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原理内容: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推动作用, 错误的 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破坏作用。方法论: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 思想意识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4、客观规律

2、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途; 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 主观能动性。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辩证法部分1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和片面 的观点的对立, 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是否承认矛盾的观点的对立。 最后一点是 对立的焦点。2 、联系的观点 :联系是事物内部或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联系是客 观的,普遍的,多样的,有条件的,系统的。系统是相互联系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 有整体性、 结构有序性和内部结构趋优性, 整体性是系统最重要的特性

3、。 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表现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3 、发展的观点 :发展是前进的运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发展是有过程的有 规律的, 无限的。新事物是符合前进方向的事物, 具有远大前途。 由于它代表事物发展方向、 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中能得到群众支持,所以它是不可战胜的。4 、对立统一规律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动力,理解的钥匙,揭示根本的认 识方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5 、矛盾 :就是对立统一,是客观的。矛盾有两个根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 互相依存、 互相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限制和互相否定的性质 和趋势。矛

4、盾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同一性和矛盾 斗争性互相联结。6 、矛盾的作用 :(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 己的因素而得到发展,规定了事物发展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方向转化;(2 )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力量发生变化,使旧的统一体分解,新的统一体建立。7 、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根据,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 的外部矛盾,是发展的条件,第二位的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 发展的动力。这个原理是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哲学基础。8 、 矛盾普遍性 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特

5、殊性 指具体矛盾及其方面各有特点。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它们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但又是有联系的, 共性存在 于个性之中,个性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共性和个性、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9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居从属地位、不起 决定作用的是次要矛盾。在矛盾双方之间,居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居从属地位、 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 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这个原理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

6、经济建设为中 心的理论基础。10 、解决矛盾的形式:一方克服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11 、质、量、度 :质是使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 模、程度、 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质和量 的统一叫做度, 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质和量是对立统一关系。 质和事物直接 同一,量和事物不直接同一。没有无质之量,也没有无量之质。任何质都是一定量的质,任 何量都是一定质的量。 认识质是认识的起点, 认识量是认识的深化, 把握事物的度有重要意 义。12 、量变和质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渐进的

7、、不显著的变化。质 变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突发的、显著的变化。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 量变是不改变事物的变化, 质变是改变事物质的变化。 区分两种变化的关键在于是否超出度。 量变和质变又是统一的。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达到突破度 时转化为质变, 质变完成后转化为新的量变。 反对只承认量变的庸俗进化论和只承认质变的 激变论。这个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意义。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 只有经过长期努力的积累才能实现现代化,不能急于求成。13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 :量变形式是多样的,有数量的增减和空间排列的变化;质变 形式是多样的, 有

8、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总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包括局部性部分质变和阶段性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14 、肯定和否定: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 的方面。肯定和否定互相对立和排斥,又互相依赖、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 辨证的否定是事 物自我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形而上学的否定是外加否定,全盘抛弃。15 、否定之否定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形成周期性变化的趋势,体现出仿佛回到出发点 的运动, 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 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 的,因为发展通过一次次否定实现, 每一次都是扬弃;事物发展

9、的具体过程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可能一帆风顺。 反对否认前进性的循环论和否认曲折性的直线论。这个原理说明顺利时不应盲目乐观,遇到挫折时不应悲观失望。16 、原因和结果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原 因和结果首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其次是前后相继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又是 统一的。二者互相依赖,互相转化。因果联系的复杂性表现在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多因一 果,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17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 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地位

10、和作用。 必然性 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互相依赖,互相转化。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 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 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 必然性 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科学的任务是透过大量的偶然性揭示必然性。 反对只承认 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和只承认偶然性的非决定论。18 、可能性和现实性: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 性是包含在事物之中、 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 又是统 一的。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现实性不等于可能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互相依赖、互相转化。 要对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现

11、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大的可 能性和小的可能性进行区别。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说明人们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可能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对立说明人们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性。19 、内容和形式: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要素之和。形式是构成事物要素的结构方式。内容 和形式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内容占主导地位,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内容和形 式互相依赖,互相转化。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有复杂性,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形式, 同一形式 也可以容纳不同内容, 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 旧内容也可以使用新形式。 反对形式主义和 形式虚无主义。20 、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

12、特征。本质是事物内部各要素的内在联 系。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是真象,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是假象。现 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内在的;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一般的;现象是 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比本质丰富,本质比现象深刻。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 任何现象都表现本质, 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 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反对抹煞二者区别的科学无用论。 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说明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反对否认二者 联系的不可知论。认识论(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内容原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 “想”、 “做”及在想与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人

13、们要在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 和主观因素的制约。方法论: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必须不断 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2.实践及其作用内容原理: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是有意 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即变革自然的生 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践活动。生产实际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处理 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科学试验是历史前

14、进的有力杠杆, 其作用集 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 使人类能够更合理的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 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3 认识和实践的辨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 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 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 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对实践产生消极 作用。方法论: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因此,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重视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 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以科学理论指导我们正确地认

15、识世界和成功的改造世界。4.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内容原理: 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 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 正确的反映 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系统化的真理性认识,它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 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 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能提出正确的 认识事物的方法,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方法论: 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着眼与科学理论的应用, 着眼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 思考。5. 认识的根本任务 内容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方法论: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6. 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内容原理: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界一个层次的认识、 一个方面的认识、 一个发 展阶段的认识。 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但深化认识、 扩展认识、 把认识向前推移。方法论:要坚持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观点。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7.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内容原理: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 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 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要起主体作用。总之, 人民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