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圈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_第1页
首都圈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_第2页
首都圈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_第3页
首都圈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_第4页
首都圈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附件首都圈森林生态站试验研究条件首都圈森林生态定位站建有完备的野外观测设备和先进的观测分析仪器,其主要类别包括:气象测定系统、水文测定系统、森林植被测定系统、土壤要素测定系统、碳氮通量测定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处理系统等。野外站配备有野外分析实验室,依托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校内建有基础实验室,其中水文实验室200 m2,土壤侵蚀实验室200 m2,生态实验室200 m2,土壤实验室280 m2,基础分析实验室300 m2,“3S”实验室180 m2,拥有大量的分析仪器。并且生态站野外布设了完备的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生态区所有植被类型的固定样地和样带,样地面积采用国际公认标准100×1

2、00m2,50×600 m2和50×3000 m2的样带铺设4条,包括了典型的人工植被和自然植被,这为多学科、多层次的交叉研究提供良好的试验研究场所。同时野外站建有实验楼1栋,可同时满足60多人的食宿,并配有会议室、食堂,水、电、暖、通讯配备齐全,目前正在扩建之中。近五年,该生态站先后接待五十余人次外国专家,国内三百余人次来考察、调研和合作研究,交通、食宿等开放能力得到了检验。科研成就首都圈生态站自建站以来,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30余项,近5年来,承担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国家攻关及其他省部级以上课题14项,获得经费近2000万元。该生态站无论在基

3、础理论研究还是在应用技术创新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自建站取得12项科技成果,5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4项,其它省部级以上奖3项;建站以来出版论著11部,在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300余篇。首都圈森林生态站具有连续、完备的背景数据资料和设备齐全的野外观测设施,以及多功能校内分析、化验室,更主要有高水平学术团队,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到实验站作科研。野外站已成为我国城市林业和水源区森林的重要监测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站以来,培养毕业博士后 4名,在站博士后3名;培养毕业博士23名,在读博士12名;培养毕业硕士28名,在读硕士24名。其中近五年培养的毕业博士及博士后名单见下

4、表。研究生姓名导师毕业/出站时间获得学位段文彪余新晓2002博士后关卓今余新晓2005博士后秦永胜余新晓,于志民2000博士范志平余新晓2000博士刘世海余新晓,于志民2001博士孙鹏森马履一2001博士杨爱民王礼先,余新晓2001博士赵玉涛关君蔚,余新晓2001博士汪宏清王礼先2002博士邢世岩马履一2002博士王金增马履一,吴保国2002博士王华田马履一2002博士牛建植余新晓2003博士周梅余新晓2003博士谢春华余新晓2003博士郭浩余新晓2003博士石青余新晓2004博士刁鸣军王礼先,余新晓2004博士校建民马履一,王小平2004博士王树森余新晓2005博士杨锋伟关君蔚,余新晓200

5、5博士陈东立余新晓2005博士聂立水李吉跃2005博士小流域水量观测场综合实验流域实验楼会议室野外观测实验楼 数显培养箱水质测定仪气象色谱质谱仪Li-6400光合测定仪碳氮通量观测塔全要素自动气象站天然坡面径流场开放状况生态站作为开放性的试验基地,近五年来,先后有来自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日本、韩国等外国专家来生态站考察和调研,共计50多人次;因合作研究项目的需要,中方赴上述国家科技交流与学习人员达30多人次。同时来自国内不同部门的研究人员,如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的师生,在该森林生态站开展了多种

6、项目的观测研究和毕业实习。该站已先后培养出博士后4名,博士23名,硕士28名。该生态站目前已出版学术专著8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300余篇,在此所投入的开放研究经费共计达到614万元。发展规划实验、研究、示范的规划 大都市圈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演替和自身的动态平衡内在机制; 大都市圈不同界面、不同时空尺度上生态过程演变、转换与耦合机制; 建立大都市圈防护林生态环境及其效益的评价、预警、调控体系; 大都市水源区防护林在中国北部半湿润半干旱条件下,森林植被理水调水功能机理; 水土流失生态修复机理与过程及大都市水源区防护林在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拟自然的高效净水、节水、理水型森林群落结构设计和低

7、功能水源涵养植被更新改造技术; 筛选出高效净水节水型植被乔灌树种,建立水源涵养林空间配置模式。队伍建设的规划在保持现有人才队伍稳定的基础上,引进24名知名学者,加强高层次科研队伍建设,聘请45人作为本站的客座研究员和科学委员会成员,负责本站的科研方向与对外科技合作。增加研究生数量和质量,今后将使研究生数目保持在20人以上,其中60%为博士研究生。设立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开放基金,稳定地支持34人参与本站的研究工作,提高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研究的社会参与度。管理措施在保持站长负责制的同时,明确技术系统、信息系统和数据系统责任人,加强科学委员会的责任和作用,对涉及全站的学科规划、重大科学研究活动以及重要建设项目都要通过科学委员会的讨论。对站财务实行每年一次的通报审核制度。信息系统建设保持信息系统人员稳定,规范数据入库格式和提高数据质量,建立体系合理、数据健全、查询便利的开放式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本站的网页,将定位站集成数据与研究成果通过网页向外公开,同时建立与Internet宽带接入的信息系统。添置野外数据采集专用越野车和数据信息在线采集传输网络连接设备。外部环境培育加强与国家林业局和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