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_第1页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_第2页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目录2、3、4、5、6、7、8、9、1、概述编制依据1沉降观测职责2沉降变形观测人员、仪器配置 2沉降变形观测的重要性和管理制度 35.1、 沉降观测的重要性35.2、 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制度 4工作流程4沉降变形测量57.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57.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67.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87.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97.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1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内容及控制要求 138.1、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138.2、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控制要求 14沉降观测技术方案149.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149.2桥涵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2210、 沉降变

2、形观测资料的提交与数据管理 3810.2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3911、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计划和时间 3912、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 4012.1、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安全保证措施 4012.2、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质量保证措施 40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方案1、概述本标段为站前工程施工XZZQSG-标段,位于川滇两省交界的边远山区, 施工起讫里程:DK194+516.9A DK23O+910正线线路全长 36.393km。铁 路建设等级为I级,正线为单线,设计时速为120公里/小时。主要工程数量:隧道29.6986km /8座、桥梁4.15km/14座、正线路基 长2.

3、5444km,车站3座(高峰寺会让站、马家坝中间站、下坪会让站)。 重点工程:长岭隧道(DK203+077.5),长度7775m,本标段施工整个隧道; 斑竹林隧道(DK228+611),长度12758m,本标段施工进口段8678m2、编制依据(1)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OO0;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5)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6)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09);(7)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

4、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0);(8)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2-2010);(9)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10)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11)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12)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13)铁道部有关规定3、沉降观测职责(1)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叙镇公司的要求采集沉降变形观测原始 数据做,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精确性负责;(2)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 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

5、、 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3)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使用固定的仪器设备,按固定的观测线路,进 行变形与沉降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 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4)负责观测数据库的数据的质量检核和录入工作;(5)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参与和配合建设单 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4、沉降变形观测人员、仪器配置为顺利完成沉降变形观测任务,保证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质量,成立 以总工程师为首的监测组,在其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根据任务责任划分, 每个分部在做好平时测量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沉降观测工作,设队长一 人,测工二人

6、。沉降观测组的组织机构如下:沉降观测人员配置表所属单位姓名职称测量职责与任务项目部总工程师组长精测队长副组长一分部测量队长负责分部沉降观测测量员测量员二分部测量队长负责二分部沉降观测测量员测量员三分部测量队长负责三分部沉降观测测量员测量员四分部测量队长负责四分部沉降观测测量员测量员沉降变形观测仪器配置序号仪器名称规格型号技术指标用途1电子水准仪天宝0.3mm用于现场基准点的测设及沉降观测5、沉降变形观测的重要性和管理制度5.1、沉降观测的重要性无砟轨道的施工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差异沉 降提出了严格要求,必须保证轨道具有持久、稳定的高平顺性,以保证旅 客行车的安全性、平稳性、

7、舒适性。施工期间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 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变形观测数据进行系统综合分析、预测、评估, 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保证设计预测沉降与实际沉降更为接近,使路基、 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工 后沉降及差异沉降,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砟轨道 结构的铺设质量。5.2、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制度依据施工的二等水准点及加密控制点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确保数据 精度及准确度,确保数据汇总的及时性,计划制定以下管理制度及办法: 观测元器件埋设确认制度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交底制度 观测元器件保护制度 观测基准点、工作点复测制度 变形观测数据复检制 沉

8、降变形观测奖罚制度 沉降变形观测质量报告、调查和处理制度 沉降变形监理测资料管理办法建立项目部一分部一人的管理体系,明确各个部门、参与人的职责, 层层落实。对测试元器件的埋设、保护、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 各个环节进行明确规定,责任落实到人。6、工作流程1 .根据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2009规定,编制沉降变形观 测实施方案,报监理单位批准后实施。2. 经监理核查同意后,根据批准的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按照设 计文件要求,由各分部选派专业队伍和人员进行设备布设和观测,项目经 理部负责对各分部相关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3. 严格按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以及有关规定进行观测和记录

9、, 确保记录数据真实、可靠。每次的观测记录经监理专业人员进行签认。4. 每个单位(单项)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完成后,7天内提交评估申 请(附沉降变形观测报告),经监理签认后,报指挥部及设计单位。7、沉降变形测量(1)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隧道、路基等结构物的垂直 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隧道工点具体 要求确定。(2) 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 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 CPI、CPII和水准基点。(4)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

10、 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5) 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时,符合铁道部现行全球卫星 定位系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关规定。7.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线下工程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根 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表7.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沉降变形垂直位移观测水平位移观测测量等级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r)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差中误差(mr)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r)二等0.50.33.0三等1.00.56.07.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1)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 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

