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2011-2015年过去二十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以下简称“核心区”在改革开放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大潮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科教资源优势,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依靠科技创造财富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创新中心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领区、首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核心区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初具国际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展望未来,核心区进入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国务院批复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家“十二五”规
2、划提出将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作为示范区的核心功能承载区和首都创新发展先行区,核心区要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模式,持续引领示范区建设,为海淀区和首都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及北京市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精神,更好地引导核心区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依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3、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等文件,制定本规划,实施年限为2011年至2015年。一、核心区建设进入创新发展的新时期一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核心区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科教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在经济总量、重点产业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环境营造、机制体制创新、国际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引领中关村发展的增长极。1.园区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形成一批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质量提升“十一五”期间,核心区经济总量持续扩大,2010年总收入突破7052亿元,是十五末期的2.8倍,年均增长23.2%。重点产业保持稳定
4、增长,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假设干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资源配置能力的总部型大企业,持续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领先优势不断增强,形成两个千亿级细分产业集群。2005-2010年,核心区电子信息产业收入从1727亿元增加到4369亿元,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的比重从4.5%上升到5.6%,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强,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从975亿元增加到2260亿元,年均增长18.3%,电脑设备业从645亿元增加到1581亿元,年均增长19.6%。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高速发展,形成一批新的百亿级产业集群。2005-2010年,核心区新能源、节能环
5、保产业均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其中新能源产业从170亿元增加到653 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从45亿元增加到130亿元。2010年新材料产业实现收入391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收入119亿元,先进制造业实现收入306亿元。大企业数量快速增加,总部型特征明显。“十一五”期间,以总部型企业为代表的核心区企业积极探索通过并购、吸引风险投资、国内外上市、在外地设立生产基地等方式,利用全国资源乃至全球资源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核心区公开上市企业到达88家。2010年,核心区亿元以上企业到达732家,10亿元以上企业到达107家,较“十五”末期增加一倍以上;72家企业入选首批中关村“十百千工程
6、”重点培育企业,占全市的58.5%,在全市重点培育的7家500亿和千亿级企业中核心区占据6家。高新技术加快向传统产业渗透与融合,涌现出一批新兴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相互融合催生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出版等快速发展的新兴领域,生物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了生物农业、工业生物等新兴领域的迅速发展,2010年核心区现代农业与动植物育种收入突破78亿元。2.自主创新持续领先,从跟随创新向国际同步创新迈进“十一五”以来,核心区大力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鼓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创新成果产出迅速增加,涌现出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和国际国内标准,创新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
7、强,成为我国重要的创新源头。产生了一大批原创性、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曙光超级电脑、神舟七号、嫦娥一号、低温核供热堆和高温气冷堆等技术国际领先,膜生物反应器等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世界同步,国内第一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全球第一个获准生产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龙芯处理器、TD-LTE芯片、智能 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一大批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以及航天、核电、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专利申请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2010年,海淀园专利申请11698件,是2005年的1.5倍,获得专利授权77
8、62件,是2005年的3倍。率先从产品竞争向标准竞争升级。核心区企业共主导创制了66项国际标准、590余项国家标准,闪联标准成为全球标准,TD-SCDMA作为全球三大3G标准之一已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TD-LTE-Advanced成为4G国际标准之一。SCDMA联盟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通信核心技术,在印度、尼日利亚、斯里兰卡、南非、蒙古国等国家建设了商用网络。新型产业组织不断涌现,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活跃。核心区已经成立了近50家产业技术联盟,其中TD-SCDMA、长风软件等10家联盟被纳入科技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率先探索了电子商务、竞价排名等新兴商业模式,集成电路设计、消费电子设
