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改革开放十四年社会经济发展综述_第1页
东莞改革开放十四年社会经济发展综述_第2页
东莞改革开放十四年社会经济发展综述_第3页
东莞改革开放十四年社会经济发展综述_第4页
东莞改革开放十四年社会经济发展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莞改革开放十四年社会经济发展综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莞市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充分发挥地理和人文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步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东莞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尤其是198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超前发展的战略眼光,采取“全党抓,全民办,多形式集资”的办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标准、高等级地进行道路建设,使全市的投资环境大为改观,到东莞发展的外商外资大幅度增加,使东莞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人民生活水平提前进入“小康”,全市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个农业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现代化交通和通讯网络联结起

2、来的组团式的现代化城市。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高速增长,初步形成一个有雄厚实力的国民经济体系。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4.00亿元,比1978年增长12.83倍;社会总产值达205.14亿元,比1978年增长18.36倍;国民收入70.00亿元,比1978年增长11.76倍;工农业总产值159.76亿元,比1978年增长20.14倍;财政收入5.62亿元,比1978年增长7.51倍;出口创汇总额9.83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3.38倍。以上国民经济6项综合指标,分别比1978年平均每年增长20.64%、23.5

3、7%、19.95%、24.35%、16.53%,超过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时期的增长速度。14年开放改革,使全市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1992年,国营、集体工业产值是1978年的37.54倍,对国家贡献明显增强。1980年至1991年间,财政和海关、银行、保险、邮电等部门的净上缴累计26.31亿元。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投资环境有较大改善。19791991年,东莞用于交通、通讯、电力、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资62.7亿元。其中:(一)交通11.48亿元,新建扩建桥梁111座,新筑水泥、柏油公路1600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10公里)。至1992年,全市通车公路里程2168.7公里,其中一级

4、公路269.8公里,平均每100平方公里国土拥有公路87.97公里,分别高于台湾(55公里)和南韩(57公里)。目前,市境内广深、莞惠、莞龙、莞长、东深5条主干线已有4条扩建为超一级公路(广深公路将于1993年动工改造为6车道),13条通往各镇(区)的联网公路(总长268.8公里)正扩建改造为一、二级公路,全市33个镇区都通了车,管理区的通车率达98.7%。正在兴建的广深珠高速公路东莞路段全长47.5公里,贯穿8个镇,预计1994年投入使用;正在兴建的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将在常平与广深准高速铁路接轨,常平将成为中国南方一个新的铁路交通枢纽。全市境内82条航道通航里程达598公里(比1978年增

5、加68公里),与东莞、石龙、太平、麻涌、沙田5个内河港口相联,与即将兴建的东莞深水港和太平客运码头,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二)电力12.78亿元,先后投资兴建了东莞糖厂发电厂、市电厂和虎门电厂第一期工程,新增发电能力30.6万千瓦;新建变电站25座,新增容量121.88万千伏安。1992年,虎门电厂一期工程竣工,又新增发电能力18.6万千瓦。全市完成供电量32亿千瓦时,人均年供电量2373千瓦时,比1978年分别增加19.6倍和16.22倍,用电量在全省20个市中居第四位,仅次于广州、深圳和佛山。(三)通讯5.24亿元,先后建成了三期程控电话。1992年末,全市程控电话机106512部

6、,比上年增长28.49%,平均每11个人拥有一部电话(广东省平均每百人拥有3.17部电话);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程控电话通讯网,长途电话可直拨国内250多个大中城市和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移动电话、无线传呼、图文传真、电报电传等现代化通讯系统也得到迅速发展。东莞邮电局从原来一个县级档次的普通的邮电单位,跃居全国最大20家邮电通信企业中的第10位。(四)供水、供气1.54亿元。全市初步实现饮水和工业用水自流化,市区及大部分农村建起了自来水厂,城乡90%的人口用上了自来水;建成了鸦叫尾和茶山石油气供应站,石油气供应能力达5万户。全市还先后建起了1000多万平方米的厂房,建成了一批

7、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区。三、外向型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东莞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14年来,东莞充分发挥地理、人文优势,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以发展“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使外向型工业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签订“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协议12818宗,已投产的外资企业有6865家,实际利用外资16.6亿美元,引进技术设备44.68万台(套)。全市基本形成以电子家电、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五金机械、建材为支柱产业的外向型工业结构。1992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22家,比上年增3家,全年实现销售产值超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有181家,其中超3000万元的有56家,超5000万元的

