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第四章 市场运行法律制度_第1页
经济法第四章 市场运行法律制度_第2页
经济法第四章 市场运行法律制度_第3页
经济法第四章 市场运行法律制度_第4页
经济法第四章 市场运行法律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四章 市场运行法律制度l 第一节 产品质量法l一、概述 l(一)产品、产品质量与产品质量法l1产品l 所谓产品,通常是指经过加工、制作从而使之具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物品。我国产品质量法中所称的“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l它具有两个特征:l 第一,必须是经过加工、制作的产品。l 第二,必须是用于销售的产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商品。l 建设工程、军工产品、药品、食品、化妆品、种子、烟草等,不属于产品质量法所称产品。 l2产品质量l 产品质量是指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质量标准以及合同约定的产品适用、安全和外观等诸种特性的综合。l 产品质量由各种要素所组成,这些

2、要素又被称为产品所具有的特征和特性,一般包括安全性、实用性、价值、使用价值、耐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卫生性等。l 产品质量是商品的生命,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我国产品质量法所规范的重要内容。l3产品质量法l产品质量法是指调整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因产品质量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l具体包括关于产品质量责任、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产品质量损害赔偿及争议处理等方面的法律规定。l产品质量方面的4个国际性公约。l我国的产品质量立法进程。l(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l1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制l构建一个健全的产品质量体制的意义。l我国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 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 国务

3、院有关部门 县级以上地方产品质量监督部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消费者 各社会团体 l2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l 我国产品质量法对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是通过严格的、多方位的、自成一体的制度体系来完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制度。l (1)产品标准l 产品标准具体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通常要求。l(2)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l 该制度是指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由它授权的部门认可的机构,依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对企业质量体系的内容和技术标准进行审核,以决定是否颁发企业质量体系认证证书的制度。l 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 ,即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 l(3)产品质量

4、认证制度l 该制度是指依据国际先进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经过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形式,证明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技术要求的制度。l(4)监督检查制度l 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l 监督抽查工作由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规划和组织,县级以上的地方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也可以组织监督抽查。对依法进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生产者、销售者不得拒绝。l (5)奖惩制度l 该制度对产品质量管理先进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制裁,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杜绝不合格产品的目的 l二、生产者、

5、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l(一)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l 1保证产品质量是生产者的首要义务l 2执行产品质量表示制度,采用符合规定的产品标志或者包装l 3遵循产品生产的禁止性、限制性规定l产品质量的法定标准:l 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l 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l 符合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表明的质量状况。l产品质量法规定的生产者应当遵守的产品质量表示制度要求:l 具备完整的产品标志。l 对使用有特别要求的,应当采用特殊的产品标志或者包装。产品质量法对产品生产者在产品生产方面做了以下禁止性、限制性规定:l 生产者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l 生产者不得伪造产地

6、,不得伪造或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l 生产者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l 生产者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二)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产品质量法对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做了以下规定:l 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l 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l 不得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销售产品;l 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l三、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 l 产品质量法分别在第4章“损害赔偿”和第五章“罚则”中具体规定了生产者、销售者违反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7、l 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包括生产者、销售者以及相关的责任主体,其责任形式主要有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3种。l (一)产品质量法律责任主体的构成要素l 行为主体具有特定性,即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以及相关的责任主体。l 产品存在缺陷。产品缺陷的判断有两种标准:一是一般标准,即产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则构成产品缺陷;二是特殊标准,即在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或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时,不符合该标准则构成产品缺陷。l 存在损害事实,即必须有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l 产品缺陷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损害事实的发生是由于产品存在缺陷而引起的。l(二)生产者、销售者承担损

8、害赔偿责任的具体规定l 损害赔偿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因产品存在缺陷或其他质量问题而给购买产品的用户或消费者造成损害时,应当给予修理、更换、退货、赔偿损失的制度。l 产品质量法第40条的规定:产品瑕疵l 产品质量法第41条的规定:产品缺陷l(1)生产者的赔偿责任及责任抗辩l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l 责任抗辩: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l(2)销售者的赔偿责任l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

9、、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l不是由于销售者的过错而引起人身、他人财产损害,但是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l (3)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连带赔偿责任l 为了便于广大用户、消费者行使权利,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者、销售者之间负连带赔偿责任。l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l 属于产品生产者的责任,产品销售者赔偿的,产品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生产者有权向产品销售者追偿。l(4)赔偿范围l 生产者、销售者的损害

10、赔偿范围包括两个部分,即人身伤害的赔偿与他人财产损害的赔偿。l 人身伤害的赔偿范围。产品质量法第44条作了相关规定。l 财产损害的赔偿范围。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害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l(5)产品质量纠纷解决方式及诉讼时效l 纠纷解决方式 包括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l 诉讼时效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损害时起计算。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10年后丧失,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l(三)行政责任与刑