9、计、软件研发外包、生物医药CRO等第三方研发新业态,以及IT服务业、移动互联网等高技术服务业新业态。创新辐射能力持续增强。“十一五”以来,核心区技术交易额增长迅速,其中80%以上流向区外,有力带动了北京市其他区县和全国的发展,创新源头的特征更为明显。2005-2010年,核心区技术交易额年均增长35.5%,占我国的比重从12.79%提高到23.2%。3.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十一五”以来,核心区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推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引入科技中介机构、拓展与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吸引和集聚了大量高端要素,显著改善了园区的软硬环境。科技金融机构集聚态势明显。核心区已经集聚了近千家科技金融专营
10、机构、外资银行、股权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科技金融及风险投资机构,172家股权投资机构管理基金总额超过1000亿元,形成了以中关村PE大厦为核心的科技金融创新要素聚集区。专业服务机构加速向核心区聚集。中国技术交易所、PE大厦、首都科技中介大厦、首都创新人才发展大厦、海外学人中心、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国家数字版权研究基地等机构纷纷入驻中关村西区,中关村国际标准大厦落户核心区,一大批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入驻首都科技中介大厦。核心区协会组织超过40家,信用评级、法律、财务、认证等专业服务机构到达6大类320家。创业孵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包括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业孵化体系。
11、产业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核心区积极加大空间拓展与优化力度,编制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规划并启动建设工作,开展中关村科学城规划编制工作,加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了12个重点产业园区和专业基地,显著改善了发展环境,提高了产业承载力。科研资源高度集聚。核心区拥有高校院所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近50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2家,约占全国的36%,中关村开放实验室60多家,为核心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创新支撑。4.机制体制与管理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核心区始终坚持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和推动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各项制度和政策
12、,尤其是2009年国务院批复以来,先行先试了股权激励、科技项目间接经费列支、政府采购、税收政策、工商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等政策。2010年,中关村示范区内已有350家单位参加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2009年,北京市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利执法权、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审批等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关的12个部门19项行政审批权下放核心区,审批环节减少24个,各审批业务办理时限均缩减50%以上。同时,核心区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成立核心区企业服务中心,构建“1+20”政策体系,形成支持自主创新核心区企业发展政策体系,统筹分散在各部门的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2009年支持资金到达8亿元,2010年进一步增
13、加到1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创新发展。5.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十一五”以来,核心区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全球高端创新要素,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整合利用国际资源,显著提升了园区国际化水平。国际高端要素加快向园区集聚。2010年园区从业人员中留学归国人员6200人,微软、法国电信、AMD、索尼、日立等40多家全球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总部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园区已成为跨国巨头全球研发网络的重要节点。企业整合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大幅提升。联想等企业通过跨国并购等方式获取技术资源和销售渠道,参与世界产业体系。数字电视网、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等科技含量高的对外工程承包
14、项目发展迅猛。用友、中科红旗等民营科技企业同知名跨国公司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中星微、创毅视讯等留学生企业在硅谷设立研发中心,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同步开展先进技术研究。百度、完美星空、文思软件等多家公司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利用国际资本支撑企业快速发展,园区境外上市企业已超过40家。总之,“十一五”期间核心区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持续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逐步参与和跻身全球创新体系,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核心区还存在诸多不足: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缺乏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技术大公司,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不足,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现代化金融手段和产业配套
15、体系不完善等。二战略形势展望未来五年,核心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球技术与产业发展面临重大转变,为核心区提升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位置提供了有利契机;我国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北京加快建设“世界城市”和“三个北京”,需要核心区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1.全球技术与产业发展面临重大转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提速,技术融合加快,全球经济由货币资本推动向货币资本、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共同作用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作为全球科教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核心区不仅拥有大量的知识和技术资源,还集聚了大量的资本和领先的消费需求,具备率先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跻身全