8、有28家,超1亿元的有15家。“三来一补”出口3.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85%;“三资”出口4.05亿美元,增长62.5%。“三资”出口值第一次超过“三来一补”出口值。1992年,外资利用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增长速度加快。全市新签各类利用外资合同(协议)2232宗(含各作各价,下同),比上年增加596宗,增长36.43%,平均每天批准合同6.12宗。合同外资20.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4倍;实际利用外资4.66亿美元,增长78.54%,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在总体规模增长的同时,项目平均规模增大。1992年,全市平均每个项目合同利用外资,由上年的39.39万美

9、元增加到93.36万美元,规模扩张1.37倍。在新签合同中,单项协议外资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三资”项目34宗,协议外资7.36亿美元,占全部协议外资的35.25%。14年累计,“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创汇25.11亿美元。对外贸易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出口创汇大幅度增加。1992年全市创汇总额9.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2%;外贸出口创汇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7%,高于全省近10个百分点。19781992年累计外贸出口创汇18.02亿美元。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条件大为改善,商品性、创汇型农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政府没有放松对农业生产的领导。1988年,市、镇、

10、管理区分别建立农业基金,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1992年全市各级农业投资1.8亿元,比上年增长7.5%。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上年完成1387宗,整治排灌渠道6060条,总长2394公里的基础上,又完成大小水利工程1400宗,是省下达任务的2倍多;整治排灌渠道23500条6368.8公里,完成年计划投资的122.12%。造林绿化工作,在1991年通过省“达标”验收,被国家林业部、全国绿委、人事部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和林业部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后,1992年又有提高。全市基本消灭荒山,林业用地绿化率达88.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从1979年的14.5%提高到31

11、%。农业生产内部结构渐趋合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用地比例,从1978年的72:28调整为53:47。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以发展水果为突破口,大力开发农业资源,按照国际国内市场需要,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使农、林、果、畜、渔五业兴旺,农业商品率提高,创汇型农业得以发展。全市在1991年初步建立起粮食、甘蔗、荔枝、香蕉、橙柑、蔬菜、花卉、水产、生猪、禽蛋等十项农业创汇生产基地,促使农业实现基地化、集约化和优质化。1979年到1991年,全市农业创汇累计8.9亿美元。1992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3.78亿元,是1978年的7.09倍(比上年增长5.89%)。其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12、等各业产值全面增长;农业商品率75.77%,比上年提高2.21个百分点;农村经济在工业化进程中,二三产业得到有效发展。农村社会总产值117.38亿元,比上年增长37.05%。其中农业增长11.83%,农村工业增长47.87%,建筑业增长1.02倍,交通运输业增长25.11%,商饮业增长40.22%。全市乡镇工业总值68亿元,比上年增长24%,纯利润5.2亿元,增长11%。但1992年全市耕地面积比上年减少了33321亩,除粮食总产减少10.56万吨外,糖蔗、花生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也有两位数的减幅。五、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国民经济趋向良性循

13、环,生产、建设、流通、财政收入同步增长。1992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0.2亿元,是1978年的14.13倍;集市贸易成交额10.52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7.3%,市场物价基本平稳。东莞工业产品的流向,大约是1/3销往国外,1/3销往国内其他地区,1/3销往市内。10多年来,全市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1992年达到5.62亿元,比1980年的0.67亿元增长7.4倍,年均递增17.8%。东莞逐步打破单一的全民或集体所有制模式,通过外引内联,在集体经济内部引进外资和全民、集体及个体等多种经济成份,形成了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中中外”合资合作、个体和联合体

14、办企业等多种多样的企业所有制形式。大多数企业由国营或集体控股,成为多种资金来源和多种股权形式相融合的新型经济集合体。国有企业和部分市办集体企业,不断吸收多种经济成份,向股份制过渡。这种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平等竞争的所有制,适应了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给全市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企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蓬勃发展。1992年新注册登记的第三产业企业达到12987户。全市房地产开发公司发展到47家,商品房施工面积25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7倍;竣工面积51万平方米,增长2倍;销售173万平方米,增长9倍。旅游业方面总投资逾百亿港元。信息咨询业迅速发展,注册

15、企业达到291家。一二三产业的比例,1978年是44.56:43.82:11:62;1987年是30.98:42.02:27.00;992年是19.14:50.05:30.36。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六、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627元迅速提高到1992年的6269元。生活消费超过国际上衡量“小康”消费水平的通用标准。1992年全市职工工资总额6.84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城镇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4531元(比上年增长26.59%),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976元(比去年增长35.44%),分别比1978年增长11.8倍和9.1倍。1992年城乡居