11、事责任l 1行政责任l 产品质量法第5章“罚则”规定了生产者、销售者以及产品质量的监督部门和相关主体违反产品质量法应承担的行政责任。l 2刑事责任l 产品质量法第五章“罚则”不仅规定了对生产者、销售者的某些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滥用职权构成犯罪的行为,也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l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 l(一)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l(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历史沿革及立法状况l(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和原则l 1消费者l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生产、分配、交

12、换的目的与归宿。而消费者则是消费环节的重要主体,没有消费者,消费将会失去存在的意义,社会再生产也将无法运转下去。l 根据消费的目的进行划分,可将消费分为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相应地消费者也分为生产消费者与生活消费者。l 消费者的不同定义。l 2消费者权益l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及该权利受到保护时而给消费者带来的应得利益。l 它包括两个方面,即消费者权利与消费者利益,其核心是消费者权利。l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消费者规定了9项主要权利。消费者利益则是消费者权利从应然状态转化为实然状态的结果。l 为了保障消费者权利得以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经营者、国家和社会负有保障消费者权益得

13、以实现的义务。l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l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调整国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l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l 本节所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狭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专门指1993年10月31日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颁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法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l 新法的酝酿及变化。(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历史沿革及立法状况l 消费者权益是人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随着各国人权保护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的。l 19世纪以来各国开始注意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成为了各国立法的焦点。l 20世纪60年代

14、,西方国家爆发的“消费者权利运动”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l 到目前为止,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多个有影响的消费者组织,在此基础上1960年建立了国际消费者联盟,并将每年的3月15日定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l 消费者权益保护国际方面的两个重要法规l(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和原则l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条开宗明义,明确规定其立法宗旨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这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经济立法的根本目的。l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1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2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给予特别保护的原

15、则l二、消费者的权利 l1安全保障权l 安全保障权是消费者最首要、最基本的权利,具有两层含义:l 一是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l 二是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l2知悉真情权 知悉真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知悉真情权是所有消费活动的起点。l3自主选择权 自主选择权是指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它是消费者充分表达自我意愿的前提和基础。l4公平交易权 公平交易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并有权拒绝经营

16、者的强制交易行为。l5依法求偿权 依法求偿权是指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l6结社权 结社权是指消费者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如消费者协会。l7获得相关知识权 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l8受尊重权 受尊重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受到尊重的权利。 9监督批评权l我国即将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进一步加大向消费者倾斜的力度,以尽量接近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的实质平衡。l“后悔权”制度l消费者的安宁权l增强公权力的行为保护l三、经营者的义务 l1履行

17、法定和约定义务l2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的义务l3保障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l4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l5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l6出具凭证和服务单据的义务l7提供符合要求的商品和服务的义务l8履行“三包”或其他责任的义务l9不得单方作出对消费者不利的规定的义务l10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权利的义务l四、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l(一)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1立法机关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2行政机关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3司法机关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l(二)社会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l五、争议的解决 l(一)争议的解决途径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4条的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时,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

18、决:l 与经营者协商和解;l 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l 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l 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l(二)消费者求偿对象的确定l1生产者、销售者、服务者之间的责任归属l 销售者先行赔偿制度。l 销售者与生产者之间的连带赔偿责任制度。l 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服务者要求赔偿。l2企业合并、分立后责任的归属l3营业执照持有人与租借人的赔偿责任l4展销会举办者、柜台出租者的特殊责任l5从事虚假广告行为的经营者和广告的经营者的责任l六、法律责任 l(一)侵犯消费者权益民事责任的确定l 1关于经营者承担民事责任的普通规定l 2关于人身

19、伤害的民事责任的专门规定l 3侵犯消费者人格尊严、人身自由的民事责任l 4侵犯财产权的民事责任 (二)行政责任l 1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情形l 2行政责任的方式l 3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 (三)刑事责任 第三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l一、概述 l(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l(二)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和调整对象 立法目的: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公平的竞争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调整对象:为国家在规制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l二、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l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20、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规范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一)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l1欺诈性交易行为l 也称市场混淆行为,是指经营者以营利为目的,利用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商誉或者伪造、冒用质量标识等手段推销自己的商品或者服务,因而损害到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规定了属于这类的不正当竞争行为。l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的相关规定l2商业贿赂行为l所谓商业贿赂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为了获得交易机会和竞争优势,秘密给付财物或者使用其他手段收买有关人员,以达到