16、球创新前沿的独特优势,未来核心区要积极探索技术、知识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2.我国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核心区既要着眼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积极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又要坚持需求拉动创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3.北京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十二五”期间是北京全面建设“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打造首都经济圈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实现“两个率先”,
17、即: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核心区作为创新功能的主要承载区,要按照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率先探索创新驱动的区域发展模式。4.示范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2009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2011年,国务院批复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将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功能承载区,核心区要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努力探索解决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的新机制新模式,满足和支撑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加快从跟随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
18、。总之,“十二五”时期,是核心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站在更高的台阶上谋划未来发展,围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推进机制体制先行先试,打造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二、发展思路与目标一发展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对核心区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目标,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先导区、区域发展方式转变领航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国际高端创新要素聚合区、全球创新型经济重要引领区”的定位,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机制体制
19、先行先试为动力,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主线,积极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加快推动高端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持续集聚和充分融合,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不断涌现“四个一批”的创新环境,开创以创新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成为引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与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重点推进五大任务:创新驱动。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加快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创新资源整合利用,着力推进关键技术突破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做大做强一批创新领军企业,培育形成一批“专、特、精、新”企业。产业引领。围绕打造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目标,坚持优势产业提升与新兴产业
20、培育相结合,集中力量支持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积极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产业体系。环境优化。加快吸引和集聚人才、资本、专业服务机构等高端要素,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新技术、新企业不断涌现的良好环境。空间整合。按照“南优北拓”的思路,统筹推进功能布局优化,加快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国际发展。积极吸引和汇聚国际创新资源,提升整合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塑造和培育国际品牌,全面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核心区发展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机制体制创新取得较大突破,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创新引领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经济
21、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快速发展,初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机制体制创新取得较大突破。积极对接首都创新资源服务平台,力争在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股权激励、行政审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等方面取得突破,率先探索出具有示范意义的机制体制和创新政策,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紧密结合。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中关村人才特区,培育和集聚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各类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创业资本集聚,股权投资与交易活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业投资中心之一;构建起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知识产权创造、运营以及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完善,国际知名专业服务机构集聚;新增产业发展空间1200
22、万平方米,配套设施与生态环境显著提升,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的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承接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源源不断地产生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转化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研发投入占企业收入的比重到达6%;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加20%;以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为主要载体的创新辐射能力持续提高,2015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到达2000亿元。经济总量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2015年园区总收入力争突破180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到达80%,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新业态、新模式
