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1页
开题报告-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2页
开题报告-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3页
开题报告-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4页
开题报告-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科毕业论文开 题 报 告 题 目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 现状及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一)选题的背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1987年我国首次确立57所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试点院校以来,2010年教育部批准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己达268所。高水平运动队纷纷在高校建立,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为高水平运动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土壤,而且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校园的文化内涵。接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各高校在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管理、学籍管理、学习训练、竞赛制度

2、方面都不尽相同,但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高水平运动员入校后,由于学训矛盾得不到科学地协调,职业生涯规划难以深入开展,有待进一步探索。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繁荣发展中一个急需关注的重要问题。(二)选题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现状的分析,从社会、高校、自身三个方面总结出,影响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因素,分别总结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对策。本课题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更有利于高水平运动的自身发展和人生规划,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重大意义。1.新形势下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社会化安置

3、的需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社会化安置是中国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体教结合”模式作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安置的先导措施,已从加强运动员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角度走出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一步。2.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毕业时,运动员和普通高校学生一样要面对就业问题,那么传统的模式是无法确保高校足球运动队能够吸引到更多“好苗子”的。“成绩”决定了高校在体教结合这条路上能走多远,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如果没有成绩则得不到学校的重视,没有成绩更得不到来自社会的资金支持,结果自然是距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远。解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关键还是从根本上

4、解决运动员的就业难题.3.新形势下遵循教育、体育规律的需要运动员作为大学生首先是学生身份,所以他们应当同时完成国家规定的学习任务。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循体育和教育两个规律。在保证运动员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同等机会的同时,提高大学生运动员所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这样他们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竞技体育与教育的结合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研究的基本内容1.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学者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安置的研究。第二,对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制度、保障体系的研究。第三,对影响我国高水平运动员

5、就业因素的研究。第四,对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对策的研究。在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安置的研究中,代表作者及观点有:张宜龙在论新时期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现状及途径一文中,对江苏省1999年以来退役运动员的去向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现阶段优秀运动员退役后面临着读书和再就业两种选择。政策性安置、自谋职业是其实现再就业的主要途径。有研究表明,退役运动员的去向则大致可分为出国援外、从教、上大学、经商、公务员和其它,且每年的去向呈不规律变化。大多数运动员退役后要从事体育工作。体育行业可提供给退役运动员的就业渠道大致有下几类:一是退役当教练;二是做体育教师;三是在体育行政和事业部门任职;四是进入企业尤其是健身俱乐部或

6、大型健身场馆当教练;五是自主创业。曹景伟在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机遇中对26105名退役运动员的调查显示,其中仅有12. 5%的运动员进入高校继续学习。可以看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问题不能仅依靠体委的力量,还必须要探索新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寻求新的培养对策,促进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制度、保障体系研究中,代表作者及观点有:樊钉在变革中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研究中,从就业制度自身纵向历史变化和横向影响就业制度的其他因素两个维度,描述了就业制度及其制度管理体系的基本情况。并对以往相关研究中尚未发现、己发现但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各种制度化、非制度化管

7、理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进行了初步的改革远景分析。程延园等的毕业生就业协议制度研究一文,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协议功能的分析,剖析了我国目前就业协议实际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就业协议与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矛盾。易文波从高水平运动员就业保障的角度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后勤保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作为高校培养的新型人才,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化功底作保证,仅凭运动技能很难在口后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高校要想培养出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首先应为运动员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接受高水平训练的同时接受高水平的文化教育,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就业竞争打下坚实基础。析,剖

8、析了我国目前就业协议实际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就业协议与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矛盾。认为从长期发展看,就业协议应与劳动合同合二为一。在对影响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因素的研究中,代表作者及观点如下:影响上海市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因素及对策一文中,王利民等总结了影响上海市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因素为:运动员的性别、高校对运动员就业的关心程度、高校知名度及地方就业政策、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运动员所从事的项目特色等。用人单位要更新观念,高校应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高校所办运动队要有特色,发挥自身优势,鼓励自主创业,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黄时华、张娟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及职业生涯规划中,对普通高校高

9、水平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了建议。科学地进行自我评估和机会评估,考察周围的环境,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职业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张宜龙认为,导致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现阶段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和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滞后。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蒋兴宏认为,导致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是政策的不完善、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运动员自身科学文化知识的匮乏和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滞后。具体原因有,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学、训矛盾所导致的运动员文化水平偏低,专业技能单一。于文谦认为,对于制约运动员二次就业的因素,从表面上看,竞技运动员就业难是由政策落后于现实的变化、