21、购买或销售商品目的的行为。l3虚假宣传行为l 所谓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进行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l “虚假宣传”是指经营者所宣传的商品内容与商品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如将省级名优产品宣传为国际名优产品;l “引人误解的宣传”是指根据普通正常的社会公众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宣传的内容会使接受宣传的或受宣传影响的人对被宣传的商品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影响其消费决策的商品宣传。l4侵犯商业秘密行为l所谓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l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22、,是指以非法手段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l5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l 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附带性地向购买者提供物品、金钱或其他经济利益的行为。l 不正当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在采取有奖销售这种方式时,采取了欺骗或其他不正当手段。其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奖励给所有购买者的附赠式有奖销售,一种是奖励部分购买者的抽奖式有奖销售。l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3条以列举方式禁止经营者从事三类有奖销售行为。关于禁止有奖销售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则对第13条作了细化。l 6诋毁商誉行为l 所谓诋毁商誉,是指经营者捏造、散布虚假事实以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信

23、誉的行为。l 商誉是指社会公众(特别是消费者)对经营者经营能力、生产水平、资信状态、商品质量、服务态度等整体经营素质的综合性评价。l 良好的商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往往是(市场)竞争者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的资本和支柱。 l 修订草案致力于通过引入一系列禁令来加强营销及销售活动中的商誉保护 。l(二)法律责任l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四章第20条至第32条具体规定了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其中既有民事责任,也有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l从草案的新规定来看,加重了对各种违法行为的罚款处罚,确立了惩罚性赔偿的规定:无法确定非法收入或者非法营业额的,最高

24、也可处以100200万元的罚款。l三、监督检查 l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是确保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不正当竞争的立法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此既在总则部分作了原则性规定,又在第3章作了具体规定;既包括专门机构的监督检查,也包括其他组织和公民个人进行的社会监督。(一)监督检查部门l 从各国立法情况来看,由法律直接规定不正当竞争监督管理机构的方式较为普遍。l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负责不正当竞争监督检查的部门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部门。l 现行监督检查部门的职权及问题l 修订草案的变化及不足(二)社会监督 第四节 反垄断法律制度l一、反

25、垄断法概述 l(一)市场竞争与垄断l 市场竞争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为谋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而相互争夺有利的市场地位和生产经营条件的经济活动。l 垄断是指竞争者以单独或者联合、协议、协调一致等方式,凭借市场优势或其他行政权力,控制或支配市场,限制和排斥竞争的状态。l垄断是与竞争相对立的范畴,是自由竞争中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结果。垄断由竞争发展而来,其目的却是要限制和排除竞争,从而使垄断者获得超额或不正当利润,而使消费者丧失选择自由和获得良好服务的权利。因此垄断从其产生之初便注定了要受到法律规制,而对垄断行为进行规制的主要法律即反垄断法。 l (二)反垄断法立法状况l 现代意义上的反垄

26、断法产生于19世纪末。1890年,美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反垄断立法谢尔曼法。l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反垄断法律制度。l 反垄断法的各种称谓。 “自由企业的大宪章 ” “经济宪法 ” “经济法的核心” 我国的反垄断立法进程l 我国的反垄断立法进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l 自1994年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即后来的商务部)负责起草和调研工作,反垄断法被列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开始,经过十四年的酝酿,终于在 2007年8月29日,全国人大法律委通过反垄断法草案,2008年8月1日起实施。l 但是,全文仅57条的反垄断法规定得太过原

27、则和抽象,很多具体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要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加以明确。l(三)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l1、具有目的的统一性和行为的关联性 都是规制市场竞争的法律,都属于竞争法的范畴。 二者的目的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和保护竞争,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二者之间还存在着转化和因果关系。 “竞争法”的统一称谓l2、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存在的差别l 反垄断法的目的是要通过反垄断和反限制竞争使经营者能够在有效、合理、良性的市场形态下自由竞争,其追求的是一种市场竞争的“自由”状态;l 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则是通过规范和整治在市场竞争条件下部分经营者采取的不公平、

28、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以求得一种市场竞争的“公平”状态。l 就我国而言,在反垄断法出台之前,反不正当竞争法发挥着预防与惩治中国市场垄断的作用。反垄断法并不只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补充,而是整个竞争法律制度的有力支撑,是我国经济法的核心。总之,二者都是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l二、反垄断法的宗旨与调整对象 l我国反垄断法第1条规定,“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此即该法的立法宗旨。l反垄断法的调整对象是垄断行为l垄断行为的分类 经营性垄断行为、行业性垄断行为和

29、行政性垄断行为。l我国反垄断法第3条规定了三种经营性垄断:(一)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l(一)垄断协议l 反垄断法第13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l 各国或地区对这一概念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其核心含义都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者,采取协议或者通过达成默契等方式,共同对特定市场的竞争加以限制或排除。l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特定市场”或称“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以下统称商品)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l1横向垄断协议l是

