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JC宁夏筑之信检测有限公司检测细则 ZZX/JC/H02-2014碳纤维布检测细则2014-6-20 发布 2014-7-01 实施宁夏筑之信检测有限公司 发布前 言为保证检测过程中能正确检测碳纤维布,使本公司不同检测人员,不同时间所进行的试验过程保持一致,实现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和正确性,特制定本细则。本细则编制遵照碳纤维布的检测方法,并贯彻了GB/T1.1-2000、GB/T1.3-1997标准化工作导则的有关规定。本规程由宁夏筑之信检测有限公司负责起草。本规程主要起草人: 校核:本规程批准人:碳纤维布检测细则1 碳纤维布的抗拉强度标准值、弹性模量和极限伸长率的计算1.1 方法原理将等横截面的
2、矩形薄板直条形试样进行轴向拉伸试验。测定拉伸强度、模量和破坏伸长率。1.2 检测依据GB/T1446-2005 GB50550-2010 1.3 试验条件实验室标准环境条件:温度(232);相对湿度(5010)%。若不具备实验室标准环境条件时,选择接近实验室标准环境条件的实验室环境条件。1.4 试样制备1.4.1 机械加工法试样取位区,一般宜距板材边缘(已切除工艺毛边)30mm以上,最小不得小于20mm。若取位区有气泡、分层、树脂淤积、褶皱、翘曲、错误铺层等缺陷,则应避开。若对取位区有特殊要求或需从产品取样时,则按有关技术要求确定,并在试验报告中注明。纤维增强塑料一般为各向异性,应按各向异性材
3、料的两个方向或预先规定的方向(例如板的纵向和横向)切割试样,切严格保证纤维方向和铺层方向与试验要求相符。纤维增强塑料试样应采用硬质合金刀具或砂轮片等加工,加工时要防止试样产生分层、刻痕和局部挤压等机械损伤。加工试样时,可采用水冷却(禁止用油)。加工后,应在适宜的条件下对试样及时进行干燥处理。对试样的成型表面不宜加工。当需要加工时,一般单面加工,并在试验报告中注明。1.4.2 模塑法 模塑成型的试样按产品标准或技术规范进行制备,在试验报告中注明制备试样的工艺条件及成型时受压的方向。1.4.3 试样外观检查试验前,试样需经过外观检查,如有缺陷和不符合尺寸及制备要求者,应予作废。1.4.4 试样数量
4、力学性能试样每组不少于5个,并保证同批有5个有效试样。物理性能试样按相应标准的规定。1.4.5 试样状态调节试验前,试样在实验室标准环境条件下至少放置24h,若不具备实验室标准环境条件,试验前,试样可在干燥器内至少放置24h。特殊状态调节条件按需要而定。1.4.6 试验测量精度试样尺寸测量精确到0.01mm,其他量的测量精度按相应试验方法的规定。1.5 实验设备力学性能用实验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试验机载荷相对误差不应超过1%。机械式和油压式试验机使用吨位的选择应使试样施加载荷落在满载的10%90%范围内(尽量落在满载的一边),且不应小于试验机最大吨位的4%。能获得恒定的试验速度。当试验速度不
5、大于10mm/min时,误差不应超过20%;当试验速度大于10mm/min时,误差不应超过10%。电子拉力试验机和伺服液压式试验机使用吨位的选择应参照该机的说明书。测量变形的仪器仪表相对误差均不应超过1%。1.6 实验步骤将试样编号,并测量任意三点的宽度和厚度,取平均值。装夹试样,使试样的轴线与上下夹头中心线一致。在试样中部位置安装应变规。施加初载(约为破坏载荷的5%)检查并调整试样及应变规或应变测量系统,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测量拉伸强度时,连续加载至试样失效,记录最大载荷值及试样失效形式和位置。测量形变时,连续加载,用自动记录装置记录载荷-形变曲线或载荷-应变曲线。也可采用分级加载,级差为
6、破坏载荷的5%-10%,至少五级并记录各级载荷与相应的形变值。凡在夹持部位内破坏的试样应作废,同批有效试样不足五个时,应重做试验。1.7 计算1.7.1 拉伸强度按式(1)计算:(1)式中:拉伸强度,MPa; 试样破坏时的最大载荷,N; b试样宽度,mm; h试样厚度,mm。 1.7.1 拉伸弹性模量(2)计算: 或 (2)式中:Et拉伸弹性模量,MPa; 载荷-形变曲线或载荷应变曲线上初始直线段的载荷增量,N;与对应的标距内的变形增量,mm;测量标距,mm;与对应的应变增量。1.7.2拉伸破坏伸长率(3)计算:(3) 式中:拉伸破坏伸长率,%; 试样破坏时标距的总伸长量,mm。2碳纤维布的单
7、位面积质量2.1调湿和试验环境 除非产品规范或测试委托方另有要求,试样不需要调湿度。如需调湿,推荐在温度为(232),相对湿度为(5010)%的标准环境条件先进行。2.2 试样 除非利益相关方另有商定,每卷或实验室样本的试样数应为: 对于毡,每米宽度取3个1000cm2的试样(实际上,通常每个试样为边长31.6cm的正上方形); 对于织物,每50cm宽度取1个100 cm2的试样。 任何情况下,最少应取2个试样。 裁取试样的推荐方法毡如图1,织物如图2和图3所示。 对于毡: 试样应并排边靠边裁取; 对已修边的毡,应从毡边开始取样;对未修边的毡,取样应距毡边至少10cm。 对于织物: 试样应分开