23、、新应用不断涌现,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和集聚一大批行业创新领军企业以及龙头企业总部与研发中心,形成3-5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基本形成。国际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广泛吸引和汇聚国际创新资源,企业整合利用国际资源的水平持续提升,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活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塑造和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具体目标:见表1三、 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教智力资源高度密集的优势,构建中央与地方创新资源联动机制,积极整合利用首都创新资源,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创制一批新标准、推进一批示范应用,
24、持续引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一整合利用首都创新资源1.对接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高校院所和新兴产业组织承担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等国家重大专项,引导区域内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承接一批国家“863”、“973”等课题以及北京市科技项目,产生一批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创制一批专利和技术标准,不断增强创新引领能力。2.加快成果转化和重大项目产业化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与
25、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和军工集团等的沟通和联系,建立重大项目的发现、转化、落地机制,加强重大科技成果储备,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跟踪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国家重大科技成果研发动态,优选一批适合的项目,提供产业空间,吸引其在核心区转化。加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招标立项支持力度,积极探索产业链投资等方式,推进系列重大项目产业化。3.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以重大项目为纽带,推进区域内各类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条件平台等科技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支持高校院所在现有基础上升级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以中科院、清华、北大、北邮等高校院所为依托,推动资产经营性质自主转换试点,促
26、进高校院所将一定比例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推动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别离,建立一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市场运营能力的专业服务机构,推进科技资源的市场化运营服务。面向假设干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建立央地合作产业园,鼓励央企与合作单位在园内共建实验室、技术交易中心、合作技术示范基地,通过共建共享,提升央地联合攻关技术的研发、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加强军民结合的科技资源整合,促进项目对接,支持军民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相互开放,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二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1.增强中小企业创新活力鼓励中小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开展合作创新活动,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
27、展联合研发,提升中小企业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发展空间、融资担保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优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实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探索支持高成长企业快速发展的模式,培育一批“专、特、精、新”企业。2.做强一批创新领军企业积极落实“十百千工程”,选择一批拥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加大对企业市场开拓、上市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和促进创新要素支持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并购重组,支持新兴领域的高成长性企业
28、对各种优势资源包括大企业技术部门和技术团队、市场化的研究院所等进行兼并重组。3.推动实施专利和标准战略积极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准创新试点工作,鼓励企业成为试点企业。鼓励企业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研究与制定,申请国际专利保护,推动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层级。引导和鼓励技术标准研发、制定和产业化应用,支持经济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集群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安全等领域标准制定,加快先进技术标准的广泛应用。引导企业进行专利组合布局以及专利技术储备,鼓励企业通过交叉许可等方式提高专利运用能力。支持产业技术联盟制定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先进标准,鼓励联盟组
29、织企业开展专利组合、交叉许可,提高行业内技术运用能力。支持企业制定和实施商标战略、进行国际注册。三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1.搭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和研究机构成立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技术联盟,充分发挥联盟在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方面的作用,鼓励联盟建立协同创新网络,通过市场化机制组织上下游企业共同承担重大项目、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提升企业协同创新能力。鼓励高校院所与地方共建市场化运营的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中试开发、技术转移、成果孵化、股权激励等体制机制创新的载体,面向产业需求开展共性技术研究,推动“实验室技术”向产业应用技术转化,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
