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第3课、昼夜交替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假性解释。 2、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以回答和解决有关昼夜交替成因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不迷信权威。教学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昼夜交替的图片、投影仪、地球仪、记录单。学生准备:地球仪、手电筒。预习
2、提纲: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 出示课件(一)“白天和黑夜”的照片。 2. 谈话:这是两张同一地点的照片,你们能从时间上比较出它们的不同吗?(学生很快答到“一张是白天,另一张是夜晚”)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 师小结揭题:白天又可以称为“昼”;夜晚又可以称为“夜”。(板书:昼夜)大家知道白天过去是夜晚,夜晚过去又是白天;白天和夜晚总是周而复始地交替着。(板书:交替) 4. 师问:那么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呢
3、?请大家猜测。 5. 学生猜测。 6.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适当的评价、引导。 二、介绍科学史。 1. 讲述过渡: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古人也比较感兴趣,并做过大量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第一种是“地心说”。 2. 出示课件(二)“地心说”,介绍。 3. (师用鼠标相机点击相关部位)简述:他们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都围绕地球转。这就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地心说。这种说法,人们信奉了上千年。一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通过大胆地猜测,大量的实验,对此产生了怀疑,认为
4、“地心说”是错误的,并提出“日心说”。 4. 出示课件(三)“日心说”,介绍。 5. (师用鼠标相机点击相关部位)简述:他认为太阳是中心,太阳是不动的,而是地球在动,在公转,在自转。(师用鼠标做出公转与自转的方式。) 所谓公转,是指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大家看,鼠标指课件,地球对着太阳的一面显得亮一些,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白天)背面昵?(夜晚) 哥白尼认为,地球在公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自转,自西向东。(师边介绍边用地球仪演示,自西向东转),就是这种转动形成了“昼夜交替”。 6. 小结过渡:这就是沿用至今的“日心说”,这种说法
5、是否正确呢?是否能解释昼夜交替的成因呢?大家想不想用实验来验证一下?(想!) 说明:五年级的学生,前概念中对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有一些了解的,并不会感到陌生。但自转的方向是难点老师应强调介绍,演示给学生看,否则学生不易弄懂自西向东的方向,实验时,会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准确。三、模拟实验。 1. 介绍实验器材 讲述:为了做好这个实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手电筒(边说边举起),这代表太阳,还准备了地球仪,这代表地球,还有固定手电筒的泡沫支架。 2. 讨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方法:打开手电筒,把手电筒和地球仪的位置距离调整好。观察地球仪,当地球仪不转时,记
6、录你的发现;当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时,也记录你的发现。 注意事项: (1)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适当,以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 (2)调节好“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后,实验过程中,不要去移动。 (3)转动地球仪时,自西向东,方向不能转错。 (4)实验过程中,记录下你们的发现。 (5)小组中4位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项实验。 说明:合作精神在此项活动中尤为重要,实验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实验中去,这样才能形成信息互补,使小组成员人人都感到对方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愿意合作,善于合作。3. 实验探究
7、。 四、汇报交流。 出示课件(四)“昼夜” 1. 指名学生汇报。(边汇报边演示课件) 2. 根据学生汇报,小结得出: (1)地球仪不转时,一半是亮的(白天),一半是暗的(夜晚)。 (2)亮(白天)和暗(夜晚)的交界处,应该是日出和日落。 (3)地球仪转动时,原来亮的(白天),一会儿就变成了暗的(夜晚);原来暗的(夜晚)一会儿就变成了亮的(白天),不停地转动,不停地交替。 3. 讲述;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夜晚,这不就是昼夜交替吗?现在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夜交替”吗?(板书:地球不停地自转) 说明:在介绍地球转动时的发现,
8、可以让学生观察某个国家,例:中国的变化,这样学生有了具体的观察目标,更容易发现其中的变化。五、应用与拓展。 1、出示课件(四)“昼夜”。 2. 过渡:就这样,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不停地交替,在这昼夜交替处(师用鼠标指划),要想再次看到日出,想想看,地球需要转动多少?(一周)大概多少小时?(24小时) 3. 讲述:科学家把地球自转一周定为24小时。根据这一点,科学家在地球仪上标出24条竖线,(观察地球仪)大家看它们把地球仪分成了24等份,那么地球转动一等份需要多少小时?(1小时) 强调:地球自转1周24小时,自转一等份需1小时。限时作业:1.太阳东升-到来;太阳西落-降临。2.昼夜形成的原因是( )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预应力用水环真空泵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 2025至2030年中国织梳片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立式防爆型滤油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磁性介质基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 2025至2030年中国玻璃门变温冷柜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热塑弹性颗粒料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8《网络新世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5至2030年中国消防专用非致冷红外热像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停车场管理外包服务合同
- 5.0Mt-a炼焦煤选煤厂初步设计-毕业论文
- 2023智联招聘行测题库
- 中国工笔花鸟画
- T型广告牌预算表
- 医疗健康-泌尿生殖系统外科疾病主要症状医学课件
- 红楼梦英文版(杨宪益译)
- 中国节能协会团体标准草案模板
- 招投标现场项目经理答辩(完整版)资料
- 初三开学第一课家长会优秀课件两篇
- 大学开学第一课班会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