10、各级人事劳动部门在执行政策方面的差距、长期高负荷的训练对运动员文化素质提高的影响等。然而,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传统竞、训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导致了竞、训体系内部的矛盾。在对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对策的研究中,代表作者及观点如下:如隋卫星、陶嘉在大学教育对中国退役职业运动员的就业影响一文中,认为大学教育可以为那些退役职业运动员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他们由于长期从事体育工作造成他们的知识结构非常的狭小,这样就不能满足社会对人们综合素质的需要。在大学重新学习之后,能使他们扩宽知识面,拥有学业文凭作为敲门砖,为其就业提供新的出路。高校要积极有效的推进“体教结合”的教育模式,同时也要根据运动员的实

11、际情况来合理安排他们的课程。姚小林认为,我国退役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问题的必要手段之一,是造就新型复合型运动人才、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体育”的重要举措。李芫松、曹平、李柏在我国部分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院校运动员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提出了“进口”和“出口”两个概念,高水平运动员的“出口”不好,即就业形势不好,就会导致“进口”高水平运动员生源减少,这不利于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是对我国体育事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考验。文章从社会、高校、运动员三个方面,分析了运动员就业难的原因,作者认为要制定适合运动员的培养战略;运动要

12、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在求职过程中充分展现其体育特长;用人单位也要更新用人的标准,这样才能让我国的体育事业良性、持续的发展下去。根据上述文献所述,学术界的很多专家、学者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培养、学训矛盾的研究也比较多。还有部分学者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方法,但也是针对自己的过往经验或者是针对比较特殊的省市进行。2.国外研究现状关于美国高校远动员研究侧重于美国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内、外部管理,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安置方面的问题涉及较少。张广斌对中国大陆、美国和香港特区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大学教育体制

13、、训练培养形式等方面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王波对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外部领导、内部管理体制以及管理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郭晓琴对中美两国高校“体教结合”进行了比较研究。美国拥有一套完善的培养优秀大学生运动员的体制,这一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和体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运动员在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的同时,又能根据个人的特长,不失时机地挖掘自身的运动才能。美国大学体育联盟(简称为NCAA)与加盟的成员学校之间保持着相互依存、相对独立和协调发展的关系,校方对学生运动员与普通学生一视同仁,没有特招,不设特长班,也不颁发含水分的文凭。NCAA作为大学体育的管理机构,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进行了很好的控制,使

14、得高水平运动员不仅仅是运动天才,在学术水平方面也与普通大学生相差无几,这样就把好了大学体育的入口关,以后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严格的学术要求及与普通学生相同的毕业率才有可能付诸实施,在回归社会这一出口时才能顺利平稳。在加拿大,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大多是通过正规渠道考试入学的,是全职的大学生,他们就读于不同的大学,这些学校对运动员要求严格,不存在免试或降分的情况。 在加拿大,即使是高水平运动员,因为参加世界性比赛而耽误了课程, 每个学期仍必须修满一定的学时。 在参加考试上,他们与普通同学的标准一样,不会受到任何特殊照顾,即使是世界冠军也不例外。 加拿大的教育体制保证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缓解了

15、学训矛盾。3.相关概念及理论高水平运动员是指: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且高中阶段在省级(含)以上比赛中获得集体项目前六名的主力队员或个人项目前三名者;具有高级中等教育毕业同等学力,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者,或近三年内在全国(或国际)集体项目比赛中获得前八名的主力队员。“体教结合”是针对运动员个体而言的,即运动员应该在接受运动训练的同时接受文化教育。竞技体育一直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手段,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显著和重要的作用,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纳入教育体系,使竞技体育与教育充分融合,不仅可以促使竞技体育人才提高文化水准、人文素质和专项理论水平

16、,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奠定基础,而且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养料。“体教结合”理论:“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人的和谐发展是体教结合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理论基础。人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它把人作为存在整体系统的一个积极主动环节,这个环节左右相关、前后连接、上下相连,彼此联系的万事万物之间协调有序,互动演进共同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和谐发展是指人

17、类社会中共同体内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部人类不断追求和谐的演进史,曾历经了由谋生性发展到增长性发展再到可持续发展,直至当今和谐发展的不断升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直接针对“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提出的,以物为本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各国普遍流行的一种发展观,它在社会发展中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达到现代化的标准。实践证明这种发展观是片面的,也是失败的。 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以金牌为本”的指导思想。以竞技体育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作为衡量我国是否成为体育大国的标准。这种指导思想片面强调金牌的获得而忽视

