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题库第二章_第1页
马原题库第二章_第2页
马原题库第二章_第3页
马原题库第二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其次章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即在肯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进展规律的正确生疏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真理的确定性。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靠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确定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确定真理。 其次、人类生疏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生疏无限进展着的物质世界,生疏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进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进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生疏,也就是承认了确定真理。一、单项选择题1

2、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B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2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生疏只有一个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靠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确定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确定真理。27、真理的确定性是指它的( B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

3、性31、对事物用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旧唯物主义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或者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消极适应环境的动物式的本能活动,看不到实践的能动性;或者把实践活动狭隘地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活动.3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拓生疏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确定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存在局限-相对性34、唯心主义的生疏论根源是( B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4、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C.否认物质的打算性D.夸大物质的打算性35、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行知论,由于它能够把( A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转化为真理C.人的生疏力量无限提高 D.人的生疏器官无限延长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37、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力量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由于(  A  )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5、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38、毛泽东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调查争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化,还必需用其次种方法,就是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毛泽东强调“下马看花”的实际意义在于( D   )  A、解决实际问题必需要有先进

6、理论的指导    B、运用多种综合方法分析调查争辩的材料C、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需适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D、只有全面深化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才能找出规律4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转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C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和使用4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人类已能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笨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种。这一状况说明( B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制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能够将“拘束之物”转化成“为我

7、之物C、物质世界依靠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自然物质而存在4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     A、人的阅历是推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阅历比间接阅历更重要     C、感性生疏高于理性生疏     D、人民群众的直接阅历即实践是生疏的重要基础48、唯物论生疏论的基本原则和核

8、心是( A )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反映论是唯物主义生疏论的基本原则,是它的核心唯物主义反映论含有相互联系的三个基本观点:它确定客观世界是生疏的对象,是生疏内容的客观来源;它确定生疏是关于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确定人的生疏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49、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 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冲突的关系 D非对抗性冲突的关系52、人的生疏力量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 D )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53、人类生疏运动的基本过程是( C ) A概念推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

9、个别一般58、推断对某一事物的生疏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格外丰富真实 B感性生疏是否上升到理性生疏C这一生疏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生疏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60、马克思主义生疏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生疏是一个过程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生疏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63、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C ) A.真理的内容没有确定性 B.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 C.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D.没有确定的检验真理的标准66、爱迪生在创造电灯之前做

10、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患病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创造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受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由于他把每一次试验都看作   (B   )A. 生疏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B. 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C. 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D. 实践中可以忽视不计的偶然挫折本题考查的是生疏过程的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简单事物的生疏往往要经由感性生疏到理性生疏、再由理性生疏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由于在生疏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冲突。在自然科学的进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生疏,往往需要

11、经过实践、生疏、再实践、再生疏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试验。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由于他把每一次试验都看作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二、多项选择题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B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长、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C、进入主体生疏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规律方法与操作系统3、马克思主义生疏论与唯心主义生疏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 BD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生疏的对象C、生疏进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生疏的基础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生疏的对象,社会实践是生疏的基础6、能动的反映论

12、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分是( CD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生疏的对象B、是否承认检验生疏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C、是否承认实践在生疏中的打算作用D、是否承认生疏是一个布满冲突的辩证过程9、阅历论的错误在于( CD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生疏的 B、否认生疏是一个过程C、否认理性生疏的重要性 D、否认感性生疏有待于上升为理性生疏1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CD )A、理论脱离实际 B、阅历论C、教条主义 D、唯理论16、马克思主义认为,生疏的辩证过程是( CD )A、从间接阅历到直接阅历的转化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过程C、实践生疏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D、从相对真理到确定真理的进

13、展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ABCD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德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7、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BCD )A、真理的客观性打算了价值的客观性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价值必需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人的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2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CD )A、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B、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C、主体结构和规定的简单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D、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

14、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36、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定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全都的名言还有( ABD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马上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37、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

15、本环节有( BCD )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整42、“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这就是说( ABC )A、生疏依靠于实践,实践才能使人们的意图获得成功B、事情的成效关键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决于生疏C、实践能使人的生疏

16、取得客观效果,而生疏本身无法做到这一点D、生疏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43、生疏过程中的“重构”是指( CD )A、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B、主体实际把握客体的过程C、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过程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44、下列属于生疏的主体的有( ACD )A、调试机器的工人 B、吃喝玩乐、游手好闲的人C、推想矿源的地质工作者 D、在地球上生存和活动的人类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46、“人类的一切生疏都具有相对性”,这是( AD )A、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C、承认人们的真理性生疏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局限性D、随着历史的进展,正确的生疏都要变成错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进展的观点50、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颜色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C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理性生疏是感性生疏的基础C.已有的生疏影响感觉活动 D意识建构生疏对象53、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