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最新文档_第1页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最新文档_第2页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最新文档_第3页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最新文档_第4页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最新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一、传统德治思想的发端及演变早在夏商时期,以德治国的思想就已萌芬,及至商、周之后, 德治的雏形“礼治”渐成时尚, 至西周达到极至。综观五千年中 国历史,我国古代德治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西周时期。周初统治者鉴于商亡的教训, 提出“以德配天” 及“敬天保民”的思想。周公更是明确提出“明德慎罚”的主 张。明德是要求统治者注重教化,以身作则,敬天地鬼神,孝敬 父母,友爱族人;慎罚是要求统治者在用刑时务必谨慎从事,做 到用刑准确。周公所制定的统治方针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先秦儒家继承了上述思想, 并加以完善和理论化。孔子主要 是提出了 “为政以德”的德治学说。他

2、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为政以德”的思想 原则出发,孔子反对苛政,认为“苛政猛于虎”,反对人殉,认 为“始作俑者无其后乎”, 提出“仁”的观点,指出仁为“众德 之总”,仁者爱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一套调和阶级矛盾的统 治方法,如提醒统治者对人民必须“宽”、“惠”,“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与此同时,必须“宽以济猛”、“猛以济宽”、 “宽猛相济”,而且要以宽为本,“政是以和”。孔子特别重视 教化的作用,他强调“富而后教”,即先富民裕民,而后进行教他还认为“为化。 提倡“有教无类”, 认为“不教而诛谓

3、之虐”。政以德”的只能是仁者,“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 则其政息。 ”孔子“为政以德”的最终目的在于“胜残去杀”, 以达到以德去刑的无讼境地。 孟子的“仁政”和孔子的“德治”一脉相承,又有所发展。在孟子看来,当时有两种政治思想, 一是王道, 以德服人; 一是霸道, 以力服人。 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可见,孟子推崇的是以德服人的王道。在实现方式上,孟子重视人心的向背,认为“失天下者,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他对人民的重要性的认识比孑 L 子更深刻,公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极力主张统治者“推恩于民”,他认为“推恩

4、足以保四海,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而最根本的是经济上“推恩于民”,他主张“薄其税敛”,使“民有恒产”。孟子同样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他将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作为教化的重要内容。 孟子的“仁政”还对孔子的“仁”有了重大发展。 他以性善论为依据, 认为“仁政”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而“不忍人之心”是人皆有之,实际上论证了实行“仁政”的可能性。汉代董仲舒以阴阳神学、 天人感应对儒家的“为政以德”思想重新加以阐释, 认为治国须以德政为主, 以刑杀为辅, 提出“德主刑辅”的主张。 他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 认为阴阳变化规律证明了“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合

5、乎天意。 所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他还进一步以“性三品”说证明“德主刑辅”符合人性。 董仲舒认为人生而有别, 根据其天生的秉性,人可分为三品: 生而性善, 为上品; 性兼有善恶, 为中品; 性恶,为下品。三品之中,生而性善为极少数,负有教化百姓的使命;生而性恶者,亦为少数,下品之人教化不足以劝其善,须以刑威慑之;性兼有善恶的中品之人,占人类的绝大多数,若对这些人施以教化,他们可弃恶从善。因此,针对人性之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理手段。对大多数中品人,施以教化,实行德政;对少数下品之人,施以刑罚。故应大德而小刑,以德为政之本,以

6、刑为政之末,先德后刑,大德小刑,德本刑末,即“德主刑辅”。此后,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提出类似主张,如王弃的“文武张设”, 李世民的“明刑弼教”, 韩愈的“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 丘睿的“礼教刑辟交相为用”, 康熙的“以德化民,以刑弼教”等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主刑辅”, 成为历朝历代的指导思想。二、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以民为本的思想源于商周之际, 据尚书?盘庚记载: “重我民”,“罔不唯民之承”,“施实德于民”;西周政治家周公鉴于商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保民”的思想,他说:“用康保民”,“治民祗惧,不敢荒宁”,“怀保小民”。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在安邦治国方面都致力于阐发这一思

7、想。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倡导治国应以民为本, 理顺民心的民本思想。其基本内容是指以民为本,君以安民为务,治国以爱民、重民、宽民、足民、富民为基本方略。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其一,以民为本,修德爱民。君与民、国与民、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如何是“德治”与“暴政”的分水岭。 “民惟邦本”是德治的本质。它包括:重民、爱民、惠民、教民等方面。强调重民心、养民生、复民性、禁民非和“民为邦之本”、“本固则邦宁”。 其二, 以德化民、 教而后刑。 乱世用重典, 盛世倡民德。依法治重整社会秩序, 以德治维护社会秩序。 这一价值取向是中国社会结构保持2000 多年稳定发展的根本原因。通过道德教育和综合治理使社会

