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乙强;甲生态系统受气候影响较小,但不能说明甲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新的物种产生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不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降到最低,而S点后种群类型数量又逐渐增加,可见S点后经历过一个次生演替的过程。所以正确,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进化的相关知识。点评: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应变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13B【解析】试题分析: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

34、,属于行为信息;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判断能力,属于容易题。14C【解析】试题分析:兔子吃了1公斤的草,即摄入1公斤草的能量,但摄入的能量并没有全部都流人兔子体内;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每个营养级是以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不能以个体为单位来衡量;生态系统的物质可循环,能量不可循环,并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

35、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难度。15B【解析】试题分析: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 ,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正确。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 A1B1C1D1;错误。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 (A2B2C2D2);正确。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正确。考点:能量流动图解。点评:本

36、题考查相对综合,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16(1) D、B(2)含碳有机物 (3)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负反馈 自我调节 (4)5.5×107【解析】试题分析:(1)图乙是食物链,成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图甲中A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生产者。(2)图甲过程,也就是在生物群落内,碳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3)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由于缺少天敌,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4)根据能量传递特点计算,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6.8×109×10

37、%=6.8×108 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 kJ,则羊同化的能量为5.5×108 kJ;人能获得能量=5.5×108×10%=5.5×107kJ。考点: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点评:本题设计较为巧妙,提升了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以及计算能力。17(1)B 光合作用 (2)有机物 二氧化碳 化石燃料燃烧(3) A D E F (下到上) (4)次生演替【解析】试题分析:(1)图甲中C是大气中CO2库,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D、E、F是消费者。CA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

38、式是有机物,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是CO2,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的途径有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燃烧。(3)能量金字塔从下到上依次表示由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4)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考点:考查碳循环和群落演替的知识。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碳循环的过程。18(1)标志重捕法 (2)理想 J 不变(3)环境阻力 (4)稳定型 B【解析】试题分析:(1)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2)图中虚线表示J型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该方式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3)B点后由于环境阻力导致部分个体被淘汰,所以两条曲线不重合。(4)DE段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39、则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灭鼠是在鼠种群数量很少的时候开始,即在B点。考点: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点评:难度中等,理解J型曲线和S型曲线。19(1)D(2)871.27;细胞呼吸(3)光能(4)不足【解析】试题分析:(1)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所以根据能量的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确定食物链为:ADCB,D为第二营养级。(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871.27×105J/m2/年,其中呼吸消耗为501.58×105J/m2/年,占固定太阳能总量的绝大部分。(3)光能是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并且生态系统中不断有能量的散失,因

40、此该生态系统若要长期维持能量流动,必须有来自系统外部的光能补给。(4)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当能量流动到最高营养级时,能量已经所剩无几。考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点评:本题紧扣能量流动的特点,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属于中档题。20(1)次生;减少;不同(2)初生(原生);增大【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以看出,曲线的物种丰富度是从多到少再恢复,属于次生演替,BC段的生物多样性减少,B和D对应的群落在物种组成上通常是不同的;曲线的物种丰富度是从无到有,属于初生演替,生物种类将越来越多,故此过程中生物群落总能量增大。考点:群落的演替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两种演替的区分理解及对图

41、形的分析能力,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21(1)各物种的名称(种类、丰富度)和数量(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植物种类(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枯草在分解者的作用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2)协调与平衡原理(3)随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等生存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a 性别比例使能量持续而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析】试题分析:首先选取一定大小的样方,识别并统计各物种的名称和数量。由图乙可知,在割草草地中,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植物种类呈增加趋势。放牧量和割草量的增加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加重,但铺枯草层能有效的治理盐碱地,因为枯草在分解者的作用

42、下,无机营养物质不断归还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2)从5年来五种植物数量变化可知:豚草逐渐增加,但本地物种的数量逐渐减少,可见生物引进不当会造成生态入侵,所以城市绿化工程应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主要是协调与平衡原理。(3)图中ab段,蝗虫种群密度增加,但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原因是随着蝗虫种群密度增加,种群内个体因食物、空间等生存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图中a点是种群数量增量速度最快的点,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数量。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这样可以防止出现c点。治理蝗虫的目的是使能量持续而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考点:本题考

43、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结合图、表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信息转化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22(1)自我调节;抵抗力;分解者 (2)10;400;增加;生物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新)(3)捕食;900;偏高(4)升高;下丘脑;肾小管、集合管。【解析】试题分析:食物网的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其抵抗力稳定性也相应较低。如图少了分解者。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10000×10%×10%=10,10000×20%×20%=400,除

44、蛇后,鹰从第3和4 营养级变为了第3营养级,所以数量增加。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或丧失。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捕食和竞争。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就会减少100只兔子,所以兔种群的K值变为900。部分标记个体迁出会导致重捕的数目减少导致调查结果偏高。水分减少,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3(1)含碳有机物 C

45、O2 (2)光合(3)异养型(4)初级消费者同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未利用(5)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试题分析:碳在食物链中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的,而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则以CO2形式循环。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分解者属于异养型生物。图二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中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还有一部分是未利用。从图二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考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生

46、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4(8分,除标记外每空1分)(1)I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基因频率(2)增加(种间)竞争(3)信息传递(4)(2分)【解析】试题分析:(1)据图分析,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出现曲线、所表示的3种情况,曲线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的环境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迁地保护。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被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即自然选择发挥了作用,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来决定生物进化的

47、方向,进化的实质就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下降,捕食量减少,那么流向该物种的能量就会减少,而与该物种处在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获得的食物增加,所以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增加;该物种与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间是竞争关系。(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根据题意,食草动物从青草的减少获得食物不足的信息,进而转移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4)“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是:NtN0t,N0是人口的起始数量,Nt是t年后人口数量,表示人口数量是一年前人口数量的倍数,所以只要控制增长的倍数,人口增长速度就会减慢,对

48、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就会缓解。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生物的进化等点评:本题以种群的数量变化为背景,综合考查基础知识,考查识图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25(11分)(1)2.48×1011 ; 被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2)3.2% (3)次生演替; 杂草丛; 灌木林(丛) (4)I标志重捕法 大 田鼠的数量调查数据; 理想条件(或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种群、群落的相关知识。(1)根据表格中三个营养级生物的同化的能量,构建食物链为ACB,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为2.48×1011Jhm2·a。(2)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C)到第三营养级(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0×107/7.50×108×100=3.2%。(3)次生演替是原来有的植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