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依据及运用_第1页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依据及运用_第2页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依据及运用_第3页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依据及运用_第4页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依据及运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依据及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策略手段的总和。中央银行通过操作运用这些政策工具,对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实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在应对金融危机的2008-2009年,我国央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方面使得我国成为最早走出危机的国家之一,但另一方面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开始凸显,通货膨胀压力陡然增大。为抑制不断走高的物价, 2010年央行调整了实施两年多的宽松货币政策转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连续12次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累计提高6个百分点,直接锁定的

2、银行存款资金超过4万亿元;4次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共1个百分点。因此不难看出,为实现稳定物价的首要目标,央行在不断地运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工具。一、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现实依据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主要经济手段之一,对各个宏观经济目标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宏观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各有特点,其各自的调控目标也各有侧重点。在物价上涨过快时期,保持物价稳定和币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在经济紧缩时期,保持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则成为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对重点;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国在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时,应综合考虑国内国外因素。(一)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面临的外部环境1、世界经济增长

3、持续减缓。2011年,美国经济复苏疲软、欧元区主权债务风险上升、日本地震海啸灾害、西亚北非地区政局动荡等不利因素导致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主要经济体面临下行风险增加。美国第1季度实际GDP初值年化季率增长1.8%,低于预期的2.0%,也远远低于2010年第4季度的3.1%增长。2011年7月29日,美国政府统计局公布了经过修正的过去几年的数据,结果发现2008年的经济衰退比人们想象中的更加严重。最近一年里,美国的经济增速仅有1.6%,远低于多数经济学家估计的增速。在过去的6个月间,美国经济增速仅微涨018%。欧元区第1季度经济增长率为018%,第2季度GDP环比增长0.2%,较第1季

4、度下滑了0.6%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6%,比第1季度亦有所放缓。德国和法国均出现放缓迹象,德国第2季度经济增速从第1季度的环比增长1.3%降至0.1%,法国经济增速则从第1季度环比增长0.9%降至0 (见图1)。日本经济持续萎缩:第2季度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1.5%,按年率计算下降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1年6月发布的5世界经济展望6中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4.3%,低于4月份预测的4.4%,同时将美、日2011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下调至2.5%和-0.7%。12月1日该组织预测,201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0%,较6月份的预层下调了0.5个百分点。2、世界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

5、。由于受主权债务的影响,主要经济体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2011年1-6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分别为10%、9.9%、9.9%、9.9%、9.9%、9.9%;美国为9.0 %、8.9%、8.8 %、9.0%、9.1%、9.2%。/实际上,美国的真实失业率高达16%左右,日本为4.9%、4.6%、4.6%、4.7%、4.5%、4.6%。主要经济体就业市场没有多大起色,从而导致需求不足。3、国际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分化。2011年以来,随着各国经济复苏的分化,政策退出开始走向两极分化,一方面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态势趋缓,且深受高失业率的困扰,不得不继续维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和欧元区分别

6、将政策利率维持在0-0.25%以及1%的历史最低水平不变。日本银行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保持在0-0.1%的区间,实行零利率政策。面对加速下行的经济风险以及日益严峻的债务形势,欧洲央行的政策立场悄然改变。另一方面,主要发展中经济体为应对通胀上升和资产价格泡沫持续收紧货币政策,韩国、俄罗斯、印度、巴西、波兰、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挪威、瑞典、智利等经济体第2季度相继采取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等措施抑制国内通胀压力。(二)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面临的国内环境1、人民币升值压力陡增。在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高涨的氛围中,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成为众矢之的,人民币汇率面临着很大的升值压力。按2005年

7、汇改启动前按1美元兑人民币8.27元的汇率计算,汇改以来人民币已累计升值29.68%,其中2011年以来的累计升值幅度达3.85%,近几个月更有加速升值的趋势。以每个月平均升值来看, 2011年1月人民币兑美元为100美元兑660.3元人民币,到8月份这一比例为100美元兑638.3元人民币,升值率为3.3%。人民币如果短期内大幅升值,一方面意味着进口商品价格有所下降,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另一方面会导致国内就业市场急剧恶化,热钱汹涌流入,从而导致资产价格高涨,进而又推高国内的物价水平。2、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货币供应量具有很大的外生性,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可以调节货币供给量。我国目前货币

8、供应量指标划分为三个层次,即M0、M1、M2,相对的M0、M1, 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按照货币数量的观点,货币供应量增加会使媒介社会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增加,在总的社会商品和劳务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2010年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呈现出逐月递增的趋势,流动性的泛滥,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2011年政府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央行6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共计3个百分点, 3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5.9%,狭义

9、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3.1%; 10月末,广义货币同比增长12.9%,狭义货币同比增长8.4%。3.价格水平普遍上涨。2009年11月份,我国CPI开始由负转正, 2010年1月份以来CPI逐月走高。2011年第2季度CPI同比上涨5.7%,涨幅比上个季度继续扩大0.7个百分点。1-8月份各月CPI涨幅分别为4.9%、4.9%、5.4%、5.3%、5.5%、6.4%、6.5%、6.2%。强烈的通胀预期打乱了普通人原有的生活,物价问题成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这个过程涉及破坏经济过程的所有隐

10、藏经济法则的力量,并以绝大多数无法诊断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通货膨胀通常是由货币泛滥引起,而通胀出现或恶化不仅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而且也会导致一国货币的严重贬值,并由此破坏整个市场的运作法则。4、外汇占款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外汇占款是指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银行购买外汇形成本币投放,所购买的外汇资产构成银行的外汇储备。我国在强制结售汇体制之下,居民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得到的外汇在满足周转头寸之后,其余部分要按照官方汇率卖给外汇银行,外汇银行再将其出售给中央银行形成外汇储备,央行由此要付出人民币,带来外汇占款的增加。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具有很强的同方向变动关系,在货币乘数保持稳定的