16、民储蓄余额81.54亿元,是1978年的150倍,比1991年增加20.07亿元,增长32.65%;人均储蓄存款5993元,是1978年的123倍。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家用电器为标志的现代化耐用消费品普遍进入城乡居民家庭。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得到显著改善,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居住及服务性支出的增幅,均大大超过用于购买食品支出的增幅。居民生活用水量、家庭用液化石油气供气量分别增长67.68%和86.81%。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有较大改观,农村居民普遍建起了楼房。1992年,实有住宅建筑面积640.48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25.25万平方米,增长24.31%。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7.51

17、平方米。七、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初步建立起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教育体系,建成东莞理工学院、东莞电大等高等学校和5所中专学校,还有中学64所,职业中学11所。全市已普及了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99.94%,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7.58%;有各类幼儿园134所,比上年增长12.7%。东莞市先后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和广东省实现“一无二有”特级市。全市有科研机构6个。1979年以来,各项科研成果539项。1992年末,全市国有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5264人,比上年增加1508人;国有单位社会科学技术人员1068人(减少46人)。在

18、现有科技人员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3203人,比上年增加808人。筹建东莞大学已提上议事日程。文化艺术繁荣,文化阵地得到加强。市先后办起广播电台、电视台和东莞市报,重修了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修建了工人文化宫。市科(科学馆)书(新华书店)博(博物馆)工程、体育中心等一批新的大型文体设施正在兴建和完善。各镇区普遍建起档次较高的影剧院、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1992年末,全市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50个,比上年增加74个,其中影剧院50座,增加14座;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场馆已达41万平方米。建立了文学、美术等各种文化协会、学会273个,业余文艺团体134个,文艺创作组46个。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广泛开展,丰

19、富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体育、卫生工作成绩显著。群众性体育广泛开展,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多次被国家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市”、“游泳之乡”,石龙镇被省授予“举重之乡”的称号。1990年,东莞首次组团参加第八届省运会,取得了代表团总分、水上五项团体总分、陆上七项团体总分三个第一的优异成绩,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至1992年底,东莞为国家输送体育运动员509人,其中成为运动健将的有83人。东莞运动员17人41次172项破超世界纪录;12人19次8项破超亚洲纪录;破超全国纪录百多次。在国际比赛中共获得金牌76枚,在国内重大比赛中共获金牌253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全市有各级卫生医疗机构82个,其中县

20、级以上医院6所,共有病床4517张,比上年增10.58%;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127人,比上年增长4.59%;其中医生1769人,增长1.09%。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199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9.31,多胎率7.45%,分别比省下达的指标降低0.5%。爱国卫生运动在城乡广泛开展。城区多次被省评为卫生先进城市,1992年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19781992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及增长速度项目单位1978198719881989199019911992增长速度(倍)平均增长速度1992年比1978年1992年比1987年1978年1992年1987年1992年一、年末总人口111229912486

21、3912676051287621131852613365001360597二、社会总产值(当年价)万元107597657675966853102881012442161521900208305218.362.1723.5725.93三、国民收入(当年价)万元5533429291141227242975953149962046770592811.761.4119.956.48四、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万元6112234160146986450611464615074841584540812.831.4820.6419.87五、工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万元75564364488511881

22、6075047104291181328159758820.143.3824.3534.391农业总产值万元33524723747404075011795312245492377666.092.2915.0226.862工业总产值万元42040292114437841532493630898956779135982231.353.6628.1936.013全民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元10518142531765627116112021476622838六、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粮食吨532308462830460929487648494259473663368083糖蔗吨5089763497494000

23、45511031538712601734523271水果吨26457363085263710221418282410343155344751猪及猪肉吨22790325883508738270401304470245492发电量万千瓦时2215336510686684787139931719977152996775449.011.9654.7124.26水泥吨72652594776730341102897113977801563800177020023.371.98七、运输、邮电1公路通车里程公里12591261130213251325175921680.720.72其中等级公路里程公里286.

24、7990.51067.91090.81101.91225.71431.35.331.462货物周转量万吨公里1514817494216911218662618470019410123275214.370.333旅客周转量万人公里942515911717333524099932223637328450397352.472.174邮电业务总量(1980年不变价)万元108131241837494120742773342155389.3231.13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2319141856165459501356695013746418883280.430.3336.935.89全民更新改造投

25、资额万元14851955735584190517480784652.010.5132.798.60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万元2845815795426853328070630710233811041099813.131.5521.0121.08十、零售物价总指数(以上年价格为100)100.4112.2132.8122.494.9101.4107.7十一、外贸收购总额万元121801043479860368886942751038321164788.560.1217.502.22实际利用外资(不含对外借款)万美元4996122921048110382283208252915.52十二、财政收入万元66042022127076318883513942436562047.511.7816.5322.69十三、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