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_图文_第1页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_图文_第2页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_图文_第3页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_图文_第4页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_图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1页11题内容及补充内容。 教学目标:1. 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2. 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 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4. 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让一般回到实践中去”的探索过程,并从这一过程中感悟到简单的辩证思想,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难点: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示标导学1、创情导课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a + ( = 25 + ( 38 + ( = b + ( a + 73 + 27 = ( + (73 + 27 160 + ( + a =( + 40+ ( 50 20 a = 50 (20 + 60 (a + 16=60 ( (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质疑:1. 上面的运算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谁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运算定律。2. 这些运算定律都运用了加法和减法,谁能说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3. 据生回答板书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如:458 + 542 = 1000 900 805 = 95质

3、疑:谁能说出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4. 据生回答板书: 458 + 542 = 1000 900 805 = 95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质疑:现在我们知道了加法、减法各部分的名称,那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 板书课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问题是学习的心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2、出事学习目标要解决本节课问题,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学会用字母表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解决生活中问题。3

4、、自学指导要达到本节课学习目标,需要同学们认真自学,请看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1页第11题的内容,重点完成表格里的内容,(2)解决“问题4:上游流域面积比中游多多少万平方千米?生回答师板书:生回答师板书:39 - 34 = 5(3)加减法算式个部分的名称师问:这两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39 + 34 = 73加数 加数 和39 - 34 = 5 被减数 减数 差 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那么加减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问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 根据39 + 34 = 73写出减

5、法算式。生1汇报:由39 + 34 = 73,可以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分别是:73 - 34 = 3973 - 39 = 34我们可以看出加数+加数 =和。学生汇报老师板书。39 + 34 = 73加数 + 加数 = 和生2边画线边讲解:大家看39叫做加数,34叫做加数,74叫做和。73 - 34 = 39,就是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操作如下)39 + 34 = 73加数 加数 和73 - 34 = 39和 - 加数 = 加数生3补充汇报:大家看39叫做加数,34叫做加数,74叫做和。73 - 39 = 34,也是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2. 验证结论师提问:是不是加法算式各部分之间

6、都有这样的关系呢?谁来举例验证?生举例验证:我们通过解决“黄河上游和中游一共长多少千米?”的算式看一看,3470 + 1210 = 4680(千米),写两道减法算式为:4680 - 3470 = 12104680 - 1210 = 3470确实是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师点拨:我们写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把要求的加数写在前面,写成: 师边板书边加方框线: 让学生齐读一遍,并要求学生记住。 3全班汇报(1)汇报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师引导:谁来汇报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汇报减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师提问:谁来汇报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生1汇报:由39 - 34 = 5可以看出被减数减数 = 差

7、师板书:39 - 34 = 5被减数 -减数 = 差师点拨:这是减法各部分最基本的关系,还有其它的吗?生2汇报:我把课本第8题填完整是(生展示): 大家看450叫做被减数,150叫做减数,300叫做差。150 + 300 = 450,就是减数加差等于被减数。(操作如下)450 - 150 = 300被减数 减数差150 + 300 = 450减数 + 差 = 被减数我举例检验也是这样,如100- 70 =30,那么70+30=100. 师小结:一般情况下,要求的被减数写在前面,写成:师边板书边加方框线: 让学生齐读一遍,并要求学生记住。生3接着汇报:大家看450叫做被减数,150叫做减数,30

8、0叫做差。450 - 300 = 150,就是被减数减差等于减数。(操作如下)450 - 150 = 300被减数 减数 差450 - 300 = 150被减数 - 差 = 减数我举例检验也是这样,如100- 70 =30,那么100 - 30=70.师小结:一般情况下,要求的减数写在前面,写成:师边板书边加方框线: 让学生齐读一遍,并要求学生记住。(3)汇报根据c b =a写算式。学生汇报:根据c b =a写成的加法算式是a+ b=c,写成的减法算式是c a = b。生质疑:你的依据是什么?生释疑:写成的加法算式a+ b=c,依据是被减数 = 减数 + 差;写成的减法算式c a = b,依据

9、是减数 = 被减数 - 差。师小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字母表示。【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探索时空,使探索更加有效、深入,探索中注意引导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大家齐读一遍。 生读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师提问:如果要求一个加数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回答:要求加数数需要知道和与另一个加数。(2)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大家齐读一遍。 生读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师提问:如果要求减

10、数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回答:要求减数需要知道被减数和差。 生质疑:如果要求被减数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释疑:要求被减数需要知道减数和差。 (3)怎样理解记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预设生1回答:加法中的和是整体,加数是部分,所以求加数这样的部分就用整体减去部分,那么一个加数 = 和 另一个加数。预设生2回答:减法中,被减数是个整体,减数和差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求被减数这个整体,就用部分加部分,那么被减数 = 减数 + 差。预设生3回答:减法中,被减数是个整体,减数和差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求减数这个部分,就用整体减去另一部分,那么减数 = 被减数 - 差。2. 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师提问