11、,以及标志的作 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2)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 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独立建网,并按照沉降变形等级二等(国家一等水 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1)建立并绘制出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 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隧道、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 点的里程,见附图。(2)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详见附表。(3)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表。(4)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表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r)每站高

12、差中误差(mr)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r)一等0.30.070.15 衍0.2亦二等0.50.130.3折0.4石三等1.00.300.6折0.8妬四等2.00.701.4折2.0听注:n为测站数。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 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 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7.2.4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 的复杂工点,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表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位

13、的点位中误差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测边中误差(mm水平角观测测回数1级仪器2级仪器一等士 1.5三300士 0.71.012-三200士 1.01.09-二等士 3.0三400士 1.02.09-三200士 1.82.069三等士 6.0三450士 1.84.069三350士 2.54.046四等士 12.0三600士 2.57.0467.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73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 列要求:(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 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三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 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

14、求执行。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561的规定图基准点标石埋设图(2)工作基点。要求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 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设立在 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 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 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

15、行。732每个独立的监测网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733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检测。工作基点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 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 基点的稳定性,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 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6个月进行1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3个月进行1次复测。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 2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 单位和评估单位,并

16、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 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7.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水准基点使用时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 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 验记录74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符合:(1)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进行往返 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 初始值。(2)参与观测的人员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 次观测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用同一水准尺,按

17、照固定的观 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 基点对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 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 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4)观测时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744特殊情况下处理方法:(1)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已 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但需要注明, 避免数据处理错误。(2)对基坑太深引起的尺长不够,高涵洞

18、路基未填筑时高程不好传递 等类的特殊问题,向评估单位提出实施方案,由评估单位确认。沉降观测均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测段观测完成后,及时整理观测数据。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首先自查,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748在观测过程中,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对架梁、运梁车通 过、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等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二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7.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 测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 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少于两个。

19、使用DS05级及以上的电子水准仪,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在有效 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 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 。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 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根据仪器的提示进行重测。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 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W50m前后视距差w 1.5 m,前后视距累积差W 6.0 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 差:两次读数差w 0.4

20、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w 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 差w 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观测时,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 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1)往测:奇数站为后一前一前一后偶数站为前一后一后一前(2)返测:奇数站为前一后一后一前偶数站为后一前一前一后每一测段必须为偶数测站结束。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 一致,并进行仪器预热。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尽量避免视线 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 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 仪器装遮光罩。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

21、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 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 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 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 2.5kg以上的尺垫, 水准观测路线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 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 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使标尺上 的气泡居中,确保水准尺垂直。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 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数据处理时,闭合差、

22、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 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按照细则规定的格式整理数据,并按要求提交。7.5.12 元件保护要求(1)各工程项目部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2)元件埋设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 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3)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 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配备专人负责指导,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4)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兀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 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 填筑过程中,

23、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避免碰撞沉降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内容及控制要求8.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内容本工区内沉降的主要任务包括:路基、桥梁、隧道及梁体徐变。下面对沉降观测的内容(路基、桥涵、隧道及梁体徐变)做一简单介 绍。路基: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进行路基面的沉降变 形观测、路基基底沉降观测、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桥涵:桥各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涵洞沉降观测。 隧道: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过渡段: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过渡段设置目的是为了保证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要求动力学性能不同的结构物之间平顺 连接

24、,主要有两方面要求:一是几何形位的平顺连接,二是不同结构物之 间的动力特性要平稳过渡)。8.2、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控制要求路基: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工后沉降一般不应大于 15mm桥涵:墩台均匀沉降量不大于 20mm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不大于 5mm 涵洞基础工后沉降不应大于15mm并与相邻路基段协调;处于岩石地基等 良好地质的桥涵,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总量不大于5mnS寸,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对于无砟轨道桥梁:常用跨度简支梁 在轨道系统在轨道系统铺设完成后,跨度小于50m的简支梁,徐变上拱度不应大于7mm当跨度大于50m时,徐变上

25、拱度不应大于 L/7000 ,且不得 大于14mm对于连续梁等特殊桥跨结构的徐变限值按设计文件规定办理。隧道:基础工后沉降一般不应大于 15mm过渡段: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 %。9、沉降观测技术方案9.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路基上铺设无碴轨道前,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 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时,继续观测;工后沉降评估 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采取必要的加速完成沉降或控制沉降的措施。路基 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

