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警务机制调研与思考_第1页
社区警务机制调研与思考_第2页
社区警务机制调研与思考_第3页
社区警务机制调研与思考_第4页
社区警务机制调研与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区警务机制调研与思考 为全面适应市委、市政府“十二五”宏观发展战略和公安机关“两最”目标的现实需要,今年以来,市公安局党委结合全市城乡公安工作实际,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在全市范围内探索实施“一区一警”社区警务机制。 一、我市公安机关“一区一警”警务机制的产生背景和基本设想 (一)从宏观形势看,当前,稳定与发展仍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主题。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稳定的保障,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前不久,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地都在抢抓“蓝色”机遇,形成浩浩汤汤、百舸竞发的壮观局面。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战略的同步实施,潮水国际机场、龙烟铁路、蓬长通道的相继建设,给带来千载难

2、逢的发展机遇。蓝色经济,大有可为。可以预计,作为“蓝色”重要成员之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将巧借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和再次腾飞。蓝色经济区建设,不只是党委、政府和经济部门的事情,而是事关全局、功在千秋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作为公安机关,必须站在历史的最前沿,先知先觉,坚持与时俱进,勇立潮头,积极深化理念创新和机制建设,改革和创新社会治安管理体制,更加前置公安工作,延长工作触角,更加主动地做好群众工作,巩固基层政权,构建和谐社区,维护社会稳定,才能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发挥保驾护航的职能作用,才能提高“两最”含金量和知名度。 (二)从上级要求看,全国

3、公安机关“三项建设”正处于加快实施阶段;我市各级公安机关也都在围绕孙运波局长年初提出的“三大建设、四项重点工作”总体部署,立足本地、本部门实际,选树载体,加快推进,努力实现“全面工作上档升级,单项工作争先创优”的工作目标。从根本上讲,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以及社会管理创新,归根结底是要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也就是说,脱离群众工作而谈“四项重点工作”,只能是空中望阁、雾里看花。鉴于此,要让“四项重点工作”真正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就必须更加主动地前置警务,深入群众,从而使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获取更有效

4、的载体,取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一区一警”社区警务模式,是推进基层公安机关“四项重点工作”的现实需要。 (三)从实际看,当前,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关键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村改居工作的稳步实施,社区工作必将日益宽泛化、专业化、多功能化,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社区工作机制,寻求维稳工作、群众工作与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以适应我市村改居工作需要。基于此,为了建立同频共振的实效警务机制,搭建起维护社区稳定的新支点,市公安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探索实施“一区一警”的社区警务战略。初步设想为:一方面,创新社会治安管理机制,在全局选拔96名优秀社区民警,按照13个社区配备1名民警的比例

5、,对全市的184个社区实行“全覆盖”,民警紧紧围绕收集信息、人口管理、治安管理、安全防范和服务群众五大职责开展工作,并争取党委、政府支持,逐步实现由党员民警兼任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由非党员民警兼任社区主任助理,实行双重管理、双重考核;另一方面,在每个派出所成立由副所长牵头的办案小组,形成拳头,专职负责对辖区刑事、治安案件的侦破办理,以社区警务为依托,努力增强打击效能,提高破案率,增强群众安全感。 二、市现行的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不足 自2006年全国开展“三基”工程建设以来,市就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尝试建立社区警务室,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制约,社区警务工作开展得不

6、深入,没有取得应有的工作实效。主要原因是: (一)部分单位对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工作起点不高。一是对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清晰。简单地把社区和农村警务理解为“社区+警务”,“农村+警务”,等同于传统警务移植到社区范围内,把警务改革看作是对原有警管区的简单调整。二是对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社会基础认识不够充分。认为在当前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和物质条件不完备的形势下,不具备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基础条件,持观望和消极等待态度。三是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发展方向的认识不够明确。将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等同于一般的阶段性工作或专项工作,搞“短、平、快”,集中抓

7、突击。由于认识滞后,带来工作被动和消极。如有的单位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投入不足,警务室民警用“二流警力”。有的工作流于表面化,满足于建几个警务室,树几块警务标识牌,建几本警务台帐。有的工作不推不动,上面怎么布置下面怎么办,不求创新等,导致全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起点高度不够。 (二)警力不足,民警整体素质与社区警务工作不相适应。一是警务室民警的绝对数不够。按公安部规定每社区按1000户或3000人配备1名社区民警的要求,城区应配备社区民警43名,农村地区应配备社区民警114名,目前城区已配备27名(含招聘干部和工勤人员12人),民警仅15人;农村已配备69名(含招聘干部和工勤人员25人),民警仅