30、术,并将创新成果转移到企业。推动建立高校院所与企业间的信息交互沟通与共享机制,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2.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对接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难题,以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为牵引,整合高校院所、企业、中介机构、政策等创新资源,在节能环保、新能源利用、信息化与信息安全、重大疾病防治、防灾减灾、轨道交通等重大战略需求领域集中支持一批产学研用项目,加快关键技术攻关与集成应用,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适用技术和新产品。结合核心区城市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需求,加快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率先应用,积极推进一批有影响力的示范应用工程,带动核心区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积极对接和
31、挖掘央企的技术和产品需求,鼓励新兴企业结合需求研发替代进口的适用产品。四、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产业体系紧紧围绕打造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目标,抓住信息技术升级、生物技术突破、能源结构升级、技术融合等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创新活跃、技术领域多、高端应用需求集中等优势,集中资源支持一批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新兴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进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着力打造假设干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一批“轻资产、高附加值”的总部型、研发型创新领军企业,持续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重点打造三大竞争优势产业1.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服务业以及其他高技术领域融合发展,大力
32、提升软件、互联网服务、高端咨询与信息技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数字电视等优势领域,积极培育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业态,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及相关服务标准和标准制定。到2015年,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培育假设干家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跨国企业,成为全球领先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聚集区,我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软件。着力搭建自主基础软件平台,推动面向下一代信息网络的高端软件、面向手持移动终端的微操作系统以及新一代搜索引擎与浏览器等产品。加快面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工业软件开发。开发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推进移动中间件以及物联网领域数据
33、采集和数据管理中间件等产品研发。互联网服务。发挥互联网领域各个环节龙头企业的带动和集聚优势,引导企业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智能搜索、数字出版、游戏动漫等领域开展技术联合攻关,支持建设行业公共服务与共性技术平台。促进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网络视频、电子商务等成熟的大型网站向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转型。加快社交网站、社区网站、内容聚合分发网站、微博等新一代信息服务平台的规模化发展。鼓励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推进出版资源数字化工作。集成电路设计。大力支持面向重点整机产品和战略性新兴领域的量大面广的集成电路产品的开发,以无线通讯芯片、多媒体芯片、导航芯片、生物芯片和工业控制专用芯片为重点,加强超宽带
34、UWB高速无线通信芯片等4G芯片、高性能智能 芯片、车联网智能芯片、绿色低功耗芯片以及高端通用芯片、专用芯片、系统级芯片SOC等关键芯片的自主设计开发与产业化。高端咨询与信息技术服务。大力发展企业IT战略咨询、IT发展规划咨询、信息系统选型与设计服务。面向金融、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物流等领域,大力发展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服务,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拓展信息技术服务外包领域。数字电视。积极发展基于三网融合、多屏融合的数字家庭智能终端以及基于数字电视终端的电子娱乐、电子商务等新型信息服务,推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卫星广播、移动多媒体广播、有线电视及IPTV等DTMB标准技
35、术成果产业化。新型业态。积极发展移动终端浏览器、移动搜索引擎、移动操作系统、移动计算平台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服务业务,壮大移动互联网产业。推进大规模并行计算、虚拟化、海量存储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快云计算产业基地及公共测试和验证平台建设,推动云政务等示范应用。积极发展物联网产业,加快高端传感器、核心芯片、关键设备、仪器仪表、智能通信与控制等技术研发,鼓励企业联合开发物联网应用整体解决方案,推进智能社区、智能医护等示范应用。2.科技服务业围绕我国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迫切需求,整合核心区科研、技术、文化等优势资源,以研发服务、设计服务以及技术推广服务业为重点,完善从科研、市场拓展到交易的服务链条,着力
36、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和设计层次,以高水平的研发和设计服务支撑我国企业竞争力提升和品牌塑造。到2015年,力争实现收入2500亿元。研发服务。瞄准高端、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领域,大力发展市场化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推动科研院所向研发服务机构转型,将创新实力转化为研发服务能力。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本土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国际知名研发服务机构入驻,提升整体研发服务能力。引导大学院所创新资源向研发服务机构开放,推动创新资源的共享与集成。加强与京津冀等区域的创新协作,促进核心区技术、服务的辐射和输出。设计服务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服务业,重点发展 、电脑、消费电子产品等产品设计服务,增强
37、新一代电脑、通讯设备、医疗设备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工艺流程优化设计能力;推进建筑设计、广告设计、品牌设计服务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院所和大型设计企业拓展国际业务,开创国际知名设计品牌;促进产业链后端的广告设计、品牌设计与前端的技术设计、产品设计相结合,提高中小型设计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加快形成完整的设计服务产业链。技术推广服务业。积极发展知识产权服务、技术转移、检测与认证、技术开发、科技咨询、创业孵化、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服务机构。积极引进和发展新兴知识产权经营公司,探索知识产权投资运营的服务模式,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向涉外专利代理、高端认证与知识产权服务托管等高附加值领域发展,打造包括知识产权策划