11、:刚才同学们学会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减法和加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预设生答:加法是把两个部分合成一个整体的运算。减法是已知一个整体,减去一个部分求另一个部分的运算。师指着算式提问:大家看,由(1)39 + 34 = 73,可以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分别是:(2)73 - 34 = 39,(3)73 - 39 = 34,减法和加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生回答:减法和加法之间是相反的关系。师讲解:相反的运算在数学中也可以称为“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式是加法算式,写出了第(2、(3两道减法算式,第(2、(3式与第(1式比较,第(1式要求的和在第(2、(

12、3式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式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式中变成了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设计意图: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归纳结论,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一)考一考谈话:同学们学会了吗?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出示下面各题)1.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6274 +520 3

13、00128492. 填一填 3 请四名“学困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台下巡视,注意搜集学生中的典型错误。 (二)议一议 1更正(1)观察。做完的同学认真看黑板上同学做的和你是否一样。(2)纠错。和黑板上的板演不一样的同学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原题旁边更正,不要擦去原来的)下面的同学如果发现自己错了,在下边要及时改正过来。板演更正情况如下:(1)板演:6274 + 520 = 6794 更正:6 2 7 4 验 5 2 0 验 6 7 9 4 + 5 2 0 算 + 6 2 7 4 算 - 5 2 0 6 7 9 4 6 7 9 4 4 2 7 4 (2)板演

14、:3001 2849 = 252 更正: 3001 2849 = 1523 0 0 1 验 2 5 2 3 0 0 1 验 1 5 2 - 2 8 4 9 算 + 2 8 4 9 - 2 8 4 9 算 + 2 8 4 9 2 5 2 3 1 0 1 1 5 2 3 0 0 1 (3)板演: 更正: 更正: (4)板演:250145 = 105(千克) 答:苹果还剩105千克。板演:212198 = 14(千克) 更正:212 + 98 =310(千克) 答:梨有14千克。板演:105 88 = 17(千克) 答:香蕉还剩17千克。板演:200 + 105 =305(千克) 更正:200105

15、 = 95(千克) 答:橘子卖出305千克。 2议一议。师:到底做得怎么样呢?下面咱们来评议一下。 评议(1)师追问1:两种验算都对吗?有什么不同?生回答:两种验算都对,第一种用加法验算,根据是加法交换律。第二种用减法验算,根据是一个加数 = 和 另一个加数。评议(2)师追问2:板演和更正哪个正确?为什么?生回答:板演错误,更正正确。板演中百位减时忘记了退位。他检验出来了,检验的得数要等于被减数 ,他没有把得数与被减数比较。师追问3:检验的依据是什么、 生回答:依据是被减数 = 减数 + 差。 评议(3)师追问4:填表的依据是什么? 生回答每一竖栏填表的依据。 师追问5:填表时应注意什么?生回

16、答:要注意每一栏已知什么求什么,还要注意想好了关系式再列式计算填表。评议(4)师追问6:有关苹果和香蕉的板演都正确了,他们是怎样做的? 生答:用总数量减去卖出的数量等于还剩的数量。 师追问7:有关梨和橘子的板演都错了,错在哪儿?生答:计算梨时应该用卖出的数量加还剩的数量等于总数量,他分析错了。计算橘子时应该用总数量减去还剩的数量等于卖出的数量,他用总数量加还剩的数量等于卖出的数量了,卖出的数量能比总数量多吗?不能。师点拨:审题要细心。3我们看每位同学的做题情况,可以得多少分? 我们再看他们谁做的规范,最认真,得“”4师:现在批改一下自己的做题情况。(生批改) 师:全对的“举手”? 生举手,师统

17、计正确率。5小结:想一想,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内容? 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汇报。 6练一练下面咱们就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书写最整洁!作业:新课堂第 10 页第1-4 题【设计意图:补充、设计极富思考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一组习题,巩固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建立表象。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观察中分析,在“追问”中思维,形成了技能,培养了能力。】板书设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c b =a a+ b=c c a = b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本节课有以下亮点: (1) 首先让学生亲切的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18、, 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 生活的道理。 课上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 帮 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 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 教学时可以留给学生足够 的空间,给学生,实行大开发,大空间 大交流,大收获。 (2)找准教学起点,架起新知学习的桥梁。教学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对 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是在 学生对加法、减法各部分的名称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册教材中并 没有呈现。本节课从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认识加法、减法各部分的名称,作为 学习的起点和支撑,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3)运用比较思维方法,发挥知识沟通的效益。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 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 本节课充分利用比较的思想方法, 以旧引新, 知识迁移, 学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是加法算式与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之间的 比较,得出“加数 + 加数 = 和”。第二次是加法算式与写出的两个减法算式 之间的比较,得出“一个加数 = 和 另一个加数”。第三次是减法算式与减 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之间的比较,得出“被减数 - 减数 = 差”。第四次是减法算 式与写出的加法算式之间的比较,得出“被减数 = 减数 + 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