8、47人,人员缺口很大。特别是一些城区警务室平均每名民警要管理六、七千人,一些常规性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只能依靠招聘干部或协勤队员开展。二是警务室民警职责“泛化”,工作繁杂,不能集中精力种好“责任田”。基层派出所特别是城区所的警力普遍不足,民警除要履行社区警务的职责外,还要参加派出所的日常值班、保卫警卫、刑事案件的侦破查处、参加临时性的其他重要工作、参加各种集中学习等,工作头绪多,任务重,难以集中精力沉于社区,有的民警为完成其他指标性工作,往往在警务室点个卯就走。三是部分民警能力素质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有的思想有包袱,有的能力有差距,有的年龄偏大等,加上社区警务工作涉及治安管理、人口管理、情报信息

9、、社区消防等基础警务的方方面面,要抓防控、施管理、推服务,还要学会做群众工作、信息化建设等,更凸显了民警素质不足,影响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效率和作用。 (三)警务保障落实困难,发展后劲不足。目前,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硬性的保障政策、制度没有出台,工作经费少,没有专项资金,各项工作难以开展。条件好的可以由派出所负责解决,条件差的只能靠所领导四处“化斋”解决。部分警务室缺少单独的办公用房,缺少基本办公用品,社区治安防控如组建群防群治队伍、开展治安防控宣传等无法落实,科技投入不足,物防、技防手段无法实施,严重制约社区警务工作的推进。 (四)社区和农村警务体制不健全,自身工作存在众多的不适应、不规范。

10、有的情报信息工作各自为政、粗放经营、低水平运转,对复杂多变的敌情、社情反应不够敏锐;有的工作内容单一、方法落后、效率不高,该管的管不住,该控的控不了,该放的不敢放;在硬件的统一规范、警务室民警的职责落实、对民警的管理考核等方面,虽然出台了一些制度,落实了一些措施,但缺乏一套既符合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总体规律,又符合实际的合理体制,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处在无序可循、无章可遵状态,制约了社区警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实施“一区一警”的工作优势 实施“一区一警”警务工作机制,是针对当前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上述突出问题,因地制宜探索实施的一项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工程,可以有效地防止和解决当前存在于社区警务工作

11、中的上述弊端,增强社区警务工作实效。这项警务机制从体制上更加前置了公安工作,从时间和人员上更加保障了社区警力,从工作机制和职责任务上更加突出了社区警务工作针对性和专业性,从考核导向和警务装备上更加保障了社区警务的实效性,主要优势体现在: (一)实现以信息警务为主导,提升打防管控的整体性。实施“一区一警”社区警务新机制后,更加适应了上级“以公安信息化引领社区警务工作”战略思想,有利于加快构建社区警务信息化基础平台,强化“数字警务”在社区警务中的推广应用,使信息源之于社区,用之于社区警务和整个公安工作,全面提升打防管控的整体性。一是“网上作战”、“网上比对”机制更加健全。深入推进基础信息大普查和特

12、定信息采集,通过基础信息的大普查,摸清辖区内人、地、事、物等基础信息底数,同时强化对重点刑嫌人员、涉案人员的指掌纹,涉案车辆等特定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为信息比对、发现锁定嫌疑人奠定基础。二是“网上管理”、“网上服务”机制得以实现。新型警务模式运行后,公安机关将加快推进“警务通”在社区中的普及应用,使户籍管理、公共场所、特种行业等管理信息直接深入社区,为社区民警既提供了“笔记本”,又提供了“查询簿”,为治安管理、服务群众提供了便利。三是“网上办公”、“网上考评”机制得以延伸。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队伍,做到社区民警工作网上记载、监督网上实施、考核网上进行,使队伍管理更加科学精细,考核奖惩、评先评优更

13、加公开公平公正。四是信息工作激励机制得以倡导和建立。将统一采集标准、拓展采集渠道,推动内外信息数据的汇集整合和关联共享;同时,通过落实工作责任、严格考核奖惩,调动民警做基础工作的积极性,着力解决信息录入率、信息质量和转化应用率“三低”的问题,推动系统数据的质量提升和信息的深度应用,真正把社区民警日常工作的过程变成采集信息、记载信息、转化信息的过程,把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基础信息一体化落到实处。 (二)实现以主动警务为牵引,提升打防管控的互动性。一是按照上级“警力下沉、警务前移”的要求,有效改变了派出所机关化工作状态,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强化社区治安巡逻,主动打击和防范违法