26、测为主,有针对性的对路桥、路隧等 过渡段差异沉降进行重点观测,同时代表性观测路堤改良土填筑部分的沉 降变形。路基沉降观测断面设置原则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根 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 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 增设观测断面。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沉降与稳定观测内容和断面布置一览表沉降与稳定观测内容和断面布置一览表表i-i观测内容断面布置情况观测断面间隔适用条件路基面沉降(I类观测断面)1、两侧路肩(预压地段两侧基床底层表 面外边缘)和路基面中心

27、各设置一个沉降 观测桩;2、每隔一个断面设置一个沉降 板100r设一个观测断面1、地势平坦、地基条 件良好;2、路堑或高 度小于5怖勺路堤路基面沉降路堤基底沉降 路堤稳定观测 (H类观测断面)1、路基两侧路肩(预压地段两侧基床底 层表面外边缘)和路基面中心各设置一个 沉降观测桩2、基底(预压地段基床底层表面增加)设置一个沉降板(地面横坡大于1:5时基 底设置两个沉降板)3、两侧路堤坡脚外12n处、1012n处 各设置一个位移观测桩 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 桥梁,一般不 宜少于2个月尢祚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 后24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 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

28、324个月1次/6个月注:1、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梁体徐变观测据下表4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表表4梁体测量间隔表观测阶段观测周期预应力终张拉张拉刖、后各1次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张拉完成后第1天张拉完成后第3天张拉完成后第5天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测量周期1次/周,要求安装前、后必须各有1次桥梁附属设施安装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期间第03个月,每1个月为一测量周期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第424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涵洞沉降观测据下表5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表表5观测

29、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测试点移至边墙两侧洞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涵洞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 6个月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7)梁体徐变量计算:对于梁体的徐变变形观测,每孔梁支点之间的梁体徐变变形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观测计算, 由于下部 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该基准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梁体观测点至该 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取得,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徐 变变形量。9.

30、3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93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 拱部分。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 入沉降观测的内容。(2)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 25m布设一个断面。(3)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皿级围岩每400m W级围岩每300m V级围岩每200m 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当长度不足时, 每段围岩或不同衬砌段应至少布 置一个断面。(4)不良地质和复杂地质区段,观测断面的间距为一般地段的 一半。(5)隧道洞口里程、隧路分界里程、明暗分界里程、有仰拱和 无仰

31、拱衬砌变化里程及所有设置变形缝两侧均应布置观测断面。(6)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 杂地质区段, 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 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 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7)施工降水范围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8)长度大于 20m 的明洞,每 20m 设置一个观测断面。(9)隧底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设置 2 个沉降 观测点, 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 6.24m 处;明暗交界处、 围岩级 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 4 个沉降观测点, 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约 6m 和变形缝前后各 0.5m 处,隧道

32、观测 标埋设位置示意图如下图 9.3.1 1 所示(以双线隧道为例,单线隧 道的布设同下图) :图931 1隧道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10)、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观测断面隧道内壁两侧, 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下图9.3.1 2所示:图9.3.1 2隧道沉降观测水准路线图(贯通后)在隧道贯通前,隧道各端洞口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布置不少于两个。可直接利用各端洞口两个工作基点形成附合水准路线进行测量。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931-2所示遂遒观測标“工作基点+ 規測方尚a夕图 931-3隧道沉降观测水准路线图(贯通前)9.3.2 观测元件埋设测点及观

33、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标设准确、 埋设稳定。观测期间 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 坏。观测点的埋设参照下图进行:图9.3.2 1隧道观测点设置示意图(单位:mm933观测技术要求(1)隧道沉降观测从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要求时,适当延长观测期。(2)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定期检查并作出详细记录;每 次测量采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 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3)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为士 1mm读数取位至0.01mm。(4)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

34、时间间隔进行。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 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 降量调整沉降观测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 1mm见表6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表6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仰拱施工完成至无砟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砟轨道铺设完成至试运营开始的观测全程1次/天试运营期间24个 01个月1次/周月13个月1次/2周36个月1次/月10、沉降变形观测资料的提交与数据管理10.1数据传输流程1、准备阶段:以标段为单位提交“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观测断面与 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将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同步提交建设单 位和评估单位。2、测量阶段(1)提供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具体文件格式要求详见下节。(2) 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提供以下电子文件,每个月提交1次。1)电子水准仪原始观测数据;2)沉降观测工作进度及工作量说明;3)本月数据分析报告;4)平差文件(ASDX文件)。(3) 成果输出文件:提供以下电子文件,每个月提交 1次;作为最 终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 报告的组成部分。每次数据均从观测原点开始至提交时间。1)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变形观测桩)2)路基沉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