18、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从而使运动员的发展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亚运冠军成搓澡工”的现象。这种“以金牌为本”的体育发展观使我国的体育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只有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是我国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4.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现状述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率偏低。就业率是反映学校组织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办学土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就业率体现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欢迎程度,反映出高校的办学水平与质量,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率更是反映了高校对运动员的组织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质量的高低。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院校运动员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指运动员毕业生的就业人数与运动员毕业生具有就业意向的

19、人数(即运动员毕业生总数减去读研与出国留学的人数)的比值。在这里“就业人数”具体定义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已签订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不需要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土作;定向、委培的毕业生回原单位;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范围狭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应该是大学生人才市场上的紧缺人才,但以就业率以及这些运动员现在的就业分布结构来看,表明依托高校培养出的高水平运动员并没有将体育与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政策性安置、自谋职业是其实现再就业的主要途径。有研究表明,退役运动员的去向则大致可分为出

20、国援外、从教、上大学、经商、公务员和其它,且每年的去向呈不规律变化。大多数运动员退役后要从事体育工作。体育行业可提供给退役运动员的就业渠道大致有下几类:一是退役当教练;二是做体育教师;三是在体育行政和事业部门任职;四是进入企业尤其是健身俱乐部或大型健身场馆当教练;五是自主创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满意度低。运动员并不是运动竞能好又具有某项文化技能的“双高人才”。已经毕业高校运动员目前的就业状况并不好,主要表现在工作能力低,实践能力差,即综合能力不高。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而不是一名毕业的运动员。高校在培养运动员上只重视对运动技能的培养,未能很好的引导运动员运用文化知识所蕴含的思

21、想精髓来从事体育运动。轻视文化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学习以及对树立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等,导致运动员在进入大学后在对待大学的训练和文化学习方面,自身没有一个明确而远大的奋斗目标,光阴虚度,未能掌握毕业后能够立足于社会的本领,许多运动员在毕业后走出高校散乱不堪,不能适应社会步伐。5.影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因素分析影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因素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分析,即,社会方面、高校方面、运动员自身三个方面。社会传统就业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分流人员,不可能大量吸收应届大学毕业生,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也面临人员精

22、简问题。国有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每年也需要向社会分流出相当数量的富余人员。不少单位是安排一个热心体育活动的人管体育,或安排其他的工作人员兼管体育,很少接收高水平运动员毕业生。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是影响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重要因素。高校在各种规章制度、管理条例的制定中,极少考虑到高水平运动员是有别于普通大学生和专业运动员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未充分认识到这个特殊群体能否在大学期间真正达到国家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只强调高水平运动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不讲其权利,追求“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由于“学训矛盾”得不到科学地协调,职业生涯规划难以深入开展,有待进一步探索。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对学习与就业的关

23、系认识不清。我国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时普遍采用降分招收的方法。降低分数招收学生运动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竞技体育从规模上这几年发展较快,需要招生大批的学生运动员,而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成绩水平又各异。二是因为学生运动员生源少,运动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文化成绩差,而大学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运动水平,在招那些运动成绩比较高的学生时,不得不采用降分的方法。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态度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1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入学时高水平运动员的心态复杂,有喜悦、自卑、担心等多种心态,多数人对学习处于被动、不自觉状态.想“混”的多,想“学”的少。少数文化课基础较好的同学看着一本本又大又厚的大学教材,非常担心、

24、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学好心里没底。6.解决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再就业的对策与建议在解决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再就业中,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宏观手段,高校提高办学质量是中观手段,运动员培养自身综合素质是微观手段。需要三种手段协调配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加强宏观政策指导,确定高水平运动员的教育目的,培养方向。改善就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引导、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健康科学的发展显得相当重要。大学生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宝贵财富,是我国改革建设的先锋力量,是国家每个时期的栋梁。因此,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都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一系列具体的工作部署和政策指导,

25、尽快出台、落实和进一步完善涉及教育、劳动、人事、户口等事项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和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从政策上消除一些制度性的鸿沟壁垒,为大学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完善招生制度,明确培养目标,因材施教。细化就业指导工作,帮助高水平运动员学生确立自身的职业目标,合理定位就业选择。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到欠发达区域或基层工作。高校或教练推荐就业。在教学上要根据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来实施教学。开设专门针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指导讲座,传授通过网络获取就业信息等技能。行之有效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既是毕业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化解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矛盾的有效途径。高校体育部门和

