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例之二历史七年级下册_第1页
教学课例之二历史七年级下册_第2页
教学课例之二历史七年级下册_第3页
教学课例之二历史七年级下册_第4页
教学课例之二历史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课例之二历史七年级下册(新课标岳麓版)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课程标准内容: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以长城、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条件的地区可组织参观古代工程和建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明成祖营建北京城。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组成。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通过对本课的两个课中题“本草纲目的成书过程,体现了李时珍怎样的治学精神?”,“结合前面学过的有关知识想一想,天工开物不受当时读书人重视的原因是什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历史知

2、识的能力。通过课后的畅想天地“你对北京的哪些古建筑的印象最深?谈谈你的感想”,培养学生的历史表述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通过了解我国传统科技由世界前列转向发展停滞,使学生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结合本课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和清朝前期科学技术的辉煌表现,这些都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学生自备材料做出一个古建筑模型,理解建筑学的一些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辨证对待这一时期的科技成果。一方面,总结性著作的出现,表明古代科技登上了顶峰。另一方面,种种原因使得近代科技并没有出现在中国,中国科技逐渐落伍了。通过对长城的利弊分析,全面认识这一工程的特征。重点:几项

3、科技成就的特征难点:对长城利与弊的分析 明及清前期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教学过程:课前引导:提问:明朝建立及灭亡的时间?(1368年,1644年)清入关及前期的年限?(1644年,1840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清朝被称为清前期。我们来了解一下明及清前期的科技成就。共同学习:一、 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明长城早在战国时期,有些诸侯国就修筑了长城。秦朝筑长城最为有名。提问:秦朝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抵御匈奴进攻) 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点?(东起辽东,西至临洮)以后,大部分朝代都修过长城。明朝时,蒙古分为鞑靼、瓦剌两部,他们经常骚扰明边境,边防形势告急。明朝用200多年的时间,修筑了13000多里的长城。明

4、朝长城的东西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多媒体展现:长城走向示意图;八达岭长城景观图。读一读小博士的话。现在看来,长城既有利又有弊,同学们来讨论一下。(利: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维护中原地区的稳定;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弊:在和平时期,长城基本上是个累赘;在今天,长城对中华各民族来说,是民族关系的一个反面教材)“不到长城非好汉。”游览长城是一种享受。可是今天人们在城砖上刻画污损,使这种享受大打折扣。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那些人不文明,素质低,毁坏古迹)假如你使长城的管理者,想想办法减少这些现象的发生。(惩处罚款、教育宣传等)北京故宫北京作为

5、都城的历史较长。在战国时期,燕的都城就在今天的北京。元大都建在北京,大大提升了北京城的地位。明初都城在应天(今南京),燕王朱棣夺权后就在大都的基础上营造北京城,做为都城。多媒体展示:明北京城平面图;故宫图。要求学生画出明北京城的简要的平面图。(如下)宫城就是今天的故宫博物院,过去也称为紫禁城。有多少间房子呢?不满一万间。9999间。一方面这个数字有天长地久的意思,另一方面说明了天地本不全,所以留有余地。故宫有很多珍宝。如今,这座“天子有禁”的宫殿,成为人们旅游的好去处,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历史的好材料。二、本草纲目明朝在湖北蕲春出了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他就是李时珍。请一位同学讲一下李时珍的故事。(

6、故事情节见书P112)李时珍采药时到过我们临湘的五尖山、药姑山。他虚心向山野之人学习,了解药物的性能。前后历27年,终于写成了190多万字的本草纲目。这本书被全世界的药物学家选进必读书目。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我们要学习李时珍怎样的治学精神?(虚心求教、注重实践、持之以恒、兴趣先导)治病救人是高尚的事业,医师也是不错的职业。有心的同学肯定会记住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医药知识。现在我们选3位同学,看谁说出的医药知识最多。评选出一位“医药小博士”。三、天工开物这是宋应星编写的书。书名是什么意思?(大自然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人能开发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天工开物几乎论述了当时所有生产部门的技术。假如你要了

7、解明朝手工作坊的史实,也可查阅这本巨著。宋应星说:“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为什么此书不受当时读书人的重视?(明朝八股取士,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天工开物与之不相关,所以被当时读书人轻视)今天想起来真不是滋味。假如那些学富五车的读书人多关注一下身边的产业与事物,中国古代的科技定会开出绚烂的现代花朵。另外,“史海拾贝”里面还提到了一部重要的农业百科全书。书名叫什么?作者是谁?徐光启是上海人,他是译介和传播西方科技的先驱。在书中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以及农政全书都是明朝带有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它们的出现,说明我国传统科技依然处于世界前列,同时也给传统科技画了一个句号。清前期,我国科技就陷于停滞。结合“温故知新”谈一下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束缚)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新世纪向科技进军的号角早就吹响。大家努力吧!课堂检测:(基础题)作品与人物连线 本草纲目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李时珍(基础题)填空:明长城东起( ),西至( )。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 )。 (提高题)选择: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的相同之处是:A、深入民间考察而写成的著作B、百科全书式的著作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