11、情况下,外汇占款的增高客观上也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攀升。2011年前8个月,我国外汇占款总额已增加近一成,截至8月末,我国外汇占款总额达亿元,相对于2011年1月末的亿元增加了21833198亿元,增幅约为9.46%。2011年8月份机构新增外汇占款金额约为3769140亿元。外汇占款每月增量传导,加大了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外汇占款增加进一步要求货币紧缩,导致利率上升、货币升值,从而导致外汇占款进一步增加-如此恶性循环已经形成。二、当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及效应(一)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工具运用通过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从国内物价的走势来看,目前货币政策应由宽松及时转向为紧

12、缩是有效的,这还可以由AS-AD模型得到证明(见图4)。在AS-AD模型中,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动推动总需求曲线变动,使经济的均衡点从原来的均衡点向新的均衡点移动。当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1右移至AD2,其与总供给曲线的交点由E1移至E2,价格总水平由P1上升到P2,产出水平由Q1提高到Q2。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都在上升,但经济增长水平高于通货膨胀水平。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进一步上升,但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却逐步加剧。反之,当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 货币供给减少,总需求曲线从AD4向左移至AD3,其与供给曲

13、线的交点由E4向左移到E3,价格总水平由P4下降到P3,产出水平由Q4减少到Q3。可见,随着货币供给量的减少,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都在下降,但开始时经济下降速度低于通货膨胀下降速度。随着货币供给的进一步减少,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都进一步降低,但经济下降的速度比通胀下降的速度要快。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处于从宽松到稳健的转变期,因而对物价控制的效果将大于由于经济放缓所带来的损失。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基准利率这三者都可以起到控制货币供给量、稳定物价的作用,但效果略有不同。1、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准备金是中央银行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的主要传递指标,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调节商业

14、银行的资金头寸,通过货币乘数的影响调节货币供应量。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还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结构。相对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改变对货币供应量造成的冲击比较大。2011年全年以来,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流动性达211万亿左右,但过度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的弊端和局限性也很明显。一方面,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只能管住进入银行体系内的过剩流动性,而对热钱、直接融资等银行体系之外的流动性无能为力;另一方面,过度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必然会给金融机构的经营造成压力,同时,负利率导致银行存款下降后,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将失去威力。2、利率工具。利率是一种宏观货币政策,主

15、要针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是以防范将来的通货膨胀为目标。利率提升直接影响贷款成本,使所有依靠贷款投资者的利润空间缩小。利率提升发出的信号使将来通货膨胀的威胁加大,实际投资收益会因为通货膨胀而下降,人们就不会增加贷款投资,或收回投资放在银行获得更大的利息收益。市场受利率调整的影响形成的理性行为,就使未来的通货膨胀不会很严重,不会因为价格上涨带来成本增加,带来连锁失业率增加和经济的下滑,从而造成经济危机,经济就会稳定持续地发展。很好的运用利率工具,对整体价格水平预期进行调控,对于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尤为重要。当微观行业过热带来宏观综合影响而提升通货膨胀预期时,如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导致其他过热行业的

16、调控不能到位,将来整体价格水平预期上涨时,就应该动用利率工具,利率工具是改变整体价格预期的最合适手段。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央行更倾向于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而谨慎使用利率工具。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1)在于流动性总量的形成因素,外汇占款是第一来源。常常与国际上其他货币特别是美元利率相关。(2)尽可能减轻地方债务负担。据测算,目前地方债务规模达4万亿以上,这就意味着利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地方债务就会增加400亿元以上的负担,这无疑会使地方财政雪上加霜,也使银行的债务风险较快显现。(3)发达国家低利率政策。2008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维持接近零利率的利率水平和利率政策,如果大幅加息,必然就会吸

17、引充足流动性的流入,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会加大本国物价上升压力。3、发行央行票据。央行票据是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一项货币政策工具,目的是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商业银行在支付认购央行票据的款项后,其直接结果就是可贷资金量的减少。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熨平货币市场波动和引导利率走势发挥了重大作用。首先,央行票据承担着调控货币供应量的职能。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下,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使我国外汇占款巨幅增加,为了减少外汇占款增加对基础货币供给增长的负面影响,央行大量发行央行票据,发挥其冲销功能。其次,央行票据可以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防止信贷过快增长。目前在公开市场

18、操作中,央行票据的认购主力是商业银行,定向央行票据更是主要面向资金面宽裕尤其是贷款增速过快的银行发行。截至2011年8月末,我国外汇占款总额达25264516亿元,其中8月份新增外汇占款达376914亿元,环比7月大幅增长超过七成。外汇占款迫使央行持续大量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如果不回收这些货币,将加速通货膨胀的形成。为了同时稳定人民币汇率和货币供应量,我国中央银行一方面在外币公开市场操作中购入大量外汇,同时向银行体系中投放等值的基础货币;另一方面央行通过发行票据回收银行体系中过多的流动性。上半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9210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13600亿元。截至6月末,央行票据余额约为214万亿元。由此可见,发行央行票据成了收缩流动性、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常态工具。然而,在当前形势下,发行央行票据对冲外汇的成本不断上升。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我国增加的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国债,而央行票据的利率高于以外汇形式持有的美元收益率,以美国国债得到的收入低于发行票据所支付的成本。(2)央行的票据利率一般高于货币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