14、犯罪。派出所内部也要对警务室民警实行“减负”,使社区民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自己的防范、服务、管理等“主业”。二是切实加强基础工作和人、物、技防建设,不断完善社区“两抢两盗”等多发性、系列性案件的主动防范和“打早、打小”工作机制,提高打击、防范和控制犯罪的整体能力和水平。三是社情控制和社区信息收集更加直接主动。民警利用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家庭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有利时机,主动、全面、准确地掌握公众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心声以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等,准确把握不同矛盾的地位和作用,科学评判公众情绪指数,提高预警工作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避免矛盾扩大升级,减少民间纠纷或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四是,主动

15、加强与犯罪嫌疑人及其家人的情感沟通,减少心理对抗因素,使犯罪嫌疑人主动悔过自新,最大限度地消除对立不满情绪,实现从被动维稳向主动维稳的转变。 (三)实现以效能警务为核心,提高打防管控的实效性。一是在时间上更加突出效能。变“全时警务”为“实效警务”,摒弃疲劳战术,实行有重点地、有针对性的弹性警务运行机制,把警力放在社区案件多发部位、群众最需要时段,加强重点人、重点物、重点事的动态控制防范。二是从方法上更加突出效能。针对辖区治安突出问题,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方法有效就采取什么方法”的原则,公秘结合,专群结合,综合治理,针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形,相应采取工作对策,从而达到时

16、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更加突出“大走访”工作的实效性。通过考核奖惩机制,变“被动走访”为“主动走访”,避免了“因走访而走访”的工作弊端。工作中,民警结合户籍管理、治安管理、交通管理等日常工作去走访,注重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及时疏导邻里纠纷等社会矛盾,及时侦破偷盗、抢夺等多发性侵财案件,通过维护好群众利益去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实现既推进日常工作又确保常态化走访的最佳效果。 (四)实现以合作警务为依托,提升打防管控的协同性。警力进一步下沉和前置后,使民警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能够腾出时间积极开拓合作领域,构建和谐的警务协作关系。一是加强警政合作。“一区一警”模式,利于民警加强与社区党政组织和有关部门

17、联系沟通,开展对警情、政情、社情、舆情的动态协作掌控,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因情施策,综合治理,联合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扶贫、救困、整治、帮教工作,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在党政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推进舆论合作,掌握舆论主动权和“公安话语权”,维护良好警察形象。二是加强警民合作。通过大走访、相聚警务室等形式,提高警民“认知率”,增加警民互信,使群众把民警当成贴心人,愿意向民警反映情况、提供线索。三是加强与信息员合作。依托公安四级信息网络,畅通社区信息渠道,加强社区民警与信息员的经常性联系、对话,有效盘活信息员这一“节点”,使信息工作左右连亘,上下贯通,社区民警真正成为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百事通”。

18、四是加强警种和区域协作。社区与社区之间、社区民警与其他警种之间,便于加强工作协作,互沟信息,协勤协防,提升打击和防范的整体合力,共同解决区域性治安问题。 (五)实现以人文警务为支撑,提高社区警务工作的亲和性。人文警务理念,更加有利于民警树立宗旨意识,更加有利于公安机关“两最”目标的实现。首先,着力培育新时期警察文化。落实好“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要求,突出服务职能,弘扬社区民警爱民、务实、勤奋、高效的职业道德,倡导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工作理念,增强社区民警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大走访”常态化。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入手,扩大“回访”涵盖面,立足于各警种、各窗

19、口、各类别案件,全方位落实“回访”制度,努力提高公安机关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理顺公众情绪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削弱对立,促进和谐。第三,建立群众工作导向激励机制。及时总结提炼社区民警“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成功经验,创新联系群众的方法手段,及时推出爱民实践的模范典型,使爱民实践成为一种时代文化现象,以人文警务增进警民亲和力。 四、实施“一区一警”警务机制将产生的社会效果 (一)公安机关维稳工作必将更加主动超前。社区民警从原来社区党政组织的“局外人”变成社区管理的“局内人”,变原来“扑火者”为“防火者”,维稳工作变“扬汤止沸”为“釜底抽薪”,有利于发挥自身工作优势,健全完善社区重大事项治安风险评估机制,创新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化解机制,有利于从稳定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