26、就业指导部门应积极地面向就业市场,把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贯穿于大学整个阶段,加强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求职就业技能的培训,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正确认识自身文化基础差的弱点,加强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发挥自身的体育特长,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自觉融入社会,找准自身职业定位,发挥运动员自身独立性强、勇于拼搏、吃苦耐劳的优点,勇于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勇于自主创业。发挥运动员交际能力强的特点,积极进入校(院)学生会、社团等组织,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加强面试技巧、撰写求职资料、搜索就业信息等方面的训练,求

27、职时能积极地展示自我。(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影响其再就业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解决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三、研究的主要方法及预期研究成果(一)研究的主要方法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内容需要,在市图书馆、本校图书馆等地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并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就业现状”、“就业对策”为关键词,利用Internet网在中国期刊网上(http/www. cnki. net )检索,获得相关文献20余篇,还查阅了体育科学、中国

28、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等体育核心期刊,共获得相关文章10篇。这些文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2实地调查法到本校体育学院与体育学院的指导教师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与运动员进行有关就业问题的谈话,了解其就业心理等。(二)预期研究成果综合运用上述研究方法,本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主要是:指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影响其再就业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提出了解决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问题的对策并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预期完成本课题2000字以上文献综述一篇;完成本课题4000字以上开题报告一篇;完成本课题

29、2000字以上外文翻译两篇;完成对本课题10000字以上论文一篇及其他过程性成果。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一)研究的总体安排根据指导老师的指导,结合自己研究的实际情况,对本课题研究的总体安排如下:多渠道获取文献资料。文献资料获取的途径主要有:查阅图书馆馆藏图书和数据库资料,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在这个基础上,对搜集到的文献按照课题研究的意义、迫切性、内容、可行性、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参考专家学者、高校体育专业指导员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思考,完成论文的撰写和后续改进工作。密切联系指导老师。通过电话、QQ、邮箱等方式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在确立选题前,咨询老师的意见,探讨论文的可写性;在论文

30、撰写过程中,遇到难题及时和老师交流,听取老师的建议;在初稿完成之后,交给老师修改,根据老师的意见,对论文做出相应的修改和完善,确保论文的顺利完成。(二)研究的进度根据指导老师的指导,结合自己研究的实际情况,对于本课题的研究进度做如下安排:第一阶段:选题阶段(2012/2013学年第1学期第1-6周)由于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高校以及学生个人极为关注的话题,结合本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后,查阅了相关资料,并且通过和指导老师的沟通联系后,最终把课题确定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第二阶段:文献综述写作阶段(2012/2013学年第1学期第7-10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和数

31、据库资源,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做好笔记,认真思考,及时与指导老师交流,完成文献综述报告并做好修改工作。第三阶段:开题报告写作及开题答辩阶段(2012/2013学年第1学期第11-14周)结合文献综述与所收集到的资料,完成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问题、研究的方法、预期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撰写,交给指导老师,认真及时修改。定稿后参加开题报告答辩。第四阶段:拟定论文初稿和外文翻译文稿阶段(2012/2013学年第1学期第15-19周)在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基础上,开始论文写作,不断收集最新资料,对研究课题进行深入分析思考。通过学校数据库搜集相关外文文献,认真完成外

32、文翻译。把完成的论文初稿和外文翻译交给指导老师,做好后续修改工作。第五阶段:毕业实习及写作实习报告阶段(2012/2013学年第2学期第1-7周)找到实习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完成实习日志,撰写实习报告,做好实习总结。第六阶段:修改论文并定稿,进行毕业论文答辩(2012/2013学年第2学期第8-15周)根据指导老师提出的意见,对论文不完善的部分进行修改,定稿后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目前,毕业论文的写作已进行到第三阶段(开题报告写作阶段)。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结构已初步形成,本人将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密切关注课题最新动态,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五、主要参考文献1 曹景伟,殷立泉,赵国春

33、. 21 世纪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机遇 J. 浙江体育科学, 1999, 21(3): 1-5.2 徐亨屹,黄文英.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以江西省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1,10 (35):108-109.3 李儿松,曹平,李柏. 我国部分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院校运动员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2):121一125.4 易文波.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后勤保障研究一以就业保障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 (10) :198-200.5 冯进.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 中国国情国力, 2009 (7): 27-28.6 植秀成,秦明红,何春兰.树立科学就业观,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6.7 土利民等.影响上海市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的因素及对策J.教练园地,20108 黄时华,张娟.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及职业生涯规划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3.9 张新萍.美国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特色管窥一基于对美国春田学院的考察J.成都体育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