38、、检索分析、服务托管、投资运营的完整产业链。鼓励大学院所开展二次研发和应用研究,引导孵化器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加快技术转化速度。大力推进商业化运作的专业情报数据库、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检索平台建设。3.通信产业把握新一代通信网络建设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机遇,大力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积极参与国际通信标准制定,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加快TD-LTE以及TD后续演进技术的国际化进程,重点支持TD-LTE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及智能 等终端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TE 操作系统和应用平台的研发。以TD-SCDMA为切入点,探索传感网与移动通信网络融合发展的商业模式。推进XDSL和
39、以太网宽带接入技术、以EPON/GPON为代表的宽带光接入技术和以MMDS、WiFi等为代表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及设备研发。推动下一代网络NGN、核心网、超大容量全光网络技术与关键器件研究,加快设备和系统开发及应用。到2015年,核心区通信产业总收入力争到达1200亿元,继续保持在下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技术和标准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二积极培育四大潜在优势产业1.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抓住我国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重大机遇,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水处理、大气治理、固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积极培育节能服务、绿色照明和智能电网等新兴领域,提升企业从
40、关键设备研发、设计到运营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能力,引导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以应用示范促进产业发展。到2015年,总收入到达1400亿元,成为我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和服务中心以及高水平应用示范区。风能。重点发展单机2.5MW以上等级风力发电机组,3MW以上等级海上风电机组,积极开展风电整机、变频控制系统、并网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发展风能资源评估、风电工程优化设计、电网稳定性分析等服务,提升系统集成能力。积极发展风光互补技术,推进太阳能和风能混合发电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大气治理。重点发展烟气脱硫脱硝集成解决方案、烟气连续监测系统(CEMS)等,壮大燃煤锅炉烟气脱硫工程总承包和技术
41、服务业。研发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工业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防治、局部环境空气质量提高与污染防治等技术和产品,开展二氧化碳收集、封存和利用的技术储备。太阳能。重点推进晶硅和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加快大型并网逆变器、大容量高效储能电池等设备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积极发展中高温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光热发电等技术及产品,提升整体系统以及聚光系统、传热系统、储热系统的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维护能力。核能。抓住第三代核能关键设备国产化和第四代核能研发的机遇,推动数字化仪控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核电设计实验、工程服务、设备维护、监测认定等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核电配套中小企业的资质认证业务。水处理。重点开
42、展新型膜生物反应器等污水深度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加快膜处理设备、反渗透设备等产品的应用,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及小城镇饮用水处理的低成本高效产品。大力推广污泥深度脱水、厌氧消化、好氧发酵、余热干化等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和设备。固废处理及资源化。重点发展循环流化床、炉排炉、自动燃烧控制系统、旋转雾化器等关键技术和设备,推进城市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研发,加快生物质发电等设备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智能电网。重点发展新能源接入与控制核心器件和系统、智能变电站系统及智能设备、大容量电力储能、智能配电网与智能用户端、电网监测和通信、超导材料等技术和产品,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站等示范项目和示范
43、工程建设。节能服务。围绕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重点突破高效燃烧、余热余压、保温绝热等关键技术,发展新型燃气设备、高效洁净燃烧设备、高效节能电机等产品。积极开发空调节能技术、蓄能技术、先进管网平衡调节等建筑节能技术和设备,推动信息技术在建筑节能领域的深入应用,推进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绿色照明。重点推进新型衬底、高纯金属有机源、OLED材料、MOCVD等关键材料和装备的研发,攻克大功率芯片和器件、驱动电路及标准化模组、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推动半导体照明产品的应用。2.生物产业抓住全球同步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首都优势医疗、科研资源,推进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药物、新型
44、疫苗及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服务业,加快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环保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到2015年,总收入到达400亿元,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技术研发服务聚集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创新技术研发中心,支撑和引领首都生物产业发展壮大。生物医药。推进针对肿瘤、艾滋病、血友病、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等研发与产业化,加强蛋白质大规模纯化、疫苗大规模制备等关键技术研发,探索推进治疗肿瘤、血液病等疾病的干细胞技术研究。生物农业。重点发展选育质优、高产、高效、多抗的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饲用微生物添加剂,推进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培育和养殖、药物残