30、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产或销售同一类型产品,或提供同一类服务而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通过协议而实施的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l 第13条第1款规定了以下几种形式的横向垄断协议:l 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协议,即固定价格协议,又称“价格联盟”或者“价格卡特尔”。l 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协议,即限制产量协议。l 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协议,即分割市场协议。l 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协议,即限制技术协议。l 联合抵制交易协议,又称联合拒绝交易协议;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l2纵向垄断协议l 指经营者在向其他经营者提供商品的过程中,设定其向第三人转

31、售商品的价格或者其他排除、限制竞争的交易条件。l 我国反垄断法第14条对纵向垄断协议作出了规定,“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一)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二)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三)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l 此外,第16条规定,行业协会不得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从事本章禁止的垄断行为。l 3禁止垄断协议的豁免情形l 我国反垄断法第15条规定:“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的协议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本法第13条、第14条的规定:l (一)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l (二)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

32、的;l (三)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l (四)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l (五)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l (六)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l (七)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属于前款第一项至第五项情形,不适用本法第13条、第14条规定的,经营者还应当证明所达成的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并且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 l 垄断协议从根本上说是与市场竞争相违背的,因而必然要在反垄断法中受到规制,以此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垄断协议都会被禁止,如我国反垄断法第

33、15条的规定。之所以构成例外,主要原因还在于经营者达成以上垄断协议的目的合法,而不在于获取非法利润,或者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或者有利于消费者。l(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l反垄断法所称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l 根据第17条的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了下列行为:l 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l 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l 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l 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

34、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l 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l 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l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判断市场支配地位的主要标准:l 一是市场结构标准,即根据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占有率来判断其是否处于支配地位;l 二是市场行为标准,即根据经营者自身的行为来判断其是否处于支配地位;l 三是市场结果标准,即根据经营者的实际经营效益来判断其在市场中的支配地位和控制力。l 由于单一标准很难准确作出判断,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综合标准,即同时采用上述3种标准中的2种或3种来进

35、行判断。l 我国在采取综合标准的同时又综合考虑了可能影响市场竞争能力的诸多因素。具体而言,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的判断经营者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因素包括:l 该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l 该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l 该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l 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l 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l 与认定该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有关的其他因素。 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几种情形:l 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l 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l 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

36、计达到四分之三的。l 但是对于第、两种情形中,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十分之一的,不应当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且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有证据证明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不应当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l(三)经营者集中l 反垄断法上的经营者集中是一个具有独特内涵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企业通过与另一个企业合并,或取得另一个企业的股份或财产,或通过订立合同等方式,可以对该企业施加支配性影响的行为。只要经营者之间通过合并等集中的方式形成了彼此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就构成反垄断法意义上的经营者集中,就有可能受到其规制。 经营者集中结果的双重性l 一方面,经营者集中可以扩大企业规模,鼓励企业做

37、大做强,整合经营资源,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与我国相关的产业政策保持一致,进而提高经济效力和企业的经济实力与竞争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l 另一方面,经营者集中又很可能会改变市场结构,产生或者加强某些经营者的市场支配地位,从而对市场竞争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各国反垄断法律制度都对经营者集中实行必要的控制,防止因经济力的过于集中而影响市场竞争。 我国反垄断法第四章具体规定了对经营者集中进行认定、申报及审查的标准与程序等内容。其中第20条规定,经营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l (一)经营者合并;l (二)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l (三)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

38、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但反垄断法的规定过于原则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l 为此,2008年8月3日,针对反垄断法涉及的重要行为经营者集中,国务院公布了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该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规定中明确指出,经营者的经营额是经营者集中是否需要事先申报的考察指标。 该规定规定了需要申报的经营者集中的标准:l 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l 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

39、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经营者集中达到其中一项标准的,即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 (四)行政性垄断l反垄断法第五章是对行政性垄断行为的规制。所谓行政性垄断,是指相关政府机关及其所属部门或其授权的单位滥用行政权力参与经济活动,或凭借行政权力扶持或培植一定范围的经营者,使之排除或限制市场竞争、形成垄断状态的行为。 行政垄断主要包括下列6种行为类型l 限定交易行为。它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限定或者变相限定单位或者个人经营、购买、使用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l 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自由流通和充分竞争。l 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经营者参加本地的招标投标活动。l 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l 强制从事垄断行为。l 抽象行政垄断行为。 (五)自然垄断l一般说来,自然垄断就是一个经营者能够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经营者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垄断,一般即行业性垄断。l自然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信、电力、石油、天然气、供热、供水和某些交通运输等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和部门,即公用企业。l三、反垄断执法机构 l从法律的内在规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