8、取,最好包括不同的纬纱。 应离开边/织边至少5cm。 如需要,应给操作者提供特别说明,以保证裁取的试样面积在方法允许的范围内。对于宽度小于31.6cm的毡或宽度小于25cm的机织物,试样的形状和尺寸由各方商定。说明:1织物的宽度;2经纱方向。 圆形试样可以由纱线与边或对角线平行的正方形试样代替。2.3操作步骤2.3.1 切取一条整幅宽度的至少35cm的碳纤维布作为实验室样本。 在一个清洁的工作台面上,按上述要求切取规定的试样数。如果试样可能有纤维掉落,应采用试样皿。如需要可将试样折叠,以保证试样上原丝或纱线的完整性。 除非利益相关方另有要求,当毡和织物含水率超过0.2%(或含水率未知)时,应将
9、试样置于(1053)的通风烘箱中干燥1h,然后放入干燥皿中冷却至室温。从干燥器取出试样后,立即进行试验。2.3.4 进称取每个试样的质量并记录结果。如果使用试样皿,则应扣除其质量。质量分数值应与天平的分辨率一致。2.4计算和结果表示2.4.1 按式(1)计算每个试样的单位面积质量,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2) .(1) 式中: 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A 试样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2)2.4.2 以毡或织物整个幅宽上所有的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单位面积质量的报告值。 对于单位面积质量大于或等于200g/的毡和织物,结果精确至1g;对于单位面积质量小于200g/的毡和织物,结果精确至0.1
10、g。 有时,产品规范或测试委托方要求报出每个测试单值时,这些数据可体现出材料在宽度方向上的质量分布情况。3 碳纤维布的K数3.1应用条件 当采用本方法测定碳纤维k数时,该织物必须是以机织工艺生产的单向爱连续纤维稀纬定型的产品。3.2原理本方法系通过检测碳纤维织物的经纱密度来判定其纤度(K数)。检测应在室温条件下,用往复移动式织物密度镜或直尺,测量一定宽度i(一般取i100mm)内碳纤维径向纱线根数,并按下式计算其经纱密度(Ni); Ni=ni 10/i式中:ni在i宽度内纱线的总根数。3.3检测方法1 将受检的碳纤维织物平铺在平整台面上。在不施加张力的状态下,把往复移动式织物密度镜或直尺按垂直于碳纤维纱线方向放置在碳纤维织物上,使织物密度镜或直尺的标线的左侧起点与纱线的同侧边缘相重合。2 测量织物密度镜或直尺的起点至最终计数的纱线右侧边的精确长度。3 样本量确定:每检验批织物取样1;每平方米织物测10个数据。4 计算得到的经纱密度,以平均值表示。3.4 判定规则 1 按表1给出的经纱密度与碳纤维纱线纤度(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无菌医用敷料的产品设计与材料开发考核试卷
- 电气机械设备的故障排除与应急处理考核试卷
- 塑料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探索考核试卷
- DB11∕T 1816-2021 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规范
- 人教版选修4-5全套教案
- 参与拼音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阴工学院《工业催化导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直线马达试验台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范本
- 包覆贵金属金属材料相关行业投资方案范本
- 2024年国内贸易居间委托协议
- 酒店的基本概念
- 重点但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评分细则自评表
- 挂牌仪式流程方案
- 传输s385v200v210安装手册
- 风险调查表(企业财产保险)
- 农业信息技术 chapter5 地理信息系统
- 浅谈新形势下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 必看!设备管理必须要懂的一、二、三、四、五
- 空冷岛专题(控制方案、谐波及变压器容量选择)
- 结合子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铣槽的夹具设计
- 液氧汽化站安全技术操作规程2018-07.docx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