45、留检测、动物防疫药物及快速诊断、天然植物提取物等技术研发。医疗器械。稳固在数字影像诊断、治疗和生物医用材料及制品等优势领域的地位,重点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急救、诊疗与康复设备、数字医学影像设备以及介入型材料和人造器官等,推进产品升级换代,积极开发物理治疗器械和家庭医疗保健仪器。生物技术服务。推动化合物筛选、药理、药效、药代动力、药物毒性、动物实验、剂型研究等研发服务业发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完善涵盖新药研发产业链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上下游企业开展联合研发等协同创新活动,打造从基因组相关技术服务到药物临床评价的全链条研发服务。工业生物。推进酶工程、代谢工程、纤维素乙醇
46、、微藻生物柴油等工业生物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开发水环境富营养化、污染治理、餐厨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推动生物技术在废水及城市垃圾处理等领域的应用。新型医疗服务业。整合医疗资源,大力推进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以物联网推动医疗服务网络化运营,构建电子医疗体系,推广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支持一批企业做强做大,推进健康管理服务业快速发展。3.航空航天产业围绕“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和配套,推动航空航天产业链向服务业延伸,促进军民技术的融合发展,推进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中关村航空科技园等基地建设,培育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到2015年,
47、实现收入800亿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空航天技术创新中心。航空领域。重点发展面向大型飞机、通用飞机等市场的航空复合材料、航空发动机、航空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和设备。突破航空器总体优化和集成、航空发动机、综合电子系统、适航取证、基础体系和共性支撑等关键技术。提升满足航空运输、空中管制、航空探测等航空服务业需求的系统应用软件研发水平。航天领域。重点发展新一代高性能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和载人飞船,推动新型航天器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积极发展基于位置信息的综合服务系统及应用服务终端,加强导航芯片与模块、地面导航终端与导航测试设备的设计研发。深化卫星遥感技术在国土测绘与监测、气象观测服务、资源考察、城市规
48、划、防震减灾等领域的应用,发展卫星遥感与测量应用服务业。4.新材料产业围绕我国制造业升级对新材料提出的迫切需求,以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和环保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为重点,积极开展现代材料设计、评价、表征与规模制备加工技术研发,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及产业化,鼓励龙头企业探索辐射发展的新模式,推动新型材料产业化和大宗高端材料规模化生产。到2015年,总收入到达540亿元,在重点领域实现一批关键技术突破,龙头企业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强,成为全国新材料技术创新和辐射中心。依托中科院半导体所、有研院半导体材料公司、北科大新材料企业合作中心、北理工先进材料工程中心、“钢研-安泰纳米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49、和“北京外表纳米科技研究中心”等单位,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及产业化,积极推进永丰新材料产业基地、钢研总院新材料产业孵化基地等产业基地建设。五、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充分把握国家推进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以及北京市打造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等机遇,积极吸引和汇聚全球高端人才、资本、专业服务机构等创新要素,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一建设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1.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大力引进和发展各类“基金的基金”,鼓励其投资于股权投资基金。吸引国内外优秀股权投资机构在海淀设立管理公司并发起设立基金。制定鼓励天使
50、投资的政策,开展“中外合作非法人制”股权投资机构税收试点。面向非上市非公众公司,建立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开展股权交易试点。举办全国性股权交易会,打造股权投资中心品牌。2.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加强上市企业培育,建立与证监会、证监局和证券业协会的沟通机制,搭建企业上市服务绿色通道,促进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积极落实和推进中关村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促进打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交易、上市和转板的渠道,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监管下的场外交易市场。3.加快科技金融创新试点支持信贷机构开展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创新。推动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完善投资机构、担保机构和商业银行间的“投
51、保贷”联动机制,建立联动的项目筛选和利益分享机制。支持企业通过可转换债券、抵押担保债券、资产担保债券等新型债券工具融资。鼓励境内外交易所和清算、存托机构设立代表处和办事机构。支持企业探索人民币用于境外投资。积极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在核心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建立区属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机制。探索支持科技保险试点的政府补偿机制。4.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推动中小企业基本信息和信用信息汇总,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和查询机制。借助人行征信中心系统,在中关村西区设立征信窗口,面向公众提供信息查询业务。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守信激励机制,把信用情况作为企业享受公共资金支持的基础性条件。积极培育信用中介机构
52、,通过政府扶持或者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方式,集聚一批专业水平较高的信用中介机构。积极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融资担保、投资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完善金融服务环境。二打造面向世界的人才高地积极落实海淀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加快各类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积极引进国际科技与产业发展前沿的拔尖领军人才。搭建高层次创新人才信息库。探索建立全方位开放的国际职业认证体系,完善有利于国际化人才流动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高端人才创业大厦,促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聚集。加快高层次留学归国人才出入境、购房、落户、社会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完善校企联
