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_第1页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_第2页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_第3页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_第4页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 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可以说,这篇文章的

2、教学对小学文言文教学,乃至于对中学文言文教学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据调查,目前在初、高中,学生普遍感觉文言文学习困难。我想,这除了跟文言文难度的确加大有关之外,应该也与小学初次接触文言文时教师的教法有一定关系。学情分析由于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学生小学生涯中首次接触文言文,所以一是让学生走近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印象,二是渗透一些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如: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积累语言。学习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掌握通假字“惠”。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

3、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师:同学们,你身边的朋友从远方来了,你高兴吗?对啊,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节课我肯定也会遇到不少值得我学习的人,是不是?师: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

4、杨氏之子 师: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2、你贵姓?也可以称为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设计意图:一堂“文化”课自然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来引承。这样使学生未识课文,首先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从而自然引出文言文杨氏之子解读课题,迁移运用。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其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二、初读课文(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2、检

5、查读通情况,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为应3、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一件事: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指名朗读课文。师朗读课文,要求:仔细听,老师读的和刚才同学读的有哪些地方不一样?交流:停顿不一样。你听出老师哪里停顿了?(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划出。)跟老师读一遍。自由朗读一遍。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6、因此要停顿。)【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下面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本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我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哪些地方不懂,作上标记。【设计意图: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2、小组合作学习。3、班上交流呈现难点:(让学

7、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果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学生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师重点讲解以下三个预设预设点一:孔君平诣其父引导学生明白“孔君平”是人名预设点二:孔指以示儿曰引导学生理解“孔”就是指“孔君平”预设点三: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从“孔雀”不是“家禽”这对矛盾中明白停顿5、知道了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意思。【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中我们 要把学生真正的还给还给学生,这一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8、、合作交流能比较容易地完成教学重点,而且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四、质疑问难,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想象情境,感情朗读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1、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此”学生:这个(杨梅)。“果”学生:水果。“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2、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1、感悟对答之巧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

9、氏之子也不假思索地答道:“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学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随机点击:“惠”通“慧”,通假用法)【设计意图: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一个情境,一个语境。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为学生搭设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样一个由情境与语境共同搭设的平台之中,没有老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2、品读“未闻”之妙,君家对 夫子家 杨梅是君家果对孔雀是夫子家禽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上了,而且对得很工整,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杨氏之子在回答孔君平时,还有两个字未闻。学生对比着

10、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1)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2)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板书:柳)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板书:梅)手指着杨梅对你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设计意图:学习古文,一味单独地解词释句,只能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倦怠,从而失去对学习古文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对“未闻”的品读,而后再有滋有味地读。在此情境中,迁移运用“未闻?”这样一个古文中较为典型的

11、语言现象,增强了学习古文的情趣,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了很好的诠释。在这样的情境中,尝试变化不同的角色。再次进行对读,在语言实践中悄然走近杨氏之子,体会他的机智与智慧,为古文的学习更添一缕情趣,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三、熟读成诵1、师:这么聪惠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对照着现代文进行背诵。)【设计意图: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考虑有二:1以今文作拐杖辅助学生背诵。2之前对古文的赏析是停留在重点词句上的。以这样古今

12、文对照推及到吟诵全文,相信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古文的意蕴,还有古文中一缕浓浓的情味。】四、拓展阅读,布置作业1、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该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2、我今天推荐里面的一篇文章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口中狗窦 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注释】1张吴兴:即张玄之。字希祖,东晋人。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3窦:孔,洞。4耳:语气词。【设计意图: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是学习的终

13、结吗?不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激发、引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时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附:课堂检测题: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 )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教学

14、课件(见幻灯片)相关链接、资源平台:世说新语中小故事两则:(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这则故事的大意是

15、: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教学反思:课文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虽短,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五年级孩子,还是很新奇的。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