8、移风易俗, 去恶向善, 使个体通过道德修养和实践,完善品德,成为君子、善人或贤人、圣人,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 儒家伦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把道德理想要求渗透于个人和社会生活, 使之达到治世治国所要达到的状态。 这就是所谓“化者,所以致之也。”其三,克明俊德、为政以德。即国家的治乱在于各级官员是否有德称职。 只有“正百官”, 加强官吏道德修养,“躬行其实以民为先”,才能行德治、施教化、美风俗。 其四, 立身惟正, 以德修身。 古代人本思想的重要内涵,就是强调人的价值、责任和义务,要实现价值和抱负,就必须从“修身”开始。 平天下、治国、齐家、 修身、 正心、诚意、 致知、格物八者之间,修身处于

9、主导地位。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是修身的工夫和修身的方式,修身向外扩充表现为齐家、治国、平天下。 要达到内圣外王的至高境界, 只有通过克己内敛的自我教 育,通过完善道德“养成浩然之气。”纵观中国古代的德治, 可以看出, 其实际上已构成历代统治者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理论系统; 体现在政治上是重民主义; 体现在经济上是富民裕民; 体现在人才观上是“尚贤”的思想。 达到德治的手段是道德教化, 德治的最终目的是以德去刑, 直至达到无讼的境地。三、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在中国古代社会中, 德治作为社会政治的手段, 是一种相当完备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体系。 它通过社会政治性导向, 通过教育和个人修养以及通过

10、社会风俗和舆论, 使人们按照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去处理社会关系和对待自己的份内之事, 以达到国泰民安的效果。 今天讲的以德治国“当然有着一个绵延深厚的政治传统和文化传统, 但这只是单纯意义的抽象文化符号的延传, 而不是传统文化的质的延续和发展, 中国的发展是传统的自我更新与自我创造, 作为传统文化主脉的儒家伦理和德治文明不仅充满活力而且是现代化选择的文化根据。 在当代中国, 在现代化社会理念的观照下, 我们应对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诠释与选择。(一)赋予“民惟邦本”思想以新内涵, 突出人民在治国中的主体地位我国古代特别重视人的地位, 认为“人是万物之灵”, 只有人才能“为天地立心,为

11、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 ”中国历代统治者对“民惟邦本”的认识对当前具有警世作用, 这种思想要求统治集团在政治上谨慎从事, 不能漠视民众的利益和要求, 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本质区别。 中国古代“德治”的最大教训就是滑向了人治, 这也正是现代“德治”需要与之划清的原则界限。 在我国, 人民是权力之源。治国贵在废君权、 兴人权。 中国共产党“以德治国”思想的重要理论前提不是抽象意义上的“民本”思想, 而是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所独有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 在政治上把百姓视为国家的根基。它不是在唯心史观基础上讲的“牧民”和“治道”之术,不是笼络民心,更不是

12、归化民心;而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 在正确认识和解释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 强调必须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扬弃“仁者爱人”的思想, 突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人文内涵对“民”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题之一, 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盘。”强调在君民相互依存关系中对君的约束,提醒统治者要对民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民的生活状态给予一定的关切,不能饮鸩止渴,竭泽而渔。然而古代的德治思想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所以千言万语, 总不出于君道、 臣道、术道。拘束在这种狭窄的主题上想问题,很难发展出民主

13、的意蕴。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充分尊重公民的个体主体性与人格独立成为建立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前提, 这就使得道德的公平与公正目的的实现具有了可能性。(三)强调“为政以德”的思想,加强新时期官德建设古今中外,一国政治是否清明,世风是否淳朴,当政者的表率作用非常重要。官德( 为官者在其管理活动和权力运作过程中所展现的德行素质 ) 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官德的状况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和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 正如孔夫子所言:“苛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因此,“以德治国”应该从严治党和从严治政,激活党政官员的自律机制, 努力提高其道德素质, 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

14、官德体系, 充分利用官德对公众道德所具有的导向和示范功能, 以优良的官风造就优良的民风,以党政官员的道德人格力量来推进社会整体道德的发展和完善。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养成了民众对执政者有很高的人格期待,领导干部只有着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人格魅力,才能够赢得人心,获得支持,得到拥戴,完成自己的使命。( 四 )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 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 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它是治理国家、 强制性约束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 但这种强制性的手段, 只能解决“不敢”、 “不准”的问题, 却无法解决内心“不想”、 “不愿”的问题。 也就是说,法难以触及人的思想, 无法使人在内心深处形成一道防御犯罪的堤防。而德治可以触及人的心灵,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