53、合培养人才模式,支持大型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实验室等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大学开设创业实践课程,支持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加强面向企业家的培训和交流,推动园区创业者向优秀企业家转变。三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5.打造新型创业孵化体系鼓励大学科技园、社会孵化器探索“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专业孵化”的新型孵育运营模式,集成创新服务与政策、资本等资源,提供从创业项目植入到转化发展的全过程服务。加大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器的建设和运营,在新兴领域新建一批产业孵化器,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拓
54、展科技企业加速器试点范围,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企业培育发展链条。6.构建知识产权创造与运营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专利经营体系,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侵权预警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大对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的保护力度。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知识产权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鼓励知识产权服务公司向核心企业内中小企业实施“专利托管”,代替其进行专利的维护管理、谈判许可、市场分析、价值评估、实施融资等事务。依托中关村标准大厦,积极吸引国际知名标准化组织等入驻,鼓励企业承担标准化专业组织的工作。7.完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中国技
55、术交易所、中国版权交易中心及新技术和新产品展示、体验、交易中心的建设,积极吸引科技评估、代理、法律服务等机构入驻,完善技术交易网络,打造技术交易服务机构集聚区。鼓励技术转移机构探索专利拍卖、知识产权打包授权等方式,扩大服务范围,促进技术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标准和完善技术产权挂牌竞价、交易、结算、信息检索、政策咨询、价值评估等服务功能,形成辐射全国的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探索建立与首都经济圈其他区域的创新合作机制,有序引导区域创新成果向其他地区进行转移和产业化。8.吸引和集聚专业服务机构积极发展会计、法律、技术交易、人才服务、资产评估等专业服务业,引进国际知名专业服务机构。加快高端要素集聚载体建设,
56、以首都科技中介大厦、首都创新人才发展大厦等为载体,吸引各类专业服务机构集聚发展。建立健全专业服务标准体系,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兼并重组,打造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科技中介机构。搭建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对接平台,促进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交流合作。建立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加强科技中介机构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协作。加快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检验检测认证组织为企业提供检测认证等服务,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知名品牌培育以及产品质量的国际互认。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加大对中关村条例的宣传力度,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鼓励和支持社会机构举办创新论坛、创业家沙龙、创新
57、大赛等活动,培育和强化“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的企业家精神。大力宣传创新创业先进人物和事迹,强化“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打造创新文化品牌,引领我国创新创业潮流。六、统筹推进功能布局优化按照“南优北拓”的思路,以中关村科学城为知识与技术创新功能承载区,以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功能承载区,加强产业用地的统筹协调,大力优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有序引导项目落地,“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增产业发展空间1200万平米。一加快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强北部地区的建设和管理
58、统筹力度,建立产业聚集区和乡镇产业用地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山前乡镇产业空间规划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对产业功能区与周边乡镇资源的整合利用,引导项目专业化、集聚化布局,构建“一心、一带、多组团”的空间格局,建设以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核心的生态绿心,重点发展信息通讯、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特色产业,建设北清路高技术产业集聚带。到“十二五”末期,力争新增产业空间800万平米,实现总收入8000亿元。二推进中关村科学城的规划建设按照“空间整合、突出总部、功能提升、集约发展”原则,以中航工业、航天科技、大唐电信、太极电脑等企业集团以及清华、北大、北邮、北航、钢研院等高校院所为重点,加快存量资源挖掘和规划调整,促进空间资源改造提升与集中、集约、开放利用,支持产业载体建设与发展,创新楼宇经济发展模式。“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建特色产业楼宇约380万平方米,改造提升已有楼宇面积50余万平方米,建设三大产业发展带:沿中关村大街打造“中关村生命科学与新材料高端要素聚集发展区”,沿学院路打造“中关村信息网络世纪大道”,沿知春路打造“中关村航空航天技术国际港”。到“十二五”期末总收入超过万亿元。三提升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电力设施预防性维修及故障抢修服务合同3篇
-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
- 《凡卡课件》课件
- 2024五星级酒店灯光设计施工图编制与审核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电子产品借用与维修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度事业单位教师教育资源共享聘用合同3篇
- 2024年标准食品供应商采购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生产车间承包与智能化生产线改造合同3篇
- 2025院落租赁合同模板
- 2024商铺转租收益权转让及管理服务合同3篇
- 安全攻防实验室建设
- 消防泵操作规程
- 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科版
- 2024-2030年全球与中国石墨匣钵市场现状动态及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 肾穿刺活检术的准备和操作方法教学提纲
- 20以内的加法口算练习题4000题 210
- 读书分享课件:《一句顶一万句》
- GB 17927-2024家具阻燃性能安全技术规范
- 公墓管理制度模板
- 补签考勤管理制度
- 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沉箱重力墩式栈桥码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