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加味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_第1页
生脉散加味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_第2页
生脉散加味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脉散加味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宋家驹 2005-12-13 13:08:32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年8月第2卷第8期笔者自1999年以来应用生脉散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型心律失常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92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或者门诊病人,并具有心悸、胸闷、气短、舌质暗红、瘀点、脉促、结代、细数等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的症候。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571岁,平均44岁;冠心病18例,风心病5例,病毒性心肌炎7例,高血压心脏病6例,肺心病5例,其它原因9例;窦性心动过速5例,心房纤颤8例,室性

2、早搏20例,房性早搏1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病程最短1年,最长28年。对照组42例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3070岁,冠心病14例,风心病6例,病毒性心肌炎6例,高血压心脏病5例,肺心病4例,其它原因7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心房纤颤7例,室性早搏15例,房性早搏1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病程最短1.5年,最长29年。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 (1)中医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型症候诊断标准:参照198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内科学。(2)西医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制定的心律失常分类诊断标准拟定,且均经心电

3、图、彩超或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 采用口服生脉散加味:红参(另煎)10g,麦冬15g,五味子15g,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0g,丹参15g,三七10g,大枣10枚,苦参15g(快速型心律失常苦参用至3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5天为1个疗程,连续用4个疗程。2.2 对照组 采用心律平内服,每次150mg,每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连用4个疗程。两组治疗期间除针对病情给予抗感染、护心、利尿、对症等支持治疗外,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3 疗效观察3.1 观察项目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均检查心电图1次,观察心悸、胸闷、气短、舌脉等症象变化。3.2

4、 疗效标准 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制定的心律失常疗效标准,显效为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复查正常;有效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复查好转;无效为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均已明显变化。3.3 治疗结果 (1)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组:显效30 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76.3%,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2)两组治疗后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27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88%。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71.4%,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3)两组治疗后

5、临床症状改善比较。治疗组:心悸、胸闷、气短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2%(显效33例,有效14例),90%(显效12例,有效13例),92%(显效32例,有效14例)。对照组的有效率则分别是83.3%(显效20例,有效15例),78.6%(显效18例,有效15例),81%(显效22例,有效12例),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4 典型病例患者,男,60岁。因心悸、胸闷、气短反复发作5年,加重1周于2000年1月6日收入院,患者近5年来常感心悸、胸闷、气短、头晕、曾多次做心电图示:冠脉供血不足、室性早搏,确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经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近1周来因劳累致使心悸、胸闷、胸痛、气

6、短乏力、头晕自汗、舌红边有瘀点、苔少、脉促代。查BP100/60mmHg,心率126次/min,心律不整,杂音不显。心电图:快速性心房纤颤。予生脉散加味:红参(另煎)10g,麦冬15g,五味子15g,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0g,丹参15g,三七10g,大刺10枚,苦参30g每日1剂,早晚分服,配合吸氧、输液,护心、对症、支持等处理。1周后上症减轻,复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偶见室性早搏,冠脉供血不足,继续服药,半个月后,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消失、精神好、饮食正常,复查心电图正常,4个疗程后停药,病情平稳,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5 讨论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

7、心律失常防治上,西药虽取得一定效果,但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西药)均有潜在的不良反应。心律失常又往往是心肌梗死、诱发猝死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目前要求而言,心律失常的治疗是不理想的,如何控制心律失常是预防和减少冠心病、心肌梗死死亡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案,以求达到最大疗效,把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是心律失常治疗的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1 。中医药在治疗上虽未取得惊人的发展,但在治疗观念上更趋成熟、合理,趋向全面综合地治疗患者。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病位在心,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心之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或气滞、血瘀、痰饮、火邪扰乱心神所致,证属本虚标实,治疗上宜补气养阴,温阳通脉,活血

8、化瘀为原则,方中人参益气生津,麦冬清肺养阴,五味子敛气滋阴通血脉,桂枝、炙甘草通阳化气,益血通脉,丹参、三七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白芍、炙甘草、大枣养血和营、安神配合苦参清热除湿、安神,诸药配合,共奏补心气、养阴血、助心阳、促血运、安心神,使心气充、营血足、神得养。全方兼顾阴阳,气血双补及攻补兼用,补而不滞,祛邪不伤正,从而取得抗心律失常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酸、人参总皂苷、麦冬总皂苷、为炙甘草汤中影响心肌生理特性的主要有效成分 2 ,而且单味人参对心脏能使其功能正常化,对中枢神经系统和代谢功能有双向的调节作用。桂枝、麦冬能扩张血管,有强心、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3 ,五味子有调节血压的作用,苦参有延缓房性传导及降低自律性、丹参、三七增加冠脉血流量,抗心肌缺血。通过对50例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表明该方药具有改善心肌缺血和抗心律失常的双重作用,无不良反应,但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参考文献1 蒋文平.安全合理的治疗心理失常.中华心血管病,2002,4:193.2 陈兰英,陈奇,刘荣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